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郭沫若《论曹植》对曹植的负面评价
郭沫若曾为许多历史人物翻过案,引起了后世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思与热烈讨论。若要总结其翻案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他弱化了基本的道德原则,而过分强调事功层面的影响。在文学作家的评价方面,他在《李白与杜甫》中“扬李抑杜”的倾向和前人的看法大相径庭,20世纪70年代萧涤非先生曾撰文对此提出过质疑。20世纪50年代还发生过一场关于曹植评价问题的争论,便是由郭沫若的《论曹植》一文引发。在该文中,郭沫若继承王夫之的观点并大加发挥,对曹植的人品、才能和文学成就基本持否定态度。1955年,贾斯荣先生发表《关于<论曹植>》一文,该文反驳郭沫若的观点,并特别批评了郭沫若的“研究方法”。此后不久,张德钧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廖仲安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这两篇又反驳贾斯荣的观点,为郭沫若辩护。这场争论虽然没有使曹植研究获得实际性的进展,但客观上使曹植研究的问题更加引人注目。事隔二十余年后,徐公持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重提这一几乎没有结论的争论,指出了郭沫若观点的偏颇,对这场争论作了总结。此后,曹道衡先生发表《从魏国政权看曹丕曹植之争》,分析了前人的争论,指出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拘泥古人的旧说而不敢创新固然不对,但故意标新立异,处处翻案,也未必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