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10时许,沉睡了39年的“巨鳌”开始慢慢露出真容。南都记者 郑仲 摄
3月14日深夜11:40,南海九江沙头西桥村风水塘埠口锣鼓喧天,打破夜的宁静,百余位村民在岸上欢呼、鼓掌。卢继勋踩着塘底湿润的泥土,笑着点燃起18万响的鞭炮,一阵热闹的爆响,红纸翻飞。历经两天一夜,一艘名为“巨鳌”的老龙船,终于重见光明。
上一次的“巨鳌”出水,是在1978年。
河网密布的岭南腹地,村村都有龙船,一些被村里代代相传的老龙,更被认为承载着一条村子、一个宗族的根与魂。“巨鳌”亦是如此,只是村中年轻一辈从未见过,直到今年开春,村委会才决定“起龙”,要把这条沉睡3 9年的老龙唤醒。村里为此成立了西桥巨鳌龙船会,卢继勋是会长。
这个今年3月2日才成立的新组织,是如何组成,又是如何牵头策划完成这一次的“巨鳌出水”的重大任务?破朽的老龙,又将如何修缮,在即将到来的端午重焕英姿?
起龙
诵读祝文 唤醒200岁老龙
起龙,意味着沉龙苏醒,这是村俗文化中极具仪式感的大事,讲究吉日、吉时以及方位。
3月13日上午8点,村民们选择了黄历上的“好日”,在被称为“大坞”风水塘埠口的东南西北四角分别点上烛火,焚香祭祖,双手合十,诵读祝文。祝文的内容,大意就是祈求龙王保佑九江风调雨顺,从开村之始流传至今只剩片言只语,短短1分钟便已念完。
仪式结束,起龙正式开始。3月2日西桥“巨鳌”龙船会成立当天,新当选会长的卢继勋就和理事们商量过起龙的事宜,最终他们找来了九江传统龙舟省级非遗传承人朱石明担任这次起龙的总指挥。因为村中的青壮年都没有起龙的经验,便再请来九江当地的一支龙舟队的壮汉帮忙。
几个年轻人身穿防水服,走进将近排干水的“大坞”,拿着长竹竿踩在松软的塘泥上,走一步陷一脚,靠着脚下对船身木头的触感,探寻着龙船深埋的位置。1个多小时后,十多条竹竿插在淤泥上,组成了一个纺锤的形状,标记着龙船的定位。按照朱石明的计划,下一步应该在竹竿周边插入木板,阻隔周边淤泥,然后再徒手清除龙船周边和内部的淤泥。
岸上第一次响起了掌声。无疑,这是这个只有800多人口的小村落最热闹的一天。“大坞”的岸边,早已围满了翘首以盼的村民,从襁褓婴儿到古稀老人,当中,只有部分老人曾与“巨鳌”有过一面之缘。这次,村民们多年的期盼,或许就要如愿了。
被1.8米深的淤泥难住了
事实上,如同散失了的祝文一样,关于这艘老龙的历史,村中已无人能说清,宗祠供奉着的龙头、龙尾、罗伞、穗旗也早已丢失。“族谱里面没有写,村志里面也没有”,起龙仪式以后,卢继勋和围观的同族兄弟讨论着老龙的身世,但依然没有答案。
“至少是我父亲的父亲那一辈,就已经有这艘龙船了”,年近8旬的村民全叔隐隐从祖辈口中听说过一些故事:西桥村开村时名叫“巨鳌社”,开村时祖宗就打造了这艘龙船,取名“巨鳌”,“这样算来,估计要超过200年历史了”。
全叔也是有幸见过“巨鳌”真容的老村民,时间要追溯到1978年。“九江梅圳村的龙舟是我们的阿契,那年因为他们的龙舟烂了,就找我们借龙,还回来之后就重新沉回塘了,没有再挖上来过”。全叔清楚记得,龙船是黑坤甸木造的,船身大约30米,有40多个座位。
在珠三角,老龙多用坤甸木制造,因其木材的特性,需要保存在水中,隔绝空气氧化才能历久弥新。“巨鳌”在水下39年,在经济尚未发展的岁月里,忙于奔走糊口的村民难以顾及这位“老祖宗”,而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九江镇成为了“中国龙舟名镇”,龙舟氛围日渐浓厚,每年龙舟竞渡,西桥村也曾参加5人小龙舟竞速,但对于老龙,总是心存敬畏。
