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星堆文化石器制作
三星堆文化时期的石器加工技术在接续宝墩时期技术文脉的同时,又在钻孔工艺等方面臻于到更趋精到的境地,并发展出石雕技术,反映出石器制作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三星堆时期生产工具的种类与造型与宝墩文化大体相同,多为通体磨制的小型石器,主要有梯形石斧与石锛,长条形石凿和半月形弧背石刀等。但三星堆遗址所出石璧则数量多、体量大,还有许多石璧出土时按从大到小的序列依次垒叠。其石器制作技术新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对石璧施用的钻孔工艺上。三星堆许多石璧孔芯内留有管钻痕迹,一些小石璧以及石纺轮通常是利用石璧钻下的孔芯再钻孔加工而成。钻孔方法主要有桯钻和管钻两种,单面钻或与或双面对钻而成。如1987年真武仓包包出土的二组石璧,其中一组有11件(A型石璧),直径从20.3—7.1厘米不等。从大到小,呈依次递减变化,各件间相差1厘米左右,发掘者称之为“列璧”。这组石璧一般孔径较大,孔宽超过环面宽。且器中部一般较厚,周缘较薄,周边不甚规整。孔多单面管钻完成。B型石璧共计10件。形体较小,仍从大到小递减,厚薄不均,是利用A型石璧芯再次管钻而成。有的石璧芯能与A型石璧套合,器形直径两面不等,外缘呈现管钻的螺旋纹,表明在制作时曾利用大石璧的内芯继续加工成小石璧。石璧芯的再次加工,说明三星堆时期的工匠们已能高效率、灵活地使用材料,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石料的来源仍极其有限,工匠对于手中的材料十分珍惜,在制作中务必充分利用余料进行加工这一事实。
此期石器制作技术领域的另一重要进展是石雕工艺的出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圆雕属长江上游成都平原目前最早的石雕作品,具有本地石雕技术与艺术的发轫意义。
三星堆圆雕含人物与动物两大类,前者为三星堆附近西泉坎发现的两件石像,后者包括遗址中发现的石蛇形器、石蟾蜍及月亮湾遗址出土的石虎等。这些石雕作品出土时均各有不同程度的残损,石质风化较甚,雕琢技法稚拙古朴,人物和动物的体态、身躯、肌肉细节、凹凸等都较粗略,身躯也未做打磨抛光的细处理。石跪坐人像石质较差,其头部已损坏,躯干、四肢等细节交待模糊,唯据其躯干轮廓尚可窥其造型大意。动物造像如石虎,其头大躯短腿细,全身比例不协调,虎口、虎牙未见打磨与修整痕迹。而石蛇形器选料不仅较粗糙,且蛇头部分仅凿为三角形示意,蛇身椭圆形孔不规整,孔底部边缘也未打磨修整。此期石刻圆雕作品的制作手法的简单化和雕塑技法的质朴特点于此可见一斑。虽然从风格上说,其朴拙的造型意趣可从“时代气象”的意义上解释为当时民间审美观的自然流露,但从技术史角度看,则不论是其选材还是技术施用,都反映出此时期的石雕技术可能尚处于雏形阶段。
--请各位看官注意,青铜器极盛时代,石材加工水平仍然进步缓慢的过程,你支没有什么苏美尔、古埃及、古印度的文化滋养,石材都玩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