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5,753贴子:10,005,217

「宝黛初见」碧纱厨——谈“宝黛初会”里的一处伏笔~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宝黛初会”,是《红楼梦》中最美的场景之一,二百多年来,激荡了无数读者的心。此处,想谈谈里面的一处伏笔——碧纱厨。
为什么说碧纱厨是伏笔呢?因为,它营造了宝、黛二人爱的天地,以后又成为他们感情的“催化剂”。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贾母安排她的住处,说道:
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厨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
宝玉央求,要睡在碧纱厨外的床上,贾母“想了一想”,就答应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8-25 14:16回复
    但对碧纱厨,你真的了解吗?曾有网友问,贾母怎么让黛玉住在橱柜里啊?这当然是笑话,而我们有必要了解碧纱厨到底是什么。
    碧纱厨是清代建筑内的一种隔门,也叫“隔扇门”“格门”,类似长屏风,将一个大房间隔断成两个小空间。碧纱厨由多个隔扇连成一体,只有中间两扇能开启和挂帘子,其余各扇均为固定扇。隔扇通常做精细雕刻,在格心处糊青绿色的绢纱,上面又有图画、诗词等,所以称作“碧纱厨”。
    因此,宝玉和黛玉其实住在一个大房间里,中间只隔着一扇扇镂空的门,或者说,两人只隔着一层青绿色的薄纱,彼此的一举一动,相互都能瞧得见。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8-25 14:17
    收起回复
      关于碧纱厨的这个特点,曹公在后文还有交代。第四十二回,贾母身染小恙,请王太医来看病。从王太医眼中如此写道:
      碧纱厨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
      本来,碧纱厨的一个功能,就是方便不能在生人前露面的女眷,透过纱隔观看会宾接客的情形。
      回到宝、黛二人身上。宝黛初会,曹公就为他们安排这样一个生活空间,是多么浪漫啊!
      我们想一想,小男孩和小女孩,初见面时便互有好感,觉得看着眼熟。睡在碧纱厨的两旁,多少次,他们会透过轻纱,观察那一个他(她)。请看曹公设置的这种视角,薄薄的纱,如烟似雾,青涩朦胧,图画、诗词悬于其中,一派梦幻迷离、诗情画意的氛围。在宝、黛相处的最初时光,两人就常这样望着对方。由碧纱厨营造的视角,让人不禁想到,宝玉和黛玉的前身,都是天上的神仙,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子,他们降落凡间,为了完成一场旷世绝恋。让两位带有仙气的人物共处,还有比碧纱厨更合适的空间吗?可见,从天上到人间,碧纱厨唯美的生活环境,使两个时空具有了某种延续性、一致性。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8-25 14:18
      收起回复
        碧纱厨呈现了宝、黛之恋的基调,还有一个人道出了这份爱情的夙世渊源,她就是“木石前盟”的守护者——贾母。第二十九回,贾母到清虚观打醮,对元妃为宝玉、宝钗指婚给予了巧妙的回击,不料回家后,宝玉、黛玉却又因“金玉良缘”之说大闹了一场,贾母急得抱怨道: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你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
        “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红楼梦》的文字亦真亦幻,一语双关,既暗示了规定情境,又符合人物的性格。为“木石前盟”保驾护航,贾母真可谓豁上了老命。而她的这种态度,在“碧纱厨”里已埋下了伏笔。初进贾府时,黛玉约六岁,宝玉比她大一岁,应该是七岁。古人说,男女七岁不同席,曹公为宝、黛设计的年龄,让人很容易就想起这句话。贵为荣国公老夫人,贾母难道不知道这个规矩,还让孙子、外孙女儿坐卧都只隔着一层纱?她难道存心要坏自家孩子的名声?高明的小说家,总能通过涵义丰富的描述,调动起你的生活体验,根据人之常情进行推论,从而将叙事“空白点”补全。前文说过了,听到宝玉要求睡在碧纱厨外后,贾母“想了一想”。这处细节描写很传神,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既然“两个玉儿”日后是夫妻,那么现在即便如此也无妨了。可以说,是贾母一手促成了宝、黛后来“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第二十八回宝玉语)的局面。
