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十年之久,好莱坞名导梅尔·吉布森这次给我们带来了肾上腺素爆炸的《血战钢锯岭》。该片取材于荣誉勋章获得者、战地医护上等兵德斯蒙德·多斯的传奇故事,作为一名“因良知反对兵役者”,他没有放过一枪一弹,是第一位获得美国最高军事荣誉的非战斗人员。那么,这个让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又有哪些“因良知反对兵役者”经历了周遭的冷漠敌视,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和鲜血捍卫了其作为爱国者的荣誉呢?
何为“因良知反对兵役者”?
所谓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通俗来说,它指的是因为宗教或者道德原因拒绝征召服役的人。虽然他们的信仰和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是在反对战争、拒绝提枪杀敌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别的。
美国建国伊始,各州即承认了人们拥有“因良知拒服兵役”的权利,其认定标准由各州立法机关自行制定,然而南北战争爆发后,全国大规模征兵,这项权利几乎被无视了,很多人因拒绝拿枪作战而进了监狱。
一战时,虽然征兵法案明确将“因良知反对兵役者”分为愿意服役(分配到非战斗岗位)和不愿意服役(服替代役或者交罚款)两种,可是实施起来却跟南北战争时期一样,大量希望行使这一权利的人不但没有因此豁免,反而以“逃兵罪”被判重体力劳役并处以罚款。除了油盐不进的阿米绪人(Amish),军方未来得及对其进行“因良知反对兵役者”的筛选就征召了他们入伍,但是由于大部分兵员拒绝上战场,头疼不已的军方不得不给他们放起了长假。到了二战时期虽然仅有772名阿米绪人接到了征兵卡,但是有722人声称并成功被甄别为“因良知反对兵役者”,27个人作为分类1-A-O被指派到了不涉及战斗和武器领域服务,只有23人进入了陆军常规野战部队。
越南战争时期,“拒服兵役”最有名的莫过于 “拳王”阿里了,他以“越共和我没有仇”以及宗教信仰原因拒绝征召,结果被逮捕并判处五年徒刑,阿里不服判决,聘请了宪法律师,官司一路打到了最高法院才成功脱罪。这一时期美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有高达20%的适龄青年声称自己是“因良知反对兵役者”,甚至包括后来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不过很多临时抱佛脚的被征召人员由于“信仰”转变得太快——毕竟“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这个归类不包含政治信仰,“因良知反对兵役者”必须反对所有战争,而不是任何当前特定的战争——所以不符合征兵委员会设定的甄别要求,没能通过问卷调查审核,不得不参加越战。
一般来说,“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若入伍可以选择非战斗的勤务岗位,若不入伍则需要经过甄别和问卷调查以确定其不是故意逃避兵役,如果被分类为1-O,即在道义上反对以任何形式提供军事服役的人,则可以免除兵役职责,在美国可以被指派到由义务兵役部门管理的医疗、教育、资源保护等公共服务项目,在英联邦等一些国家可以选择服替代役。但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征兵范围扩大使得大量“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被征召从事医疗、后勤等岗位,甚至有时会被迫投入第一线战斗。
有哪些“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获得过最高军事荣誉?
