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恐惧症吧 关注:10,177贴子:374,314
  • 10回复贴,共1

谈谈余恐的本质和治疗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下面对“性”字作特殊处理,不然百度审核通不过,真的有点**!
谈谈余恐及余恐的治疗方法
引子:下面谈的我对余恐的认识基于: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中治疗余光恐惧的章节,百度的相关资料,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对人性的基本研究,另外加上自己的相关实践。所得的结论都是我多年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把它表述出来,让大家能够对余恐有多一点的认识,多一点得思考,尽早找到治疗余光恐惧的方法。
(一)关于余恐
什么是余恐?关于这个概念的定义,我想大家的想法都和百度查询的一样,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余光的恐惧,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余光。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更多的是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余光后产生互动,互动的过程你就以为别人知道了你内心的想法,而别人行为的变化(扭头,咳嗽等)更加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恐惧便产生。在钟友斌的《认识领悟疗法》里,他又把它定义为恐人症,即对人恐惧症,相关的特征大家可以在那本书里找到。
在谈余光恐惧症之前我们先了解下恐惧。恐惧是一种情绪,人类或其它动物都有追求自身安全的本能,当遇到危险想摆脱又摆脱不了就会产生这种担惊受怕的情绪,它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现象:呼吸急促,脸色苍白,颤抖,心跳加速,失忆,思维混乱等等,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百度百科)。恐惧情绪虽然有很多负面的东西,但它也有积极的意义。恐惧情绪产生,它提醒人或其它动物此时正深处危险之中,提醒他们离开或克服它,否则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它是基于人寻求安全的本能所延伸出来的情绪。这就是恐惧的本质!假如没有这种情绪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假如人野外见到老虎,没有恐惧情绪产生,就不会有远离老虎的行为,你就可能命丧虎口;假如没有恐高症,你攀登高处时很可能会做出超出自己掌控的行为,有很大的概率从高处摔死。可见恐惧在保护我们们的身体安全免受伤害。恐惧情绪虽然必要,但过度的恐惧也会让人深处负面情绪之中,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些恐惧是没有必要的,有些是可以克服的。比如说小时候,大人常用鬼来吓唬小孩,可是长大后,随着掌握科学的知识和个人经历越多,越来越确认鬼是迷信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对鬼的恐惧就没有必要了。人面对毒蛇的时候会产生恐惧,但人可以掌握捕捉毒蛇的方法来克服这种恐惧。掌握克服恐惧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生存于这个社会。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7-29 04:21回复
    让我们再回到余光恐惧,它与通常的恐惧有什么不同呢?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意识,无所指向的恐惧情绪,即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恐惧就这样产生了,它背后代的又是什么样的意义!通常的恐惧,都是我们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胁,身体受到潜在损害而产生的,难道余光像激光一样能杀人?钟友斌说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难道别人知道我内心的想法能对我的身体造成潜在的威胁或损害?恐惧总不能无缘无故产生,它肯定有所指,而上面余光恐惧的解释显然难以令人信服。那余光恐惧背后所指的又是什么,即它真正恐惧的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深入延伸下去!为了往下延伸,我们需要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人究竟是什么?它和别的动物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什么决定了人的行为?
