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ew begining早在我跑马的第一年(2015), 就幸运的通过抽签,踏上过芝马赛道。 第一次出国跑马的我, 着实被国外狂热的赛道气氛所震撼。 转眼3年过去, 我从当年的初哥, 成长为经历过波马screaming tunnel, 纽马wall of sound的老司机, 但是芝马平坦的赛道, 疯狂的观众, 便捷的比赛方式, 还是让我不能忘怀。 恰逢今年隔壁友校提出芝马赛中赛, 已经直通的我欣然接受当地校友会的邀请, 把芝马当做下半年的目标赛事早早的确定了下来。
比赛订了以后训练计划也比较简单, 去年进三目标完成以后,今年从以往的阿妹转到汉森体系, 主要是针对以前速度不足的调整。其实一/二月份的训练效果相当好, 感觉水平已经在245~250区间。 但是无锡马因为不适应天热, 只跑出254的成绩, 应该说大幅低于目标。 随后高百接力右腿严重拉伤, 伦敦马也只能放水以完赛为目标。
伦敦回来以后开始认真考虑芝加哥的事情, 按照汉森拉了一个19周计划, 汉森的训练架构相对简单, 每周3次强度跑(一次间歇, 一次配速, 一次长距离), 中间就是放松的有氧跑。 传统汉森的长距离, 应该是隔周一次, 我心里对汉森不够有把握, 所以改成大概3周跑两次的样子, 剩下一周是跑LSD(mp+45~60)。
期间还安排了两次全马, 8月底带徒弟破四的哈尔滨, 和9月中作为芝马热身的北京。 总计划里程1800公里, 实际执行里程2000公里, 多出来的都是以有氧跑形式完成的。
每周10~11小时左右的跑步训练, 加上5~7小时的力量/核心, 一周一周就这样痛苦而枯燥的过去。 我的状态始终无法回到1~2月份时候的巅峰水平, 慢慢严重起来的足底筋膜炎也开始消磨我的意志与信心。 不过马拉松的训练不就是这样的吗? 没有人在早上4点钟的操场为你欢呼鼓掌, 也没有人给你递送饮料补给, 而你自己还要去思考掌握面临伤痛的对策, 是坚持还是调整, 直到站上起跑线的那一天。。。
老实讲, 今年夏训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比较明显的是周中的配速跑完成得很差, 几乎没有一次能够一气呵成的完成。 天气一直是我的借口,不过现在想想能力才是根本原因。 配速跑在汉森体系里面可以说是每周最重要的一课, 以至于唯一一天的跑休就是在配速跑之前。 而我大多数情况下把16k的配速跑成两段, 比如10+6, 或者8+8之类的。 我也不知道到底应该降速一口气跑完, 还是按照目标配速分段完成里程,哪个效果更好一点。有时候也想过要push得狠一些, 但是对于3月底受伤的记忆还相当新鲜, 更多的时候采取了认怂的做法, 毕竟如果再次受伤, 那么下半年再想有突破就完全没有希望了。天热的时候总是幻想到了9月份天气凉快下来, 自己就能把节奏跑完成, 但是这方面积累的欠缺,造成肌肉记忆和心肺能力的不足, 我觉得对最后的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就是脚伤, 七八月的时候还只是早晨起来刚下地的时候比较疼, 基本上穿好跑鞋就感觉不到了。 8月底哈马跑完, 疼痛已经比较明显, 但也还没到影响训练的地步。 9月份北马跑完, 情况就更加严重, 平时走路都一瘸一拐的, 只有在跑配速跑的时候, 好像还正常一点。 这个时候只好调整计划, 提前进入减量期。 北马以后, 原计划中的间歇和配速跑还是得到了执行, 但是有氧跑尽量用游泳代替。 所以跑量下降得比较猛, 造成一定的体重上升和对跑步感觉上的生疏, 不过这也是为了完成比赛不得不做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