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是什么植物?它有多少个品种?那些能入药?那些不能入药?它是什么时候记载于史册的?过去网上介绍的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把我所知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根据各类《本草》、《中药药典》《中药志》、《中国植物志》《艾灸》等大量史料记载:
艾,是多年生草本,稀为半灌木状。茎、枝、叶及总苞片被毛,但非腺毛或粘质柔毛,或无毛。叶一至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小裂片线形、线状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或为缺裂,宽通常(1.5-)2毫米以上,或小裂片为宽裂齿,长、宽均在5毫米以上,或叶不分裂。头状花序卵球形、椭圆形,稀半球形、钟形或近球形;总苞片内层较外层长,覆瓦状排列,稀内、外层近等长;雌花1层,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序托无托毛。揉之清香。按现代植物学分类属于菊科。
我国有55种,9变种,隶属于真艾系、艾系、野艾系、林艾蒿系、亮蒿蒿系、岐茎蒿系、绣苞系、短艾系、小球蒿系、菴闾系、萎蒿系、南方大头蒿系、阴地蒿系、球花蒿系、波密蒿系、黄毛蒿系16个系中;其中真艾系有四个品种,1个变种;艾系有16个品种,4个变种;野艾系有四个品种;林艾系有一个品种,……。它们遍及全国,主产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北半球各国及非洲东部都有分布。可称为一个大家族。
光艾的名字就有那么多,什么艾、艾蒿、白蒿、冰台、医草、灸草;白艾、红艾、黄艾;甜艾、苦艾;宽叶艾,柳叶艾;野艾、家艾、五月艾;南艾、北艾、海艾、祁艾、蕲山艾、滇南艾、湘南艾;阿及艾、恰尔古斯一苏伊家(蒙语)、黑阴威(瑶族语)、台艾;中甸艾、苏艾、印艾、朝艾等等,如果加上同性能的蒿类蒿名字就更多了。这些名字,都是根据艾的生长地域不同、长相不同、郎中所在地的方言不同、艾的性能而命名的。主要是药的性能而定、多数都是郎中起的名字。
其实,艾不是艾草的真实名字,真实名是什么?《说文》云:“蘩,白蒿也。艾,冰台也。”《广雅》云:“蘩母,蒡葧也。”《尔雅》云:“冰台,郭璞云,‘今艾,白蒿也’”。《楚词王逸注》“艾,白蒿也。……艾,是药名。”这里边的“蘩母”、“蒡葧”都是指白蒿而讲;冰台,有事什么意思?《博物志》记载“消冰令园,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为冰台”就是说,在古代,人为了取火,不断地进行试验,寻求取火的方法和燃料,在夏季还好说,有雷电击着的树木,可做火种。可冬季没有雷火,太阳光又没有那么充足,所有古人发明了聚光镜,不过不是玻璃的,而是冬季的冰块做成的,所以“就把冰削成凹凸不平的圆镜,面向太阳,把艾放在冰镜影下,就可以得火,所以叫冰台”。是说艾是一种非常易燃不爱灭的(燃烧的香火就能点燃)取火的原料。这里我有体会,2003年以前我的胃气不好,经常反酸水,是胃气不降的缘故,根据“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四穴的针灸歌,就用艾条灸足三里,久了几次以后,胃不反酸了,有一次晚上灸完以后,我明明把剩下的艾条掐灭,看不见火星,就放在玻璃的茶几边上就睡觉去了,可是第二天一早看,木地板上烧了一个长5cmm,宽1.55cmm,深0.02cmm的黑印,上面爬着燃烧后艾灰,幸亏是燃点不高的柞木地板,要是松木地板就惨了,非引起大火不可。
