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洵美吧 关注:56贴子:545
  • 13回复贴,共1

邵洵美悲惨一生的解读:他如何得罪了鲁迅http://www.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邵洵美悲惨一生的解读:他如何得罪了鲁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4日10:05
  摘自:韩石山《民国文人风骨》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
在我的一册邵洵美的书的扉页上,竖写着这样几行字:
  这本书是昨天上午在湖滨南路对外书店买的。当晚就读完了。今天上午又去买了另外三册,有一册可能尚未出版。邵洵美其人当另眼相看。是一位真正的中国文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英才。二○○八年三月十四日于厦门。
  诠释几句。这册书是《儒林新史》,上海书店出版社二○○八年一月出品,“邵洵美作品系列”之回忆录卷。该系列共五卷,另四卷分别是诗歌卷《花一般的罪恶》、散文卷《不能说谎的职业》、艺文闲话《一个人的谈话》、小说卷《贵族区》。我又去买了的是前三册,认为尚未出版而未买到的是后一册。据书前“编辑说明”所言,这五册仅是邵洵美作品系列的第一辑,意思是以后还会一辑一辑地出下去,将邵氏作品悉数出版。随着这些书的出版,邵洵美的文学成就,会像一座冰山似的浮出水面,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我写在扉页的话中,最妙的是称邵氏为一位英才,记得写罢还为自己这个小小的概括而得意了那么一会儿。
  于此也能看出我前后两天买书的思维过程。写过《徐志摩传》,对邵洵美其人有相当的了解,但我注重的是他的为人行事,便买了“回忆录卷”。看罢回忆录,觉得还是应当买下另外几册配成一套,便又去买了。当时买了的,还有陈子善编的《洵美文存》,厚厚一大册,辽宁教育出版社二○○六年六月出版。这也是我买书的一个毛病,不买则已,买开了就想买个全乎。
  这些年,每看一本书,总爱在扉页上写几句话,有时是读后的感受,有时是买书的经过。以平日的习惯,每则当在两三百字,像这则,说了买书的经过又说了读后的感受,仅寥寥百字的情形是不多的。身在客中,无心多写,是一个原因;邵氏其人身世太凄惨,不忍多写,该也是个原因。
  此刻,若让我补足先前没写的话语,会写什么呢?这样的意思是要写的:那一茬文化人中,论身世,数他最高贵,至少也是不多的几个高贵者中的一个;论家产,数他最富有;论学历,国内国外上的都是名校;论才华,少年时便显现无遗;论功业,中国唯美主义诗歌的擎旗人,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编辑家与出版家。然而,数他的人生最为坎坷,数他的命运最为乖蹇,数他的结局最为悲惨,铁石人知晓了,也会洒一掬同情的泪水。造成这一奇崛变化的,大的说,是时势的移易;小的说,则是人际的因缘。
  时势的移易,不用说了,是一九四九年那场革故鼎新,新中国的建立。处此变局中,也有与他经历相似、甚或功德不及他的,均能自全其身,乃至荣宠有加,可知时势的移易虽是大的原因,却不能说是决定的原因。那就只能在小的上头,也就是人际因缘上找了。
  这一来,话就长了。简略地说,是他跟一个人走得太近了,又因文章惹下了另一个人。
  走得太近的人是徐志摩。两人不光是走得太近了,简直,怎么说呢,贴在一起就是一个人——长相都一样。
  徐志摩在上海住家的时候,家里有一个精美的册子,专供朋友们来了随意写写画画之用。志摩去世后,小曼将此册子作为一辑,编进《志摩日记》书中,名为《一本没有颜色的书》。其中一幅画,是邵洵美画的,墨笔刷刷几下,涂抹出一个长长的脸,猛一看像现在一些人家里挂的那种带角的羊头骨。旁边他的题词:“长鼻子长脸,没有眼镜亦没有胡须,小曼你看,是我还是你的丈夫?”
