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的2017年刚刚过去,这一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大会、环保、江歌案,都在各个层面刷新国人的观念。
而对于我们,一个小众体育项目的从业者来说,这一年也是非常动荡的一年,格斗项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
文|雷武龙Tian
从2014年兴起,历经4年的飞速发展,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要沉淀下来,我们考虑的东西应该不仅仅是市场、推广,而是格斗项目对于我们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国人对于格斗项目的认知到底改变了没有?
我认为这个认知转变,比任何赛事的成功,任何拳手的成功,都更加重要。
先说我的结论:“别指望每个中国人都参与练习格斗,只要让国人聊到格斗项目的时候有个比较正确的认知,那就算真正的成功了。”
中华武术文化究竟是怎样的
什么时候国人聊起格斗不再是天花乱坠的神功,或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大家能对格斗项目和格斗比赛有个基本的认知,那就证明这个项目的成功。
就像山地自行车,大家知道这是一项自行车在山地地区比拼各种技能速度的赛事项目,如果大家也能这么理解格斗,就是很好的事情。
而目前,过了这么多年,甚至是市场化飞速发展的4年之后,国人也才刚刚被打破“传统武术徒手以一敌十”的大师神话,而且不少人还不愿意醒过来。
在文化市场上,我们已经逐渐渡过了需要在小说里、银幕上,通过弱小的身躯,但是无敌的神功打翻洋人恶人、实现英雄梦想,来获得刺激满足的年代了。
可惜华语功夫电影的式微并没有蔓延到武术界,很多人还在靠着这种神话梦想赚钱,而且赚得还不错,没人愿意点破。
1 传武界的大地震
2017年的“徐雷一战”,堪称传武界的晴天霹雳,事后的影响无论传统武术界的真正追求者还是痴迷者,甚至绝大部分国人,都被一下子叫醒,这次事件的影响力从小小的武术圈波及到全球华人范围,许是当事人根本没想过的。
“徐雷”后续争论之激烈,动荡之大,堪称2017年格斗界第一大事件,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此后的马保国事件令事态雪上加霜,马大师激动的表情和口若悬河的胡扯,让世人终于看清楚所谓的“武林”面貌,大师们被自媒体彻底暴露在聚光灯下,所有家底都抖露了出来。
神话彻底破灭,多年的武术文化输出受到冲击,从民众到官方不禁开始思考,真实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2 不尚武的历史沿袭
雷海宗先生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兵》一书中,详细深刻的分析过国人不尚武的历史缘由。
秦汉以后,文武双修的士人阶层不复存在,从战乱到大一统,再到战乱后的稳定,无论是百姓也好,官方也罢,对兵祸都恐惧到了极点,打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形成真正的职业军人制,整个社会对于军人、尚武之人的鄙视越来越严重;
宋朝虽然是职业军人建立的国家,但由于害怕有人走自己的老路,所以决定彻底削弱武人的力量,分化他们;
到了明朝时期,戚继光、俞大猷等文武双全的有识之士,试图修整这个国家脆弱的军事力量,发觉从制度到民间意识都是根本不可行的。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也再一次论述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3 清末民初的特殊需要
到了清朝,镖局的兴起可谓一个另类,武人阶层首次在民间社会形成,成为一种民间力量。很多传统武术门派的源头都是从那个时代才真正开始,其生存方式和门派规矩也是从那时开始形成,但官方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把这个阶层搬上台面,只是把他们当成一个行业而已。
直到民国初年,为了刺激多年积贫积弱的国人,孙中山效仿当时的日本,提出“尚武精神”的概念,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因战争需要,武人阶层首次被国家推上台面,各地国术馆纷纷成立,一是为发扬国术,二是为培养刺客,以供战争需要,武术人迎来最黄金的十年。
后来的全面战争,打乱了这昙花一现的辉煌,但即使在这辉煌中,几次“国考”也让当时的练武者看到了差距,那是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与古老、传统、特殊规则下的演武的差距。
而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这个阶段,国人对这个项目的认知依然没有打开,反而被引导得更歪曲,更愿意相信祖师爷的神功无敌。
祖师爷或门派兴旺者,往往在地方是一个势力范围,久而久之,当地的人就会对这个特殊人物越传越神。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不同地域的人根据各地环境研究出的搏斗技巧,会显得格外神秘,从而形成一个默契的生存状态。
形成势力以后就有利益,有了利益,千百年的狗血剧情就会渗透其中,而武人因长期的文武分家思想,很多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更加偏激、偏执,其生存环境变得日渐污浊不堪,形成一个“粪里掏金”的行当,延续至今。
