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骑了一段时间Spark 710,一辆换装了SUNRingle Black Flag PRO SL(名字比*长系列)轮组和Geax AKA(世界上最难拆装的山地车胎品牌)轮胎的原厂车。
呃,这车没什么不一样的,这也并不奇怪。无论你期望这个竞技场上存在感十足的品牌做些什么,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保守的设计理念,从不发挥自己强大的实力以讨好超轻车玩家,尽管它多年来一直是超轻车玩家人群中的热门品牌。
这是一辆试骑车,并且尺寸足够大,真是谢天谢地。这表明我们身边的各路爱好者终于从前两年所盛行的过小尺寸车架中陆陆续续地脱身了,过小尺寸车架是一个偏激的方案,它早就不该那么流行。
Spark 710在任何场地都具有轻快感,尽管这并不能真正地变快,但你确实能一直沉浸在不断加快节奏的乐趣当中。但竞技品牌的形象并没有带来严肃较真的骑乘体验,它其实很休闲,很娱乐化和耐力化——我说的是老派XC-Marathon的那种耐力,不是Enduro的那种硬派的骑乘方式。
这是否导致Spark 710不能够有力地助你登上当地XC赛事的领奖台?恐怕是这样的,或许你个人的骑乘方式更适合这般更闲散的车款,但就大众情况而言,它确实不是一辆赛车,你不能用品牌形象去逼迫它……
这是那种走进一家不熟识的自行车店,当即便甩出数万块钱端走一辆高端整车的人会买的车。是,任何爱好者都可以认为这样的有钱人一辈子都得不到深刻了解自行车的机会。但还是得说,人家的心态比车的价格更宽大。
为什么买一辆这么贵的非正统竞技车款呢?简单地说便是,体验为首。
但这就很奇怪了,这辆车的体验并不好。虽然很多人认为我对FOX Racing品牌有偏见,但对于技巧型设计的32系产品我一直以来是有所欣赏的。虽然FOX Racing就是敢于不要脸地拿装配工艺偏差到姥姥家的内构件年复一年地坐着自己高端品牌的地位,但32系前叉的产品力一直不算特别糟糕。原本还说可以忍受的一切随着后避震器和线控系统的到来变得难以收拾,后避震器在处理不同压缩速度的冲击的过程之中总是进行着完全无法捉摸的路况反馈,并且在反馈古怪之余还不能带来真正优秀的避震效果,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块老旧的橡胶弹簧棒。
是的,我当然意识到了与时俱进,也意识到了滑阀阻尼系统不过是山地车界的一场梦,但无论身处任何一个时代、从任何一个时代的目光看待,这都是一个不可忍受的避震器。此外,如果你希望将避震器锁死以获得更硬朗的踩踏感受,你将不得不同时失去前避震和后避震,因为它们经由同一个线控器控制。失去了对于前后避震器的分别调节,要问这是否值得,还是得看你对于调节细致程度本身的需求。不过话说回来,这不是一辆追求性能极致发挥的正统竞技车型,这般愚蠢的化繁为简,放在这样的车上,反倒显得还挺恰当。
因为避震器过于糟糕,难以对车架的悬挂系统进行评价。整体刚性体系确实做得还不错,在碳纤维材质难以塑造多样化的刚性分配的大基础上,SCOTT将最简单可行的高刚性套路走得十分熟练。
大致就是这样了。
为什么没有越野骑乘的照片?因为没人帮我拍呗。
这是否代表我没越野呢?可你又为什么如此在意几张照片呢
呃,这车没什么不一样的,这也并不奇怪。无论你期望这个竞技场上存在感十足的品牌做些什么,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保守的设计理念,从不发挥自己强大的实力以讨好超轻车玩家,尽管它多年来一直是超轻车玩家人群中的热门品牌。
这是一辆试骑车,并且尺寸足够大,真是谢天谢地。这表明我们身边的各路爱好者终于从前两年所盛行的过小尺寸车架中陆陆续续地脱身了,过小尺寸车架是一个偏激的方案,它早就不该那么流行。
Spark 710在任何场地都具有轻快感,尽管这并不能真正地变快,但你确实能一直沉浸在不断加快节奏的乐趣当中。但竞技品牌的形象并没有带来严肃较真的骑乘体验,它其实很休闲,很娱乐化和耐力化——我说的是老派XC-Marathon的那种耐力,不是Enduro的那种硬派的骑乘方式。
这是否导致Spark 710不能够有力地助你登上当地XC赛事的领奖台?恐怕是这样的,或许你个人的骑乘方式更适合这般更闲散的车款,但就大众情况而言,它确实不是一辆赛车,你不能用品牌形象去逼迫它……
这是那种走进一家不熟识的自行车店,当即便甩出数万块钱端走一辆高端整车的人会买的车。是,任何爱好者都可以认为这样的有钱人一辈子都得不到深刻了解自行车的机会。但还是得说,人家的心态比车的价格更宽大。
为什么买一辆这么贵的非正统竞技车款呢?简单地说便是,体验为首。
但这就很奇怪了,这辆车的体验并不好。虽然很多人认为我对FOX Racing品牌有偏见,但对于技巧型设计的32系产品我一直以来是有所欣赏的。虽然FOX Racing就是敢于不要脸地拿装配工艺偏差到姥姥家的内构件年复一年地坐着自己高端品牌的地位,但32系前叉的产品力一直不算特别糟糕。原本还说可以忍受的一切随着后避震器和线控系统的到来变得难以收拾,后避震器在处理不同压缩速度的冲击的过程之中总是进行着完全无法捉摸的路况反馈,并且在反馈古怪之余还不能带来真正优秀的避震效果,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块老旧的橡胶弹簧棒。
是的,我当然意识到了与时俱进,也意识到了滑阀阻尼系统不过是山地车界的一场梦,但无论身处任何一个时代、从任何一个时代的目光看待,这都是一个不可忍受的避震器。此外,如果你希望将避震器锁死以获得更硬朗的踩踏感受,你将不得不同时失去前避震和后避震,因为它们经由同一个线控器控制。失去了对于前后避震器的分别调节,要问这是否值得,还是得看你对于调节细致程度本身的需求。不过话说回来,这不是一辆追求性能极致发挥的正统竞技车型,这般愚蠢的化繁为简,放在这样的车上,反倒显得还挺恰当。
因为避震器过于糟糕,难以对车架的悬挂系统进行评价。整体刚性体系确实做得还不错,在碳纤维材质难以塑造多样化的刚性分配的大基础上,SCOTT将最简单可行的高刚性套路走得十分熟练。
大致就是这样了。
为什么没有越野骑乘的照片?因为没人帮我拍呗。
这是否代表我没越野呢?可你又为什么如此在意几张照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