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最能概括家长们情绪状态的词可能就是“焦虑”,普通孩子的家长焦虑,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可能就更焦虑了。因为焦虑,让一些家长鸡血满满,用力过猛,结果就只能是感慨“怎么这么难”了。
对于特殊需求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往往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重视不够,或者重视但使不上劲儿,另一个是过度使劲儿。
这里仅对过度使劲儿又自己不满意的家长聊一聊。因为我们看到,不少家长都感慨:看了那么文章听了那么多讲座,为什么还是“教不好”孩子?
先讲几个小故事,它们代表几种现象,而非具体的某个人,不必对号入座哦。
A:有一位圈内朋友说她认识的一对夫妻,在得知孩子被诊断为ASD(自闭症谱系障碍)之后,双双辞职带孩子到南方某城市找机构给孩子康复,包括机构费用、房租、一家三口的生活费,一年下来花了30多万。同时他们自己也学习了不少的相关知识,看了不少书。可是,一年以后觉得代价实在太大,就不得不放弃在外面的康复训练回到本地来。孩子取得的进步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大人很受挫折和打击。
B:一对高学历的家长,孩子在2岁多时就诊断为ASD,程度算不错的。他们也很能学习,有名气的专家的课程都听过了,还系统地学习了最新的美国引进的课程。为了让孩子“尽快正常”,一方停下工作也带孩子去南方某著名机构康复。同时家长继续学习各种课程,看了不少专业书籍。在那边待了几个月,单学费每月就2万余元,加上租房子和生活费,几个月下来也是沉重的负担,因此也不得不回到本地了。由于两位家长都学了很多理论,看了很多视频,对孩子的教育却颇有分歧。所以,每天带孩子的一方很受打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C:有两位比较典型的ASD孩子的家长,一家经济条件不错,另一家很困难,但都在孩子的康复和治疗上不惜血本。除了家长们自己学了很多课程,还给孩子做了很多化验检查,什么抽血查各种基因、元素、过敏原,还有头发检查重金属,等等。一年下来,光化验检查就花了近上万元。加上孩子当初口语功能很差,各种常规训练费用就不低,加上一些语言特殊单项训练,一个月下来训练费就1.5万元,一年花费近20万。当然,经济条件差的一家自然是难以为继。孩子短期难以见到效果,家长的心情糟糕到什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了。
这样用力过猛的家长在这个圈子里不在少数。我们也马上清楚一点,这样是难以持续的。而ASD孩子的康复是要打持久战的!
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难以接受孩子的状况,希望发生奇迹,尤其是希望一下子就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由于家长一心想“改造好”孩子,巴不得效果立竿见影,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各种“问题”,孩子各种特殊,而看不到他们只是孩子!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一点,首先不是要“教”孩子,而是要“育”孩子?我们先要做好孩子的父母,然后才是孩子的所谓的“老师”。甚至,只做孩子的父母,把孩子养育好,给他们吃好、睡好、玩好,让他们情绪好,快快乐乐。然后做好生活中的引导,让孩子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各种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知道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调适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一定会还给我们惊喜的。
至于那些需要老师“教”的东西,就借助老师们的专业力量。由于老师也不是万能的,不要过多地挑剔,需要了解和包容,要与他们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鼓励家长多学习。要让孩子进步,维护好自己和孩子的良好的情绪是根本,没有这个,就难顾及其他。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综合干预模式-SCERTS模式就强调情绪是根基,共同关注是树干,社交和各种能力是果实。
学习,也需要有所选择,不然就是耽误宝贵的时机。因为我们不可能学成专家之后才来康复我们的孩子。如今,与ASD教育康复训练有关的信息太多了,书籍、文章、视音频......可谓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家长,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通通学一遍,更不能急功近利地花很多钱希望孩子很快就“教好”了。只能边学边做,先考虑怎么“育”孩子,再考虑怎么“教”孩子。孩子每天吃得香,睡得好,心里安全感十足,情绪好了,他自然会学习进步。
关于“教”的方面,我们不能太关注孩子的“认知”(其实就是“知识”)、说话和各个具体的技能,而不考虑孩子的正常发育轨迹。如果是不恰当的“教”,结果只能是强化了孩子的刻板思维,让他们更多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
我们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知道自己教给孩子的东西是不是合理。接纳孩子的不足,他们很多时候如果做不到,不要责怪他们,要反思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如果我们用力过猛,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自己吃力不讨好,挫折感很强,情绪时时处在爆发崩溃的边缘,怎么能带好孩子呢?