那艾是不是就叫白蒿呢?这还不能肯定,因为《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版本)所记载的“白蒿”与陶弘景的《名医实录》记载的“艾”在性味、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1973年出土的早期文献《五十二病方》药物注释中,白蒿和艾就有了记载,不是同种药物。根据艾的别名进行查找,找不到更确切的名字,但可以肯定是“蒿”的一种,因为在《中药物志》《中国植物志》记载的20多个的种类中,单叫艾的只占16%,大多数带有“蒿”字。如真艾系、艾系中、野艾系、林艾蒿系,就有艾蒿、白蒿、朝鲜艾蒿、深裂叶艾蒿、宽叶山蒿、天目蒿、叉枝蒿、裂叶蒿、野艾蒿、黑蒿、白叶蒿、白毛蒿、苦蒿、茭蒿、蒙古蒿、蒙蒿、狭叶蒿、狼尾蒿,水红蒿、怒江蒿、云南蒿、华西蒿、叶苞蒿、魁蒿、王侯蒿、秦岭蒿、粗茎蒿、灰白蒿、红足蒿、大狭叶蒿、红茎蒿、辽东蒿、小花蒙古蒿、南艾蒿、荫地蒿、中甸蒿,绿蒿、一枝蒿、林艾蒿。既然是蒿,那么这个艾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艾的各个名字当中,冰台应该是最早的名字记录,那冰台下面这个“艾”究竟怎么解释,除了上面古代记载的解释外,我根据古文字同音字可以通用的说法,试分析这个“艾”的本意和来历:“艾”既然是菊科蒿属众多成员的一员,可这个“蒿”对人类太重要了,爱点燃,不爱灭,是取火的燃料,又能治病,人民又最喜爱,这才是“艾”真实本意“爱”。那怎么突出它的重要性,又表达对它的爱的心情,得给它起一个好名字,就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可好艾氏家族的文字已经造出来,又是草字头,于是这个艾给这个蒿加上了,所以用这个艾代替了对这种蒿的爱(你看,好多植物的姓与人类的姓是音同字不同的),于是艾蒿、艾草的名字就出现了。因此,我认为它的名字叫艾蒿再合适不过了,既不脱离本属,又表达了对它的爱。这就是我对艾蒿是艾字理解。
根据《中药志》记载,在这么多艾蒿当中,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蕲艾(湖北蕲春产)、海艾(今浙江四明山产、古时称四明艾)、北艾(今河南汤阴产)、复道艾(今陕西咸阳产)、川艾(四川资阳产)最著名,其中蕲艾最好,现代化验各项指标都高于其他品种,被称为地道药材,它们都属于真艾系(即原植物)。还有祁艾(河北祁州产)、崂山艾(山东崂山产)也相当有名。其长相基本一致:高50--150cm,圆柱形,基部木质化,外被灰白色绒毛,茎自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叶阔卵形,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边缘锯齿状,叶缘下延成长柄,中部叶近长倒卵形,长6—10cm,宽4—8cm,叶缘下延成短柄,羽状浅裂或深裂,侧裂片约2对,常楔形。具假托叶,上部叶渐小,3裂或不裂,近无柄;近茎顶端叶披针形,带状披针形。无柄,全缘,经多年种植者,呈卵状椭圆形;上面绿色,被柔毛,后渐脱落,下面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总状:总苞片4层,外层苞片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苞片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被绒毛;缘花雌性,盘花两性,各10余朵;缘花花冠管细管状,长约1. 3mm,顶端2--3齿裂,绿色,子房细柱形,花柱先端2分枝;盘花花冠管近喇叭筒状,先端5裂,裂片外卷,长约2mm,初开及盛开时,花冠管上部常呈紫红色,下部色渐变淡,后紫色退去,呈黄绿色;雄蕊5,聚药,先端的附属物三角形,具尖头,花柱顶端2分叉。瘦果近柱形、长圆形;长约lmm、无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一般端午节前后收割。标本图见下。
艾叶主要产地有安徽、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近年来以安徽滁县地区销售量最大,供做艾叶油原料,其它地区产品供做艾绒、艾条,多自产自销。
除了上述知识以外,还应掌握的就是鉴别。这一点很容易,只要形状像,就采取闻和品尝两种方法:闻,掐一叶,用拇指与食指捻一下,然后用鼻子闻一闻,是否有一股清香辣味,有就是,没有就不是;尝,掐一叶,吹吹叶上的灰尘,用口嚼一下,如果有苦香臭,辛辣味者就是。没有或者少一种味道,就不是真艾。不管别人,我就是这么采收的。
最好附艾蒿图片一组,供欣赏与鉴别。
