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初的知识的一般状况充分反映在圣奥梅尔(Saint-Omer)教堂的教士郎贝尔于1120年编著的《撷英集》(Liber floridus)一书中。如今根特市(Ghent)保存着该著作的一份附有作者肖像的原始插画本的复制本。在这部著作中,郎贝尔按照时序将自己阅读的科学、历史和神学知识以及从天堂中的河流、希腊字母表一直到治疗牙痛的方法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文献都记录下来。他的这部科学著作,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包括了天体运行、天气、地球上的不同地域和人种、罗马数字和分数、各种宝石和动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以及象征敌基督的海洋巨怪(Leviathan)。除了从一些编年史著作中摘录的奇闻轶事外,《撷英集》(Liber floridus)所记载的内容丝毫没有超出那些明显被人们经常引用的文献资料--伊西多尔、比德、普林尼、马提亚努斯·卡佩拉、马克罗比乌斯和拉丁教父们的著作。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12世纪的科学复兴是通过抛弃伊西多尔及其同仁的成果和突然放弃他们非科学的思维习惯--它一直延续到17世纪甚至更晚--而产生的。就像普林尼的著作充分展示的那样,由于早在古罗马时期科学就已衰落,所以这些思维习惯根深蒂固;我们前面引用的段落也表明,伊西多尔在很大程度上追随了罗马前辈的指导。举例来说,普林尼和伊西多尔的作品对英国人巴塞洛缪仍然影响很大,在他1230年左右写的非常流行的百科全书《论事物的特性》(On the Properties of Things)中,[308]我们看到了一些新内容和大量类似虚构的事物,也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如爱尔兰的毒蛇、激情的肝脏、声音甜美的天鹅和流传中的那些多年生耐寒植物。在科学领域中,12世纪所能做的,就是使西方世界再次获得了希腊的科学著作,开启通向阿拉伯注释家和评论家的知识宝库,促进各领域的科学活动。书面文献资料的大量增加和高度的多样化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这些都是巨大的进步,尽管它们还没有使我们完全拥有现代精神。
这些变化反映在这一百科全书时代的一部主要百科全书即博韦学者文森特的《巨镜》(Speculum maius)中。它成书于13世纪中叶前,是这个时代科学知识的一面镜子,马勒(M?le)视之为学习大教堂雕刻艺术的最佳指南。鉴于科学书籍的数量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过于庞大,这位多明我会(Dominican)的修道士自诉,他从浩瀚的文献中挑选一些片断或精华部分,按照"自然史鉴"(Speculum Naturale)、"学说宝鉴"(Speculum doctrinale)和"历史通鉴"(Speculum historiale)三大标题进行分类,分别论述自然科学、哲学和历史学。一部宏篇巨著就这样诞生了,该书在1624年印刷的对开本有三大卷,而伊西多尔的《语源学》只是一个八开本。整部著作也就是3000对开页中大概一半篇幅论及了更为特定意义上的科学。[309]这部巨著属于一种文献汇编,而且是以"剪刀加浆糊"的方式完成的汇编,毫无伊西多尔擅长的那种精炼浓缩。文献资料本身就详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些资料数量非常众多,除了总会出现的伊西多尔和普林尼的著作外,还有新版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一些阿拉伯作家的著作、特别是医学著作以及少量更为晚近的拉丁学者如巴斯的阿德拉德和孔什的威廉等人的著作。"自然史鉴"在内容编排上也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作者不仅将相关知识学究式地细致分类并再细分为32编共3718章中,而且模仿圣安布罗斯的《创世六日》(Exameron)将这些浩繁的材料依序纳入上帝创世的六天当中。所以,"学说宝鉴"是从人类的堕落开始写起,论及了可以使人类复生的各种哲学思想。在18世纪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问世前,再也没有出现内容如此全面的著作。
文森特时代的科学著作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要优于12世纪以前流行的同类著作,这一点在另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通才博士"阿尔贝图斯·马格努斯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马格努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作以及那些归于其名下的著作进行了评论,其中对动植物和矿物质的论述最为精彩。他的著作"独创见解俯拾皆是,即使是有抄袭嫌疑的部分也是如此" ,只要事实允许,他随时会提出与哲学权威不同的观点,[310]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补充了大量新的知识。他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不仅仅是接收道听途说,而是要亲自去调查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阿尔伯特认为,英国人巴塞洛缪描述的大摇大摆走来走去的狮身鹰面怪兽是说书人杜撰出来的一种动物,鹈鹕用自己的血治好幼仔的故事亦属杜撰,都没有得到哲学家的试验和理论的证明。