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8,887贴子:9,637,272
《中药学》是中医的本质学问,只有充分掌握中药的药性药理和性味归经以及临床应用,药物比较,和经时方的使用,牢牢记住。才能在使用时应心得手,游刃有余。让我们每天学一味中药,学过的温故而知新。
1:麻黄
【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有润肺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按语】1.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
2.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
3.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方剂举例】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表实者。
三拗汤(《和局方剂》):麻黄、杏仁、甘草。用于感冒风寒,咳嗽气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用于里热壅闭,症见身热烦渴、喘咳气粗、鼻翼煽张者。
【文献摘录】《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IP属地:广东1楼2019-05-19 15:52回复



    IP属地:广东2楼2019-05-19 16:13
    收起回复
      藁本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藁本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膀胱经。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风寒,头痛,以及巅顶头痛等症。
      本品辛温辛散,善达头之巅顶,有止痛作用,故适用于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应用。
      此外,对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苍朮、羌活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藁本、川藁本(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羌活防风汤(《活法机要》)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甘草。治感冒头痛。
      【文献摘录】《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
      《珍珠囊》:「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
      《用药法象》:「头面身体皮肤风湿。」
      《本草纲目》:「治痈疽,排脓内塞。」


      IP属地:广东3楼2019-05-20 15:01
      回复
        3、白芷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川白芷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头额、眉棱骨、上下龈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头痛可配藁本、蔓荆子等;治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黄芩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此外,白芷又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儿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用于毒蛇咬伤,有解蛇毒作用,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处方用名】白芷、香白芷(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白芷辛散祛风,温燥除湿,芳香通窍,善能止痛,又可消肿排脓。它的止痛效果良好,跟据临床实践,不仅可以用治头痛,还可以用治风湿痹痛。
        配荆芥、防风,能散风寒而止头痛;配苍耳子、辛夷花能通鼻窍而治鼻渊;配黄柏、苍朮、椿根皮,可清热燥湿而治湿热带下;配银花、天花粉、当归、甘草等,可消肿排脓而治疮疡肿痛;配桑枝、秦艽、独活等,可祛风止痛而治风湿痹痛。
        【方剂举例】白芷葱豉汤(原名白神散)《卫生宝鉴方》:白芷、豆豉、葱白、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头痛,眉棱骨痛。
        白芷散《妇人良方》:白芷、海螵蛸、胎发。治赤白带,滑脱不禁。


        IP属地:广东4楼2019-05-21 13:41
        回复
          4、紫苏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
          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2.用于胸闷、呕恶等症
          紫苏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此外,本品有能行气安胎,常配砂仁、陈皮同用,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3.用于食鱼蟹后引起的吐泻腹痛
          紫苏辛温,能解鱼蟹毒,中鱼蟹毒后可用单味紫苏煎服,或配合生姜同用。
          【处方用名】紫苏、紫苏叶(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故对风寒表症而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使用本品,很是适宜;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的,也可用于宣通。如配藿香、陈皮则解表和中,配半夏、厚朴则解郁宽胸。
          【方剂举例】香苏散(《和局方剂》):香附、紫苏、陈皮、甘草。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头痛无汗、胸膈满闷、噫气恶食。
          苏羌达表汤(《通俗伤寒论》):苏叶、防风、光杏仁、羌活、白芷、广橘红、生姜、茯苓皮。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项强痛、骨节烦疼、无汗而喘、胸痞恶心。
          【文献摘录】《别录》:「下气,除寒中。」
          《药性本草》:「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
          《本草纲目》:「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
          《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IP属地:广东5楼2019-05-22 14:47
          收起回复
            5、羌活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福氏羌活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膀胱、肾经。
            【功效】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症
            羌活功能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用于感冒风寒,兼有头痛、身痛为主,常配防风、白芷等药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头痛等
            羌活祛风湿的作用也甚为显着,为祛风胜湿常用之品,但一般认为本品以风湿痹痛在身半以上者为宜,如周身痹痛,可配防风、独活等同用。对于头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细辛等应用。
            【处方用名】羌活、川羌活(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羌活一药,既能发汗解表,又可祛风差而止痛,但在作为发汗解表药时,应将它的祛风止痛功效密切结合起来,即在临床上用于风寒表症时,必须兼有头痛或骨节疼痛等症,才考虑使用。至于用治风湿痹痛,不论有无表症,都可应用。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体会,本品退热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热药如蒲公英、板蓝根等品治风热表症,而且一般在热退之后无再度发热现象。但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患者的胃那情况,掌握适当剂量。
            【方剂举例】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羌活、防风、白芷、生地、苍朮、黄芩、细辛、甘草、川芎。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
            羌蒡蒲薄汤(验方)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叶。治外感风热,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文献摘录】《药性本草》:「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手足不遂,口眼喎斜遍身疮痹血癞。」
            《用药法象》:「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


