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时候,我上小学三年级。刚过完年,开学后不久的一天,我们班转学来了一个女同学,她留着比男孩长一点的头发,长得圆圆的脸,单眼皮,不大不小的眼睛,虽然不是美女,但是很俏皮很可爱的样子,整体看很喜相。身材也不似那些弱不禁风的林黛玉们,而是饱满型的。她的性格就和她的身材一样,也很饱满很爽快,大大方方的。不像一些女孩那样扭扭捏捏、拿腔拿调的。她刚转到我们班,下课后就转向我看着我的眼睛眼含笑意叫出我的名字。我吃了一惊:刚转学过来怎么就知道我的名字啊?我问她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啊?”她俏皮的说:“你猜。”上课的时候,我没怎么听老师讲课,望着她的背影,思索着:“在哪里见过她吗?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啊?她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啊?老师才不会费劲一个个介绍我们,何况全班有四十多个同学,就算老师说了她也记不住这么多名字啊。莫非......她喜欢我?只记住我一个人的名字?”这个想法让我有点高兴,但心里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小时候都是爸爸给我理发,剃的就跟秃瓢似的。穿的衣服是哥哥穿了好几年不穿了的洗的有点发黄的旧衣服。整个人显得怯生生的,土头土脑的。就连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可爱的女孩喜欢我呢。
放学后,她看了我一眼,看着我迷惑不解的傻样,扑哧一下笑了起来,然后背起双肩书包跑走了。我也不敢追上去问个明白。背着长长的军绿帆布书包在后面磨磨蹭蹭呆头呆脑的走着。
好在我不是那种认真学习、凡事要搞个明白的好学生。而是那种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的不求甚解的差不多学生。既然她不肯说,我也就不再问。每天依然马马虎虎的活着。
过了几天,一个晚上,我家有客人来串门了,我一看,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女孩来串门,女人我不认识,但这个女孩不就是转学来的这个女孩吗?原来这个女人是我爸妈的同事,以前在“遥远的地方”住着,最近单位分了房子,才搬到我们家附近,也就给女儿办了转学手续,将女儿转到了我们学校我们班。我爸妈从没跟我说起这个同事和她的女儿.......也或许说过,但就我这个迷糊劲,估计听到了也没印象。我估摸着大概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女人应该在家经常讲到我们家和我,女儿听多了就知道我了,在给女儿办转学时,女儿舍不得她原来的同学们,女人劝解女儿:转了学,老朋友还是老朋友,但是还能有新的同学和朋友了,还能见到那个傻小子,那个傻小子就和你是同学了。”当然这是我想的,实际情况就不知道了,估摸着应该和我推测的差不多。
这个女孩名叫范萍,那时电视上正热播《海灯法师》,因为海灯法师俗家名字叫范无病,所以同学们也给她起个外号叫范无病。她的性格很是开朗大方,总是嘻嘻哈哈的。虽然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高冷。但那时她的性格极其迷人、可爱。那天晚上, 大人们在说着话,说的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范萍望着我掩嘴偷笑。我在痴痴地望着她。从那天起,我们迅速熟悉了,放学后她经常来我家一起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出去玩。她总是俏皮的逗我,然后笑着逃走。我也笑着追她。已经是春天了,天气暖和了。每天我们在外边玩到天黑才不得不各回各家。 那个时候她已经把我深深迷住了,每天无论干什么满脑子都想她,想她的一颦一笑。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一年后也说不清到底是因为我变了还是她变了,或者还是我们都变了......但是能有一点肯定的是她肯定变了。 后来我听说了她家的事,原来我爸妈以前真没讲过她们家 的事,怪不得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她爸爸每天晚上去跳交谊舞,后来和舞伴好上了,再后来就抛妻弃女,和舞伴私奔了。她妈妈独自一人抚养着女儿,好在那时单位效益甚好,比一般企业好的多。住的又是单位的房子,几乎没有什么房费,又是独生女。所以也不怎么辛苦。我父母虽然是双职工,但我父母有两个孩子,所以家庭条件和她们家也差不多。