“巨鳌”在水下39年,船身沉积的淤泥,已如同岁月历史般厚重,“最深处的淤泥有1.8米左右,插入木板根本起不了作用”,朱石明跟卢继勋说,要改变方案了。
众筹
企业家们牵头成立龙船会
起龙并不如想象中顺利,这是西桥巨鳌龙船会和所有西桥村民们都想不到的事情。
“最近这几年,村民们都陆续提到过想把龙船挖出来,端午时候在村里巡一下,热闹热闹,但碍于没有资金,也不清楚龙船的状况,就一直没有行动”,沙头社区党委副书记、西桥经联社社长卢国标也一直希望能够让村里的传统重现生机“今年终于有人愿意牵头了”。
卢国标口中的牵头人,正是卢继勋。村中土生土长的他是一家家具企业的老板,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村中大事,“既然大家都有起龙的想法,村干部也支持,那总要有个团队去策划、执行和发动”。
今年春节前,他找到了村里的一些企业家,说了他的想法,结果一呼百应。3月2日,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西桥巨鳌龙船会正式成立,卢继勋担任会长,其他13名村里的企业家组成理事会。同一天,一份以龙船会名义发出的《西桥巨鳌龙舟基金筹款倡议书》张贴在村委会的宣传栏上,龙船会的理事会率先众筹到了第一笔98700元的龙船基金。此后,村民们的捐资热情如同潮水般高涨,50、100、300元……龙船基金在短短一周内筹得接近16万元,捐款的明细打印在红纸上,张贴在村中。这笔资金将全部用于巨鳌龙船的起龙、修整、巡游,以及后续的管理。
备好锣鼓鞭炮 清淤机器上马
在朱石明提出的起龙新方案中,需要再请一台清淤机器,抽走老龙周边的淤泥。这意味着起龙的预算有所增加。理事会毫无异议地通过了。
清淤机器要运作,池塘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待老龙周边的淤泥清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全部把水抽走,采用人手清理船上的淤泥。水泵启动,池塘需要重新灌进1米深的水,大家都只能耐心等待。
这一等,就等到了3月14日早上10点,一台水上作业的清淤机器出现在“大坞”中,铁皮做的齿轮在水下旋转,围着老龙周边,如同松土机一般挖松淤泥,然后抽走。“大概6点可以看到龙船了”,下午4点左右,朱石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一直在现场奔走的卢国标,已经在现场站着围观了两三个小时的村民们得知后,脸上的期盼之色加重了。“龙船起上来还要冲洗,要在岸边拉盏灯才行”,卢国标说着,便和几名村民急匆匆地跑到村委会,找来了电线和强光射灯,现场忙碌地布置着。和电灯一同带来的,还有一套龙狮表演常见的锣鼓,以及3大箱鞭炮。
出水
要抢在子时前出来
“怎么还没有见到龙船?”晚上7点半,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两盏强光射灯已经亮起,照着池塘里龙船所在位置的水面,清淤机器还在轰隆运转,8名壮汉在水中拿着铁锹清理淤泥,但依然没有看到半点“巨鳌”的身影,随便吃了两口饭就赶来围观的村民开始有点着急了,卢继勋也站在埠口的阶梯上,看了看手表,又紧紧盯着水面。
