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人虽知道六六叔辞去了公职,但怎么说也该是个当老板的人,钱还是有的,只当是高不成低不就而已。殊不知,六六叔这个老板还真不如一个打工仔,他虽开过软件公司、物流公司、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甚至还有劳务公司,但最后全失败了,什么都没剩下。
在六六叔创业铩羽而归时,当年村里受他影响南下打工的几个青年,渐渐混出了点名堂,他们开始自己招揽工程,赚了些钱。在广州的一次偶遇后,他们和六六叔恢复了联系。青年们几次对六六叔说,都不是外人,如果资金上困难,尽管开口,文化他们没有,但钱还是拿得出来的。
六六叔一心想创业,资金短缺是大问题,既然有人愿意帮忙,他自然开心,便向他们借了十几万块。
第二天消息便传回了村里。普通人缺钱自然正常,但六六可是清华生,是大老板,是十里八乡的骄傲啊,他怎能缺钱呢?国家不管他吗?他怎能向苦力出身的小学毕业生借钱呢?
于是,在村里人的眼里,六六叔在39岁这一年,彻底跌落神坛。因为他的平凡,就意味着耻辱。
4
那几年,村里的有钱人越来越多了,尤其那几位工地老板,号称资产上了亿。
大家眼见着他们脖子上的项链越来越粗,裤腰上的钥匙越来越多,说话的底气越来越足,“这个社会资本才是一切,读书不过是一些没有能力的人自我催眠的手段而已,清华大学毕业的人又怎样?照样缩起头向我们借钱!”
到了2003年,中南工大那田姓考生回乡开起了养猪场,活脱就是个农民。在一次去屠宰场的路上,他驾驶的拖拉机侧翻,被刺瞎了一只眼睛,没几天,老婆就跑了;而同年考上湘潭师范的本家堂哥,为了生儿子,辞去了银行的职务,村里人都笑他,“读书人还不是要传宗接代”。
那些老板再在广州遇见六六叔,也早没了先前的客气,总是逗他:“你都快40了,还不成家,老婆没有,外面情儿可是一大堆?”六六叔便没好气地回答:“没你那么浪漫!”
这场景被人当成了相声,不时在村里上演,还额外加了台词演绎——“你不浪漫的话,嫖妓总会啦?”——“没,没有,红灯区的女人哪有清华毕业的,有损我身份!”
更可怕的是,村里的“读书无用论”再一次甚嚣尘上。可这次,再没有人出来辩驳了。谁都觉得,只有手头有钱的才有话语权。
后来,院子里一位堂哥从南开毕业后,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那些建筑老板又跑来出风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读书,到时候来公司帮忙,我们手底下好多高材生。”
和十多年前相比,更多的孩子开始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去广东打工了。他们的偶像也不再是读书人,而是有钱人。比如,村里有一位老板,8岁学的篾匠,12岁出门闯荡,40岁成了有钱人,村里人就一边说着他的励志故事,一边寒碜着读书人。
我亦深受其害。祖父去世后,母亲开始撕我的书本,经常拖欠学费——读书在母亲眼里,成了原罪。她说我们家几代都是读书人,却没有攒下任何财富,祖父教了一辈子的书,连大房子都没给子女盖一座。父亲也算是读书人,还不是得外出做工程,最终把命都给搭上了。
连读过书的伯父也过来劝我,说我的堂哥堂姐都是13岁出的门,在外头打工好几百块钱一个月,“读书纯粹是浪费粮食!你看你六六叔,读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现在混得不人不鬼,他已经证明读书这条路行不通了。”
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眼看着小伙伴一个一个都外出打工了。我尤其想念祖父,他自始至终从没说过六六叔一句不好,哪怕六六叔从工作后没有回来看过他一次、也没打过一个电话,可祖父还是告诉我,即使读书再“没用”,他也希望他的后代能把这种没用传承下去。
初三毕业后,母亲铁了心不再让我上高中,我拗不过,在家里无所事事,成天去田里钓青蛙,晚上和一些比我大的无业青年在镇上歌舞厅里厮混。
直到有一天,叔祖父和在法院工作的姑祖母突然回到乡里,我才知道,祖父在去世前半年,拖着病体去看了趟他们,就说了一件事,一定要保我上完大学。
我们小学一个班50人,最终读了高中、又考上大学的,加上我才3个人。我们下一届读书的更少。至于女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上过大学的。
不知这算不算是六六叔的错。
在六六叔创业铩羽而归时,当年村里受他影响南下打工的几个青年,渐渐混出了点名堂,他们开始自己招揽工程,赚了些钱。在广州的一次偶遇后,他们和六六叔恢复了联系。青年们几次对六六叔说,都不是外人,如果资金上困难,尽管开口,文化他们没有,但钱还是拿得出来的。
六六叔一心想创业,资金短缺是大问题,既然有人愿意帮忙,他自然开心,便向他们借了十几万块。
第二天消息便传回了村里。普通人缺钱自然正常,但六六可是清华生,是大老板,是十里八乡的骄傲啊,他怎能缺钱呢?国家不管他吗?他怎能向苦力出身的小学毕业生借钱呢?
