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谈荀子与孟子,都会说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比如说孟子倡言性善,专法先王,重义轻利,崇尚王道;荀子倡言性恶,兼法后王,义利兼顾,王霸并重。抛开这些学术上的分歧,荀子孟子他们都是想要继承并发扬自三皇五帝、周公孔子以来的学说,只不过荀子走左边,孟子走右边。后世认同了孟子,认为道统自孔子始,曾子、子思然后是孟子一代代传下来,于此而断!
而荀子的《性恶》和《非十二子》在主流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而儒法之争从秦始皇开始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虽然自汉武帝开始儒家独尊,法家也并未没落,二者之争历两千年而不绝。荀子的两位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就相当于一只羊生出了两头狼,儒家主宰的王朝时代怎么可能看得惯荀子这样的人物!
我这一代人受毛主席影响大,不大看得起孟子,更别说他的那些孝子贤孙。孟子的学说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藏,但是孟子立身不正,这往往影响到他人对其学说的评价!
比如说孟子批评统治者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指责他们是“率土地而食人”;统治者们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恶莩。”),却把老百姓的生死置之不理,这是“率兽而食人”。这样的批评有道理,非常的有道理!可是另一方面孟子却在这些暴君的国家里游说,推行自己的主张。这种行为本身就不符合孔孟自身倡导的观念!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至死不悔;而孟子却一边骂着诸侯“罪不容于死”,一边围着他们转,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和任用!真是又当**,又立牌坊啊。明清两代以及民国时期的那些旧知识分子们不都是玩的这一套把戏:忠君爱国喊得比谁都响,投敌叛国比谁都快!
有首诗写这类人嘴脸煞是有趣:一队夷齐下首阳,
几年观望好凄凉。
早知葳蕨终难饱,
悔杀马前谏武王。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所以有人指责孟子一类的儒家“大伪”!(大奸若忠,大诈似直,大伪似真!)
这其实涉及到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得到了知,可是还不够,还要去做,行胜于言,以行证知!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修理好了自身的大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无不暗合天道,真是无敌于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