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hifi吧 关注:886贴子:2,102
  • 5回复贴,共1

【HIFI杂谈】英国扬声器逐一褒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AE:
  此乃英国音箱中之异数,声底非常特别。创业之作是AE-1。在英国音箱中,首创采用金属音盆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听流行曲,听摇滚乐、New Age、电影音乐……,小小的箱体音场广阔无边,鼓声、钹声真实无比。若有人怀疑英国音箱的爆棚能力,让他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然而,听古典音乐就只算不过不失,弦乐、人声略带金属味,不像正统“英国声”。AE-1不算难推,配胆机可以中和一些缺点,增加些感性色彩。原本箱体喷涂处理,很专业化。后出过玫瑰木版本,对音色的温暖度有一定改善。其原配脚架质素极佳,为重型铸造结构,价虽昂,但必不可少。后来出过加大尺寸双低音的AE-2,三路分音的AE-3,不流行。近年设计者Phil Jones走去美国创立Platinum再闯天下,AE则渐走平价路线,例如AE-100。



1楼2009-07-22 10:45回复
    B&W:
      “新英国声”或曰“英国/国际声”的代表。与英国传统的保守宗旨相反,B&W观念新潮,在音箱结构上创新到令人目瞪口呆;但由于其品味甚高,给人留下的是倜傥潇洒而不是矜奇弄怪的印象。现今大喇叭旗舰是“鹦鹉螺”,书架箱旗舰为“银签名”,都是创意非凡的杰作。不过正如超级跑车Jaguar220,岂是凡人敢做梦想者。B&W极端重视声音的开扬通透,音场的准确重现,它是“线性相位单元排列”、“矩阵箱体支撑”的倡导者,其代表作是著名的801。801曾经在很长时间,成为hi-end英国音箱的象征,也是宝丽金等世界各大公司录制数码古典音乐的监听箱。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码录音的功过荣辱,B&W 801都有一份。 B&W基本的声底是开扬细致,松灵潇洒,与ATC正相反,与“BBC声”也甚为不同。我感觉B&W适应了现今雅皮一族的音乐口味,其商业成功实属必然。B&W现今已是大厂,产品档次范围极广,除了前述极品系列外,800系列属发烧系列,其中805是代表B&W的书架箱。P系列、600系列则系普及型产品。作为发烧友,总要买8字头箱才好。
       Collection(斯奔达):
       这是英国最古老的音箱厂牌之一,历史超过60年。Celestion在英国算大厂,除生产家用hi-fi箱外,还生产舞台专业箱,称为百变龙系列。Celestion早年生产三路分音的Dittion系列,音色柔美,是七十年代英国家用箱的代表之一。八十年代初,设计出著名的两路分音书架箱SL6,成为英国音响界的一 件大事,也是Celestion历史上里程碑。SL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门匹配设计的高质素聚丙烯盆中低音单元和铜振膜球顶高音单元,单元面板与音箱前障板匹配成型压铸,有内加强支撑的MDF板中型书架箱体。SL6的设计追求是一方面继承“BBC音箱”的平衡度“音乐时”,另一方面减少乃至消除箱体共振染色,改善音尝定位、扩大动态范围,以迎接“数码时代”的到来。SL6的成功在海内外影响很大,音响界的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书架箱”的传统认识,领略了精品级书架箱在动态、气势、低频质感 、音场营造力、定位、层次……方面,凌驾于传统多路分音落地箱之上的潜力。“不以尺寸论音箱”,这个观念是由SL6带起来的。由于SL6太成功,此后Celestion基本上放弃了落地式精品音箱(除了那次采用铝带高音单元的Celestion 7000的不成功尝试之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两路书架箱。在SL6基础上,改用航空上的蜂窝铝结构(所谓“飞机地板”)整体音箱,诞生了一代名器SL600。八十年代,SL600价格和质素皆鹤立鸡群,被公认为两路书架箱的皇者。SL600的音质在6仔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声音极为开扬自然,几乎毫无染色,音像完全脱离箱体,真实感惊人,“淡而有致”是对SL600的确评。此后,昂贵难造的铜膜高音单元存货消耗殆尽,SL6改用同样结构的铝膜单元,甚至新出的SL700,虽然是SL600的后继产品,也只好用铝膜单元,剩余的铜膜高音全用来制造了最后一批专供香港的SL600。由于改用铝膜高音,SL6Si、SL700的韵味已逊于600仔,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实,但Celestion利用搞6系列时积累下的经验,以低廉的价格推出3号仔。这是低价英国音箱中的异数,平衡度颇佳,音色淳正朴实,效率高易推动,是发烧初哥入门佳选,我曾经推荐无数朋友采用,都甚满意。Celestion的最佳制作我认为仍系SL600。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喇叭厂的竞争下,Celestion渐失方寸,100号,300号都反应平平,倾尽全力的新旗舰Kingston,又在箱体上下功夫,想重夺回至尊地位。不过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重温旧梦恐不易矣。现今Celestion归属香港金山集团,大规模运作下,新一代产品转向经济级家庭影院,且与同属金山的KEF渐渐靠拢。我只希望厂方不要将历史名器6仔系列断产,让新一代发烧友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不朽。或者铜膜高音也有复产的一天?