她妈妈因为老公和人跑了,所以变成了一个深闺怨妇。无论何事最后都能归结到一个道理上:“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我想范萍后来变得高冷、晚婚、对男人不屑一顾。应该是童年时受到她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小学毕业后,我们都进了二十一中上初中,但没分到一个班,不过分没分到一个班里也没什么关系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形同路人。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很少说话了,她不只是不跟我说话,也很少理其他的男生,不只是不和男生说话,就连女生她也很少理。
初中三年一晃而过,我们又上了不同的高中,虽然不是同一个高中,但是能经常碰见,每天早上在上学路上我都能遇见她。因为我们的上学时间都一致吧,那时我们都骑自行车上学,每天早上我火急火燎的猛蹬自行车,都能看见她在慢悠悠的骑着自行车不慌不忙的。随着她的性格变得高冷,她的体型也在迅速的变胖,不是饱满,而是变胖,真的变胖。每次我骑着自行车火急火燎的从后面超越范萍时,都先看见她肥大的臀部在车座上一左一右的来回扭着,在往上是一个水桶般的粗腰。高中三年,我见证了她向更粗一层的变化。
尽管范萍高傲,但她却也没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她就去了北京,只知道她去了北京,但具体做什么就不知道了。我估摸着心高气傲的范萍想在北京混出个名堂,或者扎根首都或者衣锦还乡。十几年后,范萍从北京回来了。这回回来不是暂时的休假,是不再走了。她在北京没有混得个一官半职,也没有衣锦还乡。只有无尽的失意和空空的行囊。我想:“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北漂一族的归宿吧”。多少有志青年去的时候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归来却灰头土脸、空空的行囊。还有那已经逝去不再复返的大好春光。正如《故乡的云》唱的:“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我有一个朋友叫柳鸿飞,和范萍的情形差不多,高中毕业去了北京寻求发展,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一定会在北京混出点名堂的。他不知道要想混个出人头地不只是需要能力很强,还要更多更多的.......。十年后,他从北京灰头土脸无尽失意的回来了。青春已经逝去,家亦未成,业也未立。从北京回来后,一直在失意中彷徨徘徊,终于在一个大年初二从楼顶一跃而下,结束了卑微的生命。
五个多月以前,三十八岁的范萍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圆满结局了。
(题外话:尽管她体型变得很胖,但结婚现场的人还是发现了隆起的腹部。新郎四十多岁了,在他住的小区物业做物业经理。他住的小区是城中村改造的小区,每户村民都分了三套房子,没有工作的村民都安排到物业上班。)
放学后,她看了我一眼,看着我迷惑不解的傻样,扑哧一下笑了起来,然后背起双肩书包跑走了。我也不敢追上去问个明白。背着长长的军绿帆布书包在后面磨磨蹭蹭呆头呆脑的走着。
好在我不是那种认真学习、凡事要搞个明白的好学生。而是那种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的不求甚解的差不多学生。既然她不肯说,我也就不再问。每天依然马马虎虎的活着。
过了几天,一个晚上,我家有客人来串门了,我一看,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女孩来串门,女人我不认识,但这个女孩不就是转学来的这个女孩吗?原来这个女人是我爸妈的同事,以前在“遥远的地方”住着,最近单位分了房子,才搬到我们家附近,也就给女儿办了转学手续,将女儿转到了我们学校我们班。我爸妈从没跟我说起这个同事和她的女儿.......也或许说过,但就我这个迷糊劲,估计听到了也没印象。我估摸着大概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女人应该在家经常讲到我们家和我,女儿听多了就知道我了,在给女儿办转学时,女儿舍不得她原来的同学们,女人劝解女儿:转了学,老朋友还是老朋友,但是还能有新的同学和朋友了,还能见到那个傻小子,那个傻小子就和你是同学了。”当然这是我想的,实际情况就不知道了,估摸着应该和我推测的差不多。
