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原2小时路程现10分钟飙拢来源:本站作者:时间:2017-09-28浏览237次
9月26日,雀儿山隧道通车典礼现场,在上千名工程参建者、设计方、德格县周边群众见证下,11时,建设方案经过8年反复论证、建设周期超过5年的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雀儿山隧道攻克了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隧道的多个难题,打通了几十年来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将进一步密切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助推藏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002年,雀儿山隧道方案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启动。在前期研究论证阶段,隧道设计备选方案多达7个,经过8年多的气象、地质、结构、通风、施工技术的专题研究,2010年,起于国道317线雀儿山三道班,经错柯沟、雀儿山隧道和色曲河,止于雀儿山六道班的方案被确立为最优方案。2012年6月,雀儿山隧道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路线全长12.997公里,其中隧道长7079米,双向两车道,隧道进口洞口海拔4378米,出口洞口海拔4232米。
项目开建以来,3000多名参建人员克服高原、高寒、缺氧、工效低,山高、路远、料少、运输难,隧道长、断面小,通风难、地质情况复杂、围岩级别变化快等诸多难题,创造了在海拔4300米以上恶劣条件下的施工奇迹。
随着雀儿山隧道的建成通车,长久以来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消除,“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的历史将一去不返。雀儿山隧道通车后,过往车辆只需10多分钟就可以穿过雀儿山,将不必再绕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危险山路,较原路节约里程近20公里,国道317线雀儿山段可全年安全畅通。隧道通车后,将进一步打通川藏交通大动脉,为川藏两地人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交通环境,进一步节约过往车辆的运输成本,提高通行能力,为甘孜州和西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带动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图读懂雀儿山隧道前世今生(手机横起看)↓↓
【延伸阅读】
5年多修建7079米长雀儿山隧道 施工到底有多难?
雀儿山隧道2012年6月开工建设,分为两个标段,由两支施工单位从入口、出口向中间开挖,对于低海拔地区7079米并不长,但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雀儿山隧道整整干了5年多,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超特长公路隧道,高寒和缺氧成为建设中最大的挑战。
人和机器都缺氧
“最普通的施工,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难度都会翻倍。”施工方之一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雀儿山项目执行经理江章保说。
雀儿山隧道洞口海拔4370米,洞口室外含氧量不到平原区60%,即便走路都会气喘吁吁。隧道每前进1000米含氧量较洞口还降低10%。在隧道挖掘的作业面,各种机械设备也因为缺氧,功率不足平原地区40%,柴油燃烧不充分,还会排出浓烟,作业环境进一步恶化。
“人和机器都缺氧,恶劣的环境,让工人最长坚持一年多时间,便不想干了,5年多时间约3000人参加了施工建设。” 业主方川高公司下属俄岗公司甘孜县工程处处长孙代说。
在设计方和施工方的共同努力下,雀儿山隧道进出口各设置了一个制氧站,站内设有4至5台大型制氧设备,每个站每小时可产生50万方纯氧,再用风机送氧入洞。
风机等功率发挥有限,随着隧道挖掘不断深入,送氧进入和排风成了问题?施工方中建隧道和中铁一局就想出了风机接力的方式。江章保表示,在挖掘隧道主洞同时,平行于此,还有一个可供单车通行的救援通道,彼此有着20多处小通道连接,“然后大小17个风机,组合成梯级输送通道,部分送氧,部分抽气,形成隧道内的空气循环。”
同时还有移动吸氧室,利用小面包车,装载吸氧罐,运送至隧道中间,施工人员如有不适马上吸氧。“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使隧道内含氧量等效于海拔2500至3000米地带。”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雀儿山隧道设计负责人蔚艳庆表示。
洞内外温差可达70度
“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是雀儿山气候的生动写照,极端天气下洞口室外气温可达零下40度,极寒,也是雀儿山隧道施工面对的一大困境。
进入冬季,隧道内因为机械设备做功,温度可达到30多度,与室外形成近70多度温差,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特别是混凝土等,在低温环境无法达到施工标准,存放混凝土的设备下方都偶有类似于“地暖”的设备,保持材料在20度左右。
雀儿山隧道中心位置,距离山顶约700米,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应力,导致隧道推进中,涌水等情况发生,“雪山融水、断裂带等因素使得隧道内的地下水非常丰富,而且水给人的感觉是刺骨的。”江章保说。
由于雀儿山隧道是一个人字形设计,有一定坡度,防止驾驶人员视觉疲劳。江章保负责的路段隧道打到最高点后,还要打1600米左右的下坡路段。水往低处走,前方是正在掘进的作业面,水不断涌出,就只能集聚在作业面上。就在去年发生了一次涌水,整整抽了60多个小时,才将水排净。
排水也采用接力赛的方式,每隔250米一个小泵站,每隔500米一个大泵站,不断排水,保证施工进展。
