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吧 关注:20,887贴子:292,134

回复:汉代兵力论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汉边郡约 36个 , 即玄菟、 乐浪、 辽东、 辽西、 右北平、 渔阳、 上谷、 代、 雁门、定襄、 云中、 朔方、 北地、 武威、 张掖、 五原、 酒泉、 敦煌、 金城、 陇西、 汉阳、 武都、 犍为、 越 、 永昌、 益州、 广汉、 蜀、 柯、 交 、 日南、 九真、 南海、 苍梧、 郁林、 合浦。 从当时边郡发兵的数量来看 , 一郡之兵多为四五千人。 如 《后汉书· 西南夷传》: “建武十八年 ( 42年 ) , …… 昆明诸种反叛 , 杀长吏。 益州太守繁胜与战而败 ,退保朱提。 十九年 , 遣武威将军刘尚等发广汉、 犍为、 蜀郡及朱提夷 , 合万三千人击之 (案: 每郡约发兵 4000人 )。” 《西羌传》: “中元元年 ( 56年 ) , 武都参狼羌反 , ……陇西太守刘盱遣从事辛都、 监军掾李苞 , 将五千人赴武都 , 与羌战”。 “章和元年 ( 87年 ) , (傅 ) 育上请发陇西、 张掖、 酒泉各五千人 , 诸郡太守将之 , 育自领汉阳、 金城五千人 , 合二万兵 (击迷唐 )。” 《南蛮传》: “永和二年 ( 137年 ) , 日南、 象林徼外蛮夷区怜等数千人攻象林县 , … …交 刺史樊演发交 、 九真二郡兵万余人救之 (案: 平均一郡发兵 5000余人 )。” 另据 《后汉书· 祭肜传》 载 , 光武帝建武年间 , 北方的匈奴、鲜卑、 乌桓结盟 , 入塞寇边 , 于是 “朝廷以为忧 , 益增缘边兵 , 郡有数千人”。 所谓“益增缘边兵” , 显然是指增加北方边郡的兵力。以上史载表明 , 东汉边郡设有常备兵 ,每郡郡兵的数量为四五千人 , 现以 4000人计 , 则 36边郡共有郡兵 144000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9-06-08 17:18
回复
    三、 边防兵之兵力
    汉代边防兵是指边郡部都尉统领的戍卒、 农都尉领导的屯田卒、 属国都尉统领的兵下面将列专门题目论考 , 在此省略。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06-08 17:20
    回复
      据前面所述 , 按西汉制度 , 适龄服役男子一生中要服二年兵役 , 一年为郡国兵 , 一年为卫士或到边地戍边。 据此 , 则西汉每年的边防兵、 中央军数量之和应大致等于郡国兵的数量 , 也即是说边防兵的兵力等于郡国兵数减去中央军兵数。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 , 第一 , 西汉郡国兵未见有免役的记载 , 而戍卒免役的记载却多有。 西汉王朝在边境安定时常减免一部分戍卒的兵役 , 而且有时是较大规模地减免。 如 《汉书· 宣帝纪》 载 , 宣帝五凤四年 (前 54年 ) , “以边塞亡寇 , 减戍卒什二”。 第二 , 郡国兵不见有纳赋代役的规定 , 但戍边男子却可纳更赋代役。 “更赋” 一词首见于 《汉书· 昭帝纪》 元凤三年 (前 77年 )。如淳注更赋曰: “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 , 亦名为更 , 律所谓徭戍也。 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 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 , 又行者当自戍三日 , 不可往便还 , 因便往一岁一更。 诸不行者 , 出钱三百入官 , 官以给戍者 , 是谓过更也。” 汉初以来 , 适龄服役男子一生中要戍边一年 (为卫士者不戍边 )。汉昭帝时改为在适龄服役期内每年戍边三日 , 是因为汉之北方劲敌匈奴经汉武帝时期战争的打击 , 加上内部出现分裂而衰落下去 , 边境出现安定局面 , 无需大批男子到边地戍边 , 于是便以 “戍边三日” 作为纳更赋代役的标准 , 天下男子在适龄服役期内每年交纳 300钱于官府后 ,就可免去戍边一年的兵役。 每年 300钱的更赋不算太重 , 所以相当部分应戍边的男子都会纳更赋代役 , 而不亲自去戍边。 因此 , 西汉边防兵的数量比郡国兵数减去中央军兵数计算出来的数字要少得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06-08 17:23
