• 1回复贴,共1

财富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脚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三个文学的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一个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干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她说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
有一点不可思议,她们家住在山里,她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
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就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意象?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词藻?为什么没有那样肮脏的境界?我想是与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关的。我承认,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虚构之于文学:让“羽毛”再飞一会儿……
第二个故事,草地上有一个羽毛,无人问津,它也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多久了。这天早晨,来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把这个羽毛捡起来看了看,然后又重新丢到了草丛里,临走的时候,女孩就问男孩,这个羽毛,是属于谁的呢?羽毛记住了这句话,从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寻找之旅,它遇到了一种又一种、一只又一只鸟,可是那些鸟都告诉它你不是我的。
后来,它遇到了云雀,云雀对羽毛讲,它说你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帮助你满足一个愿望,我可以把你带到高高的天空,因为我是这个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然后它就衔着这根羽毛,一个劲儿往高空飞去,穿越了云层,然后她张开嘴巴,放下羽毛,羽毛就悠然飘落。云雀一路相伴,这个羽毛落在了一座山头。
岩石上站着一只鹰,羽毛就无缘无故觉得它是属于那只鹰的,于是它就问鹰,我是你的吗?可是那个鹰的注意力正在前方,前方的天空飞着一只鸟,羽毛说,啊,我认识它,它是云雀。它的话还没有说完,鹰就起飞了,不一会儿,天空就传来了一声凄厉的叫声,两滴透明的血珠从高高的天空坠落下来,羽毛就在心里呼唤,风啊,你把我吹走吧!来了一阵大风把羽毛吹了下来,羽毛就在峡谷里盘旋盘旋,最终又落在了一块草地上。
一连又是许多天过去了,这天早晨,阳光灿烂,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来这个地方觅食。欢乐祥和的一家子,这个情景非常动人,羽毛就在想,其实在地上也是挺好的,它就想问这只母鸡,我是你的吗?可是它已经没有勇气了,温暖的阳光下,那只母鸡展开了翅膀。它的翅膀上缺了一根羽毛,那么这根羽毛也许是这只母鸡的,也许不是。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个图画书本子,我还写过《夏天》《烟》等等,也是虚构的产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美妙,它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大家想一想,造物主在把这个星球交到人类手上的时候,有《荷马史诗》吗?有《蒙娜丽莎》吗?有《英雄交响曲》吗?没有,如今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我们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最高的文明。
所谓灵感,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
第三个故事,我有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从何而来?你们大概不可能想到,它居然是从萧红的一个短篇小说而来,这个短篇小说叫《旷野的呼喊》。
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头,萧红用几十个字描写了一个场景,黄昏有两匹马朦朦胧胧跑了过来,主人公就想这个马是谁家的呢?他就猜测这个马是有人到这个地方串亲戚,缰绳没有拴牢,马跑掉了。他就想等那个马跑过来,把缰绳给抓住,那个马果然跑了过来,他伸手就去抓那个缰绳,但是伸出去的手马上收回来了,因为他发现那个马的身上,有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萧红用这几十个字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何用意,我至今也不太明白,可是就是这几十个字引爆了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
一个作家会被经常问:你的灵感来自于何处?我对灵感的定义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
回想一下当时的过程,就是这几十个字,激活了我的阅读记忆,我就想起一本书,这本书是说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队虐马行为臭名昭著。我又想起了一本书,书名叫《马》,介绍世界上各种品种的马的。我又想起了许多许多与马有关,和许多许多看似与马无关的书,而这些阅读记忆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反应。一个关于二战,关于马,关于一个放羊孩子的故事就在记忆的海洋中,像冰山一样露出了水面。
灵感一定是来自于知识。一个没有知识浸润,没有知识武装的大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的,也不可能有发现财富的眼力。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财富的发现,第二个故事说的是虚构与文学的意义。这两个故事所隐喻的两个道理,如果没有第三个故事所折射的道理作前提,那么前两句话基本上就是一个无法落实的空话。博尔赫斯说,他的作品来自于知识,自有他的道理。
谈写作心得
大家如是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列夫·托尔斯泰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鲁迅
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老舍
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就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
杨绛
我是从读者成为作家的。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勤奋写作,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
巴金
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
朱光潜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海明威
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于做人。
叶圣陶
看到这,想必你已领悟——要想写好作文,哪有什么“套路”或捷径,只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因此↓↓
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冰心




IP属地:河南1楼2017-03-13 22:55回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回想只读书的时候,写的东西,用辛弃疾的一句叫“为赋新词强说愁”,比较追逐的是郭敬明式华丽的词藻,也经常说一些感觉高大上的句子。工作后,对人生、生活有了一定感受,随意也能说出一些了。再到回看学过的《语文》,为什么有些课文能够成为经典?或许就是用最平淡的话语,说出最深切的感受。作文,读万卷书是基础,行万里路视野,经万件事是中心思想。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3-13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