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话吧 关注:3,056贴子:40,749
  • 4回复贴,共1

重庆豆花,你算老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3-30 17:49:51 来源:水煮重庆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其实我已有答案。
在我这颗麻辣鲜嫩的老重庆心中,豆花在重庆美食榜上,座次仅在火锅、小面之后,位列老三。不知诸位看官老爷同意不?如果不同意,你觉得哪个该排第三?找不到了吧。
豆花,一些地方叫豆腐花。四川、重庆人把“花”发“花儿”音,重庆人可以试试用重庆话读“豆腐花儿”四字,“腐”字很难发出音来,拗口得很。非要读出来,就会变成充满泥土气息的“豆翻儿”,所以,儿化连读后的豆腐花儿,就被简称为豆花儿了。


1楼2017-06-25 01:03回复
    重庆豆花,来历不明,不像火锅、小面那样,是重庆土著发明。我猜测,豆花和辣椒一样,都是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前辈带过来的。想想看,豆花真的是那些穷得叮当响的移民,在路上最好的下饭菜,甚至干脆就是主食——带一袋豆子、一包胆巴(盐卤)、一瓶盐巴,就可以吃上好久,而且不麻烦。路上,找个农户,借个磨盘(这是当时每户农家的必备品),推一盆豆浆,兑上胆巴水,就是多大一盆豆花,如果再加点野菜,盐巴水一调,完全可以当一顿了。当然,以上猜测,纯属猜测;如有巧合,纯属巧合。
    富顺豆花的风头已经压倒了重庆豆花
    之前,看过央视拍的一部纪录片——《富顺豆花》。里面有个一看就是当地文化人的同志,一本正经地给央视的同志介绍豆花是如何发源于富顺的。其实,豆花起源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根本讨论不清楚,毕竟,豆花的直系亲戚豆腐,来到人间已经有快2000年了,据说是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研发的新产品——对此,历来也是怀疑颇多,我更是不信。瞧瞧这个孙子干的那些破事,典型的志大才疏、好高骛远又贪图虚名。不需要用大脑,随便用哪个部位想,都想得到他不可能发明豆腐,估计是民间早有这玩意儿,吃货刘安不过整理了一下而已。至于说是他手下的方士,在炼丹的时候,顺便炼出了名垂千古的豆腐,我更是嗤之以鼻。翻遍各个门派的炼丹大全,你也找不到黄豆是炼丹原料的记录,炼丹师从来都是用各种矿物质、金属炼丹,用黄豆炼丹,还炼出豆腐这玩意儿,干这活儿的,怕不是炼丹师而是厨师吧。
    作为豆花的原料,豆浆则是早已有之的了。专门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赵荣光教授,就认为豆浆在西汉就有了。他认为,《史记·货殖列传》里面,那个在汉初就靠“卖浆小业”成为千万富翁的张氏,其主营业务就是卖豆浆。