绝大多数真正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会选择服替代役,走向战场的少之又少,相比于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士兵,作为后勤人员参战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获得荣誉的几率小了很多,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有一位“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获得了所在国家的最高军事荣誉。
威廉姆·柯特曼
威廉姆·柯特曼
威廉姆·柯特曼于1891年11月17日出生于英国斯特福德郡一个小村庄,幼年起就浸润在宗教氛围中,是普利茅斯弟兄会的成员,因此他有着“反战和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信条。但是,怀有强烈报国之心的柯特曼于1915年1月自愿加入了英国陆军威尔士亲王北斯特福德郡团,成为了一名步枪兵。在目睹了1916年7月索姆河战场上伤员遍地的惨烈景象后,他主动要求成为担架兵,做一名火线上的生命拯救者。
1917年2月,因在火线上拖救一名被遗忘在两军战线中间受伤的军官而获得了他的第一枚勋章;7月,因为在火线上冒死疏散、抬走伤员,他荣获优异行为奖章;1918年9月28日,因为没日没夜地冒着敌人炮火疏散临时救护站的伤员,他为自己的优异行为勋章加上了勋饰;当年10月,他不眠不休48小时,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循着伤员们的呼救,一个一个地把他们被从敌方战线抬回安全地带,柯特曼下士因此正式获颁英联邦最高军事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他也是英联邦武装力量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以及一战中获勋最多的陆军下士官。一战结束后,柯特曼作为英雄荣归故里,解甲归田后的他成为一名公园场地管理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又以上尉军衔作为预备军低级指挥官征召入伍,老骥伏枥的他继续为英国本土民防工作默默贡献。1974年6月29日,退休十余年的柯克曼以82岁的高龄辞世。
德斯蒙德·多斯
1945年10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为多斯下士佩戴荣誉勋章
二战中最著名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就是《血战钢锯岭》的故事原型德斯蒙德·多斯下士了。多斯在1919年2月7日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林奇堡,从小就读于教会学校的他对“十戒”中的第六戒“不可杀人”深信不疑,看到醉酒的父亲拿枪威胁母亲后,更是把枪视为邪恶之物,坚决不碰,他还加入了基督复临安息会。受到南方保守主义的影响,多斯自幼就保有一颗对国家的热忱之心,珍珠港事件之后,作为海军船厂工人的他拒绝了延期征召(Deferment,征兵法案中对于从事公共服务和军工厂熟练工人的适龄男青年可以缓征入伍的条例),主动以可以从事非战斗岗位的“因良心反对兵役者”的身份应征入伍,并很快被补充进著名的“老***”师——第77“自由女神像”步兵师(因为一战期间其兵员全部来自于纽约而得名)。多斯作为战斗医护兵受训,拒绝参加自卫射击和刺杀训练,这一举动使得他广受同袍刁难,长官也把他视为累赘,甚至有人公然威胁他“等上了战场我亲自确保你不会活着回来”。但是他依旧不为所动、坚持信仰,很快就随该师第307步兵团1营B连开赴关岛,作为第二排的医护兵投入战场。
在这噩梦般的丛林战中(麦克奈尔中将之子、师参谋长麦克奈尔上校就阵亡于此役),赤手空拳的多斯穿梭在火线上,将伤员拖回简易战地治疗所,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在赢得战友肯定的同时,他也获得了铜星勋章。和电影中展现有所不同的是,多斯一直坚持佩戴红十字臂章和带有醒目红十字标志的钢盔,他认为隐瞒自己的医护兵身份才是真正的懦夫行为。在菲律宾的伊莱特岛上,他抱着“多救一个”的信条再次冲入交火区域为战友包扎、救治,这为他赢得了铜星勋章的橡叶勋饰,象征着第二次获颁。
1945年4月30日,第77师奉命接替伤亡过半、副师长阵亡的96师攻打前田高地。他所在的B连在进攻中受挫,仓皇撤出战场之后留下了大量的伤兵,手无寸铁的多斯无视日军狙击手和火力点的威胁,四处搜救了12个小时,利用简易的绳子把至少75名伤兵运下山崖(其实具体救了多少人多斯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上级折中之后的统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后来对该高地发起总攻时恰逢“安息日”,多斯主动要求为全连祷告之后参加进攻,为此支援单位将炮击的时间推迟了15分钟。在多斯的精神鼓舞下,B连愈战愈勇,一口气拿下了高地。
5月21日随部参战的多斯在急救伤兵时被炸成重伤,在担架上的他看到另一位伤势比他更加严重的伤兵时,不顾自己的安危,为这名伤兵包扎并让出了自己的担架。之后他在原地等候近5小时,在大腿被日军狙击手打中两枪的情况下,自己爬回了救助站。因冲绳战役期间的英勇行为和四次负伤,多斯获得了荣誉勋章和紫心勋章带两枚橡叶勋饰,1951年8月光荣退伍。后被鉴定为90%身体伤残的多斯饱受健康问题困扰,一直靠妻子的护士工作和身体状况允许后打零工补贴家用,过着清贫的生活,几乎深居简出的他于2006年3月23日安详离世。