按照他的计划,“巨鳌”能在此时出水,大家都可以先了解龙船的损坏情况,8点半由他组织龙船会的理事们讨论下一步的修缮计划。但这个计划要落空了。
此时,卢继勋更关注另一个时间点:“加油!抓紧点!能在11点前起龙,我请你们消夜。”按照农历的计算,晚上11点以后便是子时,要算作第二天了。同站一旁的理事会成员以及岸上的村民,都在强调着这个节点。
但在起龙经验丰富的朱石明看来,“巨鳌”是他经历的最难起的一条老龙了。晚上11点出水,颇有压力。
“后生们,都来帮帮忙”
冷空气来袭的夜晚,晚风中夹着寒意,池塘边的气温只有13 ,壮汉们仍半个身子泡在水中,忙碌着。船上的淤泥已经清理了一半,但船底和池塘里的淤泥依旧紧紧吸附在一起,船头还扎得更深一些,壮汉们拿着一根绳子,套进船底,两边使劲拉着,期望以此分离龙船和池底的淤泥。
“后生们,都来帮帮忙”,卢继勋穿着水鞋,站在塘边的淤泥上,朝着岸上围观的村民们大喊。一时间,近20位村民走到岸边一处集合,拉着绳子,喊着节奏,与水中的壮汉们一同发力。
怕损坏船身构件,这种“人多力量大”的方法,依旧徒劳。这时,时针已经划向9点。水下的壮汉,围观的村民,忧心着进度和难度的卢继勋、朱石明,都显得有点疲惫。“把鼓敲起来,放点鞭炮,要造点气氛才行”,一位理事会的成员提到。一瞬间,鼓声、鞭炮声、喝彩声齐鸣,池塘边热闹起来了。
“50岁以下的村民,麻烦回避”
有了这热烈气氛的感染,起龙也越来越顺了。距离11点还有1小时,“巨鳌”靠近龙尾的半段已经基本清理完毕。争分夺秒,群策群力,村民们寻找着更快的清理方法:一位村民马上拿出了一台旧消防水泵,卢国标等几位村民蹲在地上,借着手电筒的光,调试着,期望能从旁边的池塘抽水,利用高压水柱冲刷船上的淤泥。15分钟后,方案成功。
“50岁以下的村民,麻烦回避一下!”深夜11点,理事会的成员们绕着池塘边走了一圈,大声呼喊着让未满50岁的村民转过身,或离开池塘边上,不要直视“巨鳌”出水的最后过程。这是一道民间起龙船的惯常风俗。
晚上11:40,“巨鳌”终于显出全副真容。伴着掌声、欢呼声、鼓声、鞭炮声,卢继勋和龙船会的理事们都舒了一口气。
修缮
重扎龙筋
水重新灌进“大坞”,出水的“巨鳌”船身绑上了数只蓝色塑胶大桶,让这条损坏程度未知但存在漏水危机的老龙得以轻松地浮在水面。
3月15日上午,吊车缓缓开进了西桥村,深埋水中39年的“巨鳌”被吊离水面,放置在塘边的空地上。龙船的主轴“龙们筋”已经缺失,龙船结构已然松散。龙船会的理事们聚在一起开了一个小会,讨论着如何为这条承载着全村记忆与情怀的老龙重新扎上“龙筋”。
按照龙船会的计划,龙船修缮好以后,会先在村里的河段绕行一圈,称作“行大运”,而后重新定制、装上龙头和龙尾,挂上罗伞和穗旗,端午节期间,西桥“巨鳌”龙船将重现传统光彩。
3月14日深夜11:40,南海九江沙头西桥村风水塘埠口锣鼓喧天,打破夜的宁静,百余位村民在岸上欢呼、鼓掌。卢继勋踩着塘底湿润的泥土,笑着点燃起18万响的鞭炮,一阵热闹的爆响,红纸翻飞。历经两天一夜,一艘名为“巨鳌”的老龙船,终于重见光明。
上一次的“巨鳌”出水,是在1978年。
河网密布的岭南腹地,村村都有龙船,一些被村里代代相传的老龙,更被认为承载着一条村子、一个宗族的根与魂。“巨鳌”亦是如此,只是村中年轻一辈从未见过,直到今年开春,村委会才决定“起龙”,要把这条沉睡3 9年的老龙唤醒。村里为此成立了西桥巨鳌龙船会,卢继勋是会长。
这个今年3月2日才成立的新组织,是如何组成,又是如何牵头策划完成这一次的“巨鳌出水”的重大任务?破朽的老龙,又将如何修缮,在即将到来的端午重焕英姿?