    2楼2009-07-22 10:47
    回复
      Proac:
         独树一帜的英国个性化厂牌。主持人Stewart Tyler以其不朽的Tablette而论,绝对是天才设计大师无疑。Tablette其实与3/5A和SL6前后不久,都是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其时正是英国音箱设计天才辈出,群雄并起之时,“BBC声”在正统高级音晌界已居主流,深入人心。如何突破BBC的传统,又能慑服众论自成一家,实在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此时,Tyler标出“音场重现”为目标,突出音色和质感的BBC声之外,另辟蹊径,打开一片新天地。Tablette的设计确实称得上“别具只眼,自我作古”,绝无因袭别人,特别显示出天才二字。首先, Tablette采用的单元非常特别,中低单元竟是仅有四寸的Seas纸盆单元,尺寸之小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高音单元是 Scan的 D2010,这是一双分析力高和性格峻烈的单元,很难驯服;一旦搭配适当,音色的清丽和音场的深阔可称无敌——据我看,名贵至极的Ensemble Reference高音单元也是一只摩过的 D2010 ! Tyler首创将此两只单元搭配,为Tablette奠定了爽劲和淋漓痛快的声底。在音箱结构上, ProAc又倡导缩窄面板,加深测板的窄长形结构,在当年流行宽身箱体的年代。Tyler的设计最早有意识地提出了追求音场重视的目标。Tablette的倒相管内充蜂巢状细管,壁板上贴不同形状的阻尼材料;分音器的设计也显然与箱体和单元作过微妙的调校。 Tablette一出世,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高价精品的形象引起了高级音晌圈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美国天书《TAS 》竟然给它五颗星的荣誉,这是英国设计征服美国人的罕有例子,Tablette也由此风靡音晌圈,成为书架箱经典之作。成名之后,ProAc仍然保持著追烈的个人发烧色彩, Stewart Tyler继续无穷无尽地追求音响之极致,推出了不计工本的Response系列,保持Tablette的优点的同时,在音色的高贵和通透润泽上,更上层楼。 ProAc近来喜用 Scan的透明胶盆单元,效率高,分析力强,音场深阔,层次细致,配含重新流行的300B单端甲类胆机,非常合宜。我曾在北京科艺廊五百平方尺的大试音室,听过用Cary 300 sei合并机。推一对Response3.5,十瓦八瓦的功率竟然推得3.5气象万千。听爆棚交晌乐和流行乐,如 Dire Straits小组都毫无问题,而且音色、音场和定位都靓得惊人。 ProAc音箱的声底清劲、荡洒和明艳(清而不淡,与Celestion不同)。由於强调分析力和强调音场刻划,如果用晶体机推,容易薄声;如果扩音机质素稍差,更会暴露出租硬的毛病总之要玩ProAc音箱,扩音机功率不用大。质素要高。最好用声音厚润有弹力的胆机。 Stewart Tyler自己就是胆机的拥趸,信焉!