  光凭这几句话,只能知道两人都是长鼻子长脸,谁戴眼镜谁有胡子就不好说了。且看洵美《儒林新史》中的一段话:“我们的长脸高鼻子的确会叫人疑心我们是兄弟;可是他的身材比我高一寸多,肌肉比我发达,声音比我厚实;我多一些胡须,他多一副眼镜。”这下就知道谁有什么谁没什么了。全句的意思成了:“你看这幅画,脸儿长长的,鼻子长长的,说是志摩吧没戴眼镜,说是洵美吧没有胡须,小曼呀,你说我画的是你丈夫志摩,还是洵美我?”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8-30 15:47回复
    这是一九二八年前后的事儿。更早几年,为了这份相貌的相似,两人在欧洲互相寻觅,真还费了一番精神呢。
      一九二五年春,洵美赴英留学,上的是剑桥大学,市中心广场上一位卖旧书的老人,一见面就问他是不是姓许,或是徐,或是苏?说三年前有一个和他同样面貌的中国人,说是要翻译《拜伦全集》,后来他就回黑龙江的老家去了。洵美听了,莫名其妙,弄不清这个人是谁,只知道当年在剑桥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一个姓许或徐或苏的人,长相与他几乎一样。洵美夏天去了欧洲,在巴黎见着徐悲鸿,悲鸿和他的一班朋友,都说洵美太像徐志摩了。只是他们也弄不清,徐志摩是海宁人,为什么那个卖旧书的老人会说他是黑龙江人。都说志摩这一段时间在欧洲,一定要两人见上一面。又过了几天,洵美和一位谢姓朋友在大街上行走,他们前面走着两个中国人,其中一个回过头来,是洵美先前认识的一位严姓朋友。他一见是洵美,马上拉了洵美跑回同伴那儿,高声狂叫:“志摩,我把你的弟弟给找来了!”志摩呢,没等这位严姓朋友把话讲完,两只手早已拉住了洵美的两只手,动情地说:“弟弟,我找得你好苦!”接着讲了徐悲鸿怎样说他俩最像,他怎样四处打听洵美。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8-30 15:47
    回复
      四人一同走进附近一家咖啡馆。
        闲谈中方知,志摩在剑桥读书时常买书,因而认识了卖旧书的老人。志摩说过要翻译拜伦的诗,但没说要翻译全集,他那次回国走的是西伯利亚,说到了中途还得经过黑龙江,没想到老人竟以为他的老家在黑龙江。
        问及洵美在剑桥的学业,一听说想学政治经济,志摩并不表示失望,又好像有些不相信地说:“真奇怪,中国人到剑桥,总是去学这一套。我的父亲也要我做官,做银行经理;到底我还是变了卦。”一个多钟头很快就过去了,严姓朋友提醒志摩还要去买船票,这才分手,原来志摩明天就要动身回国了。令人惊奇的是,就是这一个多钟头的谈话,改变了洵美的志向。洵美回到英国后,入剑桥大学依曼纽学院,不过他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转而研修英语文学。
        和志摩相同的是,洵美迷恋的也是诗歌;不同的是,洵美最初迷恋的是古希腊唯美派诗人莎茀,还为此写了一出短剧并自费出版,遗憾的是一本也没有卖出去。正是这一转变,使洵美回国后,成为中国唯美派诗歌的领军人物。
        一九二六年五月,家中有事,洵美提前回国。这年秋天,志摩与小曼婚后也来到上海。他们回硖石老家住了一阵子,正赶上北伐军进入浙江,乡下大乱,匆忙间又回到上海,从此在上海住了下来,直到一九三一年春天志摩北上教书。这五年,未必是志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却着实是洵美事业大发展的时期。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8-30 15:48
      回复
        洵美事业的发展,与志摩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志摩长洵美十岁,比洵美出名早,此时已是新月派的领袖人物。洵美一直以兄长待之。凡志摩参加的各种社交活动,常能见到洵美的身影。志摩发起组织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洵美积极参加,一度出任笔会的会计,资金方面,常帮志摩的忙。新月书店到了后期,维持不下去了,经志摩说项,洵美接手注入资金,又延续了一个时期。胡也频遇难,沈从文要送丁玲母女回湖南老家,没有盘缠,向志摩告贷,志摩手头也紧,转求洵美,洵美如数借与。正因为时常接济朋友,洵美当年在上海有“沪上孟尝君”的雅号。
          要当孟尝君,先得有钱。洵美出身世家,本是二房的长子,伯父无子嗣,他一身而兼祧两房,等于是一人继承了两房的资产。如果说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着个灵通宝玉的话,那么,洵美则可说,出生时嘴里就衔着一个钱折子,上面不是三十万五十万,也不是三百万五百万,少说也在三千万,单位是银元。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8-30 15:48
        回复
          有人说洵美是“纨绔子弟”,挥霍成性,把一份上好的家业捣腾空了。说这话的,有的还是当年受其泽惠的人。在这上头,中国人最是乖张,他要是不借给你钱,是吝啬鬼,是守财奴;借给你了又是二百五,是不谙世事的纨绔。看看洵美的传记,就会知道,这个人,既不是守财奴,也不是二百五,而是有经济头脑的人。至于借给你三百,送给他二百,实在是手头太阔绰了,不把小钱当回事儿。纵观他的前半生,他手里的钱,主要还是用于创办文化事业了。据统计,抗战前他就办过金屋书屋、时代图书公司和第一出版社,先后拥有十一种杂志,即《狮吼》《金屋月刊》《时代画报》《时代漫画》《时代电影》《文学时代》《万象》《声色画报》《论语半月刊》《十日谈旬刊》《人言周刊》。还不算由新月书店出版的《新月月刊》和《诗刊》。
            关于这些刊物的作用,仅举一例就知道了。老画家黄苗子说:“《时代画报》《时代漫画》和《万象》对中国漫画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漫画的发展也影响到绘画的发展。如果没有洵美,没有时代图书公司,中国的漫画不会像现在这样发展。”(《新文学史料》二○○六年第一期)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8-30 15:49
          回复
            最能看出邵洵美出版家胸襟的,是早在一九三○年就斥巨资,向德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全套影写版印刷机,开办了时代印刷厂。这套机器,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征购,运到北京,成为印制《人民画报》的机器。可以说,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二十多年它都不落后。