以上为网络查询内容,真伪自辨。有不同看法随便留言,对事不对人就行。我不是植物学专家,我只负责搬运。我个人意见就是不管哪里,您身边的艾草就是好艾草。
根据各类《本草》、《中药药典》《中药志》、《中国植物志》《艾灸》等大量史料记载:
艾,是多年生草本,稀为半灌木状。茎、枝、叶及总苞片被毛,但非腺毛或粘质柔毛,或无毛。叶一至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小裂片线形、线状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或为缺裂,宽通常(1.5-)2毫米以上,或小裂片为宽裂齿,长、宽均在5毫米以上,或叶不分裂。头状花序卵球形、椭圆形,稀半球形、钟形或近球形;总苞片内层较外层长,覆瓦状排列,稀内、外层近等长;雌花1层,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序托无托毛。揉之清香。按现代植物学分类属于菊科。
我国有55种,9变种,隶属于真艾系、艾系、野艾系、林艾蒿系、亮蒿蒿系、岐茎蒿系、绣苞系、短艾系、小球蒿系、菴闾系、萎蒿系、南方大头蒿系、阴地蒿系、球花蒿系、波密蒿系、黄毛蒿系16个系中;其中真艾系有四个品种,1个变种;艾系有16个品种,4个变种;野艾系有四个品种;林艾系有一个品种,……。它们遍及全国,主产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北半球各国及非洲东部都有分布。可称为一个大家族。
光艾的名字就有那么多,什么艾、艾蒿、白蒿、冰台、医草、灸草;白艾、红艾、黄艾;甜艾、苦艾;宽叶艾,柳叶艾;野艾、家艾、五月艾;南艾、北艾、海艾、祁艾、蕲山艾、滇南艾、湘南艾;阿及艾、恰尔古斯一苏伊家(蒙语)、黑阴威(瑶族语)、台艾;中甸艾、苏艾、印艾、朝艾等等,如果加上同性能的蒿类蒿名字就更多了。这些名字,都是根据艾的生长地域不同、长相不同、郎中所在地的方言不同、艾的性能而命名的。主要是药的性能而定、多数都是郎中起的名字。
其实,艾不是艾草的真实名字,真实名是什么?《说文》云:“蘩,白蒿也。艾,冰台也。”《广雅》云:“蘩母,蒡葧也。”《尔雅》云:“冰台,郭璞云,‘今艾,白蒿也’”。《楚词王逸注》“艾,白蒿也。……艾,是药名。”这里边的“蘩母”、“蒡葧”都是指白蒿而讲;冰台,有事什么意思?《博物志》记载“消冰令园,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为冰台”就是说,在古代,人为了取火,不断地进行试验,寻求取火的方法和燃料,在夏季还好说,有雷电击着的树木,可做火种。可冬季没有雷火,太阳光又没有那么充足,所有古人发明了聚光镜,不过不是玻璃的,而是冬季的冰块做成的,所以“就把冰削成凹凸不平的圆镜,面向太阳,把艾放在冰镜影下,就可以得火,所以叫冰台”。是说艾是一种非常易燃不爱灭的(燃烧的香火就能点燃)取火的原料。这里我有体会,2003年以前我的胃气不好,经常反酸水,是胃气不降的缘故,根据“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四穴的针灸歌,就用艾条灸足三里,久了几次以后,胃不反酸了,有一次晚上灸完以后,我明明把剩下的艾条掐灭,看不见火星,就放在玻璃的茶几边上就睡觉去了,可是第二天一早看,木地板上烧了一个长5cmm,宽1.55cmm,深0.02cmm的黑印,上面爬着燃烧后艾灰,幸亏是燃点不高的柞木地板,要是松木地板就惨了,非引起大火不可。
那艾是不是就叫白蒿呢?这还不能肯定,因为《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版本)所记载的“白蒿”与陶弘景的《名医实录》记载的“艾”在性味、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1973年出土的早期文献《五十二病方》药物注释中,白蒿和艾就有了记载,不是同种药物。根据艾的别名进行查找,找不到更确切的名字,但可以肯定是“蒿”的一种,因为在《中药物志》《中国植物志》记载的20多个的种类中,单叫艾的只占16%,大多数带有“蒿”字。