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长兴紫笋茶
长兴紫笋茶,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1][2]
长兴紫笋茶亦称湖州紫笋、长兴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早在1200多年前已负盛名,自唐代广德年间(76年前后)至明洪武八年间(375年)被列为贡茶。紫笋茶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故此得名为紫笋茶。
2010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长兴紫笋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2]
中文名
长兴紫笋茶
产地名称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
品质特点
形似兰花,色泽嫩绿,鲜爽甘醇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459号
批准时间
2010年09月13日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
长兴紫笋茶间植于竹林之中,叶芽粗壮似笋,精心加工后,具备:条直索紧锋锐,透绿带翠显毫,梗壮芽肥叶厚,规格整齐匀称的外在感官特征。经专家组评定,一致认为:长兴紫笋茶干茶形似兰花,色泽嫩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成朵;品质优异,风格独特。[2]
长兴紫笋茶
内在品质
长兴紫笋茶茶性温和、茶味甘醇;茶香隽久、茶质本真;汤色清澈、明净光亮;芽叶成朵、状若兰花;内含丰富、营养优佳的品质特性。干茶水分≤6.5%,水浸出物≥36.0%,粗纤维含量≤14.0%,总灰分≤6.5%。执行NY/T784—2004《紫笋茶》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长兴紫笋茶的独特内含成分:茶多酚16.5%,儿茶素总量14.05%,氨基酸4.3%,咖啡碱2.8%,黄酮0.6%,总糖4.4%,粗纤维8%。[2]
产地环境
地理位置
长兴县东至李家巷镇的青草坞村、南至和平镇的周坞山村、西至泗安镇的五丰村、北到夹浦镇的父子岭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0°43′—31°11′,东经119°33′—120°06′。全县国土面积1430平方千米。[2]
土壤地貌
长兴县地貌类型多样化,属南京凹陷与江南古陆的边缘地带,属天目山余脉,海拔高度在5—6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互通山,海拔577.2米。土壤类型以砂岩风化物为主的黄泥砂土和由棕红壤亚类母质发育而来的亚棕黄筋泥土,质地为中壤土—砂壤土;耕层厚度30—40厘米;耕层含砾率为10—15%之间;pH值在4.5—6.5之间,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达40毫克/千克,磷素在5—10毫克/千克,钾素在50—60毫克/千克。长兴紫笋茶茶树种植于长兴县西南、西北的低山高丘地区,适宜茶树生长,最适生长海拔高度为100—500米。[2]
水文情况
长兴位于浙江省的最北端,地处苏、浙、皖三省结合部,东临太湖,属于太湖流域,主要河港有龙溪港、泗安港、长兴港、合溪新港,它们与和平水库、泗安水库、二界岭水库、合溪水库等相连,与太湖相通,构成全县水系网。[2]
气候情况
长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①光照充足、温光协调:年均日照时数1810.3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1%,光照分配较均匀。
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15.6℃,气温年际间变幅在±0.5—0.7℃之间,年际气温极差为1.2℃,年均无霜期237天,但昼夜温差明显。历年月际间的气温变化幅度要比年气温波动大得多,其中以1月份气温年际变差最大。
③长兴毗邻太湖,水气充沛,相对湿度大,达78.7%,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的生长。
④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1309毫米,年平均雨日为144天,占全年天数的39.6%。其中3—9月是全年降水集中期,占年雨量的75%以上。降水季节分布特点: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由于境内地形的不同,降水地理分布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长兴环境优美,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紫笋茶的优生地。[2]
长兴紫笋茶
历史渊源
长兴紫笋茶历史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山茶区多次考察研究,发现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并以“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载入《茶经》,取名“紫笋”,推荐给皇帝。
紫笋茶被列为贡品始于唐朝广德年间(763—764年),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唐代贡茶分布较广,包括五道十七州部,而顾渚紫笋茶最为著名,乃贵为贡茶之上品。由于紫笋茶品质超群,深受帝王喜爱,有诗云“琼浆玉露不可及,紫笋一到喜若狂”。因此,贡茶数额连年剧增,到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贡额达1.84万斤之多。被后人称谓中国贡茶之最,中国名茶之源。而且朝廷命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贡焙”。
长兴顾渚山区是唐代茶圣陆羽从事茶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这里他撰写了《顾渚山记》和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历代文人墨客,如颜真卿、白居易、皎然、杜牧、张文规、陆龟蒙、皮日休、刘禹锡、陆游、苏轼等,常来品茗吟诗,抒发情怀,留下不少著述、诗篇和石刻,尚留存在顾渚一带唐朝以来的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