    1.人的动物“性”
    人是动物,而动物是有生命的。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和繁衍种族后代,人得拥有各种欲望。食欲、xing欲、安全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也称之为人的本能。本能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必须得到满足;如果无法满足,人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能欲望是决定人类行为最强大的动力。人类的很多复杂行为其实也是本能欲望延伸出去的。动物也有类似的本能欲望,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这是人的动物“性”的一面。
    2.人的社会“性”
    人又和大多数动物不同,人是群居动物,人不能离开集体而单独生存。人类不像其它大多数动物那样能够单独生存,选择集体生活,是数百万年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生存方式更能保存和延续人类这个种族。因此,为了每一个人的生存,必须首先保证集体的生存、集体生活的安定以及集体中人与人正常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制定一些法律条文规范人们的行为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要求大家自然地、习惯地遵守,这就是道德(其实很多法律都是道德延伸出来的)。它是一个社会集体维持安定团结的公认的思想行为准则。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道德内容,但总的作用是一致的,就是要把社会成员的许多个人欲望和要求加以约束,使之在一定的范围内,按一定的准则行动。如果你不遵守这些规则,你就会受到这个社会的惩罚和周围人的孤立,你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道德和法律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是人的精神结构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称之为超自我。超自我代表良心,是人对自己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的力量。人能自己约束自己,而且受到约束还不能觉察到自己被约束。人无意识或不完全有意识地用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人的社会“性”或社会制约“性”。
    人的社会的制约“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会的。小孩子不懂事,为了自己的利益,见到别的小孩有吃或好玩的东西就去抢,大人会去制止他这种行为,如果小孩不听话,就会受到大人严厉的苛责甚至打骂。苛责和打骂,对小孩来说,意味着身体的安全受到威胁,基于人的本能恐惧便会产生,为了避免这种威胁,他今后不得不在内心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不用教导,大人称赞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小时候男孩子女孩子可以毫无顾忌地玩耍开玩笑,可是随着年龄渐长,我们知道了男女有别,虽然异“性”相吸,但彼此不能走得太近,相处也变得拘谨起来,作为儒家文化代表的中国,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道德对我们行为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如果你不遵守这些社会规范,它就意味着严厉的苛责和惩罚,而年幼的你是无法反抗这种威胁的,这种威胁绝不仅仅是想象而已,它在你更小的时候已经在你身上验证过了:因为犯错而导致父母的打骂,长辈的责备,仿佛一道道伤痕刻在你心里,让无助幼小的你感受到威胁而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慢慢学会了哪些想法和行为是社会允许的,受到称赞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受到指责的。这些标准印在人的心里,使我们不能根据享乐的原则任意去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有那些被心中道德观念所允许的欲望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寻求满足,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7-29 04:25
    回复
      3.对余光恐惧的解释
      结合上面对人“性”的一些了解,我谈谈对余恐的认识。余恐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它属于恐惧的范畴,而恐惧又是指人的身体受到威胁,寻求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基于对恐惧本质的理解,追根溯源,对余光的恐惧肯定也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受到威胁或处于危险之中,但如果我们恐惧的是余光,或如钟友斌所说的恐惧的对象是人,问题是余光或人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威胁,进而使我们基于人的本能而产生恐惧?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余光恐惧背后所指的是什么?而这种所指恰恰能说明我们身体处于危险之中,不然我们不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在我看来,所谓余光恐惧只是表象,那么它背后代表什么意义呢?或者我们可能理解错了:余光是正常人都有的现象,可能是未知的恐惧(打比方说对人的恐惧)使我们把问题的焦点都转到余光上了,而对余光的强行控制所导致的后果更加确认了我们的观点:恐惧是由余光引起的!不管是哪一种看法,找出我们真正恐惧的东西,即恐惧表象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是我们克服余光恐惧关键所在!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余光恐惧产生的大概过程。青春期的我们基于本能的需要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兴趣:渴望与异性交往,注重自己的打扮来获取异“性”的好感“性”但是由于道德的存在,我们不能像动物世界里面的动物那样直接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行为方面表现得比动物含蓄隐晦得多,直接表现就是比较害羞,有所顾忌,这都是正常人的表现。