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是平安夜,北京全城大堵车,所有餐厅爆满,街上到处是拎着平安果的年轻人,首都热闹了整整一晚。与这种气氛不同,位处西安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则有点寂寥——校园里挂着“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的条幅,据说学校还把所有学生组织起来观看孔子等各类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教室门口还有老师把守,“谁过圣诞就给谁处分”。
如果是个人的抵制行为,那无可厚非,因为每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怎样贯彻它是自己的事。但作为高校的官方行为,强制其他已拥有自主判断力的成年人接受这种民族主义教育,湖诌认为有点过界。
不过,湖诌并不想重新厘清个体自由的边界,因为刘军宁秦晖刘瑜已经把这个问题说的很清楚了。湖诌更感兴趣的是:到底是怎样的心态驱动着中国人对圣诞节说“不”?微博里居然有40%多的人支持抵制圣诞。个人觉得,剖析这种“抵制”的心理会更有意思。
抵制外货都比抵制节日好理解
因为经济和政治利益而抵制外国商品,这个逻辑是比较熟悉的。
比如由于历史原因(还有两国政府官方的挑弄),中国人近百年来总是间歇性地抵制日货,大家应该很清楚类似“买日货就是支援小日本造飞机”之类的宣传。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论断就是个笑话,所以类似段子的信徒也在逐渐减少。
关于抵制外货,更正经的表述是国家间的利益博弈。譬如,前几天的世贸组织扩大信息科技协议(ITA 2)谈判,因为中国拒绝韩国要求免除液晶显示器面板关税而破裂,中国甚至在今年年初就提升了液晶面板的关税。
用提升关税的方法来控制外国商品流入与流通,从而提升本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这种抵制外货的诉求非常明确,合理合法,所以也没什么可说的,博弈嘛。
可抵制国外节日又是什么逻辑?
来看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标语,“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私以为,文化是不需要抵制的,能在各国扎根并扩张的肯定不是文化,而是文明。
我们穿外国人发明的运动衫与休闲鞋,住泊来的钢筋混凝土楼房,使用iPhone,唯奥斯卡及各类欧洲电影节马首是瞻,照搬外国教育制度,照搬西方企业制度,参考西方政治形态……盖因这些都是先进的物质精神财富,可以让国民更聪明、更愉悦、更自律,让生活更高效,让社会更公平。而类似于圣诞节、感恩节之类的纪念日,只是这一整套文明体系的表象。
这时就出现问题了: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无疑是一个贯彻外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学校,如果要抵制西方文明,那就该解散学校重办私塾;如果不抵制西方文明,那你何必去抵制这种文明的表象?事实上,你所抵制的只是国人合理合法的快乐,而且即便抵制成功也只是一种自我精神胜利。你能奈外国人何?
民族主义的终极疑问:谁在向谁靠拢?
从这种民族主义倾向,湖诌想到一个问题,先放出来分析一下。
很多中国人都喜欢福原爱,觉得这个满口东北话的日本姑娘很可爱,很多人甚至看到她就会生出一个念头——中日友好还有希望的呀。
但是,如果是张怡宁满嘴日本话地卖萌,你还会有“中日友好”的想法么?
湖诌问过很多人,答案异口同声“当然不会”。湖诌分析的原因是:一、中国人都知道福原爱的实力不如很多中国运动员;二、因为福原爱在向我们的文化靠拢。
“我**,所以你就要向我靠拢”,这是很自然的逻辑。而这个逻辑倒推回去,就成了“如果我向你靠拢,那就暗示着你比我**”。这当然也没什么,但很多民族主义者就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所以他们要抵制国人过圣诞节——因为人家想起这件事就非常生气,人家就是要通过折腾别人来避免自己想到、看到这个事实……净眼才能静心,阿Q,我说的对吧?
……我不敢说这一种荒谬的心态,但这种心态肯定不健康。
那健康的心态是什么呢?
“矮要承认,挨打站稳。”自己不行的地方,就乖乖认个怂,不丢人。明明自己不行,还认为自己很强,那叫夜郎自大。
进步是干出来的,不是折腾同胞折腾出来的。互联网行业流行一个词叫“找风口”。湖诌认为,国家与文明之间的强弱关系,也要看赶没赶上风口,赶上风口及时起飞,才能强大。英国靠掠夺和剥削赶上了大航海时代的风口,美国靠地理位置与军火赶上了世界大战的风口……靠禁止本国人乐呵乐呵能让中国赶上下一个风口吗?
总结:
看新闻联播长大的人,总是喜欢把善恶皆归于国家与民族,拜托,这是什么时代了,早就不需要这样的宏大叙事了……当然我并不反感理智的民族情绪,为这种情绪赋以雄心壮志我也觉得没什么,关键是怎样真正看清现实,别当鸵鸟。
文章完成时,正好看到朋友范先生在朋友圈里刷出来的一句应景的英文“Happy whatever-you-celebrate,everyone。”相信大家应该都能看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