《论动物》(De animalibus)--阿尔伯特的亲笔抄本现在仍然保存在科隆--的其它部分也作了同样的评论。他在提及各种治疗猎鹰疾病的方法后指出:"这些是人们提到的经过专家验证过的治疗猎鹰疾病的药物,但聪明的养鹰人会根据经验酌情增减药物的剂量,这样做似乎更有利于鸟类的健康;因此就所有这类事情而言,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12世纪的科学复兴是通过抛弃伊西多尔及其同仁的成果和突然放弃他们非科学的思维习惯--它一直延续到17世纪甚至更晚--而产生的。就像普林尼的著作充分展示的那样,由于早在古罗马时期科学就已衰落,所以这些思维习惯根深蒂固;我们前面引用的段落也表明,伊西多尔在很大程度上追随了罗马前辈的指导。举例来说,普林尼和伊西多尔的作品对英国人巴塞洛缪仍然影响很大,在他1230年左右写的非常流行的百科全书《论事物的特性》(On the Properties of Things)中,[308]我们看到了一些新内容和大量类似虚构的事物,也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如爱尔兰的毒蛇、激情的肝脏、声音甜美的天鹅和流传中的那些多年生耐寒植物。在科学领域中,12世纪所能做的,就是使西方世界再次获得了希腊的科学著作,开启通向阿拉伯注释家和评论家的知识宝库,促进各领域的科学活动。书面文献资料的大量增加和高度的多样化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这些都是巨大的进步,尽管它们还没有使我们完全拥有现代精神。
这些变化反映在这一百科全书时代的一部主要百科全书即博韦学者文森特的《巨镜》(Speculum maius)中。它成书于13世纪中叶前,是这个时代科学知识的一面镜子,马勒(M?le)视之为学习大教堂雕刻艺术的最佳指南。鉴于科学书籍的数量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过于庞大,这位多明我会(Dominican)的修道士自诉,他从浩瀚的文献中挑选一些片断或精华部分,按照"自然史鉴"(Speculum Naturale)、"学说宝鉴"(Speculum doctrinale)和"历史通鉴"(Speculum historiale)三大标题进行分类,分别论述自然科学、哲学和历史学。一部宏篇巨著就这样诞生了,该书在1624年印刷的对开本有三大卷,而伊西多尔的《语源学》只是一个八开本。整部著作也就是3000对开页中大概一半篇幅论及了更为特定意义上的科学。[309]这部巨著属于一种文献汇编,而且是以"剪刀加浆糊"的方式完成的汇编,毫无伊西多尔擅长的那种精炼浓缩。文献资料本身就详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些资料数量非常众多,除了总会出现的伊西多尔和普林尼的著作外,还有新版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一些阿拉伯作家的著作、特别是医学著作以及少量更为晚近的拉丁学者如巴斯的阿德拉德和孔什的威廉等人的著作。"自然史鉴"在内容编排上也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作者不仅将相关知识学究式地细致分类并再细分为32编共3718章中,而且模仿圣安布罗斯的《创世六日》(Exameron)将这些浩繁的材料依序纳入上帝创世的六天当中。所以,"学说宝鉴"是从人类的堕落开始写起,论及了可以使人类复生的各种哲学思想。在18世纪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问世前,再也没有出现内容如此全面的著作。
文森特时代的科学著作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要优于12世纪以前流行的同类著作,这一点在另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通才博士"阿尔贝图斯·马格努斯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马格努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作以及那些归于其名下的著作进行了评论,其中对动植物和矿物质的论述最为精彩。他的著作"独创见解俯拾皆是,即使是有抄袭嫌疑的部分也是如此" ,只要事实允许,他随时会提出与哲学权威不同的观点,[310]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补充了大量新的知识。他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不仅仅是接收道听途说,而是要亲自去调查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阿尔伯特认为,英国人巴塞洛缪描述的大摇大摆走来走去的狮身鹰面怪兽是说书人杜撰出来的一种动物,鹈鹕用自己的血治好幼仔的故事亦属杜撰,都没有得到哲学家的试验和理论的证明。《论动物》(De animalibus)--阿尔伯特的亲笔抄本现在仍然保存在科隆--的其它部分也作了同样的评论。他在提及各种治疗猎鹰疾病的方法后指出:"这些是人们提到的经过专家验证过的治疗猎鹰疾病的药物,但聪明的养鹰人会根据经验酌情增减药物的剂量,这样做似乎更有利于鸟类的健康;因此就所有这类事情而言,经验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