还有,不能拿别的孩子来和自家的孩子比较,只能在自己孩子每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取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都做得很好了,那就把孩子的成长交给时间吧。努力耕耘,静待花开!
对于特殊需求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往往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重视不够,或者重视但使不上劲儿,另一个是过度使劲儿。
这里仅对过度使劲儿又自己不满意的家长聊一聊。因为我们看到,不少家长都感慨:看了那么文章听了那么多讲座,为什么还是“教不好”孩子?
先讲几个小故事,它们代表几种现象,而非具体的某个人,不必对号入座哦。
A:有一位圈内朋友说她认识的一对夫妻,在得知孩子被诊断为ASD(自闭症谱系障碍)之后,双双辞职带孩子到南方某城市找机构给孩子康复,包括机构费用、房租、一家三口的生活费,一年下来花了30多万。同时他们自己也学习了不少的相关知识,看了不少书。可是,一年以后觉得代价实在太大,就不得不放弃在外面的康复训练回到本地来。孩子取得的进步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大人很受挫折和打击。
B:一对高学历的家长,孩子在2岁多时就诊断为ASD,程度算不错的。他们也很能学习,有名气的专家的课程都听过了,还系统地学习了最新的美国引进的课程。为了让孩子“尽快正常”,一方停下工作也带孩子去南方某著名机构康复。同时家长继续学习各种课程,看了不少专业书籍。在那边待了几个月,单学费每月就2万余元,加上租房子和生活费,几个月下来也是沉重的负担,因此也不得不回到本地了。由于两位家长都学了很多理论,看了很多视频,对孩子的教育却颇有分歧。所以,每天带孩子的一方很受打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C:有两位比较典型的ASD孩子的家长,一家经济条件不错,另一家很困难,但都在孩子的康复和治疗上不惜血本。除了家长们自己学了很多课程,还给孩子做了很多化验检查,什么抽血查各种基因、元素、过敏原,还有头发检查重金属,等等。一年下来,光化验检查就花了近上万元。加上孩子当初口语功能很差,各种常规训练费用就不低,加上一些语言特殊单项训练,一个月下来训练费就1.5万元,一年花费近20万。当然,经济条件差的一家自然是难以为继。孩子短期难以见到效果,家长的心情糟糕到什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了。
这样用力过猛的家长在这个圈子里不在少数。我们也马上清楚一点,这样是难以持续的。而ASD孩子的康复是要打持久战的!
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难以接受孩子的状况,希望发生奇迹,尤其是希望一下子就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由于家长一心想“改造好”孩子,巴不得效果立竿见影,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各种“问题”,孩子各种特殊,而看不到他们只是孩子!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一点,首先不是要“教”孩子,而是要“育”孩子?我们先要做好孩子的父母,然后才是孩子的所谓的“老师”。甚至,只做孩子的父母,把孩子养育好,给他们吃好、睡好、玩好,让他们情绪好,快快乐乐。然后做好生活中的引导,让孩子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各种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知道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调适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一定会还给我们惊喜的。
至于那些需要老师“教”的东西,就借助老师们的专业力量。由于老师也不是万能的,不要过多地挑剔,需要了解和包容,要与他们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鼓励家长多学习。要让孩子进步,维护好自己和孩子的良好的情绪是根本,没有这个,就难顾及其他。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综合干预模式-SCERTS模式就强调情绪是根基,共同关注是树干,社交和各种能力是果实。
学习,也需要有所选择,不然就是耽误宝贵的时机。因为我们不可能学成专家之后才来康复我们的孩子。如今,与ASD教育康复训练有关的信息太多了,书籍、文章、视音频......可谓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家长,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通通学一遍,更不能急功近利地花很多钱希望孩子很快就“教好”了。只能边学边做,先考虑怎么“育”孩子,再考虑怎么“教”孩子。孩子每天吃得香,睡得好,心里安全感十足,情绪好了,他自然会学习进步。
关于“教”的方面,我们不能太关注孩子的“认知”(其实就是“知识”)、说话和各个具体的技能,而不考虑孩子的正常发育轨迹。如果是不恰当的“教”,结果只能是强化了孩子的刻板思维,让他们更多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
我们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知道自己教给孩子的东西是不是合理。接纳孩子的不足,他们很多时候如果做不到,不要责怪他们,要反思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如果我们用力过猛,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自己吃力不讨好,挫折感很强,情绪时时处在爆发崩溃的边缘,怎么能带好孩子呢?
还有,不能拿别的孩子来和自家的孩子比较,只能在自己孩子每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取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都做得很好了,那就把孩子的成长交给时间吧。努力耕耘,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