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9吧 关注:110,747贴子:5,299,563
  • 31回复贴,共1

【地沟油党超】【干货水】反驳“马超蛮夷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三国志》和《后汉书》看东汉末年关中及关西学风礼仪。@司马君临 求大神指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4-13 18:30回复
    2010年由高希希导演的《三国》播出后被很多网友吐槽,其中部分角色的披发更是一大槽点,例如马超、司马懿、王朗等。司马懿和王朗都是内地的名士,披发确实不符合当时的礼仪。但是马超的造型,也有人说是正常的,认为马超在凉州和羌人混居心因此披发,甚至还有人说马超就是羌人,肯定披发。
    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
    首先,马超肯定不是羌人,而是汉人,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於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典略曰:腾字寿成,马援后也。桓帝时,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腾少贫无产业,常从彰山中斫材木,负贩诣城市,以自供给。”(《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第二,马家三代人中,祖父马平(《三国演义》为马肃)字子硕,父亲马腾字寿成,马超本人也有表字孟起,然而羌族是没有表字的。“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后汉书·西羌传》)”也就是说,羌族只有“种号”而没有表字(即使是部落首领),例如《西羌传》里就记载了“先零”“白马”等,都是羌族的“种号”。不但西羌没有,匈奴、鲜卑、乌丸等北方少数民族也都是没有表字的。
    “(乌丸)大人有所召呼,时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字。”(《汉书·匈奴传》)
    由此可见,马超绝不会是羌人,而是汉人。但是还有网友疑问说,东汉末年的凉州“寡于学术”,没有什么名士,汉人又和羌人混杂而居,羌族披发之风盛行也是不可避免的啊?
    汉末凉州“寡于学术”,我查了一下,确实是有出处的:
    (宋)枭患多寇叛,谓(盖)勋曰:"凉州寡于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勋谏曰:"昔太公封齐,崔杼杀君;伯禽侯鲁,庆父篡位。此二国岂乏学者?今不急静难之术,遽为非常之事,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勋不知其可也。"(《后汉书·虞傅盖臧传》)
    这是184年(也就是黄巾起义同年),凉州人边章与羌族反叛时,凉州刺史宋枭和汉阳郡长史盖勋的对话。宋枭官至六百石的州刺史,一方大员,又是司隶扶风郡(郡守官府在槐里县,即今陕西兴平县一带)人,家乡离凉州也很近。他说“凉州寡于学术”,听起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但是,我仔细查阅《后汉书》和《三国志》之后,发现其实即使是“寡于学术”的凉州,也还是崇尚经典的,不是“蛮夷之地”,也没有抛弃汉人的礼仪。我简单举几个凉州人的例子吧。
    【傅燮】
    傅燮字南容,(凉州)北地(郡)灵州(县)人也。本字幼起,慕南容三复白珪,乃易字焉。身长八尺,有威容。少师事太尉刘宽。再举孝廉。闻所举郡将丧,乃弃官行服。(《后汉书·虞傅盖臧传》)
    “南容三复白圭”,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先进》:“ 南容 三复白圭, 孔子 以其兄之子妻之。”白圭就是白圭之诗,是指《诗·大雅·抑》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是说白玉上的瑕疵,还可磨掉,而人的话语一旦出口,就不能消除了。南容常常把这几句诗挂在嘴边,是在告诫自己不要随便说话,要慎于言辞。孔子把侄女嫁给他。
    《论语》《诗经》都是汉人的经典,而为举荐自己的人服丧也是当时中原汉人很常见的报恩之举,即使傅燮出身边州,但举止言谈和中原名士并无区别。
    【凉州三明·皇甫规】
    皇甫规字威明,(凉州)安定(郡)朝那(县)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梁冀忿其刺己,以规为下第,拜郎中。托疾免归,州郡承冀旨,几陷死者再三。【遂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后梁冀被诛,旬月之间,礼命五至,皆不就……所著赋、铭、碑、赞、祷文、吊、章表、教令、书、檄、笺记,凡二十七篇。(《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皇甫规之侄·皇甫嵩】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雁门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灵帝公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后汉书·皇甫嵩传》)
    【凉州三明·段颎】
    段颎字纪明,(凉州)武威(郡)姑臧(县)人也。其先出郑共叔段,西域都护会宗之从曾孙也。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初举孝廉,为宪陵园丞、阳陵令,所在有能政。(与皇甫规同传)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4-13 18:30
    回复
      【凉州三明·张奂】
      张奂字然明,(凉州)敦煌(郡)渊泉(县)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学《欧阳尚书》。初,《牟氏章句》浮辞繁多,有四十五万余言,奂减为九万言。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乃上书桓帝,奏其《章句》,诏下东观,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奂闭门不出,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武威多为立祠,世世不绝。所著铭、颂、书、教、诫述、志、对策、章表二十四篇。(与皇甫规同传)
      顺便说一句,张奂的儿子就是和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齐名的草书大家张芝。
      【侯瑾】
      侯瑾字子瑜,(凉州)敦煌(郡)人也。少孤贫,依宗人居。【性笃学,恒佣作为资,暮还辄燃柴以读书。常以礼自牧,独处一房,如对严宾焉。】州郡累召,公车有道征,并称疾不到。作《矫世论》以讥切当时,而徙入山中,覃思著述。以莫知于世,故作《应宾难》以自寄。又案《汉记》撰中兴以后行事,为《皇德传》三十篇,行于世。余所作杂文数十篇,多亡失。河西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称为侯君云。(《后汉书·文苑列传下》)
      【姜维】
      姜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郑氏学,准确来说应该是郑玄的儒学.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看完凉州,我们再来看下关中一带的记载吧。
      扶风郡平陵人窦武,“少以经行著称,常教授于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关西。”
      京兆长陵人赵岐,“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常鄙之,不与融相见,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另外还有与汝南袁家(袁绍袁术的家族)同样是四世三公的弘农杨家,杨震号称“关西孔子”,“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杨震的儿子杨秉“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杨秉的儿子杨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杨赐的儿子杨彪“少传家学、博习旧闻”;就连杨彪的儿子杨修(没错就是那个破解曹操鸡肋口令的杨修)也有“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扶风郡还有一位马姓鸿儒,马融马季长。根据《后汉书·马融列传》记载,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那么按辈分算,马融是卢植和郑玄的师傅,是刘备和公孙瓒的师爷爷(附史料原文)。
      【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
      【公孙瓒】“遣诣涿郡卢植读经。”《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
      “后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这么多记载,有富有穷,有文有武,从中不难看出,凉州尚且好学,接近中原的关中更不乏博学多识的鸿儒。按三国志记载,马超常年驻在关中地区,怎么会去学习少数民族的习俗、披头散发呢?即使是马超去世数年后,曹魏大臣、凉州天水郡冀县人杨阜拜见当时的皇帝魏明帝曹睿(曹操之孙、曹丕之子),见到皇帝的衣着不符合礼法,仍然质问道“此于礼何法服也?”礼法哪条规定你可以这么穿?魏明帝曹睿哑口无言,于是再也没有违背礼法。凉州人对礼仪的看法,由此可见一斑。
      (阜常见明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裒。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三国志魏书第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13 18:30
      回复
        贾诩不也是凉州人嘛……怎么说呢,总有靠谱的,不靠谱的。再说当时对凉州人的看法,普遍不是太好,曾经有个侍中叫张琦的,给献帝上书的时候,开头就是【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
        后汉书里河南有个叫郑太的(这名字……)他曾经和董卓分析过当时诸侯联军的情况,言谈之间就说起【关西诸郡,颇习兵事,自顷以来,数与羌战,妇女犹戴戟操矛,挟弓负矢,况其壮勇之士,以当妄战之人乎!其胜可必。六也。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
        可见,在当时这些士大夫眼里,至少这些边郡之人,总之是民风彪悍。毕竟胡汉杂居么,或多或少,还是会受点影响的。凉州出身的人,肯定不是都是下里巴人,但是可能总体素质和印象,可能给人一种比较野蛮的感觉。


