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收听地址:http://www.ximalaya.com/34386600/sound/36663670
荔枝电台:https://www.lizhi.fm/1489468/36560348401348998
帷幕起,帷幕落。
唱几场人生悲喜,演几出世态变迁。
你方唱罢,我登场。
戏院深处的锣鼓声与叫好声从何而来?
您且粉墨登场来。
谭正岩 京剧谭派第七代传人
谭正岩《定军山》
“百年一段梨园梦,何惧沧桑岁月遥”,且往那戏楼掩映处,听那岁月变幻,闻那一段难舍情。
跨越100多年的《定军山》谭门六个“黄忠”:上排从左至右为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下排从左至右为谭孝曾、谭元寿、谭正岩
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世事巧合,谭正岩成为京剧谭派艺术第七代嫡传。外人看来这自然是风光旖旎,而在他看来,却是沉甸甸的使命。
外貌英俊清秀,翩翩气质自然散发,就是他跻身进入影视圈也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京剧世家的专属身份,却只能让他“一路高歌低吟,莫问回头路”。
朱军曾在《艺术人生》上问爷爷谭元寿:“如果有一天谭正岩告诉您,他不想唱戏了,想唱歌,您怎么办?”
爷爷斩钉截铁地说:“那就别上我这儿来了。”老爷子义正言辞的话语,传达的意思一目了然,“唱戏”是我们谭家的事儿,你不唱戏,谭家的这个京剧传统如何延续下去?话语之外,还是对京剧这个行当的怜惜,对它传承下去的恳切和决绝。
谭正岩和爷爷谭元寿
谭正岩(左)、谭元寿(中)、谭孝曾(右)三代同台演出《定军山》
就像岁月反复沉淀后的谭正岩所言,“京剧是我的命,我不知道,没有了它,我生命的意义何在?”都知道学戏苦, 数九寒冬,经年累月,反复地煎熬,但是在他这里,完全是“责任”二字让他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对祖先的责任,对谭字的责任,对戏迷的责任。
骨折受伤,为了一出大戏必须忍痛上场;七月热浪席卷,他穿着厚厚的赵云盔铠,攥着小电风扇,静静地在侧幕候场……演出之时,并未因为他出自名家,而给他更多的呵护。就像当年学戏一样,因为他的谭门身份,负责剧目的老师一直胆战心惊,怕教得不正宗。后来,谭元寿带着孙子挨个老师登门拜访,“爷爷告诉老师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既然送进戏校,家里就不干涉,绝不改一个手指头。”这一番简单素朴的话,让老师们悬着的心立马放了下来。
“儿时对京剧的喜欢完全出于好奇,觉得走进后台就跟看动画片一样,天兵天将什么都有。” 他三四岁时看的第一出京剧是杨少春主演的《闹天宫》,灵巧聪慧的美猴王让儿时的谭正岩崇拜不已,他称杨少春为“猴子爷爷”,称杨先生的老伴儿为“猴子奶奶”,这么多年来,称呼一直未变。
在北京市少年宫武术队,他遇见了京昆少儿团的马派老生安云武老师,“咱们这儿是正根儿。”这简单的一句话,被谭正岩铭记在心,遂进入了京昆少儿团。两个月后,恰逢北京市戏曲学校(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招插班生,父母问他想不想干这行儿,年幼的他随即回答“想”,于是家里人就把他送到了戏校。而正是插班考入北京戏曲学校,谭正岩才最终走上了京剧这条路。
在进戏校的前两年,稍有基础的谭正岩并没有“刻苦”的概念,集体生活鲜活有趣,每天舞枪弄棒,练功吃苦还偷偷掉眼泪。直至第三年,曲咏春老师教了一出《八大锤》,谭正岩意外发现自己从腿功到圆场功实在是太弱了,再加上被老师刻苦学戏故事的感染,谭正岩的小宇宙能量就此爆发,开始“悬梁刺股”般的练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93年底的一次公演,他上演了这出《八大锤》,顿时惊艳全场,老师和同学都表示了不可思议,而最大的鼓励莫过于“爷爷坐在观众席前排颌首含笑”,觉得一片苦心换来了谭派后继有人,甚是欣慰。
一曲京韵夜深沉,一段漫漫人生路。从戏校,再到中国戏曲学院,2001年,谭正岩进入北京京剧院成为一名青年谭派老生演员。初来此地,谭正岩自陈压力甚大,“知道不能再用小孩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最初觉得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演员,到后来要求自己不负于优秀演员的水准,再到后来力求继承谭派精华。盛名之下的辛苦难为人知,‘谭’字背不好是个沉重的包袱。”
在被问及京剧如何创新时,谭正岩略显细软的话语中,多了几丝严肃,“我和爵士乐,电子摇滚,流行通俗合作过,我觉得这只能说是在尝试,不能说这就是以后戏曲或京剧的走向,我们在探索,看看能否碰撞出火花来,不为改变京剧,只为扩宽市场。具体说来,目前还没有摸清该如何创新,但我们在慢慢尝试,万变不离其宗,怎么改,它也得姓京。”
“一曲京韵一壶酒 ,一人独酌解千愁”,夜深人静,梦入百花深处,不知从哪条巷子里,传来这老腔老调,醉在心头,泪浸在无法回头望的日子里,一切尽是解不了的千愁万绪,赏不完的“酣畅淋漓”,和那慢条斯理的旧光阴。
(文章来源:公众号 玩主戏剧 作者 蓝白/小铁 )
荔枝电台:https://www.lizhi.fm/1489468/36560348401348998
帷幕起,帷幕落。
唱几场人生悲喜,演几出世态变迁。
你方唱罢,我登场。
戏院深处的锣鼓声与叫好声从何而来?