        有了贾母的呵护,碧纱厨成为两个“小冤家”的安乐窝。文学语言是白纸黑字,而读者的想象力能够为它们添上色彩。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两个玉儿”“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五回),贾母该有多欣慰啊。第七十五回,看到各房孝敬的菜肴,贾母还特意嘱咐:
        这一碗笋和这一盘子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8-25 14:19
        收起回复
          其时,宝玉、黛玉早已搬进大观园里居住,贾母仍不忘挑选最好的菜给他们送去。当初两人和她一起吃饭时,那温馨的画面就不难想象了。第八回,宝玉和黛玉被薛姨妈留下吃饭,到了很晚才回来,贾母“尚未用晚饭”,一直饿着肚子等他们,连一句抱怨话也没有说。在“两个玉儿”面前,贾母哪里是贵族老夫人,她分明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和天下慈祥的祖母一样,宁愿自我牺牲,也要把心爱的孩儿们照顾好。
          如此一来,宛若仙气氤氲的碧纱厨,又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儿。青梅竹马的宝玉、黛玉,在贾母关怀下的小乐园里,延续了他们的仙界奇缘。可喜的是,曹公将碧纱厨的生活,又写进了宝、黛往后的心理、行为模式之中。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8-25 14:19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8-25 14:20
            收起回复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有一小段描写,十分微妙,不知你注意到了吗?宝玉去看黛玉,黛玉正在午睡,宝玉怕她贪眠存了食,要闹她起来。黛玉被宝玉唤醒后,只同他说了一句话,便又“合着眼”。接下来,两人你言我语,宝玉又是推黛玉,黛玉又是“笑道”,还有一个小插曲,黛玉支使宝玉到外间去拿枕头。和宝玉闹了好一阵儿,黛玉才“睁开眼”起身。闭着眼说话、嬉笑,这是多么奇妙的安全感、熟悉度。和什么样的人我们才能这样呢?只有和最亲的人啊。通过黛玉眼睛的一“合”一“睁”,曹公就描摹出宝、黛之间的那种“亲”,把“青梅竹马”四字融化于生活点滴中。
              “一床上睡觉”养成的习惯,还体现在一处细节里。第二十一回,湘云到黛玉房内安歇,大清早宝玉就跑来看她们,文中写道:
              林黛玉早已醒了,觉得有人,就猜着定是宝玉,因翻身一看,果中其料。
              不用睁眼看,我就知是你。你的气息、你的感觉,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宝、黛之间的感情,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那是两人共享的时光、成长的记忆,是旁人无法企及的默契。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8-25 14:20
              收起回复
                如果说,以上的体验还有共性,那么,下面的一个小动作,就只属于碧纱厨的两个“小冤家”了。第二十六回,宝玉来到潇湘馆。
                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
                宝玉透过纱窗往里看,请你记着这个动作。第三十六回,王夫人给袭人长了工资,黛玉和湘云到怡红院给她道喜。
                二人来至院中,见静悄悄的,湘云便转身先到厢房里去找袭人。林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纱窗往里一看,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
                黛玉也“隔着纱窗往里一看”,宝玉和黛玉怎么喜欢互相偷窥呢?翻翻前八十回,哪位公子、小姐还有这个毛病?只有宝、黛两个人。联想碧纱厨的生活,你觉不觉得,这样的描写很贴心呢?儿时的动作,长大后变成了习惯。此处,曹公还写了湘云的举动。在黛玉之前,湘云曾到贾府住过一段时间。第三十二回,袭人对湘云说: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8-25 14:21
                收起回复
                  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
                  可知,湘云和宝玉,也算得上青梅竹马,但他们没有碧纱厨的生活经历,没有养成隔纱互看的习惯,所以,当湘云和黛玉来给袭人道喜,“二人来至院中,见静悄悄的”,湘云不像黛玉那样“隔着纱窗往里一看”,而是“转身先到厢房里去找袭人”。
