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他们说,最好的酒,只要一滴就能醉人。
孙策小时候是不相信这些话的。他从能吃饭的那天开始就被他爹用筷子尖喂酒,常年身在军营之人家的酒,大多是自己拿余粮简单酿制而成,喝个几坛子都没什么大事儿。
以至于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千杯不醉的称号,知晓真相的孙文台懒得跟小孩子计较,也就这样由着他来。
就这样,孙策始终以酒量“极佳”为荣。
直到他遇见周瑜。
那年,好像是个冬天吧,孙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他就记得跟他那偶然归家的爹吹着牛的时候,久未有人敲过的门被叩响了。
少年时期的周瑜干净得就像张未沾丝毫墨迹的素宣,整身除却漆似的眉目和尚未加冠的黑发外,几近要与屋外落雪融为一体。
当然大雪天里刚练完剑还未披上外衣,在西北风理打了个哆嗦的孙策没怎么在意这位和他年纪仿佛的少年有多干净,长得有多好看。他低头瞧见来者手里拎了坛酒,眼睛倏一下就亮起来了。之后他也没听来自大户人家的周瑜那客气的冗长的开场自我介绍,而是有些过分热情地邀他快进屋坐下喝点热汤。
嗯,别忘了把酒放下,放膳房就行。
于是,就在那晚,孙策有幸尝到了,经过严谨工序酿制的,真正的酒。
孙家大哥对这坛液体所散发出来的异常诱人的香气大为惊诧,他绕着摆坛子的木桌转了几圈,疑惑地问这个很漂亮的坛子的所属者:“你家的酒为啥这么香?”
在周瑜迷茫地表示他从小喝到的酒就是这样的啊,到底怎么酿的他也不清楚后,孙策兴致勃勃地抱来了自己前一天刚喝过的酒。
懵懂无知的周少爷尝了几口后天真地问道:
“你家的水怎么也有酒味?”
号称千杯不醉的孙策在那天第一次感受到了醉的滋味。他晕乎乎地扣着杯子上的纹路,十分艳羡地看着对面那重了影的人仍然在烛光里稳坐不动,面色坦然地饮着余下的酒。
其实他有点想不起来为什么他要坐在这了。眼前这位小哥好像同他很谈得来,但他啥时候来的为啥要来呢?他眯起眼睛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只好整理了一下揉乱的衣襟,非常真诚问了一句:“你叫什么来着?”
周瑜一直坚持端着的架子一下就垮下来了,他觉得这人疯了疯了真疯了,不是都说孙家长子聪敏善辩千杯不醉吗为什么喝了几口酒就这样了啊,难道是自己找错了人?还是确认一下比较好吧。几乎丧失思考能力的周少爷沉默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回了句:“是孙策吗?”
他这句没带人称的问句让孙策直接笑趴下了,周瑜虽不知道这人为何笑得如此疯狂,却也被气氛带动开始拼了命地笑。等到孙夫人午夜梦醒循声赶来时,只看见自己儿子和儿子的朋友笑得直不起腰,好酒洒了一桌一身。
日后孙策常拿这件事取笑周瑜,后者一万个不服气,心想明明是你先醉的嘛为啥要笑我。但彼时孙郎已经喝惯了周家的酒,差不多真要练出了千杯不醉的本事,而周瑜平日饮酒不多,酒量还停在几年以前,自然是比不上那位快把周家酒窖喝空的人。因此口说无凭,周瑜也只能认了他醉酒犯蠢这一颇有争议的事实。
当然孙郎的成千上万追随者中,除周公瑾外,再寻不出第二个能陪着他吹水尝酒至天明的人了。
每次孙家庆功宴的结局,都是拂晓时分接近清醒的孙将军搂着半醉的周将军,以一种同情悲悯的,莫名其妙的眼神,摇头叹息地望着面前一片片醉倒的普通将士。
实际上孙策为整肃军纪,除官方组织的宴会外,众将是决不允许沾酒的,若经发现必有重罚。
但他闲下来的时候总要在军营里品上两杯。喝的还是周瑜家的酒。
他说那些没收来的酒味道远远不足。
周瑜不止一次地责备孙伯符这种为主不尊的恶劣行为,但对方每每端着杯子一脸正经地说:“我不让他们喝是怕影响第二天的训练,但是你也看到了,我喝完就是没事儿啊。”
“怎么样?你也来两杯?”