              以上是洵美跟徐志摩的关系,顺便也说了洵美在文化事业上的建树。
              再说洵美怎么因文章惹下了另一个人。
              此人是鲁迅先生。
              在上海,邵洵美与鲁迅的关系,原本是很正常的。一九三三年二月间,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来上海,中国笔会出面欢迎,就是邵洵美自个儿出钱,在功德林订了一桌素席(萧氏食素),送到宋庆龄府上宴请萧氏,出席作陪的有蔡元培、鲁迅、林语堂诸人。宴会过后,又进行了一些活动。活动结束后见鲁迅无车返回,又是洵美用自己的汽车送鲁迅回府。然而,半年之后,因洵美的一篇小文章,鲁迅接连著文大加呵斥,说他是无耻的“富家儿”,“开一只书店,拉几个作家,雇一些帮闲,出一种小报”就自以为是文学家了。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8-30 15:49
            回复
              这场官司,好多人都写过,最详细的还要数朱正的专文《鲁迅与邵洵美》,载于二○○六年《新文学史料》第一期。朱的文中说,“这一回是邵洵美自己先拿出大富豪的口气,去奚落贫穷的文人,鲁迅看不过去了,才作文指明这一点。这完全是他自己招来的。”于此可知,朱先生并没有见过邵洵美的文章,只是根据鲁文中引用的部分文字推断,便下了这样的定谳。当年的鲁迅研究者们,绝没有想到邵洵美这样的人,也会有文集一册一册地出版,以为随便怎样说,都无法对证。比如朱正在这篇文章中就说:
                现在来写“鲁迅与邵洵美”这个题目,有一个困难,就是鲁迅这一面的文章都收到他的全集里面,容易看到;而邵洵美写的诗文,现在却很不容易找到了。鲁迅攻击过的文人,例如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施蛰存等,他们的作品都留下来了,表明了他们的存在。而杨邨人、张若谷、邵洵美却没有能够留下多少痕迹。这真是无可如何的事。
                “这真是无可如何的事”。朱先生的笔法,还真有点鲁迅的味儿。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8-30 15:50
              回复
                按朱先生的理念,鲁迅批评林语堂等人的对与错,是可以商量的,批评邵洵美这样的人,绝不会有错,是钢板上钉了钢钉,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我则认为,对错且不必管,先应当把事实弄个清楚。现在邵洵美的文集出版了,我们可以看到邵的这篇文章了,文题为《文人无行》,收入随笔卷《不能说谎的职业》。文中说,这里的“行”,指行业,意思是说文人多没有正式的职业。看过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说,邵氏此文的要义,绝不是“奚落贫穷的文人”,他的立论,要高得多。最为明显的,是奚落当时上海滩上的左倾文人,比如“(二)游学几年,一无所获,回国来仰仗亲戚故旧,编张报屁股,偶然写些似通非通的小品文。”说的是当时主持申报《自由谈》副刊的黎烈文。还有的话,也可以说是挖苦鲁迅的,比如“(四)离开学校,没得饭吃,碰巧认识了一位拔尖人物,一方面正需要宣传,一方面则饿火中烧:两情脉脉,于是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办个刊物捧捧场”。鲁迅是《自由谈》的撰稿人,又是公开化了的左翼作家的首领,当然要挺身而出,狠狠地给以回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完全是他自己招来的”,朱先生这话是说对了。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8-30 15:50
                回复
                  放开了眼,从更大的背景上看,又不一样了。一九三○年春,鲁迅出席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正式成为左翼文化阵线的掌门人之后,便不停顿地向右翼文化阵线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新月派文人。而此时,上海文坛的情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九二七年前后,像候鸟似的飞来的新月派文人,一九三○年前后不长的时间内,又一个一个地像候鸟似的飞走了。且举几个著名的,叶公超一九二九年秋离开暨南大学,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书;胡适一九三○年十一月回到北平,任北大文学院长;梁实秋一九三○年秋去了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徐志摩一九三一年初去北京大学任教授。新月派是鲁迅的死对头,既然头面人物如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之流都远走高飞了,那么作为新月派小兄弟的邵洵美自然就水落石出,暴露在鲁迅枪弹的射程之内了。
                    可以说,邵洵美写不写《文人无行》这样的文章,到了一九三三年,都会撞在鲁迅的枪口上。
                    这样理解鲁迅对邵洵美的批评,或许更近乎事实。


                  IP属地:甘肃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8-08-30 15:51
                  回复
                    历史总会还给邵先生一个公道,只是先生等的时间已经太长了;大家的心都为他难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3-15 22:01
                    收起回复
                      他不会走的,那个时候受迫害的人,总归还是想争取时间再做一点事的,他出来以后,看见儿子保存了他的英文辞典,连说好好好,有这个就行了!说明他在里面,依然渴望完成一些心里想做的翻译工作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3-17 13: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