      回复
        西汉初期 , 边境的防务由封在边地的燕、 赵、 代、 长沙、 楚等诸侯王的王国兵担任。 因西北边境有劲敌匈奴的威胁 , 故中央还派遣了长期屯兵。 《汉书· 高祖纪》 载 ,汉高祖时西北边境的长期屯兵有 20万人。汉文帝时 ,西北边境的戍卒数量有较大增加 ,以致出现了 “屯戍者多 , 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的困难。至汉武帝时 , 通过大规模用兵四边 , 疆土扩大。 为加强边境的有效防卫 , 武帝在边地设部都尉以领戍卒 , 设农都尉以领屯田卒 , 设属国都尉以领属国兵 , 从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边防防御体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06-08 17:27
        回复
          据 《汉书》 《地理志》、 《匈奴传》、 《赵充国传》、 《冯奉世传》、 《田广明传》、 《扬雄传》、 《西南夷传》 及 《居延汉简》 等有关史料的记载 , 西汉在边地设部都尉 56个、 农都尉 4个、 属国都尉 8个。 即敦煌郡的中部、 玉门关、 阳关、 宜禾部都尉; 酒泉郡的东部、 中部、 北部部都尉; 张掖郡的日勒、 居延、 肩水部都尉和张掖属国都尉、 番和、居延、 张掖农都尉; 金城郡的西部、 广武部都尉和金城属国都尉; 武威郡的北部部都尉; 陇西郡的南部部都尉; 西河郡的南部、 西部、 北部部都尉和西河属国都尉; 天水郡的属国都尉 ; 安定郡的属国都尉; 北地郡的北部、 浑怀部都尉和北地属国都尉、 上河农都尉; 上郡的匈奴、 高望北部、 望松北部部都尉和上郡属国都尉; 朔方郡的东部、中部、 西部部都尉; 五原郡的东部、 中部、 西部、 受降部都尉和五原属国都尉; 云中郡的东部、 中部、 西部部都尉; 定襄郡的东部、 中部、 西部部都尉; 雁门郡的东部、 西部部都尉; 代郡的东部、 中部、 西部部都尉; 上谷郡的东部、 西部部都尉; 辽西郡的东部、 西部部都尉; 辽东郡的东部、 中部、 西部部都尉; 乐浪郡的南部、 东部部都尉;会稽郡的西部、 南部、 东部部都尉; 广汉郡的北部部都尉; 蜀郡的西部、 北部部都尉和柯郡的南部部都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06-08 17:29
          回复
            部都尉及其属官的任务是统领戍卒居障塞候望警备外族侵扰。 据陈梦家先生的考证 , 居延部都尉有候官 5个 , 即殄北、 居延、 遮虏、 甲渠、 卅井候官。 肩水部都尉也有 5个候官 , 即广地、 橐他、 肩水、 仓石、 庾候官。 甲渠候官所在地破城子出土的汉简有 “吏员百八人”、 “卒员三百人” 的记载 , 由此 , 陈先生认为甲渠候官 “吏员约百人 , 卒员三百人。 其它候官 , 或较小。”如平均一候官以有吏卒 300人计 , 则居延部都尉有吏卒 1500人。 其他部都尉的吏卒数若亦以此数计 , 则所知的西汉 56部都尉共有吏卒 84000余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06-08 17:32
            回复
              《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 “农都尉 , 武帝初置。” 前面所列的农都尉数是 4个 , 且只在张掖、 北地两郡。 这恐怕有漏载 , 因史载表明 , 西汉在上郡、 朔方、 西河、 河西等郡也有屯田卒 , 这些屯田卒不可能遥统于张掖或北地的农都尉 , 这些郡当自有本郡的农都尉系统。 