越南战争时期,也有两位应征入伍的真正的“因良心反对兵役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拿到了象征着勇气的荣誉勋章。
托马斯·W·贝内特
托马斯·W·贝内特
托马斯·W·贝内特(Thomas W. Bennett)于1947年4月7日出生在西弗吉尼亚州,来自美国南方传统家庭的贝内特是虔诚的美南浸信会成员。1967年,受到多斯下士事迹感召,身为西弗吉尼亚大学学生的贝内特选择在秋季学期结束后休学,不久就追寻多斯的脚步,作为“因良心反对兵役者”自愿应征入伍,也成为了一名战地医护兵。
1969年元旦,贝内特下士来到越南,被分配到在泥泞山区从事巡逻清剿任务的第4步兵师14步兵团第一营B连。2月9日,连队奉命支援中了北越军埋伏的D连,结果陷入敌军的炮火攻击,全连都被火力压制在沟里不得动弹,而贝内特单独一人接近躺在交火范围内的5名伤兵,给予他们急救与鼓励,并趁着敌军松懈的间隙将他们拖到了安全地带,由此被推荐授予银星勋章。当月11日,部队进攻敌军的一个火力据点,他不顾猛烈炮火和长官数次警告,在接近一位远离己方阵地的伤兵时被狙击手击中阵亡。为表彰他超乎职责要求的无畏行为,军方最终决定把原定的银星勋章升级为荣誉勋章。1970年4月7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把追授贝内特的荣誉勋章颁赠给贝内特的母亲和继父。
约瑟夫·G·小拉普耶得
入伍后的约瑟夫·G·小拉普耶得和妻子的合影
约瑟夫·G·小拉普耶得(Joseph G La Pointe Jr.)的经历也十分感人。1948年7月2日出生在俄亥俄的约瑟夫,高中毕业以后成为一名邮递员,1968年被征召后宣称自己是“因良心反对兵役者”,在接受战地医务兵训练后于11月被送往越南战场,因为屡次勇救战友而获得了银星勋章和铜星勋章。
1969年7月2日,已经是四级技士(同下士)的约瑟夫所属著名的101空降师第17骑兵团于367高地巡逻时遇袭,他奋不顾身地抢救了数名伤员,救到队伍最前头的两名伤兵时,被敌军碉堡内强大的火力压制了,他毫不胆怯,用自己的身体为盾牌保护伤员,最终和伤员一起被机枪扫射阵亡。为了表彰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约瑟夫于1972年1月被追授荣誉勋章,身后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自己从没见过面的儿子。
何为“因良知反对兵役者”?
所谓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通俗来说,它指的是因为宗教或者道德原因拒绝征召服役的人。虽然他们的信仰和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是在反对战争、拒绝提枪杀敌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别的。
美国建国伊始,各州即承认了人们拥有“因良知拒服兵役”的权利,其认定标准由各州立法机关自行制定,然而南北战争爆发后,全国大规模征兵,这项权利几乎被无视了,很多人因拒绝拿枪作战而进了监狱。
一战时,虽然征兵法案明确将“因良知反对兵役者”分为愿意服役(分配到非战斗岗位)和不愿意服役(服替代役或者交罚款)两种,可是实施起来却跟南北战争时期一样,大量希望行使这一权利的人不但没有因此豁免,反而以“逃兵罪”被判重体力劳役并处以罚款。除了油盐不进的阿米绪人(Amish),军方未来得及对其进行“因良知反对兵役者”的筛选就征召了他们入伍,但是由于大部分兵员拒绝上战场,头疼不已的军方不得不给他们放起了长假。到了二战时期虽然仅有772名阿米绪人接到了征兵卡,但是有722人声称并成功被甄别为“因良知反对兵役者”,27个人作为分类1-A-O被指派到了不涉及战斗和武器领域服务,只有23人进入了陆军常规野战部队。
越南战争时期,“拒服兵役”最有名的莫过于 “拳王”阿里了,他以“越共和我没有仇”以及宗教信仰原因拒绝征召,结果被逮捕并判处五年徒刑,阿里不服判决,聘请了宪法律师,官司一路打到了最高法院才成功脱罪。这一时期美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有高达20%的适龄青年声称自己是“因良知反对兵役者”,甚至包括后来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不过很多临时抱佛脚的被征召人员由于“信仰”转变得太快——毕竟“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这个归类不包含政治信仰,“因良知反对兵役者”必须反对所有战争,而不是任何当前特定的战争——所以不符合征兵委员会设定的甄别要求,没能通过问卷调查审核,不得不参加越战。
一般来说,“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若入伍可以选择非战斗的勤务岗位,若不入伍则需要经过甄别和问卷调查以确定其不是故意逃避兵役,如果被分类为1-O,即在道义上反对以任何形式提供军事服役的人,则可以免除兵役职责,在美国可以被指派到由义务兵役部门管理的医疗、教育、资源保护等公共服务项目,在英联邦等一些国家可以选择服替代役。但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征兵范围扩大使得大量“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被征召从事医疗、后勤等岗位,甚至有时会被迫投入第一线战斗。
有哪些“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获得过最高军事荣誉?
