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如今日益成为雅人的流行好尚,不过,从各种相关介绍来看,今日所谓“香道”的爇香方法似乎颇为单一,中国古人的种种便捷经验尚未受到注意。
当今冠以“香道”、“香席”名号的品香雅事是从日本重新传回中国的,带着日本人的认真劲,焚一小片沉香,要求大家都屏息静气,打起十分精神去闻嗅那香芬,倒仿佛练功一般。中国古时,文人雅士诚然会有如此凝神赏香的时刻,不过,焚香更多的是一种日常行为,是美化居住环境的一个必要方法。所以,古人很关心的就是,如何让一小片香料能够长时间的经受焚爇,在无需人费神打理的情况下,始终发散柔和而恬美的芳息?
自晋唐以来,爇香形成了固定的方法:在香炉内堆好香灰,于灰内埋下一枚烧红的小炭饼,然后在香灰的顶面放置一枚隔火片,再将香料置于隔火片上,令其接受炭火的熏烤,催发出香气。从日本传回的香道正是采用这一方法。不过,此法的麻烦在于,香料受熏的一面容易烤焦,于是就需要人不时的将香料进行翻动,改变香料被火熏的部位,诗词中咏及的“翻香”既是指此。
针对这种麻烦,古人也发明了一些对策。沈复《浮生六记》就写道:“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芸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镬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离火半寸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芸娘喜欢的巧法是在香炉内立一个小铜丝架,距离香灰面大约有半寸的高度,将蒸过的沉香片、速香片等天然香料放置在架上。这样,香片与炉内炭火之间隔着一定的空间,火力的影响更为柔缓,也就不会出现香片被烤焦的遗憾。香片受热程度减低,挥发香精的速度也就更慢,其芬息显得更有“幽韵”。
如果说芸娘的方法是对香片隔空加热,那么明人周嘉胄《香乘》中记录的一则“煮香”法则是利用了隔水加热的途径:“香以不得烟为胜。沉水隔火,已佳;煮香,逾妙。法用小银鼎注水,安炉火上,置沉香一块。香气幽微,翛然有致。”按这一则文字的介绍,沉香片置于隔火片上,固然效果很好,但还是比不上“煮香”之妙。
至于煮香的具体方法则是:在安排好炭火、香灰的香炉当中架设一只迷你银鼎,向鼎内注入适量清水,然后把一块沉香直接放在水中。如此,炭火慢慢将鼎中水加热,热量再传递给沉香块,促使香精挥发。经过水的中介,香块避免了火力的直接熏烤,没有焦煳之虞。因此,其效果更接近今日香精油的效果,芬氲微淡而持久,润而不燥。
此外,清初人屈大均《广东新语》里记载了一种所谓“煎香”法,与煮香法一样,是借助水来消灭烟气。虽然名为煎香,但其实仍然遵循爇香的经典程序,将香片置于隔火片上,接受来自隔火片下炭火的熏烤,只是事先要让香片受熏的一面沾少许水。沾水后的香片变得“滋润”,也就不容易烤焦,这一方法虽然简单,但“香一片足以氤氲弥日”,一片香料就可以在炉中散香一整天,效力持久。
见于往昔文字中的这些古人经验,在今天,也许仍然值得尝试,以便丰富既有的品香方式,甚或在这些旧经验之上形成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