大众对格斗的认知到底是什么
1 从武术到武侠看格斗认知的尴尬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式摔跤。著名的MMA选手姚红刚、姚志奎兄弟就是中国跤出身,然后顺利转战MMA赛场,并且打出名气。
中国跤这个古老的技术,在清朝时只有皇宫里的人才能练习,普通民众根本没法接触到,但当清朝灭亡,中国跤成为了一个北京民间痞子争相学习的技术,一下子从顶层跌落到底层,从“宫廷大内侍卫”变成了“天桥臭摔跤”的。
而同为擒摔体系技术的日本柔道,一直被称做是“中国传过去”的类似技术,一开始的发展就是从底层开始,后来吸引众多精英加盟,并最终走进奥运会,在世界各地铺展开来,上至普京这样的总统,下到普通公司职员,全世界大量的国家都有人习练柔道。
两种技术,两个环境,中国跤与柔道的发展天差地别,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图|中国跤&柔道
为什么日本能有K-1,PRIDE两大赛事的辉煌,力压欧美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他那里?这不是一个“日本社会尚武”这么简单的理由能概括的,更多是社会对于这个项目有正确的认知。
商业化职业格斗只能出现在高水平的发达国家里,比如美国、欧洲和之前的日本,因为只有这样的国家,人们才会从商业的角度去理性看待格斗,看待暴力。
反之,在那些欠发达的国家,格斗项目基础再好,也没办法诞生出良好的赛事环境。
比如俄罗斯,各项赛事都有冠军,但是俄罗斯本土的比赛,确实乏善可陈;
同样的还有泰国,这几年虽然迎头赶上,但社会对于这个项目的认同,是在托尼·贾通过电影、播求通过赛事,才重新把市民阶层拉回到正常的认知范围,上一个正常认知的时候,还是沙玛一批的80年代。1990-2010年这二十年,堪称泰拳在泰国“失去的二十年”。
当年南下香港的武师,以一场“陈吴之战”刺激出了梁羽生、金庸等一批武侠作家,开创了一个巅峰,改革开放后,因为香港武侠小说和电影的影响,大陆才有了《少林寺》。
武术重新以艺术的方式点燃,而不是真实的形态点燃,老百姓对这个项目的认知,要么是无知的野蛮暴力,要么就是艺术抽象化的大侠,否则一概不认。
大家觉得从2014年开始,各大卫视,乃至央视,门户网站,铺天盖地的格斗赛事播出,应该已经让大家开始关注真实的格斗项目了。
到了2015年,播求与一龙的一番战更是达到了当时商业赛事的高潮,之前一直以“真人秀”路线办比赛的武林风赛事,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可以说武林风之前的观众定位非常精准,完全摸清了中国大部分观众的情绪以及对格斗项目的认知;
一龙以武僧的形象出现,唤醒了众多人内心的武侠情结,也让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少年一步步变成一个火热的IP,改变了阶层,实现跨越。
可以说到2015年为止,国人对于格斗的认知还是没有根本的改变,依然停留在希望“中国武术天下无敌”的神话能够延续的认知层面。
所以一龙与播求的一番战打下来,从拳迷到非拳迷,讨论异常激烈,因此也有了第二年的二番战。
可也就是2016年,仅仅一年以后的二番战,拳迷群体的迅速成熟是武林风意料不到的——才过去一年,同样的方式已经不再被人接受,观众成熟得太快了,所以在舆论巨大的压力下,赛事重组,开始改制。
直到2017年的比赛上,一龙不再穿着少林练功长裤上场,被西提猜KO,或许武林风希望牺牲掉这个IP,重新换回大家的认可。
相较于2009年需要扯上少林、武当、峨眉等武侠小说门派,到2017年彻底放下武侠情结,我们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可见在回归格斗本身属性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很慢。
2 格斗孤儿、邹市明背后的认知逻辑
“徐雷一战”后的“格斗孤儿”事件,再一次震撼了我们。格斗孤儿受到的各种非议,让人明白了,如果你不做好格斗项目的科普,努力改变人们的认知,那么你就是打一百万场,不看的人还是不看,不理解的人还是不理解。
格斗孤儿事件算是第一次把格斗项目推到了国家教育层面,事件发酵期间,很多自认为已经走上了发达国家行列的“中产阶级”对格斗项目进行种种挖苦与讽刺,认为其“暴力、血腥,应该取消”,让很多拳迷出离愤怒。
面对身边的人说这种话的时候,你可能会第一时间怼回去;
但面对很多人都这样误解的时候,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谁说出内心的愤怒。
虽然最后事件有了较为圆满的结局,孤儿们再次回到俱乐部,获得用自己的拳头拼搏出一片天地的机会,但民众对这个项目的本质依然没有理解:
他们只是认为这个项目目前比较新兴,对这些一无所有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好过回老家读完义务教育以后流落社会;
因为身边有太多的例子告诉他们,就算读完了大学,你也很大概率找不到工作,只要能养活自己,干什么都行。
本质上,大众还是认为格斗是那种底层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参与的项目,只有通过血腥暴力才能获得生存机会的认同。
因为“孤儿”的身份,最终舆论才又站在格斗这一边,而另一个人物,就没有这样幸运了,那就是已经成为职业拳击手的前奥运冠军邹市明。
2017年,对于邹市明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在个人创造了国内赛事最好的收视率和关注度的卫冕战上,输给了日本的送酒工木村翔,而之后的一系列表现,已经有太多人去分析,解读,除了他的团队本身对职业拳击运作规则的不理解和乱出牌以外,还再一次造成了公众对这个项目的误解。