绝大多数真正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会选择服替代役,走向战场的少之又少,相比于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士兵,作为后勤人员参战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获得荣誉的几率小了很多,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有一位“因良知反对兵役者”获得了所在国家的最高军事荣誉。
威廉姆·柯特曼
威廉姆·柯特曼
威廉姆·柯特曼于1891年11月17日出生于英国斯特福德郡一个小村庄,幼年起就浸润在宗教氛围中,是普利茅斯弟兄会的成员,因此他有着“反战和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信条。但是,怀有强烈报国之心的柯特曼于1915年1月自愿加入了英国陆军威尔士亲王北斯特福德郡团,成为了一名步枪兵。在目睹了1916年7月索姆河战场上伤员遍地的惨烈景象后,他主动要求成为担架兵,做一名火线上的生命拯救者。
1917年2月,因在火线上拖救一名被遗忘在两军战线中间受伤的军官而获得了他的第一枚勋章;7月,因为在火线上冒死疏散、抬走伤员,他荣获优异行为奖章;1918年9月28日,因为没日没夜地冒着敌人炮火疏散临时救护站的伤员,他为自己的优异行为勋章加上了勋饰;当年10月,他不眠不休48小时,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循着伤员们的呼救,一个一个地把他们被从敌方战线抬回安全地带,柯特曼下士因此正式获颁英联邦最高军事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他也是英联邦武装力量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以及一战中获勋最多的陆军下士官。一战结束后,柯特曼作为英雄荣归故里,解甲归田后的他成为一名公园场地管理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又以上尉军衔作为预备军低级指挥官征召入伍,老骥伏枥的他继续为英国本土民防工作默默贡献。1974年6月29日,退休十余年的柯克曼以82岁的高龄辞世。
德斯蒙德·多斯
1945年10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为多斯下士佩戴荣誉勋章
二战中最著名的“因良知反对兵役者”就是《血战钢锯岭》的故事原型德斯蒙德·多斯下士了。多斯在1919年2月7日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林奇堡,从小就读于教会学校的他对“十戒”中的第六戒“不可杀人”深信不疑,看到醉酒的父亲拿枪威胁母亲后,更是把枪视为邪恶之物,坚决不碰,他还加入了基督复临安息会。受到南方保守主义的影响,多斯自幼就保有一颗对国家的热忱之心,珍珠港事件之后,作为海军船厂工人的他拒绝了延期征召(Deferment,征兵法案中对于从事公共服务和军工厂熟练工人的适龄男青年可以缓征入伍的条例),主动以可以从事非战斗岗位的“因良心反对兵役者”的身份应征入伍,并很快被补充进著名的“老***”师——第77“自由女神像”步兵师(因为一战期间其兵员全部来自于纽约而得名)。多斯作为战斗医护兵受训,拒绝参加自卫射击和刺杀训练,这一举动使得他广受同袍刁难,长官也把他视为累赘,甚至有人公然威胁他“等上了战场我亲自确保你不会活着回来”。但是他依旧不为所动、坚持信仰,很快就随该师第307步兵团1营B连开赴关岛,作为第二排的医护兵投入战场。
在这噩梦般的丛林战中(麦克奈尔中将之子、师参谋长麦克奈尔上校就阵亡于此役),赤手空拳的多斯穿梭在火线上,将伤员拖回简易战地治疗所,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在赢得战友肯定的同时,他也获得了铜星勋章。和电影中展现有所不同的是,多斯一直坚持佩戴红十字臂章和带有醒目红十字标志的钢盔,他认为隐瞒自己的医护兵身份才是真正的懦夫行为。在菲律宾的伊莱特岛上,他抱着“多救一个”的信条再次冲入交火区域为战友包扎、救治,这为他赢得了铜星勋章的橡叶勋饰,象征着第二次获颁。