9月26日,雀儿山隧道通车典礼现场,在上千名工程参建者、设计方、德格县周边群众见证下,11时,建设方案经过8年反复论证、建设周期超过5年的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雀儿山隧道攻克了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隧道的多个难题,打通了几十年来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将进一步密切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助推藏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002年,雀儿山隧道方案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启动。在前期研究论证阶段,隧道设计备选方案多达7个,经过8年多的气象、地质、结构、通风、施工技术的专题研究,2010年,起于国道317线雀儿山三道班,经错柯沟、雀儿山隧道和色曲河,止于雀儿山六道班的方案被确立为最优方案。2012年6月,雀儿山隧道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路线全长12.997公里,其中隧道长7079米,双向两车道,隧道进口洞口海拔4378米,出口洞口海拔4232米。
项目开建以来,3000多名参建人员克服高原、高寒、缺氧、工效低,山高、路远、料少、运输难,隧道长、断面小,通风难、地质情况复杂、围岩级别变化快等诸多难题,创造了在海拔4300米以上恶劣条件下的施工奇迹。
随着雀儿山隧道的建成通车,长久以来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消除,“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的历史将一去不返。雀儿山隧道通车后,过往车辆只需10多分钟就可以穿过雀儿山,将不必再绕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危险山路,较原路节约里程近20公里,国道317线雀儿山段可全年安全畅通。隧道通车后,将进一步打通川藏交通大动脉,为川藏两地人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交通环境,进一步节约过往车辆的运输成本,提高通行能力,为甘孜州和西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带动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图读懂雀儿山隧道前世今生(手机横起看)↓↓
【延伸阅读】
5年多修建7079米长雀儿山隧道 施工到底有多难?
雀儿山隧道2012年6月开工建设,分为两个标段,由两支施工单位从入口、出口向中间开挖,对于低海拔地区7079米并不长,但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雀儿山隧道整整干了5年多,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超特长公路隧道,高寒和缺氧成为建设中最大的挑战。
人和机器都缺氧
“最普通的施工,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难度都会翻倍。”施工方之一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雀儿山项目执行经理江章保说。
雀儿山隧道洞口海拔4370米,洞口室外含氧量不到平原区60%,即便走路都会气喘吁吁。隧道每前进1000米含氧量较洞口还降低10%。在隧道挖掘的作业面,各种机械设备也因为缺氧,功率不足平原地区40%,柴油燃烧不充分,还会排出浓烟,作业环境进一步恶化。
“人和机器都缺氧,恶劣的环境,让工人最长坚持一年多时间,便不想干了,5年多时间约3000人参加了施工建设。” 业主方川高公司下属俄岗公司甘孜县工程处处长孙代说。
在设计方和施工方的共同努力下,雀儿山隧道进出口各设置了一个制氧站,站内设有4至5台大型制氧设备,每个站每小时可产生50万方纯氧,再用风机送氧入洞。
风机等功率发挥有限,随着隧道挖掘不断深入,送氧进入和排风成了问题?施工方中建隧道和中铁一局就想出了风机接力的方式。江章保表示,在挖掘隧道主洞同时,平行于此,还有一个可供单车通行的救援通道,彼此有着20多处小通道连接,“然后大小17个风机,组合成梯级输送通道,部分送氧,部分抽气,形成隧道内的空气循环。”
同时还有移动吸氧室,利用小面包车,装载吸氧罐,运送至隧道中间,施工人员如有不适马上吸氧。“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使隧道内含氧量等效于海拔2500至3000米地带。”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雀儿山隧道设计负责人蔚艳庆表示。
洞内外温差可达70度
“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是雀儿山气候的生动写照,极端天气下洞口室外气温可达零下40度,极寒,也是雀儿山隧道施工面对的一大困境。
进入冬季,隧道内因为机械设备做功,温度可达到30多度,与室外形成近70多度温差,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特别是混凝土等,在低温环境无法达到施工标准,存放混凝土的设备下方都偶有类似于“地暖”的设备,保持材料在20度左右。
雀儿山隧道中心位置,距离山顶约700米,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应力,导致隧道推进中,涌水等情况发生,“雪山融水、断裂带等因素使得隧道内的地下水非常丰富,而且水给人的感觉是刺骨的。”江章保说。
由于雀儿山隧道是一个人字形设计,有一定坡度,防止驾驶人员视觉疲劳。江章保负责的路段隧道打到最高点后,还要打1600米左右的下坡路段。水往低处走,前方是正在掘进的作业面,水不断涌出,就只能集聚在作业面上。就在去年发生了一次涌水,整整抽了60多个小时,才将水排净。
排水也采用接力赛的方式,每隔250米一个小泵站,每隔500米一个大泵站,不断排水,保证施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