            IP属地:广东6楼2019-05-23 15:42
            收起回复
              6、防风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防风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2.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3.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处方用名】防风、青防风(生用,主要用于解表、祛风湿、解痉)
              炒防风(炒至焦黄色为度,解表力缓和,用于止泻)
              防风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可与荆芥、薄荷、连翘、山栀、黄芩等同用。至于祛风解痉方面,则力量较弱,如用治破伤风,本品只能作为辅助药,不能独任其功。
              2.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有如麻黄配桂枝以发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须的作用。但荆、防发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较为缓和。至于荆、防两药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之功较好。
              3.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泻。
              4.防风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方剂举例】防风汤(《证治准绳》):防风、葛根、秦艽、桂枝、甘草、当归、杏仁、黄芩、赤茯苓、生姜。治感冒头痛。
              玉真散(《医宗金鉴》):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治破伤风。
              凉惊汤(《医宗金鉴》):防风、钩藤、青黛、黄连、牛黄、生姜。治小儿痉挛。
              【文献摘录】《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千金方》:「解乌头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
              《菊人医话》:「婴儿周与耕涎生数月时,感受暑滞,脾阳不振,水泄多日,囟门下陷,乳饮日少,脆弱万分。投以小剂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易以煨防风,次日泻止而囟门亦起。」又说:「按东垣用升麻来升脾阳,每嫌其过;天士改用防风,比较稳妥。」


              IP属地:广东7楼2019-05-24 13:06
              收起回复
                白芷、藁本、羌活、柴胡均能治疗头痛,各有什么不同?
                白芷:阳明头痛,前额头痛,眉棱骨痛。
                藁本:厥阴头痛,头顶痛。
                羌活:太阳头痛,头后部痛,颈项肩背痛。
                柴胡:太阴头痛,太阳穴痛。


                IP属地:广东8楼2019-05-24 13:41
                回复
                  关于西医消化系统的治疗,请看我父亲九十年代的医疗记录,二连,三连杀灭胃里的幽门螺杆菌,虽然当时的西药比不了现在,但在当时来讲还是比较先进了,有效率也只有百分之八十,而且还要使用两到三周,呵呵。


                  IP属地:广东9楼2019-05-24 15:35
                  收起回复
                    7、桂枝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菌桂的细枝。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表症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
                    2.用于寒湿痹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症
                    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
                    3.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
                    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朮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处方用名】桂枝、川桂枝(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
                    2.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口不渴等。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治妇女月经不调,瘀血阻滞的腹痛,及胎死腹中。
                    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治风寒湿邪阻滞、身体疼痛、举动困难、不能自由转侧。
                    【文献摘录】《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
                    《江苏中医》:「桂枝的功用包括: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气、平降冲逆通瘀活血等六大方面。配伍应用方面: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黄可增强发汗作用;配生姜有两个作用:一是协同辛散外邪,一是温散胃中寒饮;配干姜也有两种作用:一是温化上焦水饮,一是温散下寒;配甘草,在用量差距不大时,都是取甘草之甘以缓桂枝之性,在心阳虚而心悸怔忡,欲桂枝、甘草以复心阳时,桂枝用量须较大于甘草,但在心阳既虚而心血亦虚时,必须以甘草为主;配人参,一是补虚解表,一是补益气虚;配黄耆补虚;配附子,一是温阳解表,一是温经散寒,一是温补肾阳;配白朮化湿;配茯苓治水气内停;配龙骨、牡蛎,养心阳、安心神;配地黄,用于阴阳两虚;配当归,主治血虚寒滞;配防己温行水气;配桃仁通瘀活血;配黄连,取其寒热相并,以治寒热错杂之症;配石膏,一是解表清里,一是清透里热;配大黄,一是解表攻下,一是温下太阴寒实,一是攻瘀泻热。温病化燥必须禁用桂枝。


