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吧 关注:797贴子:7,483
  • 15回复贴,共1

连载:长平赵军根本就没断粮,只是有坐食山空的危险而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看军事地图后说话,一切围绕着军事地图来论述


1楼2017-05-20 00:32回复
    看到那个金色三角形了吧?那金色三角形边长是多少?短边是十七公里,长边是二十公里(约数)。不是稀里糊涂的“该多少是多少”。


    2楼2017-05-20 00:34
    回复
      方框“赵括”紧下面的红点位置叫做韩王山,是韩王山营区的制高点和赵括帅帐所在地。整个营区就以韩王山命名。
      方框“廉颇”下面的红点叫做大粮山,是大粮山营区的制高点和廉颇(当权时)帅帐所在地。整个营区就以大粮山命名。
      廉颇当权时以大粮山为主营区,以韩王山为辅助营区。廉颇随时准备着“转进”回赵国,需要离秦军主营越远越好。
      赵括当权时以韩王山为主营区,以大粮山为辅助营区。赵括奉了王命准备着跟秦军决战,需要离秦军主营越近越好。否则一路前去挑战,路途太远,走到地头都累坏了,就等着送人头吧。
      廉颇和赵括根本目的不同,所以主营位置选择一个跟秦营远,一个跟秦营近。
      另外提醒一个常识。古代打仗的军营营墙同时就是外围工事。粮食就是存放在军营这个工事圈子内,绝不是在军营圈子外附近另设粮仓好让敌人使用计谋去“智取”。官渡之战的乌巢粮库离官渡战场实在太远,没办法才跟官渡军营分设两处,并不是故意分设两处。
      主营从大粮山转移到韩王山。那么按照“军无粮食则亡”的兵书原则(据传,赵括又是死抠兵书,不知变通),那么赵括当然要下令把主要粮食存量从大粮山(廉颇时期的主营)转移到韩王山(现在的主营)。


      3楼2017-05-20 00:54
      回复
        从大粮山到韩王山的距离(两个红点的实际地理距离)是二十公里(四十华里),不是不是稀里糊涂的“该多少是多少”。
        赵军现在主营韩王山的每天吃饭,只能是在韩王山营墙内取粮食做饭。绝不会每天从四十华里以外的大粮山营区取粮食做饭。从来就没有这么舍近求远的。


        4楼2017-05-20 01:00
        回复
          赵军前去挑战行走方向是西南。行走距离约十八华里,不是稀里糊涂的“该多少是多少”。
          赵军首次决战失败又退回了主营韩王山营区,按照赵括死抠兵书不知变通的逻辑,叫做“少则能逃之”(兵书语言)。也就是赵军就在自己军营内受到得胜秦军跟踪而来的包围,直接包围军营,这是白起的开创。


          5楼2017-05-20 01:07
          回复
            看军事地图,所谓“奇兵两万五千人”所处位置完全不能隔断赵军与赵国本土的联系。赵国本土在长平战场的北方,两者中间隔了一条“百里石长城”。
            是二十万秦国民兵组成的新军先从南到北,在从东到西强行攻占百里石长城(是强攻,不是偷袭),从而切断了赵军与赵国本土的联系。


            6楼2017-05-20 01:13
            回复
              再提醒一个常识,古代打仗,并不是--------每天从后方运粮一次以供当天做饭,第二天再运第二天的饭量,第三天再运第三天的饭量。
              这么运根本不可能,敌人轻易就能强行切断这种运粮方式。敌人切断这种运粮方式用的是成建制大军强行拦截,不是派遣小部队偷偷摸摸“偷袭”。就算运粮护卫队再是百倍警惕、千倍警惕、万倍警惕。敌人也照样强行袭击不误!因为拦截运粮的敌人比如秦军是站在兵力数倍优势底气上,根本不依赖赵军运粮护卫队的“***大意”。
              比如秦军随便派遣一万五千人在百里石长城以北二十里处强行拦截赵国“每天运送”的粮食,既然是“每天都运送”,那么运粮护卫队累吐血也是“小几千人”(明显不到五千人)。否则根本没那么多的兵力去每天护卫。第一天的护卫队还没等回来呢,第二天的护卫队又派出去了,前六天、五天、四天、三天、两天、一天的护卫队还没来得及回来呢,当天的护卫队又派出去了。哪有那么多份数的“五千人”呀?!