      5楼2009-07-22 10:50
      回复
        Rogers(乐爵士):
          这是英国老牌音晌厂家,早年也曾会生产扩音机,成名却因为七十年代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 BBC承制鉴听箱。随若3/5A和 5/9在发烧圈声名鹊起,Rogers几乎成了英国书架箱的代名词。 Rogers 3/5A的历史沿革已成了发烧圈的一门考据学,在此不多叙,可参见前文。3/5A几家公司都生产, Rogers独得之秘是 5/9和 5/8这两对BBC录音室鉴听箱。当然,这两对名器是BBC设计的。Rogers的贡献一是自家为此度身订造的重型聚丙烯透明盆单元,二是薄身的多层胶合木板音箱。现今的发烧友多知道Rogers箱「有箱声」,觉得它的分析力不高,声底慢。其实,Rogers的「箱声」大有学问,巧妙地利用箱声染色,正是3/5A, 5/9和5/8这些 BBC箱声底浓郁温馨和沉醉动人的秘密。如果Rogers没有了箱声,它的独特韵味也就荡然无存了。正如名贵的意大利小提琴,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造就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名器; Rogers的箱板每每不同,再经过多年不同位主人的垠悚,结果竟然对对不同声。在总的Rogers声之下,往往有时能有意外发现。在资身发烧圈内,每一对「老Rogers」都有传奇历史,故事多多。遗憾的是,Rogers虽然是BBC音箱的承造者,自身设计音箱的水准却大有不逮。早期沿袭BBC风格的产品,尚且不错,后来搞起三路分音,内置低音的P-24,里论多多,奈何听感不是那回事。近期为 3/5A特配低音,少人问津。再有那对企图停产 3/5A取而代之的 Studio3,受到发烧友的普遍冷落,遭遇远不及Harbeth的P3。 Rogers现在已被港资和记集团收购,在大陆的广告攻势强劲,上海街头上常见Rogers的字样。如果没把 BBC的真髓继承下来,仅仅靠低价普及型产品扩大市场,最后只会走JBL和AR的老路,在发烧圈徒然留下一段光荣的回忆而已。 叫主其事者,慎哉。


        6楼2009-07-22 10:50
        回复
          Tannoy(天朗):
            是早年间港台发烧圈中赫赫有名老牌名厂,在日本尤为有名,在高级发烧友中,用《金嗓子》或精品胆机推《西敏寺》,绝对是身份之象征,往往数十年不想换机,甚至终生相守。可惜的是,近年来Tannoy竟然也追起时尚来了,大量出产中和低价音箱,搞新科技,铺天盖地在中国大陆推广,甚至许多中小城市的音响店用些真假难辨的“六角箱”播放粤语时代曲,唱卡拉OK……令人不忍卒听。难道这就是传奇的“天朗之声”吗?近年来hi-end界聆听口味已变,代表五十年代科技(与美国JBL同时代)的老贵族Tannoy,痛感美人迟暮,转向暴富一族抛媚眼,令人扼腕。其实平心而论,Tannoy自有不可磨灭的辉煌,它代表着与BBC专家学者路线人同的,它是英国传统贵族化(非专业化)音响设计的最高成就。Tannoy的基础设计是大型迷宫式背负号角音箱,大型同轴一体化高/低音全频带单元。Tannoy在五十年代,能设计制造出这样完美的产品,绝对是一代惊世之作,称得上名器这两个字的最确切含意。最近,我在北京发烧圈中对于Tannoy深有认识的友人老范家中,用关氏只有3W输出的直垫三极管2A3单端胆机Natural Diamond来推Tannoy专业监听箱LGM。听Borodin String Quartet演奏老柴《如歌的行板》,琴音深情凄婉,沧桑悱恻,真实无比,不少中央乐团的专家听过也惊为绝唱,比之于一代名器Marantz2推Sonus Faber Guarneri,竟然犹胜一筹!此一刻,我们才觉得真正听Tannoy的声音:高度灵敏的号角/硬边纸盆单元,配合小功率和音色绝美的胆机,以中小音量来听古典弦乐。这正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遗音!我们终于理解了日本资深发烧友抱着老Tannoy巨大的箱体为的是达到高效率和敏感轻柔,并不是用来与JBL比爆棚、与ATC比动态好!真要感谢老范,只有像他那样,喜新不厌旧,才提供了我们理解这一层道理的客观条件。也许我太顽固,也许我太浪漫。总之,我不接受Tannoy近年来的新设计:从那批灰色“防火板”系列音箱之后,Tannoy就尽失往日的光彩,六角箱就更加不足言。可笑的是,在大陆发烧圈中,竟然还有不少人为之鼓吹,把它捧为新星……在我看来,Tannoy只有经典系列“木箱”才是宝藏,值得好好珍藏,发掘它的潜力。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木箱”还会存留多久?


          8楼2009-07-22 10:52
          回复
            不知道AE这个现在还做不做了呢?


            10楼2010-05-15 1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