如真艾系、艾系中、野艾系、林艾蒿系,就有艾蒿、白蒿、朝鲜艾蒿、深裂叶艾蒿、宽叶山蒿、天目蒿、叉枝蒿、裂叶蒿、野艾蒿、黑蒿、白叶蒿、白毛蒿、苦蒿、茭蒿、蒙古蒿、蒙蒿、狭叶蒿、狼尾蒿,水红蒿、怒江蒿、云南蒿、华西蒿、叶苞蒿、魁蒿、王侯蒿、秦岭蒿、粗茎蒿、灰白蒿、红足蒿、大狭叶蒿、红茎蒿、辽东蒿、小花蒙古蒿、南艾蒿、荫地蒿、中甸蒿,绿蒿、一枝蒿、林艾蒿。既然是蒿,那么这个艾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艾的各个名字当中,冰台应该是最早的名字记录,那冰台下面这个“艾”究竟怎么解释,除了上面古代记载的解释外,我根据古文字同音字可以通用的说法,试分析这个“艾”的本意和来历:“艾”既然是菊科蒿属众多成员的一员,可这个“蒿”对人类太重要了,爱点燃,不爱灭,是取火的燃料,又能治病,人民又最喜爱,这才是“艾”真实本意“爱”。那怎么突出它的重要性,又表达对它的爱的心情,得给它起一个好名字,就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可好艾氏家族的文字已经造出来,又是草字头,于是这个艾给这个蒿加上了,所以用这个艾代替了对这种蒿的爱(你看,好多植物的姓与人类的姓是音同字不同的),于是艾蒿、艾草的名字就出现了。因此,我认为它的名字叫艾蒿再合适不过了,既不脱离本属,又表达了对它的爱。这就是我对艾蒿是艾字理解。
根据《中药志》记载,在这么多艾蒿当中,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蕲艾(湖北蕲春产)、海艾(今浙江四明山产、古时称四明艾)、北艾(今河南汤阴产)、复道艾(今陕西咸阳产)、川艾(四川资阳产)最著名,其中蕲艾最好,现代化验各项指标都高于其他品种,被称为地道药材,它们都属于真艾系(即原植物)。还有祁艾(河北祁州产)、崂山艾(山东崂山产)也相当有名。其长相基本一致:高50--150cm,圆柱形,基部木质化,外被灰白色绒毛,茎自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叶阔卵形,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边缘锯齿状,叶缘下延成长柄,中部叶近长倒卵形,长6—10cm,宽4—8cm,叶缘下延成短柄,羽状浅裂或深裂,侧裂片约2对,常楔形。具假托叶,上部叶渐小,3裂或不裂,近无柄;近茎顶端叶披针形,带状披针形。无柄,全缘,经多年种植者,呈卵状椭圆形;上面绿色,被柔毛,后渐脱落,下面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总状:总苞片4层,外层苞片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苞片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被绒毛;缘花雌性,盘花两性,各10余朵;缘花花冠管细管状,长约1. 3mm,顶端2--3齿裂,绿色,子房细柱形,花柱先端2分枝;盘花花冠管近喇叭筒状,先端5裂,裂片外卷,长约2mm,初开及盛开时,花冠管上部常呈紫红色,下部色渐变淡,后紫色退去,呈黄绿色;雄蕊5,聚药,先端的附属物三角形,具尖头,花柱顶端2分叉。瘦果近柱形、长圆形;长约lmm、无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一般端午节前后收割。标本图见下。
艾叶主要产地有安徽、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近年来以安徽滁县地区销售量最大,供做艾叶油原料,其它地区产品供做艾绒、艾条,多自产自销。
除了上述知识以外,还应掌握的就是鉴别。这一点很容易,只要形状像,就采取闻和品尝两种方法:闻,掐一叶,用拇指与食指捻一下,然后用鼻子闻一闻,是否有一股清香辣味,有就是,没有就不是;尝,掐一叶,吹吹叶上的灰尘,用口嚼一下,如果有苦香臭,辛辣味者就是。没有或者少一种味道,就不是真艾。不管别人,我就是这么采收的。
最好附艾蒿图片一组,供欣赏与鉴别。
以上为网络查询内容,真伪自辨。有不同看法随便留言,对事不对人就行。我不是植物学专家,我只负责搬运。我个人意见就是不管哪里,您身边的艾草就是好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