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阁全球史吧 关注:2,481贴子:206,161
  • 1回复贴,共1

【风云阁】颜师古以字行世的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70179


IP属地:福建1楼2017-04-25 20:51回复
    在百度上直接搜索颜师古这个人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百度上对颜师古的介绍是颜师古,名籀,字师古。颜师古的字被大家所熟知,而真正的名字反而流传不广。
    《西溪丛语》下卷一百零七则:“封德彝名伦,房玄龄名乔,高士廉名俭,颜师古名籀,而皆云以字行。颜之推云:“古者,名终则讳之,字乃以为子孙,江北士人全不辩之,名亦呼为字,字固为字。”颜师古《匡谬正俗》云:“或问:人有称字而不称名,何也?”颜师古考诸典故,故以称名为是。颜师古立论如此,而乃以字行,不可晓也。”这里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颜师古认为称名才是正确的,但是他自己却没有按照正确的做法来。作者姚宽在这里也没有能够说出具体的原因。
    从《西溪丛语》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朝不止一个人以字行之,封德彝,房玄龄,高士廉,颜师古等都是,可见,在唐朝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颜师古在《匡谬正俗》解释了“名字”这个字的含义。
    “或问曰:‘今人或称字而不称名。其故何也?’答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礼》云:‘子生三月,父始孩而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故知先名而后字也。’又云:‘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子于父母是自名。’据此益知常所称者是名,非举字也。孔子大圣,言必称名。丘闻有国有家者,丘亦耻之。丘未达,不如丘之好学也。此盖与弟子等言,未有称仲尼者。其七十弟子及春秋卿大夫固并称名。亦不可胜载。至如汉高祖之潜丰沛,人皆谓之刘季。项羽之都彭城,举俗呼为项羽。若其自称,则云:‘今邦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爰种说其季父盎云:‘丝能日饮。’霍显令淳于衍杀许后云:‘我亦欲报少君。’此皆举字以相崇尚,名则其自称也。历观古人通人高士,言辞着于篇籍,笔迹存乎纸素,在身自述。必皆称名。他人褒美,则相呼字。传曰:‘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不言讳字也。王父字或以为族,不得用名也。’考诸典故,称名为是。”
    从这段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个信息:
    第一,从出生开始,父亲给男孩取的叫名,而这个男孩长到二十岁冠字。
    第二,常用的是名,而不是字。他人褒美的话,相呼字。
    第三,古人写文章,自述的时候,称呼名。
    第四,关于避讳有两点:
    1.周人以讳事神,避讳名而不是字。
    2.君王父亲的字有当族名的,不能当作名
    如果我们将颜师古用字不用名当成是避讳的话,“籀”这个字并不是什么常用字,况且这几个人都避讳的话未免太过凑巧。
    对颜师古的名和字产生的疑问,而单从颜师古的名和字又找不到研究的相关论文,我决定换一个方向对问题进行切入。干脆扩大问题的范围,从唐朝人的姓名研究入手。从中国知网上找了一篇论文叫做《唐人姓名研究》,文中写到“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在罗列的与姓氏名讳有关条目中,“二名不偏讳”、“字同其名”、“以姓取名”、“排行”等。该论文的这段话并没有将顾炎武的《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二十三之人主呼人臣字进行展开,于是我找来了原文进行查看。
    汉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景帝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皆人主呼人臣字也。晋以下,人主于其臣多小呼名。《南史》:“梁蔡撙为吏部尚书侍中。武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竞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书’,博始放箸执笏曰‘尔’。帝曰:‘卿向何聋,今何聪?’对曰:‘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又南朝人加王敬宏、王仲德、王景文、谢景仁,北朝人如萧世怡、李元操之辈,名犯帝讳,即以字行,不复更名。魏王昕对汝南王悦自称“元景”,北齐祖对长广王湛自称“孝徵”,隋崔颐《答豫章王启》自称“祖浚”,王贞《答齐王柬启》自称“孝逸”,而唐太宗时如封伦、房乔、高俭、尉迟恭、颜籀,并以字为名,盖因天子常称臣下之字故尔。其时堂陛之间未甚阔绝,君臣而有朋友之义,後世所不能及矣。《因话录》:“文宗对翰林诸学士因论前代文章,裴舍人素数道陈拾遗名,柳舍人目之,裴不觉,上顾柳曰:‘他字伯玉,亦应呼陈伯玉。’”
    顾炎武先生在这里用“盖因天子常称臣下之字故尔”不仅解了姚宽没有解决的问题,更解决了我们疑惑。颜师古等人并非是故意不称名而称字,而是因为君王常称臣下名字的缘故。
    唐朝人名字,一方面遵守古人留下来的礼制,以称名为常,字为他人褒美的时候用的。另外一方面,又因为君王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称呼臣子的字,比如颜师古、房玄龄、高士廉,封德彝等人。久而久之,这些人的字反而比他们的名被人们熟知,所以以字行世。由此可见,世无定制,情随事移,前代所行之礼法会因为实际情况而发生改变,然后往往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如果只是个例,那么颜师古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比如说避讳而以字行世。然而不止他一个人这样的话,可见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那么避讳一说显然不足以让人信服。我们从颜师古以字行世也可以看出君臣关系的和谐融洽。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名字竟能蕴含这么深的含义,想来我们该感谢唐太宗对臣下以字称呼,不然可能我们都没办法观察到这点。


    IP属地:福建3楼2017-04-25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