起龙
诵读祝文 唤醒200岁老龙
起龙,意味着沉龙苏醒,这是村俗文化中极具仪式感的大事,讲究吉日、吉时以及方位。
3月13日上午8点,村民们选择了黄历上的“好日”,在被称为“大坞”风水塘埠口的东南西北四角分别点上烛火,焚香祭祖,双手合十,诵读祝文。祝文的内容,大意就是祈求龙王保佑九江风调雨顺,从开村之始流传至今只剩片言只语,短短1分钟便已念完。
仪式结束,起龙正式开始。3月2日西桥“巨鳌”龙船会成立当天,新当选会长的卢继勋就和理事们商量过起龙的事宜,最终他们找来了九江传统龙舟省级非遗传承人朱石明担任这次起龙的总指挥。因为村中的青壮年都没有起龙的经验,便再请来九江当地的一支龙舟队的壮汉帮忙。
几个年轻人身穿防水服,走进将近排干水的“大坞”,拿着长竹竿踩在松软的塘泥上,走一步陷一脚,靠着脚下对船身木头的触感,探寻着龙船深埋的位置。1个多小时后,十多条竹竿插在淤泥上,组成了一个纺锤的形状,标记着龙船的定位。按照朱石明的计划,下一步应该在竹竿周边插入木板,阻隔周边淤泥,然后再徒手清除龙船周边和内部的淤泥。
岸上第一次响起了掌声。无疑,这是这个只有800多人口的小村落最热闹的一天。“大坞”的岸边,早已围满了翘首以盼的村民,从襁褓婴儿到古稀老人,当中,只有部分老人曾与“巨鳌”有过一面之缘。这次,村民们多年的期盼,或许就要如愿了。
被1.8米深的淤泥难住了
事实上,如同散失了的祝文一样,关于这艘老龙的历史,村中已无人能说清,宗祠供奉着的龙头、龙尾、罗伞、穗旗也早已丢失。“族谱里面没有写,村志里面也没有”,起龙仪式以后,卢继勋和围观的同族兄弟讨论着老龙的身世,但依然没有答案。
“至少是我父亲的父亲那一辈,就已经有这艘龙船了”,年近8旬的村民全叔隐隐从祖辈口中听说过一些故事:西桥村开村时名叫“巨鳌社”,开村时祖宗就打造了这艘龙船,取名“巨鳌”,“这样算来,估计要超过200年历史了”。
全叔也是有幸见过“巨鳌”真容的老村民,时间要追溯到1978年。“九江梅圳村的龙舟是我们的阿契,那年因为他们的龙舟烂了,就找我们借龙,还回来之后就重新沉回塘了,没有再挖上来过”。全叔清楚记得,龙船是黑坤甸木造的,船身大约30米,有40多个座位。
在珠三角,老龙多用坤甸木制造,因其木材的特性,需要保存在水中,隔绝空气氧化才能历久弥新。“巨鳌”在水下39年,在经济尚未发展的岁月里,忙于奔走糊口的村民难以顾及这位“老祖宗”,而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九江镇成为了“中国龙舟名镇”,龙舟氛围日渐浓厚,每年龙舟竞渡,西桥村也曾参加5人小龙舟竞速,但对于老龙,总是心存敬畏。
“巨鳌”在水下39年,船身沉积的淤泥,已如同岁月历史般厚重,“最深处的淤泥有1.8米左右,插入木板根本起不了作用”,朱石明跟卢继勋说,要改变方案了。
众筹
企业家们牵头成立龙船会
起龙并不如想象中顺利,这是西桥巨鳌龙船会和所有西桥村民们都想不到的事情。
“最近这几年,村民们都陆续提到过想把龙船挖出来,端午时候在村里巡一下,热闹热闹,但碍于没有资金,也不清楚龙船的状况,就一直没有行动”,沙头社区党委副书记、西桥经联社社长卢国标也一直希望能够让村里的传统重现生机“今年终于有人愿意牵头了”。
卢国标口中的牵头人,正是卢继勋。村中土生土长的他是一家家具企业的老板,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村中大事,“既然大家都有起龙的想法,村干部也支持,那总要有个团队去策划、执行和发动”。
今年春节前,他找到了村里的一些企业家,说了他的想法,结果一呼百应。3月2日,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西桥巨鳌龙船会正式成立,卢继勋担任会长,其他13名村里的企业家组成理事会。同一天,一份以龙船会名义发出的《西桥巨鳌龙舟基金筹款倡议书》张贴在村委会的宣传栏上,龙船会的理事会率先众筹到了第一笔98700元的龙船基金。此后,村民们的捐资热情如同潮水般高涨,50、100、300元……龙船基金在短短一周内筹得接近16万元,捐款的明细打印在红纸上,张贴在村中。这笔资金将全部用于巨鳌龙船的起龙、修整、巡游,以及后续的管理。
备好锣鼓鞭炮 清淤机器上马
在朱石明提出的起龙新方案中,需要再请一台清淤机器,抽走老龙周边的淤泥。这意味着起龙的预算有所增加。理事会毫无异议地通过了。