1945年4月30日,第77师奉命接替伤亡过半、副师长阵亡的96师攻打前田高地。他所在的B连在进攻中受挫,仓皇撤出战场之后留下了大量的伤兵,手无寸铁的多斯无视日军狙击手和火力点的威胁,四处搜救了12个小时,利用简易的绳子把至少75名伤兵运下山崖(其实具体救了多少人多斯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上级折中之后的统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后来对该高地发起总攻时恰逢“安息日”,多斯主动要求为全连祷告之后参加进攻,为此支援单位将炮击的时间推迟了15分钟。在多斯的精神鼓舞下,B连愈战愈勇,一口气拿下了高地。
5月21日随部参战的多斯在急救伤兵时被炸成重伤,在担架上的他看到另一位伤势比他更加严重的伤兵时,不顾自己的安危,为这名伤兵包扎并让出了自己的担架。之后他在原地等候近5小时,在大腿被日军狙击手打中两枪的情况下,自己爬回了救助站。因冲绳战役期间的英勇行为和四次负伤,多斯获得了荣誉勋章和紫心勋章带两枚橡叶勋饰,1951年8月光荣退伍。后被鉴定为90%身体伤残的多斯饱受健康问题困扰,一直靠妻子的护士工作和身体状况允许后打零工补贴家用,过着清贫的生活,几乎深居简出的他于2006年3月23日安详离世。
越南战争时期,也有两位应征入伍的真正的“因良心反对兵役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拿到了象征着勇气的荣誉勋章。
托马斯·W·贝内特
托马斯·W·贝内特
托马斯·W·贝内特(Thomas W. Bennett)于1947年4月7日出生在西弗吉尼亚州,来自美国南方传统家庭的贝内特是虔诚的美南浸信会成员。1967年,受到多斯下士事迹感召,身为西弗吉尼亚大学学生的贝内特选择在秋季学期结束后休学,不久就追寻多斯的脚步,作为“因良心反对兵役者”自愿应征入伍,也成为了一名战地医护兵。
1969年元旦,贝内特下士来到越南,被分配到在泥泞山区从事巡逻清剿任务的第4步兵师14步兵团第一营B连。2月9日,连队奉命支援中了北越军埋伏的D连,结果陷入敌军的炮火攻击,全连都被火力压制在沟里不得动弹,而贝内特单独一人接近躺在交火范围内的5名伤兵,给予他们急救与鼓励,并趁着敌军松懈的间隙将他们拖到了安全地带,由此被推荐授予银星勋章。当月11日,部队进攻敌军的一个火力据点,他不顾猛烈炮火和长官数次警告,在接近一位远离己方阵地的伤兵时被狙击手击中阵亡。为表彰他超乎职责要求的无畏行为,军方最终决定把原定的银星勋章升级为荣誉勋章。1970年4月7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把追授贝内特的荣誉勋章颁赠给贝内特的母亲和继父。
约瑟夫·G·小拉普耶得
入伍后的约瑟夫·G·小拉普耶得和妻子的合影
约瑟夫·G·小拉普耶得(Joseph G La Pointe Jr.)的经历也十分感人。1948年7月2日出生在俄亥俄的约瑟夫,高中毕业以后成为一名邮递员,1968年被征召后宣称自己是“因良心反对兵役者”,在接受战地医务兵训练后于11月被送往越南战场,因为屡次勇救战友而获得了银星勋章和铜星勋章。
1969年7月2日,已经是四级技士(同下士)的约瑟夫所属著名的101空降师第17骑兵团于367高地巡逻时遇袭,他奋不顾身地抢救了数名伤员,救到队伍最前头的两名伤兵时,被敌军碉堡内强大的火力压制了,他毫不胆怯,用自己的身体为盾牌保护伤员,最终和伤员一起被机枪扫射阵亡。为了表彰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约瑟夫于1972年1月被追授荣誉勋章,身后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自己从没见过面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