    2楼2017-06-25 01:04
    回复
      这位老先生就是著名的饮食文化史研究专家—赵荣光教授
      接下来就又是在下的猜测了,猜错了和赵教授无关。有了豆浆,大家怎么喝呀?一是喝白味,肯定不好喝;二是加糖——这个普通老百姓不要想。当年,糖可是不得了的奢侈品,汉朝的贫下中农是吃不起的。最多的情况是加盐,或者发酵成酸不拉几的饮料(有点像俺们北京的豆汁),只要一加盐,由于那个时候盐的提纯程度不高,如果碰巧遇到盐里面盐卤含量比较高,豆浆就会凝固——豆花、豆浆,乃至豆腐脑就应运而生。
      从现在的有关资料看,至少在光绪年间,四川就有豆花了。重庆高豆花,起码是光绪年间就在重庆颇有名气。前面提到的富顺豆花,也不迟于光绪年间,因为,人们在富顺人刘光第(1898年被慈禧太后砍了头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诗文里面,多次发现豆花一词。
      所以,各地的同志们,不要去争豆花的发明权,这个争论毫无疑义。很多类似的东西,都是由一代又一代吃货们,经过前赴后继的不断试错,加上连绵不绝的偶然性,才陆续发明的——真正的发明者,那个吃货中的王者,早已隐身于历史长河中,作了一位无名英雄。
      请大家端起豆花,一起缅怀这个无名英雄吧。阿门。
      街边的重庆豆花
      重庆豆花,和火锅的相同处在于,当初都是穷人的伙食团,但是,几十百把年过去了,豆花还在底层打滚,六元、十元一套豆花饭是常态,而火锅早就鸟枪换炮,混得那是相当的高大上。
      看看品牌就知道,重庆豆花就没有一家在国内拿得出手的品牌,火锅呢?品牌之多,多到我都懒得举例了,连小面现在都混得比豆花好。所以,重庆的火锅、小面和豆花这三兄弟,豆花目前混得最差,需要提出来严肃批评。
      重庆豆花数得出来的品牌,以前据说有四大家:高豆花、永远长、白家馆,还有个泉外楼的北泉豆花(一说是临江豆花)。八一路的高豆花是其中代表。当年,高豆花可是声名远播,了不得!至少在清末民初就在重庆府小有名气。有案可查的,高豆花就有三代,而且是从1949年往上算的三代。创办人高和清,第二代高白亮,第三代高先佐,三代人伺候一碗豆花,怎么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高豆花的第三代高先佐是个奇人。高家卖豆花发了财,就送人称高大少爷的他去成都读书,结果大少爷不好好读书,参加了地下党。30年代后期回到重庆,曾奉组织之命“嗨袍哥”,据说拜在了老袍哥田德胜的手下(田是重庆当时辈分最老的仁字袍哥,田的故事详见“水煮重庆|重庆老炮儿——老重庆袍哥三大腕儿”一文,顺便打个广告,欢迎关注“水煮重庆”公众号)。高大少爷很耿直,从家里拿了不少银元给地下党做活动经费,以至于被称为我重庆地下党的“钱粮师爷”。重庆一解放,思想觉悟很高的高大少爷不想继续当老板,一转手就把高豆花送给了政府,从此高豆花成了国企,和高家当真就再无关系。我们的地下党员高大少爷,后来好像在烈士墓当了个展览馆的副馆长。
      网上说,高豆花原来创办时的地址,是在天花街一个宅院里面——这个说法,最早见诸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的《川菜烹饪事典》,我怀疑是手民误植,后来被不动脑筋的网民照抄下来。查老重庆可没有天花街(这个名字就不吉利),只有一个米花街,而且老米花街就是后来高豆花所在的八一路的一段,这里是老重庆的传统好吃街。所以,高豆花其实一直就在八一路里面,没有挪过窝(曾经在儿童医院岔路口的那个高豆花,是分店)。
      老重庆的豆花,除了高豆花,还有储奇门的白家馆(一直经营到前几年修蒋介石行营才拆)、较场口的永远长(修较场口街心花园的时候拆的),以及北泉的泉外楼等几家。重庆的这些豆花馆,除了豆花,都有其它拿手菜。不然,只靠豆花一样,是挣不到钱的。高豆花的蒸菜、白家馆的烧白、永远长的蒜泥白肉以及泉外楼的干煸鲫鱼、半汤鱼和兼善汤更是名噪一时。
      而重庆现在的豆花,具有全市知名度的,好像就是人和水上漂,还有黄桷坪的梯坎豆花略有知名度,北碚张豆花则只在北碚吃货中薄有名气,过去,木洞豆花也在沿江一线扬名立万,但是,这些豆花店,似乎除了水上漂的江湖地位达到了市一级,其它的最多算区县级。
      不幸的是,连富顺豆花、垫江豆花的知名度都比这些豆花店强。比如,在重庆很多地方都看得到富顺豆花、垫江石磨豆花的店招,你何曾看到水上漂和梯坎豆花、张豆花也有这么高的曝光率?
      事实上,我大重庆好吃的豆花小店非常多。几乎每个区县的朋友和我一聊到豆花,都会对其它地方不屑一顾,往往以“豆花还是我们那里好吃”一句开头,然后劈里啪啦开始细数家乡豆花如何如何好。
      确实,我在南川、合川、万州、黔江等地,都吃到非常不错的豆花,作为固执的豆花爱好者,几乎每到一地必须吃一顿当地最知名的豆花,前前后后到底吃过多少家,我已经记不起了,只知道一边吃一边琢磨,重庆豆花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吃着吃着,忽然一日,鄙人端坐苍蝇馆子的破桌之旁,手拈豆花嫣然一笑,忽然顿悟!


      3楼2017-06-25 01:05
      回复
        刚点出来的豆花,过滤得越细,豆花越嫩
        顿悟的结果是:做好一个豆花馆,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豆花、蘸水和家常菜。
        豆花本身是第一位的。不过,豆花要做好,并不是高科技,在下就多次在家里自己点豆花。一定用土黄豆,泡够时间,豆浆机磨出豆浆。过滤。这个环节很重要,过滤得越细,豆花会越细嫩。然后慢慢加胆巴水(农贸市场有胆巴卖),边加边轻轻用勺子把胆巴水在豆浆里面刨开,待肉眼可见豆腐花出现后即可。稍候片刻,豆腐花会沉淀,这时,再用微火小煮一下(不要煮开),帮助凝固。
        不过,现在做豆花很方便了,可以选择用胆巴、石膏甚至内脂粉。
        很多重庆人迷信胆巴,也就是盐卤,认为石膏点豆花吃了不好。这是个误区。在中国,北方点豆花多用胆巴,南方多用石膏,没有听说谁谁吃了石膏豆花就怎么样了。二者的区别是,胆巴点的豆花,窖水有甜味,豆花比较香,而石膏点的豆花,则更加细嫩,比如豆腐脑,就不太可能用胆巴点。重庆街上卖的豆腐脑,我可以肯定100%都是用的石膏,现在也有用内脂的。用内脂粉最简单,豆浆磨好后,倒入内脂粉泡的温水,静置十来分钟,豆花就成了。
        透露一个秘方,打豆浆的时候,加上一把糯米(泡三四个小时再用),口感会更好。
        还有更时尚的做法,用吉利丁粉,其实就是食用明胶。豆浆烧开,加入吉利丁粉,彻底融化后,关火,放凉,然后放进冰箱,五六个小时后,豆花就成功了——这个招数更简单,可以叫做傻瓜豆花。而且,用这个办法,可以自制豆花甜品,比如在放吉利丁粉的同时,加入巧克力、抹茶粉……最后再加各种蜜饯、芋圆什么的,一碗西式豆花就漂漂亮亮地出现在面前——其实,这种做法,更该叫做豆花布丁。


        4楼2017-06-25 01:06
        回复
          哈班儿,意思傻瓜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7-14 1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