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战争吧 关注:223贴子:9,781
  • 4回复贴,共1

一位宋史专家,一位明史专家,分别委婉地批判了杜车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援引两位泰斗的精华部分:
1、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谈杜车别
 社会观察:您对杜车别文章的总体评价如何?
虞云国:总的看来,从具体内容上,他对政治史的关注要比经济变迁和社会结构具体而且深入;从朝代分布上,他对明史的了解比宋史多。文章里面对宋史不多的议论中,有些问题有独立见解。比如,他讲到宋代社会中有一些看来涣散的个性解放,宋代士大夫比如台谏有了一些舆论力量,制约皇权的观念在程朱理学创立者里已经有所反映,宋代科学精神的建立等等。但是,在文章中,杜车别经常把宋明两朝连起来议论,容易造成某些混淆。宋明两朝确实有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不是直线上升式的。比如说,他提到明代的文化和思想远远超过宋代。实际上,从整个思想文化史中考察,宋代文化要远比明代高。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顶峰,曾说过:“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杜车别论述的一个核心问题,现在学术界多数将其视为一个伪问题,而不再提起。杜车别认为,对历史的思考并不存在伪问题,我以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从为什么中国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什么中国没有走西方近代那样的历史之路这个角度来看,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提。不过,在整个论述过程中,他的文章中确实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硬伤。比如他引述宋史专家葛金芳关于宋代工业发展状况的介绍,将其作为宋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一个论据。但对于葛文紧随其后的结论“对于宋代原始工业化所获得的成就当然不应估计过高”,却避而不谈。又比如,他认为《梦溪笔谈》是理学思想运用到科学实践的产物,这个提法也有问题。因为理学的全面确立是在南宋,而《梦溪笔谈》的形成是在北宋,理学在那时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潮。
  我和杜车别根本的分歧,还在于宋朝政权体制的定性问题。杜车别认为宋朝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到真正资本主义阶段,我不赞同。我认为,宋代有一些新因素的出现,比如思想相对的平等与自由,对君主权力的相对制约。但最基本的估计,我认为宋朝还是君主专制体制,而且正是由于君主专制体制,有一些体现新型社会的因素,没有办法在母体里正常孕育出来。
  总的来说,他对于学术前沿的论著是比较关注的。也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思考,其实是落脚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克罗齐曾经说过:“人们思索过去总是出于一种现实的动机或兴趣。”杜车别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再思考,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读大学时,历史学界那场“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争鸣,其实质是走出文革后人们对国家未来和民族前途的反思和讨论。
  当然,在历史研究的规范上,杜车别还需进一步努力。比如,所引用材料多是转引自今人著作中的二手资料。今人的论著不是不可以引,但功夫还是要下在对最原始史料的解读和发掘上。又比如,对纯理论的纠结比来自史料的研究多得多,史料和观点还存在不能水乳交融的问题。在内容方面,他提到的三个北方民族女真金、蒙元、满清对中原政权北宋、南宋和明朝正常发展的打断问题,我认为倒是颇具启发意义,值得进一步发掘与探究的。希望他在“为什么会被打断”、“在什么路径上被打断”等问题上,深入研究,给史学界贡献更多的见解。


IP属地:福建1楼2017-03-17 16:21回复
    社会观察:您如何看待网上历史写作浪潮涌动的现象?
    虞云国:听说网上的历史论坛很热闹,我不大浏览,大体感觉这些历史写作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即兴式的。有些人读了今人的著作,需要一个话吧来随口说说,满足自己发表的欲望,一些言语情绪化很重。第二种是评点式的历史随感。评点的著作有今人著作,也有原始史料,角度主要侧重于政治史,也出现一些佳作,但总的来说深度还不够。第三种是学理式的。这些作品是对某一方面的历史或宏观历史的认真思考。杜车别的文章可以归入第三种。
      网上历史作品广泛流传说明了什么?第一,我们已进入新传媒时代,历史研究应充分重视这一史学传播的新方式。当前的历史热,相当程度上就是电视、网络、图书等媒体合力推动的结果。第二,现代化信息检索手段使得史学研究收集资料的途径大大拓宽、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各种期刊网和网上图书馆,提供了大量今人研究成果,乃至于许多原始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研究的手段就不能再满足于卡片式、剪刀加浆糊式,而应充分利用网络新资源。例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出版的一本写明末传教士的著作,书名叫做《两头蛇》,就利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料,被书评家称为“网络时代历史写作的创新作品”。第三,网络提供给历史爱好者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一些非历史专业人不需要通过业界学术刊物的承认,就能广泛传播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珍惜的言论空间。我们应该在不违背宪法规定的前提下,提倡多发表学理性的历史反思和文章,但不要情绪化地泄愤,更不能谩骂式的攻击、要以理服人。对于网络历史写作,应该贯彻一个基本原则:我并不一定赞成你的观点,但我维护你发表言论的权利。


    IP属地:福建2楼2017-03-17 16:21
    回复
      2、王家范批判杜车别:众人纷说明史,有谁看懂了明朝?
      中间各种指正就不放出来了,直接给出结语部分:
      说实话,我对像杜车别那样的青年人,不仅没有反感,还有点喜欢。有思考总比不思考的好。但我也不会讳言自己的看法:我相信杜氏不是出于政治的功利,他的思考是认真的,对自己的见解是真诚的。那么,他的致命弱点在哪里?社会阅历太少。他没有真正尝过在皇帝淫威下过生活的味道,对皇帝存抱太多幻想,太多曲谅。再说社会这样的大字眼,政治这个人类才有的怪物,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真的不容易看懂、看明白。凭良心说,我们在这方面吃的亏还嫌少吗?用仅有的一点当下个人感受去论证历史,不简单化,才是怪事。进一步说,直接的社会阅历对一个有限的人生来说,都是不够的。那只能靠吸取前人的知识来弥补,其中读历史是一种极好的途径。如果以这样的态度读历史,一定要避免急于从历史中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而是要让历史来滋补我们经历不足的社会经验。所以我一再要求研究生直接读第一手史料,要直接进入历史情景,不厌其多,就怕必读之书没有读够。历史上人与事的经验,一个人的经验,更多人的经验,各种不同人等的经验,各种不同处境下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较充分地听到他们直接的心声,看到他们真实的想法,把这些情景尽可能多地汇集起来,再分析比较,条分缕析,或许我们能够对什么叫做社会、什么叫做政治,会有更复杂、更丰富的体认。


      IP属地:福建3楼2017-03-17 16:23
      回复
        学者说话就是不够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5-05 2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