“……我怕醉,我去外面散散心。”
孙伯符简直是自己见过的最能喝的人,远超他爹。
营帐外散着心的周瑜这样想。
直到最后一天。
小霸王从马上跌下来的那一刻仍想着早上有人送来的那坛子包装精良的酒得等到过一阵子,周郎回来的时候再启封。
然后他面颊上的鲜血迅速滴到口中,混着一场大雨过后地面上潮湿的泥土一起,像一杯辛辣的酒,被吞下喉去。
死去的感觉和醉酒差不多,同样是世界模糊成一团,然后自己的身体飘起来,飘到很高很高的天空中去,触摸云彩,俯瞰大地。
谁说自己这一生不是某次醉酒之后的一场繁复梦境呢。
就这样一直醉着也挺好,至少脸上的伤口不那么火辣地刺痛了。
四月的阳光依旧温暖和煦,莺雀飞过时的歌声还是一样的悦耳。
河畔的野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每朵色泽都稍显浅淡,压在一起却成了耀眼的火红。
想见的人从远方赶来了,他马蹄扬起的风**往时都大。
他想他在这番醉生梦死中,会做出更加惊天动地被世人铭记的壮举。
只是,
“公瑾要独享那坛酒了,算他走运。”
酒是醉人的,也是最让人痴迷的。
八年后的周瑜躲过了筵席上的欢言笑语,独自坐在长江东岸。
明月如一块湿黄的伤疤,晃荡着映入杯中泛起苦涩的美酒,映入滔滔向东的江水,映入深埋黄土之下每一位永不平静的逝者的灵魂深处。
长夜如歌。
他们说,最好的酒,只要一滴就能醉人。
孙策小时候是不相信这些话的。他从能吃饭的那天开始就被他爹用筷子尖喂酒,常年身在军营之人家的酒,大多是自己拿余粮简单酿制而成,喝个几坛子都没什么大事儿。
以至于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千杯不醉的称号,知晓真相的孙文台懒得跟小孩子计较,也就这样由着他来。
就这样,孙策始终以酒量“极佳”为荣。
直到他遇见周瑜。
那年,好像是个冬天吧,孙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他就记得跟他那偶然归家的爹吹着牛的时候,久未有人敲过的门被叩响了。
少年时期的周瑜干净得就像张未沾丝毫墨迹的素宣,整身除却漆似的眉目和尚未加冠的黑发外,几近要与屋外落雪融为一体。
当然大雪天里刚练完剑还未披上外衣,在西北风理打了个哆嗦的孙策没怎么在意这位和他年纪仿佛的少年有多干净,长得有多好看。他低头瞧见来者手里拎了坛酒,眼睛倏一下就亮起来了。之后他也没听来自大户人家的周瑜那客气的冗长的开场自我介绍,而是有些过分热情地邀他快进屋坐下喝点热汤。
嗯,别忘了把酒放下,放膳房就行。
于是,就在那晚,孙策有幸尝到了,经过严谨工序酿制的,真正的酒。
孙家大哥对这坛液体所散发出来的异常诱人的香气大为惊诧,他绕着摆坛子的木桌转了几圈,疑惑地问这个很漂亮的坛子的所属者:“你家的酒为啥这么香?”
在周瑜迷茫地表示他从小喝到的酒就是这样的啊,到底怎么酿的他也不清楚后,孙策兴致勃勃地抱来了自己前一天刚喝过的酒。
懵懂无知的周少爷尝了几口后天真地问道:
“你家的水怎么也有酒味?”