这个女孩名叫范萍,那时电视上正热播《海灯法师》,因为海灯法师俗家名字叫范无病,所以同学们也给她起个外号叫范无病。她的性格很是开朗大方,总是嘻嘻哈哈的。虽然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高冷。但那时她的性格极其迷人、可爱。那天晚上, 大人们在说着话,说的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范萍望着我掩嘴偷笑。我在痴痴地望着她。从那天起,我们迅速熟悉了,放学后她经常来我家一起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出去玩。她总是俏皮的逗我,然后笑着逃走。我也笑着追她。已经是春天了,天气暖和了。每天我们在外边玩到天黑才不得不各回各家。 那个时候她已经把我深深迷住了,每天无论干什么满脑子都想她,想她的一颦一笑。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一年后也说不清到底是因为我变了还是她变了,或者还是我们都变了......但是能有一点肯定的是她肯定变了。 后来我听说了她家的事,原来我爸妈以前真没讲过她们家 的事,怪不得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她爸爸每天晚上去跳交谊舞,后来和舞伴好上了,再后来就抛妻弃女,和舞伴私奔了。她妈妈独自一人抚养着女儿,好在那时单位效益甚好,比一般企业好的多。住的又是单位的房子,几乎没有什么房费,又是独生女。所以也不怎么辛苦。我父母虽然是双职工,但我父母有两个孩子,所以家庭条件和她们家也差不多。
她妈妈因为老公和人跑了,所以变成了一个深闺怨妇。无论何事最后都能归结到一个道理上:“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我想范萍后来变得高冷、晚婚、对男人不屑一顾。应该是童年时受到她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小学毕业后,我们都进了二十一中上初中,但没分到一个班,不过分没分到一个班里也没什么关系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形同路人。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很少说话了,她不只是不跟我说话,也很少理其他的男生,不只是不和男生说话,就连女生她也很少理。
初中三年一晃而过,我们又上了不同的高中,虽然不是同一个高中,但是能经常碰见,每天早上在上学路上我都能遇见她。因为我们的上学时间都一致吧,那时我们都骑自行车上学,每天早上我火急火燎的猛蹬自行车,都能看见她在慢悠悠的骑着自行车不慌不忙的。随着她的性格变得高冷,她的体型也在迅速的变胖,不是饱满,而是变胖,真的变胖。每次我骑着自行车火急火燎的从后面超越范萍时,都先看见她肥大的臀部在车座上一左一右的来回扭着,在往上是一个水桶般的粗腰。高中三年,我见证了她向更粗一层的变化。
尽管范萍高傲,但她却也没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她就去了北京,只知道她去了北京,但具体做什么就不知道了。我估摸着心高气傲的范萍想在北京混出个名堂,或者扎根首都或者衣锦还乡。十几年后,范萍从北京回来了。这回回来不是暂时的休假,是不再走了。她在北京没有混得个一官半职,也没有衣锦还乡。只有无尽的失意和空空的行囊。我想:“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北漂一族的归宿吧”。多少有志青年去的时候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归来却灰头土脸、空空的行囊。还有那已经逝去不再复返的大好春光。正如《故乡的云》唱的:“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我有一个朋友叫柳鸿飞,和范萍的情形差不多,高中毕业去了北京寻求发展,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一定会在北京混出点名堂的。他不知道要想混个出人头地不只是需要能力很强,还要更多更多的.......。十年后,他从北京灰头土脸无尽失意的回来了。青春已经逝去,家亦未成,业也未立。从北京回来后,一直在失意中彷徨徘徊,终于在一个大年初二从楼顶一跃而下,结束了卑微的生命。
五个多月以前,三十八岁的范萍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圆满结局了。
(题外话:尽管她体型变得很胖,但结婚现场的人还是发现了隆起的腹部。新郎四十多岁了,在他住的小区物业做物业经理。他住的小区是城中村改造的小区,每户村民都分了三套房子,没有工作的村民都安排到物业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