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吧 关注:606贴子:3,530

中国金融科技:持续发展与监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过去七八年中国的产业和金融有不同的模式、深度和广度的各种各样的融合。比如传统房地产来做金融,实体企业来做金融,争取拿全金融牌照。当然还有所谓的新金融或金融科技,就是高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做金融。金融科技近年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发展的最快,而且普及程度也最高,比如说移动支付,这块业务应该说是走在世界的最前沿。金融科技的产融结合问题就是我今天想聚焦来讨论的问题。有意思的是从全世界范围来说这种产业和金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目前可能也只有中国才有。在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金融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英国,如此深度的产融结合基本上不被准许,或者会面临非常严厉的监管。但是中国过去这七八年就做起来了,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是更有意思的问题是下面该怎么走?这些问题不仅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中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很大的问题和挑战,而且对全世界传统的金融监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的谷歌、Facebook、亚马逊不可以大规模做金融,那中国的蚂蚁金服和腾讯开始做金融,该不该做?能不能做?应该怎么监管?


1楼2018-06-26 14:12回复
    中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是利用其平台的优势开设或者是投资各类金融公司的。例如阿里巴巴孵化出了蚂蚁金服,百度有百度金融,腾讯也大规模地进入了金融行业;另一类实体企业则利用产业链的上下游来做金融科技,主要是供应链和分销链的资源和场景切入金融,最有代表性的是京东和京东金融,包括上海的红星美凯龙也是利用产业链上下游做金融。除此以外,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从传统金融往金融科技靠拢。实体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也从实体方面往金融靠。所以金融科技在中国发展很快。如果把最典型的、最大的四个科技公司,就是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它们在金融板块上的布局基本都比较广。从这个版图可以看出中国从科技出身的这些企业已经在金融板块全面布局。


    2楼2018-06-26 14:12
    回复
      中国的金融科技为什么在移动支付领域会发展的那么快?原因是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相当不到位。例如很多小企业、尤其是农村的个人被排除在社会征信系统之外,而美国即使是穷人都有很多张信用卡。但正因为中国众多老百姓没有便捷的支付工具,所以让移动支付快速发展,走在了美国前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几年中国政府对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的监管还是比较宽松的。


      3楼2018-06-26 14:12
      回复
        这种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做金融有什么优势?有什么风险和困难?监管是否应该准许?哪些金融科技的模式可能有长期的竞争力、可持续、可以降低风险?又有哪些模式“脱实向虚”?中国应该更鼓励高科技公司企业去做金融还是鼓励金融机构去做科技?这其中监管和政策上的问题,例如监管时要不要划界限?如何界定这个边界?在世界范围内也些都是新问题。


        4楼2018-06-26 14:12
        回复
          美国历史上对金融监管有多次重大的变化和调整。百余年前,大规模的产融结合在美国发生过。例如洛克菲勒家族,做石油出身,但又是花旗银行的大股东,还拥有保险公司。直到1930年代以后美国出了新的法律以后才把它们分开来了,产融隔离了。更有名的就是摩根家族,原本就是做金融出身,有投资银行,又成了铁路大王。美国的GE公司在一百多年前也是他投资的,但是1930年代以后被美国的法律规定不能做金融。美国现在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有两个名字里带摩根的,这是因为1930年代以后美国不仅把实业和金融分开,还把金融中不同的板块分开,银行、证券和保险必须是分业经营的。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学习的也是美国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最近我国刚把银监会、保监会合在一起,因为美国在1999年又把法律给改回来了,至少在金融行业中准许混业经营。所以美国历史上监管有过多次反复:1930年把这些产融分开来,把金融里面的子行业分开来。到1999年又开始准许金融混业经营,但是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又开始反思,觉得1999年的混业经营可能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2010又通过了新的Dodd-Frank金融监管法,又对系统性重要的金融机构加强了监管。


          5楼2018-06-26 14:13
          回复
            目前美国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服务比较到位,所以新金融并没有对传统的金融提出更大的挑战。在美国科技公司一般也是不准从事金融业务的。
            美国实体企业要做金融尤其是做商业银行业务一直是被严格监管的。例如沃尔玛,美国最大的零售商, 20年前就想开银行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批准。里面有种种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美国自1930年起就有“实体经济和金融分割”的传统。


            6楼2018-06-26 14:13
            回复
              在说中国科技金融的盈利模式之前,先说一下传统金融机构最常见的一些盈利模式:
              第一,信息优势的盈利模式。金融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性,金融业难做、风险难控制的原因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做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更好的处理信息不对称性,或者能够得到信息或者是更好的通过信息控制风险。银行为什么有信息优势?银行主要通过支付功能,来更好的识别企业的风险。中国现在移动支付切入金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通过移动支付就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客户的信息。


              8楼2018-06-26 14:13
              回复
                第二,通过多元化对冲风险降低平均融资成本,从而盈利。最有名的就是通用电气GE公司,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公司拥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就是通过多元化把风险对冲很充分,从而把平均融资成本降的非常低。
                第三,金融杠杆模式。从宏观来说所有的国家都要去杠杆,但是为什么那么困难?这是因为微观上杠杆是一个好东西。债务融资的成本比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一般适当的增加杠杆就可以把平均融资成本降下来。如果高杠杆还有政府的隐形担保甚至是显性担保。如此一来融资成本会更低,因为金融机构一般杠杆都很高。
                第四,期限错配或者是流动性错配模式。这个模式所以会盈利是因为期限长流动性差的资产一般收益比较高。这是商业银行包括影子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