                  “隔着纱窗往里一看”,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串联起宝、黛今昔的生活,也点明了两对“青梅竹马”关系的亲、疏差别。曹公下笔,准确、有层次感,好像梯田,一眼望去,一片碧绿,而细看时,便会发现,浓淡深浅一层层皆不同。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8-25 14:22
                  回复
                    小小的碧纱厨,上通天缘,下接地气。在“宝黛初会”时,曹公埋下了这处伏笔,而后增色添彩,将宝、黛青梅竹马的感情,描绘得既美丽飘渺,又家常自然。但碧纱厨的伏笔之意还不止于此,它后来又充当了宝、黛感情的“催化剂”,使其从小儿女之情向男女之情转变。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8-25 14:22
                    收起回复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玉偷读禁书,被黛玉发现,要过来看,“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将《西厢记》“十六出俱已读完”。你知道吗?“碧纱厨”就在《西厢记》里面。张君瑞和崔莺莺第一次偷情后,张生送莺莺出来,唱道:
                      今宵同会碧纱厨,何时重解香罗带?
                      读过《西厢记》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一折戏里有大量情色描写,其中的一句,作为古典文学含蓄之美的例子,经常被引用:
                      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8-25 14:23
                      收起回复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共读这样的文字,会是怎样地怦然心动啊。而张生和莺莺幽会的地点,恰恰叫作“碧纱厨”。曹公没有写宝、黛的心理感受,但可以设身处地去体会。张生和莺莺的欢爱,本是遥远之事,“碧纱厨”三个字,却使其与宝、黛联系在了一起。“碧纱厨”,滚烫烫的,如同小火苗,躲不开,也避不及,就闪进了眼里。爱意萌动的小儿女,羞口难开,雾里看花,多需要一个机缘,帮他们捅捅那层窗户纸。在孟春三月,桃花树下,一对已相倾心的小文青,同读男女欢会的描写,共想“碧纱厨”的巧合,那种既害怕又欣喜的感觉,是每一位有过青春岁月的读者都能想得到的吧?时光翩跹,当年睡在碧纱厨的小男孩、小女孩,已经长大,青梅竹马的爱,消消地有了男女情爱的色彩。
                        说到这里,我问你,第二十三回的完整回目是什么?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那么,可否让宝、黛共读《牡丹亭》呢?里面有更多的情色描写。恐怕不可以,因为,《牡丹亭》中没有“碧纱厨”,无法引起宝、黛的切身之感。如果未欣赏过《西厢记》,不了解“碧纱厨”的伏笔之意,对黛玉以下的表现,就可能认为她反应过度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8-25 14:23
                        收起回复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刚读了“禁书”内的男女之事,又发生在熟悉的碧纱厨里,这是平生第一次,黛玉的心只怕还“砰砰”地跳个不住。宝玉却自比张生,并把她比作莺莺,用偷情的男女来形容,黛玉不生气地教训一下混小子,那才叫怪呢。然而,宝玉才赔礼道歉,黛玉又“嗤”地笑了,用《西厢记》的戏文回应,“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从嗔到笑,黛玉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她嗔得有理,笑得也有情。古代“万恶淫为首”,婚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要有其他条件,但就是不能有爱情。男、女之间动了情,一旦被发现,会遭受精神、肉体的双重惩罚。可怜的宝玉、黛玉,明明相爱,却不能表白,只好借“淫词艳曲”微露情意。嗔他,笑他,还是因为喜欢他;盼他说,又怕他说,却不得不说。封建礼教下的青年男女,表达起爱情,就是如此地千回百转。敏感字眼“碧纱厨”,是宝、黛分享的小秘密,骇人而甜蜜,情爱之火在两颗年轻的心里燃烧。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8-25 14: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