于是,在村里人的眼里,六六叔在39岁这一年,彻底跌落神坛。因为他的平凡,就意味着耻辱。
4
那几年,村里的有钱人越来越多了,尤其那几位工地老板,号称资产上了亿。
大家眼见着他们脖子上的项链越来越粗,裤腰上的钥匙越来越多,说话的底气越来越足,“这个社会资本才是一切,读书不过是一些没有能力的人自我催眠的手段而已,清华大学毕业的人又怎样?照样缩起头向我们借钱!”
到了2003年,中南工大那田姓考生回乡开起了养猪场,活脱就是个农民。在一次去屠宰场的路上,他驾驶的拖拉机侧翻,被刺瞎了一只眼睛,没几天,老婆就跑了;而同年考上湘潭师范的本家堂哥,为了生儿子,辞去了银行的职务,村里人都笑他,“读书人还不是要传宗接代”。
那些老板再在广州遇见六六叔,也早没了先前的客气,总是逗他:“你都快40了,还不成家,老婆没有,外面情儿可是一大堆?”六六叔便没好气地回答:“没你那么浪漫!”
这场景被人当成了相声,不时在村里上演,还额外加了台词演绎——“你不浪漫的话,嫖妓总会啦?”——“没,没有,红灯区的女人哪有清华毕业的,有损我身份!”
更可怕的是,村里的“读书无用论”再一次甚嚣尘上。可这次,再没有人出来辩驳了。谁都觉得,只有手头有钱的才有话语权。
后来,院子里一位堂哥从南开毕业后,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那些建筑老板又跑来出风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读书,到时候来公司帮忙,我们手底下好多高材生。”
和十多年前相比,更多的孩子开始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去广东打工了。他们的偶像也不再是读书人,而是有钱人。比如,村里有一位老板,8岁学的篾匠,12岁出门闯荡,40岁成了有钱人,村里人就一边说着他的励志故事,一边寒碜着读书人。
我亦深受其害。祖父去世后,母亲开始撕我的书本,经常拖欠学费——读书在母亲眼里,成了原罪。她说我们家几代都是读书人,却没有攒下任何财富,祖父教了一辈子的书,连大房子都没给子女盖一座。父亲也算是读书人,还不是得外出做工程,最终把命都给搭上了。
连读过书的伯父也过来劝我,说我的堂哥堂姐都是13岁出的门,在外头打工好几百块钱一个月,“读书纯粹是浪费粮食!你看你六六叔,读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现在混得不人不鬼,他已经证明读书这条路行不通了。”
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眼看着小伙伴一个一个都外出打工了。我尤其想念祖父,他自始至终从没说过六六叔一句不好,哪怕六六叔从工作后没有回来看过他一次、也没打过一个电话,可祖父还是告诉我,即使读书再“没用”,他也希望他的后代能把这种没用传承下去。
初三毕业后,母亲铁了心不再让我上高中,我拗不过,在家里无所事事,成天去田里钓青蛙,晚上和一些比我大的无业青年在镇上歌舞厅里厮混。
直到有一天,叔祖父和在法院工作的姑祖母突然回到乡里,我才知道,祖父在去世前半年,拖着病体去看了趟他们,就说了一件事,一定要保我上完大学。
我们小学一个班50人,最终读了高中、又考上大学的,加上我才3个人。我们下一届读书的更少。至于女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上过大学的。
不知这算不算是六六叔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