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译吧 关注:870贴子:5,887
  • 3回复贴,共1

【留声谱】陈叙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楼2008-12-02 20:32回复
      陈叙一,译制片翻译兼导演,浙江定海人,1918年12月生于长沙。父亲是洋行买办。家庭的特殊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学习英文,能用英语会话。进入中学后,他又爱上文艺。当时,他在反第反疯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格命泯主思想影响下,愈来愈看不惯自己的家庭生活,同父亲发生了矛盾。1937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读二年级时,就径自离家出走,先后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怡和洋行,怡和轮船公司等处作小职员,开始独立生活。
      抗曰战争爆发后,陈叙一深感国家衰亡的危险,精神苦闷,拼命读书,力图从中获取思想养料和精神力量。这期间,他有幸得到著名戏剧家黄佐临的热心帮助与指导。1943年,他在借到一本美国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情(百度)欲》的话剧本后,便翻译和改写成完全中国化的《田园恨》,由黄佐临导演,孙景璐主演。这是他从事翻译工作的处女作。不久,他就参加了黄佐临等人创办的进步话剧团体--苦干剧团,当舞台监督,有时也粉墨登场跑跑龙套。1945年,在黄佐临的悉心指导下,他第一次导演了话剧《埋头苦干》和《一刹那》(丹尼改写)。其间,他还曾为苏联商人在上海经营的私人商业电台写过广播剧。 抗曰战争胜利后,陈叙一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积极投身于反抗国泯党反冻统治的泯主运动。1946年,他经第下党介绍,从上海到晋察冀解放区,加入了格命队伍,担任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顾问。之后,又随人民解放军到达晋冀鲁豫,在华北人民文工团从事创作活动。天津市解放,他立即被派去参加接管电影院的工作,担任天津电影服务社副社长。1949年夏,上海解放后,他被指定为上影厂翻译片组组长。从此,他就踏上了建设和发展上海电影译制事业的艰苦历程。
      创业难。旧中国尽管市场上充斥着外国影片,但没有我们自己的电影译制事业。当时上映的外国片不是原版对话,就是打上一些半文不白的字幕,即使偶尔在一些影院也搞上“译意风”,但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解放后,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首先通过演员的配音,译制出第一部翻译配音的苏联故事片《普通一兵》。陈叙一得悉后,就带了三位同伴去东影参观学习。回到上海,陈叙一即借调了十一个人,凭着一个旧话筒,一部报废的录音机,一台不带银幕的皮包机(放映时墙上挂白纸),在一间仅有二十平米的小车间里,完成了上海译制的第一部外国影片苏联故事片《团的儿子》。如何提高剧本的翻译质量,使之符合配音的口语要求;胶片从什么地方分段,演员怎样对口型,等等,他们都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而后不断改进的。陈叙一和十余名译制人员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三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三十一部苏联和东欧国家影片的译制。 不久之后,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式成立了。陈叙一先后任副厂长,厂长,一直肩负着译制片创作生产的领导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们已经译制了三十都个国家的五百多部故事片,还把一部分国产科教片,美术片和个别故事片,配音译成英语,法语版,出口到非洲以及欧美国家去。另外,译制片厂还经常接受兄弟厂新拍摄的影片的配音任务。他们译制的影片,因语音清晰,语言准确,形神兼备而受到观众的赞扬。无疑,这是和陈叙一在业务上严格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陈叙一在抓译制片的质量时,主要在三个环节入手:首先是把本子关,他强调翻译要忠于原著,坚持质量第一。他的英文底子好,凡是遇到英文本,他总是严格查对原文,斟字酌句。对其他语种的剧本,他又常从分析戏的内容和角色着手,同翻译一起充分讨论。碰到问题时,还亲自查阅字典,逐字逐句的推敲。在口语化的问题上,他更是下足了苦功夫,只要碰到不太顺口的句子,他都一一加以修改,力求每个翻译剧本都能做到语言流畅,丝丝入扣。各种语言的翻译本在他的精心修改下,语言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为影片的译制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他非常重视配音演员队伍的建设。他认为一部译制片质量高低,主要靠演员来体现。在组建队伍的过程中,他采取先特约,试用,然后根据需要有计划的把各种行当--犹如京戏里的生,旦,净,末,丑,逐个配齐。如邱岳峰(已故),李梓,毕克,赵慎之,刘广宁,丁建华和乔榛等人各具特色的音色,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他们在译制过程中,有时碰到要求高,难度大的译制片,还经常邀请上影厂的著名电影演员参加配音。例如舒绣文在《乡村女教师》里配的女教师,孙道临在《白痴》中配的梅什金公爵和在《王子复仇记》里配的王子,张伐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里配的列宁,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叙一在抓配音质量上也是一丝不苟的,配音质量过不了关,影片决不出厂门。如1980年,正当他去美国访问期间,厂里译制完成了西德影片《古堡幽灵》,他回来审查时,发现有几场戏在风格掌握上与原片有差异,于是立即推倒重来,直到合乎要求,才予通过。第三,他在紧张的工作中,身体力行,逐渐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三十多年来,他总是提前一刻钟到厂,准时进棚,不论什么生产任务,他都亲临生产第一线,和职工同甘共苦。在他的带动下,译制片厂逐步形成了一个讲效率,能苦干的好厂风。


    2楼2009-01-29 06:38
    回复
      陈叙一译制导演作品集
      1954年:
      《不可战胜的人们》(民德)
      1955年:
      《绑架》(捷克)
      《贝多芬》(民德)
      《假情假意的人们》(苏)
      《罗密欧与朱丽叶》(苏)
      1958年:
      《被侮辱与被压迫的人》(法)
      《王子复仇记》(英)
      1959年:
      《白痴》(苏)
      1970年:
      《红菱艳》(英)
      《舞宫莺燕》(美)
      《军阀》(日)
      1971年:
      《第八个是铜像》(阿尔巴尼亚)
      《脚印》(阿尔巴尼亚)
      《两个肯尼迪》(美)
      《战争与人》(3集)(日)
      《啊——军歌》(日)
      《罗马之战》(联德、罗马尼亚)
      《湖畔》(苏)
      1972年:
      《巴黎圣母院》(法)
      《切·格瓦拉》(意)
      《虎、虎、虎》(美、日)
      《简爱》(英)
      《冷酷的心》(墨)
      《生的权利》(墨)
      1973年:
      《白玫瑰》(墨)
      《Z》(法)
      1974年:
      《马台伊事件》(意)
      1975年:
      《红莓》(苏)联合导演
      《鸽子号》(美)联合导演
      《舞衫骑尘》(美)
      《巫山云》(美)联合导演
      《鹿苑长春》(美)
      《化身博士》(美)
      1976年:
      《梅亚林》(法)
      《音乐之声》(美)
      《囚徒》(希腊)联合导演
      1977年:
      《蛇》(法)联合导演
      《福布什先生与企鹅》(英)
      《奥斯特里茨》(法)联合导演
      《故乡》(日)联合导演
      《未来世界》(美)联合导演
      1978年:
      《孤星血泪》(英)联合导演
      《“汽车”行动计划》(罗马尼亚)联合导演
      《你猜谁来吃晚餐》(美)联合导演
      《朱莉亚》(美)联合导演
      《红衣主教》(美)联合导演
      1979年:
      《车队》(美)联合导演
      1981年:
      《现代启示录》(美)联合导演
      1983年:
      《湖畔奏鸣曲》(苏)


      4楼2009-05-29 00:57
      回复
        4楼的名单如有错漏可随时指正或补充。


        5楼2009-05-29 0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