                    IP属地:广东10楼2019-05-25 15:06
                    收起回复
                      8、细辛
                      【药用】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细辛或细辛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肝、肾经。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
                      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2.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
                      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着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3.用于痰多咳嗽。
                      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本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处方用名】北细辛、细辛(喜净,晒干,切碎用)、炙细辛(用蜂蜜拌炙,减少温散之性)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一钱五分,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症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头痛,配乌头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
                      【方剂举例】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细辛、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甘草。治痰饮咳嗽气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治阳虚而兼外感,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神衰欲寐。
                      【文献摘录】《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


                      IP属地:广东11楼2019-05-27 14:32
                      回复
                        9、荆芥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茎叶及花穗。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血。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以及感冒风热等症
                        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3.用于疮疡初起、发热恶寒等
                        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
                        4.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症
                        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生用,主要用于祛风解表)
                        炒荆芥(炒至微黄色,发表力缓和)
                        荆芥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
                        2.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方剂举例】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桔梗、赤茯苓、川芎、甘草。治疮疡寒热。
                        荆朮散(《集验方》):荆芥穗、苍朮、赤芍药、甘草、生姜、葱白。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文献摘录】《本经》:「主寒热,鼠瘘、瘰历生疮。」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本草正义》:「按产后风痉,角弓反张,古人亦无不谓是风寒外承,直犯太阳。....后人仍有华陀愈风散,一为荆芥炒末,豆淋酒调服,甚且隐其名曰举倾古拜散,以为无上妙品。实则新产血虚,孤阳上冒,....万万不可误也。」


                        IP属地:广东12楼2019-05-27 14:38
                        回复
                          神奇的小青龙颗粒
                          天冷了,你也许遇到症状比较多的是咳嗽,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咳个不停,病情延绵,不容易收尾。我邻居大婶,六十好几了,感冒咳嗽,上医院吊瓶,口服消炎药,一个星期下来,发热好转了,咳嗽减轻,药吃了反胃,精神不好,于是,停药休养,以期待慢慢好起来。可事与愿违,一个月下来,咳嗽转向夜晚,睡到半夜,肺水上涌,咳个不停,口吐白沫,无法睡觉。一天串门,听其诉说,嘱其买小青龙颗粒来服,其买后放在家里,没怎留意,当夜咳嗽不停,才想起小青龙颗粒,半夜两点,冲服一包,休息15分钟,立马气顺,一觉到天亮。第二天再服一包,当夜平安无事,后又服一包,病好如初,精神大增。真是: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IP属地:广东13楼2019-05-27 15:18
                          回复
                            10、香薷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夏季感冒风寒
                            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呕吐、腹泻等症
                            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
                            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香茹(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方剂举例】香薷饮(《和剂局方》)香薷、厚朴、白扁豆。治暑月感冒,腹痛下痢。
                            薷朮丸(《深师方》)香薷、白朮。治暴水、风水、周身皆肿。
                            【文献摘录】《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纲目》:「暑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燥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IP属地:广东14楼2019-05-29 13:28
                            回复
                              11、生姜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晶的新鲜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用于中鱼蟹毒、呕吐腹泻等症。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处方用名】生姜(用新鲜者)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片至三片(每片约二分至三分),煎服。
                              【附药】1.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2.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3.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方剂举例】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治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者。


                              IP属地:广东15楼2019-05-29 1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