您且粉墨登场来。
谭正岩 京剧谭派第七代传人
谭正岩《定军山》
“百年一段梨园梦,何惧沧桑岁月遥”,且往那戏楼掩映处,听那岁月变幻,闻那一段难舍情。
跨越100多年的《定军山》谭门六个“黄忠”:上排从左至右为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下排从左至右为谭孝曾、谭元寿、谭正岩
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世事巧合,谭正岩成为京剧谭派艺术第七代嫡传。外人看来这自然是风光旖旎,而在他看来,却是沉甸甸的使命。
外貌英俊清秀,翩翩气质自然散发,就是他跻身进入影视圈也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京剧世家的专属身份,却只能让他“一路高歌低吟,莫问回头路”。
朱军曾在《艺术人生》上问爷爷谭元寿:“如果有一天谭正岩告诉您,他不想唱戏了,想唱歌,您怎么办?”
爷爷斩钉截铁地说:“那就别上我这儿来了。”老爷子义正言辞的话语,传达的意思一目了然,“唱戏”是我们谭家的事儿,你不唱戏,谭家的这个京剧传统如何延续下去?话语之外,还是对京剧这个行当的怜惜,对它传承下去的恳切和决绝。
谭正岩和爷爷谭元寿
谭正岩(左)、谭元寿(中)、谭孝曾(右)三代同台演出《定军山》
就像岁月反复沉淀后的谭正岩所言,“京剧是我的命,我不知道,没有了它,我生命的意义何在?”都知道学戏苦, 数九寒冬,经年累月,反复地煎熬,但是在他这里,完全是“责任”二字让他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对祖先的责任,对谭字的责任,对戏迷的责任。
骨折受伤,为了一出大戏必须忍痛上场;七月热浪席卷,他穿着厚厚的赵云盔铠,攥着小电风扇,静静地在侧幕候场……演出之时,并未因为他出自名家,而给他更多的呵护。就像当年学戏一样,因为他的谭门身份,负责剧目的老师一直胆战心惊,怕教得不正宗。后来,谭元寿带着孙子挨个老师登门拜访,“爷爷告诉老师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既然送进戏校,家里就不干涉,绝不改一个手指头。”这一番简单素朴的话,让老师们悬着的心立马放了下来。
“儿时对京剧的喜欢完全出于好奇,觉得走进后台就跟看动画片一样,天兵天将什么都有。” 他三四岁时看的第一出京剧是杨少春主演的《闹天宫》,灵巧聪慧的美猴王让儿时的谭正岩崇拜不已,他称杨少春为“猴子爷爷”,称杨先生的老伴儿为“猴子奶奶”,这么多年来,称呼一直未变。
在北京市少年宫武术队,他遇见了京昆少儿团的马派老生安云武老师,“咱们这儿是正根儿。”这简单的一句话,被谭正岩铭记在心,遂进入了京昆少儿团。两个月后,恰逢北京市戏曲学校(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招插班生,父母问他想不想干这行儿,年幼的他随即回答“想”,于是家里人就把他送到了戏校。而正是插班考入北京戏曲学校,谭正岩才最终走上了京剧这条路。
在进戏校的前两年,稍有基础的谭正岩并没有“刻苦”的概念,集体生活鲜活有趣,每天舞枪弄棒,练功吃苦还偷偷掉眼泪。直至第三年,曲咏春老师教了一出《八大锤》,谭正岩意外发现自己从腿功到圆场功实在是太弱了,再加上被老师刻苦学戏故事的感染,谭正岩的小宇宙能量就此爆发,开始“悬梁刺股”般的练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93年底的一次公演,他上演了这出《八大锤》,顿时惊艳全场,老师和同学都表示了不可思议,而最大的鼓励莫过于“爷爷坐在观众席前排颌首含笑”,觉得一片苦心换来了谭派后继有人,甚是欣慰。
一曲京韵夜深沉,一段漫漫人生路。从戏校,再到中国戏曲学院,2001年,谭正岩进入北京京剧院成为一名青年谭派老生演员。初来此地,谭正岩自陈压力甚大,“知道不能再用小孩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最初觉得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演员,到后来要求自己不负于优秀演员的水准,再到后来力求继承谭派精华。盛名之下的辛苦难为人知,‘谭’字背不好是个沉重的包袱。”
在被问及京剧如何创新时,谭正岩略显细软的话语中,多了几丝严肃,“我和爵士乐,电子摇滚,流行通俗合作过,我觉得这只能说是在尝试,不能说这就是以后戏曲或京剧的走向,我们在探索,看看能否碰撞出火花来,不为改变京剧,只为扩宽市场。具体说来,目前还没有摸清该如何创新,但我们在慢慢尝试,万变不离其宗,怎么改,它也得姓京。”
“一曲京韵一壶酒 ,一人独酌解千愁”,夜深人静,梦入百花深处,不知从哪条巷子里,传来这老腔老调,醉在心头,泪浸在无法回头望的日子里,一切尽是解不了的千愁万绪,赏不完的“酣畅淋漓”,和那慢条斯理的旧光阴。
(文章来源:公众号 玩主戏剧 作者 蓝白/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