清淤机器要运作,池塘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待老龙周边的淤泥清理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全部把水抽走,采用人手清理船上的淤泥。水泵启动,池塘需要重新灌进1米深的水,大家都只能耐心等待。
这一等,就等到了3月14日早上10点,一台水上作业的清淤机器出现在“大坞”中,铁皮做的齿轮在水下旋转,围着老龙周边,如同松土机一般挖松淤泥,然后抽走。“大概6点可以看到龙船了”,下午4点左右,朱石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一直在现场奔走的卢国标,已经在现场站着围观了两三个小时的村民们得知后,脸上的期盼之色加重了。“龙船起上来还要冲洗,要在岸边拉盏灯才行”,卢国标说着,便和几名村民急匆匆地跑到村委会,找来了电线和强光射灯,现场忙碌地布置着。和电灯一同带来的,还有一套龙狮表演常见的锣鼓,以及3大箱鞭炮。
出水
要抢在子时前出来
“怎么还没有见到龙船?”晚上7点半,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两盏强光射灯已经亮起,照着池塘里龙船所在位置的水面,清淤机器还在轰隆运转,8名壮汉在水中拿着铁锹清理淤泥,但依然没有看到半点“巨鳌”的身影,随便吃了两口饭就赶来围观的村民开始有点着急了,卢继勋也站在埠口的阶梯上,看了看手表,又紧紧盯着水面。
按照他的计划,“巨鳌”能在此时出水,大家都可以先了解龙船的损坏情况,8点半由他组织龙船会的理事们讨论下一步的修缮计划。但这个计划要落空了。
此时,卢继勋更关注另一个时间点:“加油!抓紧点!能在11点前起龙,我请你们消夜。”按照农历的计算,晚上11点以后便是子时,要算作第二天了。同站一旁的理事会成员以及岸上的村民,都在强调着这个节点。
但在起龙经验丰富的朱石明看来,“巨鳌”是他经历的最难起的一条老龙了。晚上11点出水,颇有压力。
“后生们,都来帮帮忙”
冷空气来袭的夜晚,晚风中夹着寒意,池塘边的气温只有13 ,壮汉们仍半个身子泡在水中,忙碌着。船上的淤泥已经清理了一半,但船底和池塘里的淤泥依旧紧紧吸附在一起,船头还扎得更深一些,壮汉们拿着一根绳子,套进船底,两边使劲拉着,期望以此分离龙船和池底的淤泥。
“后生们,都来帮帮忙”,卢继勋穿着水鞋,站在塘边的淤泥上,朝着岸上围观的村民们大喊。一时间,近20位村民走到岸边一处集合,拉着绳子,喊着节奏,与水中的壮汉们一同发力。
怕损坏船身构件,这种“人多力量大”的方法,依旧徒劳。这时,时针已经划向9点。水下的壮汉,围观的村民,忧心着进度和难度的卢继勋、朱石明,都显得有点疲惫。“把鼓敲起来,放点鞭炮,要造点气氛才行”,一位理事会的成员提到。一瞬间,鼓声、鞭炮声、喝彩声齐鸣,池塘边热闹起来了。
“50岁以下的村民,麻烦回避”
有了这热烈气氛的感染,起龙也越来越顺了。距离11点还有1小时,“巨鳌”靠近龙尾的半段已经基本清理完毕。争分夺秒,群策群力,村民们寻找着更快的清理方法:一位村民马上拿出了一台旧消防水泵,卢国标等几位村民蹲在地上,借着手电筒的光,调试着,期望能从旁边的池塘抽水,利用高压水柱冲刷船上的淤泥。15分钟后,方案成功。
“50岁以下的村民,麻烦回避一下!”深夜11点,理事会的成员们绕着池塘边走了一圈,大声呼喊着让未满50岁的村民转过身,或离开池塘边上,不要直视“巨鳌”出水的最后过程。这是一道民间起龙船的惯常风俗。
晚上11:40,“巨鳌”终于显出全副真容。伴着掌声、欢呼声、鼓声、鞭炮声,卢继勋和龙船会的理事们都舒了一口气。
修缮
重扎龙筋
水重新灌进“大坞”,出水的“巨鳌”船身绑上了数只蓝色塑胶大桶,让这条损坏程度未知但存在漏水危机的老龙得以轻松地浮在水面。
3月15日上午,吊车缓缓开进了西桥村,深埋水中39年的“巨鳌”被吊离水面,放置在塘边的空地上。龙船的主轴“龙们筋”已经缺失,龙船结构已然松散。龙船会的理事们聚在一起开了一个小会,讨论着如何为这条承载着全村记忆与情怀的老龙重新扎上“龙筋”。
按照龙船会的计划,龙船修缮好以后,会先在村里的河段绕行一圈,称作“行大运”,而后重新定制、装上龙头和龙尾,挂上罗伞和穗旗,端午节期间,西桥“巨鳌”龙船将重现传统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