        IP属地:上海4楼2017-04-13 20:10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4-13 20:27
          回复
            不明觉厉太深奥太深奥太深奥太深奥太深奥太深奥太深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4-13 21:15
            回复
              太长不看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4-13 23:08
              收起回复
                太长……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4-14 09:38
                收起回复
                  是不是那时的人,只要把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叫蛮夷之地。。


                  白银星玩家
                  百度星玩家累积成长值为1,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4-14 10:28
                  收起回复
                    其实,蛮夷这个概念,不是太好区分。那时候也没有很明显的国境的概念,只看是谁在管理,所以那些边境地区经常就是胡汉杂居,只是有汉王朝派人去管理这些人,什么什么校尉。早年春秋战国时期,有说秦国是蛮夷,人家只是辟地千里,灭国这么多,并吞了人家西戎那么多土地,总要同化一下的,一些风俗与所谓蛮夷有些相同可以理解。
                    又说楚国是蛮夷,人家楚国祖上还是黄帝之后呢,只是不服周礼罢了,但是也被鄙视。吴国,吴国祖上就是周王室,只是跑到了蛮夷之地,被蛮夷拥戴,说人家荆蛮。但人家延陵季子的风华气度,不也秒杀中原士大夫几条街。越国,越国祖上也是根红苗正,只是这个根稍微远了点,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但后来逐渐强盛,也被视为华夏一员。再后来,又越回去了……成了蛮夷。
                    匈奴是标准的蛮夷,但是史记说他们是夏朝后裔。已经完全不可考了。但是怎么说呢,秦汉时期,大家基本上都是华夷杂处,所以自古华夷之辨,很难说得清楚。匈奴,越国,中山国,这些就是例子,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IP属地:上海14楼2017-04-14 10:49
                    收起回复
                      然而马腾母亲不就是羌女马超叫好听的是混血,难听点叫杂种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4-14 11: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