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中的痞子吧 关注:23,653贴子:21,870
  • 7回复贴,共1

【热议】诗歌应着眼终极关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诗人”,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读诗——这既体现了读者品位的提升和诗歌水平未有进步之间的反差,也凸显了人们对现代诗和诗人的失望。在这个时代,诗的神秘性和崇高性被消解,现代诗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口水”与“回车”的代名词。诗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当代新诗的出路在哪里?回答以上问题,我以为有三个关键词:形式、难度和终极关切。我无意否定当代诗人对诗歌创作所作出的努力,只是,当代诗坛能够真正在形式和难度上付出足够努力的诗人,我以为还是太少了。


1楼2018-06-10 22:38回复
     如今在图书馆任意翻开一本杂志或者诗集,就会发现诗歌语句的杂乱无章,像野草一样,看似茂盛,却各自生长,缺乏整体感和美感。闻一多曾经为诗提炼过三个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如果作者不是任意行使他可以为诗歌分行、分节的权利,而是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权利,并虔诚地执行以上三种层面的诗歌美,那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效果。


    2楼2018-06-10 22:38
    回复
      且看一首短诗:“大风吹过山梁,是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啊 你若从我的故乡吹来/请告诉我 村口的老槐树下是否/站着我老娘/大风吹过山梁,是谁/跪倒在回家的路上/风啊 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去/别忘了先替我喊一声娘”(慧玮《行者》)。我们不妨试想,如果把这首诗中所有的空格删除,这首诗将会变成怎样?它在形式上的美感将会打折扣,难以给读者带来阅读震撼。换句话说,这首诗的美离不开它的形式:及时的空格,准确的分行。这种形式造成了一种“对话”感,并似有一种欲说还休的余韵。虽然作者最后大胆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先替我喊一声娘”,这一声喊娘,瞬间喊到了读者的内心深处。


      3楼2018-06-10 22:38
      回复
        可是,有许多作者完全不能领会空格、分行、分段这些手法之中的深意,滥用这些诗歌形式,随意地在诗句中加上空格,随意地分行,完全不顾及诗歌行至此处的需要,更不考虑这样做能为诗歌带来什么。短诗是最注重形式的,无论是朗诵还是阅读,诗歌的形式和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它自身的节奏感和画面感,这些感觉一旦诞生,这首诗的好坏,便已经在读者心中有定论了。
          当代诗人喜欢写短诗,以至于随便一个有分行结构的“段子”也可能被命名为诗。我们清楚地看到,短诗的形式已经被滥用,短诗的美感已经被破坏,这种滥用和破坏,不仅损害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崇高感,也人为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难度,短诗已经开始让人误解为文字游戏。


        4楼2018-06-10 22:38
        回复
          诗歌应该以它有限的容量表达人类无限的终极关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终极关切就是信仰。德国宗教哲学家蒂利希在《信仰的动力》一书中曾这样解释“终极”的含义:“如果某种至关重要的关切自称为终极,它便要求接受者完全委身,而且它应许完全实现,即使其他所有的主张不能从属于它,或以它的名义被拒绝。”我无意探讨诗人的信仰问题,只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如果诗人们都能虔诚地对待诗歌写作,把诗歌创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诗歌就不会屡屡成为低俗事件的焦点。


          5楼2018-06-10 22:39
          回复
            像“打工诗人”郑小琼这样一个在底层生活的年轻女子,短短几年,就写出了许多尖锐、彻底、有爆发力的诗篇,而且具有持续的创造才能,在当代堪称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诗歌事件。如果整个社会可以为诗歌创作提供一个健康的创作环境,“打工诗人”郑小琼的出现至多只能算一个“诗歌事件”,而不至于“意味深长”。在《人民文学》杂志“新浪潮散文奖”颁奖会上,当郑小琼说“听说珠江三角洲有四万根以上的断指……而我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将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的时候,郑小琼的写作已然超越了个体的概念,她在打工妹、失业者、五金产品推销员等多个社会最底层的角色生活中,放大了自己的胃口,把握到了整个中国底层社会的命脉。


            6楼2018-06-10 2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