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三国史(01-c):时间、空间及其他问题
接下来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中国历史中的时间与空间问题。中国人在古代所使用的是一种六十进制的复杂纪年方法,但是通常大家都习惯以皇帝来标记历史年代。公元前2世纪以前,人们直接用皇帝名字来纪年,比如他们要是有一个皇帝叫威廉一世,那么人们就会把威廉一世登基的第二年成为威廉一世二年。
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第一汉王朝著名的好战皇帝刘彻让自己的手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即让一些名叫“年号”的东西替代自己的名字来标记年份,这就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一些特定的名词,比如有一次刘彻外出打猎看到了一只得白化病的犀牛(也有可能是断了一只角的鹿),于是便将这一年改为元狩元年(“元狩”是“吉祥的狩猎”的意思,“元年”是第一年的意思),而到元狩六年的时候他又考古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看的三足容器(中国人称之为鼎),于是便将这一年改为了元鼎(“吉祥的鼎”的意思)一年,所以公元前117年既可以是元狩六年,也可以是元鼎元年。
年号纪年法是一种毫无规律的纪年方法,它几乎完全以统治者的兴趣而诞生与灭亡,这给历史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更糟糕的是,因为古代人没有计算机之类的智能存储读取系统,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年号被时隔数百年的几位君主所采用,于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一件文物上标了“建兴元年”四个字(即“建立并繁荣的第一年”)千万不要急着确定其时间,因为这个年号中国历史上总共出现过十次,另外还在朝鲜境内被使用过一次。
鉴于此,本讲中的所有年份将统一使用公元纪年法。
另一个时间上的重要问题是中国传统的历法是夏历,这是一种能精确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相结合的产物,但这也让我们也不得不接受所有中国古代书籍中的月份和日期与公历之间完全不对接的事实——夏历时间一般比公历要提前一到两个月。虽然今天的我们已经可以将每个中国历史时间转化为公历时间,但为了节省的工作量,除非特别说明,本讲中的所有月份和日期均采用中国的夏历,毕竟时隔了这么久,而且如果各位要给中国的名人举办周年诞辰的话最好也使用夏历时间,这才算是对他们的尊重。
空间方面,大家要是能在心中记住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图当然是最好的,没有的话我们必须简单了解几个常见地理名词的意义和方位。以下两张图是中国的地形图和三国时期的政区图,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到中国的地理基本情况是自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北方地形比较平坦,南方则相对比较崎岖。
除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看到地图上标出的那两条最长的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的河流,北方那条“Ω”形状就是黄河,它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其流经的地区是公元10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北方地区”。南方那条更长的“w”形状是长江,它是中国乃至亚欧大陆最长的河流(黄河位居第二),但因为流经的地方多为丘陵、盆地并且覆盖有大量森林,所以开发程度较晚,这也是长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长期不如黄河的原因。
第二幅图,在黄河附近标出的那两个城市,西边的是长安,即今天的西安,东边的是洛阳,它们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便轮流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直到公元后10世纪才结束(但仍然会不时成为军阀政权的首府所在)。长安西南方向标出的那个城市叫成都,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三国之一的蜀汉帝国的首都,至今仍是中国军队在西南地区的总部所在。而长江入海口附近的那个城市是南京,它在三国时期被称作建业,是三国之一的吴帝国的首都。
以上四个城市中国在10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四个城市,控制了它们几乎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中国——这就是目前大家需要掌握的地理常识,我想应该不困难吧?
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在于,如果有一天你跑到华人社区去和他们交流三国历史,结果却发现他们所讲的和我在这门课程中所教的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话千万别来找我或者汤姆院长要求退学费,因为即便是今天的中国学者也会遭遇这样的尴尬,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籍。
简而言之就是这么一回事:公元14世纪左右的时候,一个叫罗贯中的人将三国的故事整理成了一本历史小说,结果这本书在中国乃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获得了空前的追捧,以至于今天大部分人对三国这段历史的认识都来源于此。而我们都知道,小说毕竟是小说,虽然《三国演义》与历史的吻合度非常高,但公认的观点是这本书有十分之三的部分属于完全虚构,尤其是那些经常的细节部分,而这些也是人们最容易记住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存在“两个”三国时代的原因。
鉴于此,我们的课程将穿插两条主线,一条是讲述三国时代的历史,一条则是研究这段历史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最后再添加一些有趣的课题讨论,比如你们当中几位在课前向我请教的有关三国三巨头之一的刘备的性取向问题等等。
OK,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一段传奇的东方文化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