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结束语》
2017年4月21日。在这天,我们在八宝山送别了杨洁导演。在这天,“82版西游记微平台” 发出它的最后一条微博。
和大多数的70后、80后一样,微平台小编本人也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这部电视剧不但陪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杨导和剧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影响着我的一生。
2012年底一次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机会,我有幸第一次与杨洁导演见面。我对这部电视剧的痴迷和执着深深打动了杨导和王崇秋老师,并由此通过微信、电话或登门探望,一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彼此认识的加深,杨导夫妇发现我和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脾气,我也逐渐成了他们“无话不说的忘年小友”。
因为我工作的原因,经常出国出差,杨导对我说:“知道你工作忙,不用挂念我们。你每次走之前和回京后,来个电话就行,我们知道你什么时候在北京,有急事能找到你,心里就踏实了”。
电视剧《西游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童年,陪伴着一代代人长大;而多年来,杨导自己却始终没有走出这部电视剧给她带来的伤痛,心里始终有那个一直没解开的心结。历时六年拍完了这部电视剧之后,从央视领导到剧组主演,杨导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以致于她发誓“十年不看西游记”。
“其实不止十年。1988年初把25集《西游记》剪辑完到今天,包括1998年拍续集时候,我从来都没有完整的看过这25集” 杨洁导演如是说。平时有很多西游迷通过我向杨导询问当年拍摄时的一些细节或花絮,但大多时候,杨导是记不清的。她自己也不愿意去回忆当年的那些事,因为每次回想起来的,更多的还是痛苦。
尽管在几次西游剧组再聚首的节目里,大家其乐融融,但那毕竟是录制的电视节目。观众们也往往错误地把剧中角色和演员自身之间画上了等号。
现实生活中,杨导夫妇一直住在北京大兴的那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居民楼的两室一厅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家中挂着一幅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老两口多年的心境描述。“其实,人和马一样。到了没用的时候,谁还关心你的生死呢?”杨导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一书中,描写剧组白龙马的《龙驹悲歌》,其实就是写的她自己。一部电视剧,让师徒四人一炮走红,火了三十年;而杨洁导演却永远成了那个最孤独的人,最被遗忘的人……
让我们稍感欣慰的,是在杨导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我和她的其他几位忘年小友们,给她带去了些许幸福和安慰。前天,杨导在美国的女儿给我发来短信:“妈妈真的很欣慰有你们的出现!莫大的安慰!在妈妈他们最后几年没有多少人在登门的时候,是你们的真诚和爱,给了他们世界上最真的东西!那是最宝贵的!”
说起我们这几位小友,有喜欢《西游记》的,也有喜欢杨导执导的另一部电视剧《司马迁》的。我想我们几人共同的特点是:我们不是单纯喜欢某个角色或是某位演员的追星族,我们也不单纯喜欢这部电视剧作品,而是更进一步地领悟到了杨导在其人生道路上,与唐僧取经、司马迁写《史记》一样的高贵人格品质与坚韧正直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学习和嵌入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上。
杨导走了,留下一部不朽的作品,但也带走了一个时代,那个“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我们不为名,不为利”的时代。在如今这个追捧小鲜肉,片酬报价动辄上亿的“新时代”,这个演员靠着出轨、艳照就能吸引无数眼球、大把捞金的“新时代”,除了杨导逝世后的一两天,网上有一轮悼念追忆之外,在平日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关心牵挂着这位老艺术家?
有谁会知道,杨导生命的最后几个月,王崇秋老师患了眼疾,加之找不到合适的钟点工,儿女在国外或外地工作时,两位老人每日三餐只能靠叫外卖?又有谁会知道,4月3日杨导心脏病复发那天,来的120急救车上却没有担架,杨导是被王老师和几位邻居用一床被子兜着下了楼,以这种方式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家?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过错。这就是如今这个追名逐利、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是杨洁导演这位有着铮铮铁骨的老人,早已深恶痛绝的社会现实。
杨导默默地走了,离开了那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两室一厅,离开了这群深深的爱着她的人们。以后每个寒暑假,电视上仍会播《西游记》。也会有人记得这位老人,记得她当年所付出的一切和所承受的一切。当然,还会有人,继续靠这部电视剧来赚钱、炒作、追名逐利……
当初建这个微平台,除了介绍宣传这部经典作品背后的艰辛之外,另一目的便是搭建一个西游迷们与杨导沟通交流的桥梁。如今,随着杨导的驾鹤西行,这部剧已经被历史打上了封条,成为永恒;而“微平台”这座桥梁也没有太多存在的意义了。那么,就让时间在此处停止吧!
最后,用这首歌词作为“82版西游记微平台”的结束语,来永远地封存起这份亲切的回忆:
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 鬓添白发,减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