              7楼2017-05-20 01:27
              收起回复
                所以每两次运粮之间的“时间差”是一个月或者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时间差不可能是是半个月那么短。而且护卫兵力是几万人,往往是“大几万人”(明显超过五万人称之)。因为运粮护卫队要对付的是敌人(比如秦军)成建制大军强行袭击,而不是小部队“趁人不备”搞偷袭。袭击粮食运输队经典做法就是绝对优势兵力明晃晃强行袭击,而不是什么偷袭。袭击未必等于偷袭。
                赵军最近的一次粮食运输就是随赵括二十万援军一同抵达,这二十万援军就是最理想的粮食护卫队。


                8楼2017-05-20 01:37
                回复
                  秦国二十万增援民兵的一部分,拦截在百里石长城北面,切断了赵国本土前往长平地区的粮食运输通道。
                  三天内对长平赵军没有断粮的影响,反正我又不是每天运送当天的饭量,你就是不切断,我三天之内也不从赵国往长平运送粮食。
                  别说三天了,一个半月之内对长平赵军没有断粮的影响。你就是不切断,一个半月之内赵国依然没有粮食可运,因为那么短的时间周期根本筹集不到下一次的粮食。一个半月之内反正没有粮食可运了,你这却断与不切断反正都一样。一个半月以后也许有粮食可运。
                  这切断粮道在一个半月之内丝毫没有原地断粮的影响,一个半月以后说不定有影响,那是一个半月之后的问题了。
                  在一个半月之内,长平赵军可没有断粮。哪来的“赵军皆阴杀相食”?分明是《史记》精心编造谎言。


                  10楼2017-05-20 02:09
                  收起回复
                    在一个半月之内,长平赵军可没有断粮-----------------------但是这并不等于赵军要等到一个半月以后“断粮了再说”。因为粮道被切断,迟早会坐吃山空。这么长久以往下去,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迟早会有断粮的那一天。这就叫“陷入绝地”。
                    兵法云,“陷入绝地,疾战生,徐战死”。据传是死抠兵书不知变通的赵括,当然要死抠兵书不知变通啦,于是就必定下令在被包围的当天或第二天或第三天进行突围--------疾战----生!这时候,赵括“死抠兵书不知变通”有什么不对么?!正应该死抠兵书不知变通”啊!
                    至于“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对不起,兵法根本没这条,不光没这条,而且这一条纯粹是跟兵法唱对台戏!
                    “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恰恰是对兵法的胡乱变通,这是司马迁史记提倡的“变通”。
                    对不起,赵括听兵法的,赵括不听史记的。也就是史记非但没有“如实记载赵括的举措”,反而把赵括的举措的反面行动诬赖到赵括身上。
                    那么为什么一连四十五天都没有突围出去呢?
                    这能否突围得出去是一个实力问题。并不是只要有强烈主观愿望就能突得出去的。
                    要是光凭强烈主观愿望就能突得出去,那么世界上一切包围战全都不好使了,反正被包围者只要主观愿望足够强烈就能突围出去,那还包围个屁呀?根本围不住。


                    11楼2017-05-20 02:30
                    收起回复
                      在被包围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进行突围,并不是无所事事等待一天或者两天再突围。而是在这一天或两天时间周期内,积极进行突围的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比如将各个打残的小部队重新编组。军官比例偏多的跟军官比例偏少的重新组合,每两支被打残的小部队组合成一支新的”不残“的小部队,并且进行新的官兵熟悉。
                      又比如,在重新组合新的小部队同时,略微修养伤员,处理战伤。并且修复破损的武器。演练突围时的战术,等等等等。
                      在被包围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进行突围,绝对不是无所事事等着一天或两天!


                      12楼2017-05-20 02:39
                      收起回复
                        比如第三天突围不成功。第四天和第五天紧急进行第二轮的突围准备。除了上述那些举措之外,外加侦察敌人兵力分布,制定战术计划,往往不止一套计划。制定突围方向。紧急准备了两天之后,再进行第二轮试突围。
                        第二轮不成功,再紧急准备一天到两天,总结教训,改变战术,改变方向。再进行第三轮试突围!
                        再失败,就再准备,再突围!
                        反正是没有一天是无所事事乖乖等待的。这四十五天不是进行突围就是紧急准备突围(不是慢条斯理准备突围,切切)。哪来的”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到了第四十六天,赵括阵亡。赵军在历次突围中也战亡殆尽了。哪来的四十万赵军投降?莫非是已经战亡的赵军将士活过来再投降?好让秦军再杀一次?以维护太史公的英明正确?


                        13楼2017-05-20 0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