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吧 关注:4,989贴子:55,040
  • 2回复贴,共1

关于王夫之和郭沫若对曹植的评价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在文学创作特别是五言诗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个时代有成就的作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声望和地位也在此时达到了最高峰。谢灵运称赞他“才高八斗”,刘勰称之为“群才之英”,钟嵘更奉之为“文章之圣”。评价之高,可谓无以复加。对此评价,后世大多数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都没有异议,自古及今,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有两位:一位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一位是现代的郭沫若。


IP属地:江苏1楼2018-05-19 12:58回复
    一、王夫之“扬丕抑植”的问题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王夫之关于古典诗文大家的严格批评有所关注。尤其是王夫之对杜甫诗歌进行了极其严苛犀利的贬抑,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思考和讨论。王夫之将贴近历史、同情人民的杜诗讥为“愁贫怯死”,他对曹植、陶渊明、陈子昂、王昌龄、李白、元稹、白居易、孟郊、韩愈、苏轼、陆游等数十位作家也多所指谪。蒋寅先生在《王夫之诗论的批判性、独创性与诗歌批评的缺陷》一文中指出,王夫之虽然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但其诗歌鉴赏水平并不高。虽然所言不虚,但亦不够圆融深刻。吴根友先生在《王夫之杜诗批评的得失斠评》一文中指出,王夫之非议杜诗“诗史”之说,是为了通过与史观照凸显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质,其褒贬立足于他对诗歌本质的界定。就王夫之“扬丕抑植”的评价倾向方面,邢培顺先生在《王夫之评价曹植的得与失》一文中,通过比照王夫之的文艺理念和审美倾向与曹植诗歌创作的特点,系统地分析了曹诗不为王夫之所喜的原因。他既指出了王夫之在批评曹诗上存在的偏颇之处,如其片面追求诗歌的神韵,没有意识到风格就是局限等,又客观地分析了曹植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IP属地:江苏2楼2018-05-19 12:58
    回复
      二、郭沫若《论曹植》对曹植的负面评价
      郭沫若曾为许多历史人物翻过案,引起了后世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思与热烈讨论。若要总结其翻案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他弱化了基本的道德原则,而过分强调事功层面的影响。在文学作家的评价方面,他在《李白与杜甫》中“扬李抑杜”的倾向和前人的看法大相径庭,20世纪70年代萧涤非先生曾撰文对此提出过质疑。20世纪50年代还发生过一场关于曹植评价问题的争论,便是由郭沫若的《论曹植》一文引发。在该文中,郭沫若继承王夫之的观点并大加发挥,对曹植的人品、才能和文学成就基本持否定态度。1955年,贾斯荣先生发表《关于<论曹植>》一文,该文反驳郭沫若的观点,并特别批评了郭沫若的“研究方法”。此后不久,张德钧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廖仲安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这两篇又反驳贾斯荣的观点,为郭沫若辩护。这场争论虽然没有使曹植研究获得实际性的进展,但客观上使曹植研究的问题更加引人注目。事隔二十余年后,徐公持先生发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重提这一几乎没有结论的争论,指出了郭沫若观点的偏颇,对这场争论作了总结。此后,曹道衡先生发表《从魏国政权看曹丕曹植之争》,分析了前人的争论,指出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拘泥古人的旧说而不敢创新固然不对,但故意标新立异,处处翻案,也未必可取。


      IP属地:江苏3楼2018-05-19 1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