号称千杯不醉的孙策在那天第一次感受到了醉的滋味。他晕乎乎地扣着杯子上的纹路,十分艳羡地看着对面那重了影的人仍然在烛光里稳坐不动,面色坦然地饮着余下的酒。
其实他有点想不起来为什么他要坐在这了。眼前这位小哥好像同他很谈得来,但他啥时候来的为啥要来呢?他眯起眼睛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只好整理了一下揉乱的衣襟,非常真诚问了一句:“你叫什么来着?”
周瑜一直坚持端着的架子一下就垮下来了,他觉得这人疯了疯了真疯了,不是都说孙家长子聪敏善辩千杯不醉吗为什么喝了几口酒就这样了啊,难道是自己找错了人?还是确认一下比较好吧。几乎丧失思考能力的周少爷沉默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回了句:“是孙策吗?”
他这句没带人称的问句让孙策直接笑趴下了,周瑜虽不知道这人为何笑得如此疯狂,却也被气氛带动开始拼了命地笑。等到孙夫人午夜梦醒循声赶来时,只看见自己儿子和儿子的朋友笑得直不起腰,好酒洒了一桌一身。
日后孙策常拿这件事取笑周瑜,后者一万个不服气,心想明明是你先醉的嘛为啥要笑我。但彼时孙郎已经喝惯了周家的酒,差不多真要练出了千杯不醉的本事,而周瑜平日饮酒不多,酒量还停在几年以前,自然是比不上那位快把周家酒窖喝空的人。因此口说无凭,周瑜也只能认了他醉酒犯蠢这一颇有争议的事实。
当然孙郎的成千上万追随者中,除周公瑾外,再寻不出第二个能陪着他吹水尝酒至天明的人了。
每次孙家庆功宴的结局,都是拂晓时分接近清醒的孙将军搂着半醉的周将军,以一种同情悲悯的,莫名其妙的眼神,摇头叹息地望着面前一片片醉倒的普通将士。
实际上孙策为整肃军纪,除官方组织的宴会外,众将是决不允许沾酒的,若经发现必有重罚。
但他闲下来的时候总要在军营里品上两杯。喝的还是周瑜家的酒。
他说那些没收来的酒味道远远不足。
周瑜不止一次地责备孙伯符这种为主不尊的恶劣行为,但对方每每端着杯子一脸正经地说:“我不让他们喝是怕影响第二天的训练,但是你也看到了,我喝完就是没事儿啊。”
“怎么样?你也来两杯?”
“……我怕醉,我去外面散散心。”
孙伯符简直是自己见过的最能喝的人,远超他爹。
营帐外散着心的周瑜这样想。
直到最后一天。
小霸王从马上跌下来的那一刻仍想着早上有人送来的那坛子包装精良的酒得等到过一阵子,周郎回来的时候再启封。
然后他面颊上的鲜血迅速滴到口中,混着一场大雨过后地面上潮湿的泥土一起,像一杯辛辣的酒,被吞下喉去。
死去的感觉和醉酒差不多,同样是世界模糊成一团,然后自己的身体飘起来,飘到很高很高的天空中去,触摸云彩,俯瞰大地。
谁说自己这一生不是某次醉酒之后的一场繁复梦境呢。
就这样一直醉着也挺好,至少脸上的伤口不那么火辣地刺痛了。
四月的阳光依旧温暖和煦,莺雀飞过时的歌声还是一样的悦耳。
河畔的野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每朵色泽都稍显浅淡,压在一起却成了耀眼的火红。
想见的人从远方赶来了,他马蹄扬起的风**往时都大。
他想他在这番醉生梦死中,会做出更加惊天动地被世人铭记的壮举。
只是,
“公瑾要独享那坛酒了,算他走运。”
酒是醉人的,也是最让人痴迷的。
八年后的周瑜躲过了筵席上的欢言笑语,独自坐在长江东岸。
明月如一块湿黄的伤疤,晃荡着映入杯中泛起苦涩的美酒,映入滔滔向东的江水,映入深埋黄土之下每一位永不平静的逝者的灵魂深处。
长夜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