而余恐患者,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行为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加害羞,甚至羞于在别人面前提起男女之事,道德的束缚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除此之外,在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莫名的恐惧,自己想通过余光偷看别人来消除这种恐惧,但感觉自己内心想法好像被人看穿,而别人咳嗽、扭头等动作更加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同时也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否定。由于在一开始就把焦点集中在余光上(想通过余光来消除恐惧),所以我们通常把它误认为是对余光的恐惧,但追溯到恐惧的本质,前面已经说过,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别人扭头、咳嗽显然是受患者自己的影响(这也是事实,没必要欺骗自己),而期间患者由于恐惧而发生面部表情的变化(咳嗽,眼神不敢直视,面部扭曲),这让患者误认为别人能从自己表情的变化看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由此而产生恐惧。这种恐惧一开始由和异“性”交往时产生,到最后逐渐泛化到一般人。钟友斌在他的著作《认识领悟疗法》里提出:误认为别人能从自己面部表情的变化看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引起余光恐惧的根源,所以他也提出了消除余光恐惧的方法:通过询问的方式去实际调查,以证实别人不可能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知道你内心的想法。不过余恐患者由于性格的原因,很难有勇气去询问调查,因而这种方法实际效果不是很明显。此外,在那本著作里,钟友斌也没有给出那个重要的解释:为什么别人知道我内心的想法,我会产生恐惧?下面我结合恐惧的本质和前面所讲的东西来谈谈这个问题。如果别人知道我内心的“想法”,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这种“想法”是不被我所遵循的道德所允许的,不然不会引起内心的冲突;其次,如果别人知道我这个“想法”,他(她)会苛责于我,起码我内心上是这么认为!患余恐的时候,你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小孩子,家里人很少会对你苛责(即使苛责你也有反抗的能力),所以跟家人相处不会产生余光恐惧。那别人的“苛责”又意味着什么呢?它竟然使你感到如此的恐惧和害怕?你是不是想到了我前面提到过的,想到了你的童年?心理学界都有一个共识:成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都能从其童年中找到根源。这正好印证了那句话:不幸的人生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童年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是非常脆弱的,他(她)必须依赖父母才能生存。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甚至整天活在父母严厉的苛责和打骂中,又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受到周围邻居和伙伴的孤立,他就感觉生存受到威胁,本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变得恐惧和不安,在心灵上也会留下一道道创伤。这时候他就必须学会顺从和听话,谨守各种社会规则,才能消除不安,“性”格也自我孤立起来。就我个人经验,我童年受到母亲打骂苛责比较多,又因调皮捣蛋得罪了不少邻居,家里又因为邻里矛盾和周围邻居关系不好,这更加让我感受到被孤立和不安。从小时候的“捣蛋王”到长大后人们心中的“老实人”、“好孩子”,“性”格转变之大,道德规则对我个“性”和行为的抑制,可见一般!我前面说过恐惧的本质是身体受到威胁,人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别人的“苛责”唤醒了我们童年的创伤记忆,意味着我们身体或生存受到威胁,进而产生恐惧的情绪。余恐患者有两个主要特点:1.“性”格大多孤僻,不愿与人谈心,及其重视别人的评价;忌讳谈男女之间的关系,自尊心强,谨遵社会道德,是邻居眼中的“好孩子”,是进入社会后的“老实人”。2.有过童年“性”经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性”格孤僻,不愿与人谈心,说明童年缺乏足够的关爱,缺乏安全感;及其重视别人的评价,说明童年受到周围人的孤立,为了生存,你努力渴求周围人的认同;忌讳谈男女关系,因为这是道德内容(社会规则),你童年经验告诉你必须遵守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社会上“老实人”也有不少,出于安全的需要他们谨遵社会道德,他们也害怕别人的“苛责”,表现得很听话、顺从,但他们很多人并没有患上余恐。而有过童年“性”经历的人也不少,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苛责”自己,因而也没有患上这个病。所以,余恐的产生是这两个原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我看来,童年的“性”经历是产生余光恐惧的“引子”,而不幸的童年所带来的人格缺陷才是余光恐惧的源头。童年的“性”经历,当我们把它按成年人的“性”道德来要求自己的时候,觉得这是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而这个秘密又无法一个人独自保守,为参与的另外一个当事人所知,由于自己的认知和能力的缺陷,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又无法解决,害怕当事人的“苛责”,结合童年的经验,恐惧便产生了。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8-07-29 11:49
      回复
        写的很好,很详细,再加上勇气离成功不远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9-04 16:32
        回复
          从理论层面已经说明白了!具体实践验证是最重要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9-04 22:05
          收起回复
            这本书的理论是正确的,我康复虽然不是看这本书好的,但是通过自己学习理解接受正确的观点理论,通过长时间坚持理论观点实践验证练习!几个月就好!以我的经历印证理论的正确性!我赞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9-15 00:25
            回复
              在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2-04-30 21:48
              回复
                加下好友吧楼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2-05-03 19:23
                回复
                  能加个好友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2-05-29 2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