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得白石意度”的王沂孙等人。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有碧山、中仙、玉笥山人等别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文词,广交游,尤与周密、张炎、唐珏、仇远等浙中遗民词人关系密切。宋亡前几年中,与周密在杭州、会稽等地多有交往。景炎三年(1278),在越中与李彭老、周密、唐珏、张炎、仇远等同赋《天香》、《齐天乐》等诸调,托意龙涎香、莲、蝉等物,以抒家国沦亡之悲。至元中,一度出任元朝的庆元路学正。晚年往来于杭州、会稽间,卒年大约六十来岁。张炎等曾有词悼之。 王沂孙主要以咏物词见长,在他存世的六十多首词中,咏物词几乎占了一半,其艺术成就和个人风格特征就主要体现在这些咏物词上。其代表作有:《齐天乐·蝉》、《眉妩·新月》、《水龙吟·落叶》、《庆宫春·水仙花》等。他之所以被公认为姜派苗裔,主要是因为这些咏物词最得姜夔真传,咏物而不留滞于物,能以凄冷清苦的物象和空灵蕴藉的意境表达自己特定的“托意”。 清人戈载《宋七家词选》论王沂孙与姜夔之间的流派渊源关系道:“白石之词,……能学之者惟中仙,其词运意高远,吐韵妍和;其气清,故无粘滞之音;其笔超,故有宕往之趣。是真白石之入室弟子也。”这就把碧山学白石所得都说全了。 除了以上诸人之外,南宋后期至宋末元初之际作词趋近姜夔之风的名家,尚有严仁(字次山,号樵溪,福建邵武人)、黄升(字叔旸,号花庵词客,福建晋江人)、仇远(字仁近,号山村,浙江杭州人)等人,这里就不一一具体介绍了。 2.南宋中后期的学清真派。 宋南渡后,沧桑巨变引起词风巨变,词人争学苏轼,极盛于北宋晚期的“周清真体”及其“大晟词派”几十年间暂告消歇。但随着偏安成为定局,征歌选舞、浅斟低唱重新成为时尚,以诗为词、悲歌慷慨不再为时俗所喜,而审音度律、讲求词法重新为世人所需,周邦彦自然就被作为最有号召力的祖师爷请了出来,以便复活他的传统,帮助人们推演出符合士大夫“典雅”标准的歌词创作新局面。
周邦彦词重新受到重视和效法,大约始于孝宗朝的中期。到宁宗朝,社会上搜集、刊刻周邦彦词集更是蔚然成风,连一些名公巨卿也加入了编辑、宣传周邦彦作品的队伍。如嘉泰年间(1201-1204)明州籍大官僚楼钥与周邦彦的曾孙周铸合作编成《清真先生文集》二十四卷,楼钥亲自作序,由明州太守陈杞予以刊行。南宋后期,各种版本、各种体例和用途的周邦彦词集竞相出现,刊刻周词竟成为时尚。 在这个举世好尚清真词的风气的熏染下,南宋中后期词坛学清真者日益增多,形成了与辛弃疾、姜白石两派鼎足而三的格局。这一派发展到宋末吴文英那里,已大变面目,成为一个丽密质实的新流派。吴文英留待下一小节单独介绍,这里先介绍一批专学清真而在主导风格上没有大变异的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