                9楼2018-06-26 14:14
                回复
                  在以上这几种模式中,我觉得第一种是真本事。中国的传统金融机构真正靠这种模式盈利的不多。我说一个自己的事例,我十几年前回国时在中国一家做零售很有名的银行开了一个账户我们平时的支付和理财主要是通过这个银行来的。同时还开了一张普通的信用卡,5万块的额度,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够用了,有时候它会提示我可以增加额度。我们最近用其他信用卡比较多,这张卡用的不是很多。上个月我老婆想换几件家具,总共需要6-7万元,额度不够用了。当时也没有带其他的信用卡。我们就打电话给银行,接电话的客服说你不能提额度,我说能不能和你的领导说说,我说你能不能看看我银行存款和理财账户的信息,我当然不是说我赚很多钱,但是我觉得6-7万块钱总归可以还的,他说我们信用卡中心没有这个信息。最后还是没有给我们增加额度。我回国已经有14年,一直用这家银行,信用卡我也从来都没有赊帐,他只要能看一下这些信息,或者他可以看到我存款和理财账户的信息,这个事情我觉得应该是很容易解决的。


                  10楼2018-06-26 14:14
                  回复
                    具体地说来,又能有几种延伸:
                    1. 信息技术型:就是新金融利用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控制风险。中国互联网企业和平台积累了大量传统金融机构没有的数据,尤其是传统金融没有服务到的群体的数据。例如淘宝上中小卖家的销售盈利信息。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给原来融资难融资贵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并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12楼2018-06-26 14:14
                    回复
                      2.产业链型:利用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流,尤其是依赖核心企业提供的信息来控制和减少融资的风险和成本。比如京东就是一个既有上游供应商的信息又有下游客户的信息核心企业。京东的很多中小供应商自己去银行融资比较难比较贵。但是如果京东给它们了他们订单也就增加了它们的信用,可以通过拿到订单这个事实去融资。为了更进一步降低还款的风险,还可以让京东先把订单的货款打到提供融资的银行账户上去。这个模式是一个很方便的模式,可以减少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供应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再说一下多元化模式。这种模型现在在中国运用的比较多。国外从1980年代以后多元化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很多企业往往走的是去多元化的道路。我觉得因为多元化在金融体系发展不是很发达的阶段是有其价值的。如果金融体系非常发达,单一经营一个行业的企业也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融资的时候就不一定需要利用多元化。GE多元化模式原来做的相当成功,但是在1990年代以后GE越来越像银行,利用短期低成本的融资投资长期的项目。而且金融杠杆用的比较高,所以在金融危机时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多元化模式能不能创造价值在学术研究中有很大的争议,很多学者认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多元化在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国家其实没有创造价值。


                      13楼2018-06-26 14:14
                      回复
                        中国金融科技要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还需要应对的一些挑战
                        那哪些金融科技的模式是可以持续的呢?我认为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包括上下游场景为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进行更好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是可持续的,是需要鼓励的。但是这些模式在中国真正的实现和完善还没有完成。主要问题是其还是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组织、管理和文化上的挑战,二是风险控制上的挑战,三是金融监管框架和理念上的挑战。


                        14楼2018-06-26 14:14
                        回复
                          么样实现基于信息优势的模式。传统银行现在也在做Fintech公司,到底是让商业银行通过Fintech公司拿到信息做,还是让实体企业来做金融比较好?路径的问题可能是未来监管当局需要想清楚的问题。信息就在那里,用什么样的方式把信息用的更好,实现这样的盈利模式,是从金融的角度走到科技还是反过来走?当然还有文化的问题。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和金融企业的文化如何相融?即使有很多很大的数据,怎样才能把金融做好?比如阿里巴巴把蚂蚁金服孵化出来后,两个公司是否需要充分的隔离?隔离了以后信息是否能够有效的共享也是一个问题。


                          15楼2018-06-26 14:14
                          回复
                            第二个挑战是风险控制上的挑战。首先是怎么样控制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实体产业和金融之间风险传递的问题。美国不准许产融结合,在一定意义上也是1929年大危机的教训。当时是有金融实体寡头觉得传递风险太大,目前这在经济学上也没有一个定论的研究,但是如果把金融和产业结合的太紧,这种风险传递的可能性的确存在。其次是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个风险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在一些非常注重隐私的发达国家,这也是一个全球的问题。前几个月Facebook出得问题更说明了这一点。最后是大平台自然垄断的风险。比如移动支付现在两家巨头足够大,2/3的流量都在这两个移动支付平台中,两个其实还好,还有竞争,但是毕竟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重要的挑战。


                            16楼2018-06-26 14:15
                            回复
                              第三个挑战是监管框架和理念上的。美国和很多发达国家在产业和金融的融合方面有很强的监管,中国真要迈出全球化的步伐肯定要把这个模式推到全球,也要给全球有个说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什么样的模式,或者是准许哪一种模式的结合,或者是通过什么组织架构之下的结合。比如说蚂蚁金服是一个金融控股公司,但是如果真的实现信息优势,它的一些信息要从阿里巴巴那里拿过来。那在这个构架中,股权和控制权结构应该是怎么样的,有没有限制,资金流是不是要有防火墙,信息流和物流应该不应该有什么限制,怎么样监管?中国接下来对信息的监管会越来越严,信息到底是谁的?即使一个公司掌握了信息,能不能把信息转移给其他关联的公司,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说法,所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也会影响到信息优势能不能实现,盈利模式能不能实现的问题。


                              17楼2018-06-26 14: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