原本一直获得举国关注的邹市明,因为眼伤住院,一下子放大了拳击这个运动血腥的一面,大家也联想到拳王阿里的帕金森综合症,泰森咬下霍利菲尔德耳朵等负面事情,进而在互联网上开始批判拳击项目的血腥,应该取缔。
他们压根不理解,也不关心——职业拳击诞生在古埃及文明,成型于英国工业文明时期,两者都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时期才诞生的产物,而且经过多年的演化改进,才有今天的样子。
以科学的规则和经验,保留并且发展人类远古的竞技本能,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而阿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用颤抖的双手点燃奥运火炬的经典镜头更是激励了无数人。
但是,国人并不理解:
无论加班到脱发、三高,乃至猝死丧命,他们也会认为这是养家糊口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代价,即使这种残酷和倒下受伤的概率远远大于擂台,他们也不在乎。
而拳击手在台上只要倒下一个,那么就是残酷的象征。
最可笑的是,他们还喜欢把残酷无情的职场奋斗比作人生的战场,甚至擂台,但就是不能接受有裁判、医生、规则保护的拳击与格斗。
这样的认知,是你做多少场比赛都于事无补的。
其实邹市明在比赛输掉现场说的那番话讲得非常好,他能让国人真正开始关注拳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一路一点一点走来,比谁都明白其中的不易;
他的妻子冉莹颖,虽然完全不懂什么是职业拳击运作,但变着花样的让邹市明出现在各种综艺节目上,也至少让人们开始真正关注一个拳手的生活;
只可惜,最后还是被野心玩砸了。
我们该如何宣传格斗
UFC上海站巨大的成功,让“没有小众的项目,只有小众的赛事”这个说法又流传开来,大家争相买票,现场座无虚席,周边产品被抢购得一干二净,让不光是格斗界的人傻眼,其他体育界的同行都叹为观止。
似乎上一次国外赛事如此火爆还是NBA来上海的时候,怎么这一下子,国人又开始理解格斗了?
国人不是认为只有褪去所有野蛮因素,才能真正进入文明高尚社会的一步吗?
其实不是,他们只是觉得这么多国际友人都去看的比赛一定很高端,世界真正第一的综合格斗赛事的影响力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很时髦,而且很国际化的事情,至于文明不文明,看了再说。
但那些一口一个“野蛮”的人,在他们心里被认为真正发达的国度——美国也好,欧洲诸国也好,对于格斗运动的认知和认可是很高的,一般人即使不看,也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至少不会去鄙视。
而发展中国家的认知往往落后于此,泰国虽然泰拳发达,但市民阶层一直以自己的孩子学习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剑道为荣,觉得泰拳是底层家小孩才学的东西,要学就得学发达国家的技术,直到后来知道播求在K-1等擂台上为泰拳挣得荣耀,才又回归了过来。
所以,很多格斗技的推广人看中了这种心态,我的格斗技术必须包装完整,炫酷时尚,才能推广起来,改变认知。其中日本韩国是做得最好的,大量的电影、动漫、周边产品铺垫,让人一点一点的理解格斗,正视格斗。
我们国家本来也有这个机会,可惜推广的东西离格斗的本质太远,到了今年,泡沫终于破灭,连马云和李连杰来做的《攻守道》也救不活。
我们本身对于格斗的认知就是抽象的,这些年通过努力,好歹是改变了一些回来,但之后的路子,靠的并不是继续不停的办比赛,而是比赛之外,还承载着什么,如何让身边的人改变对你的认知,好过一直对身边的人诉苦。
但凡有一点能对格斗正面推广的东西,都得利用起来,然后真正让文化层面的人参与进来,赢得话语权,有人给你说话,而不是文武一直分家各做各的,这样才有希望一点一点的改变国人对格斗的认知。
今年还有一个事情,那就是维秘的大火,奚梦瑶的摔倒让这个超模项目刷屏了各大头条,但后续的报道里,很多人开始发觉,这些世界上身材最好的女孩子们,很多都练习拳击,锻炼自己的身材和毅力。
一时间,拳击馆在国内越来越火爆,时尚界带头,影响演艺界,演艺界明星练拳击,影响的就是广大受众,况且这样的风潮早已有之。
很多女孩喷格斗暴力的同时,不会去喷吴彦祖喜欢打拳,也不会去说彭于晏练MMA是暴力,只会说帅;
鹿晗发了条关于拳击的微博,转发量可谓是格斗自媒体这么多年以来的总和,也没有人说暴力。
所以,在我国,如何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去正确宣传格斗,让大众改变认知,是需要每一个从业者考虑的事情。
喧闹的2017已经过去,格斗这个词条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国人视野,这一年注定是中国格斗项目发展浓墨重彩的一年,而已经开始的2018年,会不会是一个新的机会之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方向,以改变大众认知为主,真正把这个项目推广起来。
只有大家的认知改变了,环境才会改变,才谈得上有市场,才有人愿意为此埋单,不然多年的努力或将付之东流。
希望新的一年大家能继续努力,也都带来好消息!
搏击周评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热辣内容请订阅“搏击周评”头条号,搏击其实很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