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杞吧 关注:4,306贴子:98,417
  • 2回复贴,共1

佛教饮食文化---过午不食与素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佛教虽然只是少数人信仰,但佛教里的有关饮食上的学问倒值得人们学习和探讨。例如“过午不食”与“素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22 13:15回复
    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少不了进餐(吃饭),而进餐次数通常以一日三餐为标准。可在东南亚地区,佛教的信徒们却每日只食两餐:早上起床后的一餐和中午十二点钟的一餐,过了中午一点他们就不再进食了。
      因为在佛教里,午时前乃供佛所需,午时后则共鬼神所要了。在我国汉族地区,僧侣们除了诵经和料理佛事之外还要耕种劳作,由于生活结构不同,所以他们晚上还得吃点东西,不过,这时的晚餐人们称之为“药食”(即少食)。
      实质上,所谓的一日三餐,只是人们的一个习惯问题。当然,开始体验只吃两餐,想必人们有些难受,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步地调整了过来,到那时,人们也就习已为常,不会觉得很饿了。诚然,从医学或生理学的观点看,少食和短时间不食,也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机体代谢中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是整个身体的20%左右。倘若我们吃了过多的食物,那么,大量的氧就要去消化胃中的食物,这时大脑一旦供氧不足,便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饭饱神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22 13:15
    回复
      因此,孔子在《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庄子在《外篇》中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即使《黄帝内经》也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重在不‘过’。”再说,在人体的大;小肠中,都存有大量的渣滓和病菌。如果我们在十几个小时内不吃食物,肠中的污物细菌就容易排掉,人体就不会生病。相反,一旦我们食量过大,必定增加消化和转化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脏、肝胆等都得不到休息,这又怎能不影响身体的健康呢?!
        据说,佛陀当初求道,为了在物质上解除人间的饥苦,抛开荣华富贵,他特地到苦行林里去修行,首先所训练的就是减餐和不食。
        如今,生活在物质文明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世界里,人们虽说没有必要去“效法”佛陀当年的减餐或不食,但试行一下“过午不食”或少食,对人的健康而言,想必不会有坏的结果。在佛教中,“吃素”也是修行者们大力提倡的规范。在他们看来,“吃素”既能起到五戒中的“不杀生”,又可以培养信徒们的恒求善事、大慈大悲、功德无量。然而,佛教以外的人提倡吃素,对身体的健康显然也是有益的。吃素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生。常吃荤者其胆固醇含量平均为180毫克,常吃素者则平均只有158毫克。
      “过午不食”与“素食”虽为佛教的清规戒律,但它毕竟还是对身体有益,对延年有益。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学一学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22 1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