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各位读过《不可不察》的朋友:
本人在其中所提侯和之战的分析是建立在侯和地理位置的主流意见之上,但最近由于有了新的发现,所以必须对原有观点进行修正,注意是修正,不是推翻。
本人曾提到,侯和之战发生的原因是曹魏在诸葛诞叛乱与长城之役之后、经多年休整,从而开始伐蜀的前期准备工作,因而姜维必须出击,来干扰曹魏的备战和伐蜀决心。这个大框架不变。
需要修正的是:姜维出兵不是为了拔曹魏的钉子,而是要保护自己楔下的钉子不被曹魏拔掉,原因就是侯和的位置极有可能并不在主流意见给出的洮水沿岸、临潭(洮阳)以东的卓尼县附近,而是在离狄道(临洮)很近的地方。有当地人提及,《临洮县志》曾记载侯和城在该县南部,并且是由廖化驻守的。与此同时,这个说法也与本人坚持的姜维的侯和之败是败在狄道相吻合。
据此,本人咨询了专攻蜀汉研究的学者。学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态度,但提醒本人注意这段历史:姜维曾经西迎治无戴,留廖化于成重山筑城。
《三国志集解》中提到,成重山在临洮(狄道)西南、西倾山以东。这个推论恰好与廖化在狄道附近筑侯和城的地方志叙述相符。
综合来看,不论将侯和放在卓尼附近,还是如文中另一个意见所言、在岷县附近,都不能很好地契合姜维是出狄道、败于侯和,而后被廖化发牢骚这一连串记载,而县志所言反而更有可能。
由此,本人又联系了另外一个推论:姜维曾依麹山(临洮以东)筑过两座城,而后为句安、李歆失守。这两座城是否就是侯和之战前后提到的【汉】(不是诸葛亮筑的那个汉城)与【甘松】?若有进一步发现,本帖随时更新通报。
以下是局部地图和文章链接。由于涉及明清时代县志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所以地图为明代,仅供参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441254459465659&wfr=spider&for=pc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f833302c3412b31bc76ccd21b6193674/25875bee3d6d55fb3945da4d60224f4a21a4ddee.jpg)
本人在其中所提侯和之战的分析是建立在侯和地理位置的主流意见之上,但最近由于有了新的发现,所以必须对原有观点进行修正,注意是修正,不是推翻。
本人曾提到,侯和之战发生的原因是曹魏在诸葛诞叛乱与长城之役之后、经多年休整,从而开始伐蜀的前期准备工作,因而姜维必须出击,来干扰曹魏的备战和伐蜀决心。这个大框架不变。
需要修正的是:姜维出兵不是为了拔曹魏的钉子,而是要保护自己楔下的钉子不被曹魏拔掉,原因就是侯和的位置极有可能并不在主流意见给出的洮水沿岸、临潭(洮阳)以东的卓尼县附近,而是在离狄道(临洮)很近的地方。有当地人提及,《临洮县志》曾记载侯和城在该县南部,并且是由廖化驻守的。与此同时,这个说法也与本人坚持的姜维的侯和之败是败在狄道相吻合。
据此,本人咨询了专攻蜀汉研究的学者。学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态度,但提醒本人注意这段历史:姜维曾经西迎治无戴,留廖化于成重山筑城。
《三国志集解》中提到,成重山在临洮(狄道)西南、西倾山以东。这个推论恰好与廖化在狄道附近筑侯和城的地方志叙述相符。
综合来看,不论将侯和放在卓尼附近,还是如文中另一个意见所言、在岷县附近,都不能很好地契合姜维是出狄道、败于侯和,而后被廖化发牢骚这一连串记载,而县志所言反而更有可能。
由此,本人又联系了另外一个推论:姜维曾依麹山(临洮以东)筑过两座城,而后为句安、李歆失守。这两座城是否就是侯和之战前后提到的【汉】(不是诸葛亮筑的那个汉城)与【甘松】?若有进一步发现,本帖随时更新通报。
以下是局部地图和文章链接。由于涉及明清时代县志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所以地图为明代,仅供参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441254459465659&wfr=spider&for=pc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f833302c3412b31bc76ccd21b6193674/25875bee3d6d55fb3945da4d60224f4a21a4dde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