一农都尉所领的屯田卒数因史无载而不可考 , 虽如此 , 但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域的屯田卒数 , 史籍仍留下了一些记载 , 如 《史记· 匈奴列传》 载: 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 119年 ) , “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 , 往往通渠置田 , 官吏卒五六万人”。“朔方以西至令居” 的地理范围 , 大致包括朔方、 定襄、 雁门、 西河、 上郡、 北地、 安定、 金城、 天水、 武都、 陇西等 11郡。“官吏卒五六万人” , 应是此时西北边地所有屯田吏卒的总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06-08 17:35
              回复
                由上可知 , 汉武帝元狩年间 , 汉朝在边地的戍边吏卒和屯田吏卒共有 15万左右。至武帝元鼎年间 , 汉在边地的戍边吏卒和屯田吏卒数激增。《史记· 平准书》 曰: 元鼎六年 (前 111年 ) , “初置张掖、 酒泉郡 , 而上郡、 朔方、 西河、 河西开田官 , 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应当指出的是 , 这 60万人并不是仅指上郡、 朔方、 西河、 河西四郡的戍边、 屯田卒数量 , 而是指这个时期汉在西北边地戍边、 屯田卒的总数。 加上北方、 西南边地的戍卒 , 那么元鼎年间的边防兵数量当有 60余万 (不包括属国兵 )。 从武帝后期开始。因匈奴衰落 , 边境安宁 , 汉朝遂大量裁减戍卒 , 边防兵数量大为减少。《汉书· 赵充国传》 载 , 至汉宣帝时 , “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 , 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 , 加上由赵充国统领驻屯金城的一万多屯兵和驻屯西域的一二千屯兵, 此时边防兵的数量仅二万人左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06-08 17:37
                回复
                  东汉初期经长期战争之后 , 边陲萧条 , 鄣塞亭燧破坏殆尽。 据 《后汉书· 马成传》, 西北边境先后由杜茂、 马成率兵驻屯防守。 至汉明帝时 , 边防力量得到加强。《文献通考· 兵考二》 说: “明帝以后 , 又岁募郡国、 中都官死罪系囚出戍 , 所以妻子自占边县 , 以为常。 凡徙者 , 皆给弓弩衣粮。 于是北胡有变则置度辽营 , 南蛮或叛则置象林兵 , 羌犯王辅则置长安、 雍二尉 , 鲜卑寇居庸则置渔阳营。 其后盗作缘海 , 稍稍增兵。”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06-08 17:42
                  回复
                    《后汉书· 明帝纪》: 永平八年 ( 65年 ) , “初置度辽将军 , 屯五原曼柏 , …… 诏三公募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 , 减罪一等 , 勿笞 , 诣度辽将军营。” 又 《后汉书· 乌桓传》载: 阳嘉四年 ( 135年 ) , “发积射士二千人 , 度辽营千人 , 配上郡屯 , 以讨乌桓。” 可知度辽营至少有兵力千人。《后汉书· 安帝纪》: 建光元年 ( 121年 ) , “初置渔阳营”。李贤注引伏侯 《古今注》 云: “置营兵千人。” 《后汉书· 和帝纪》: 永元十四年 ( 102年 ) ,“初置象林将兵长史官”。 《后汉书》 《安帝纪》、 《鲜卑传》 有 “夫黎营” 的记载。 早在光武帝时即有黎阳营之设 , 《汉官仪》 曰: “世祖以幽、 并州兵骄 (骑 ) 克定天下 , 故于黎阳立营 , 以谒者监之 , 兵骑千人。” 史载东汉营兵兵额多言千人 , 可见一营之兵千人当为东汉制度。 如此 , 则上述五营共有兵 5000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9-06-08 17:44
                    回复
                      东汉时期在边地也有部都尉之设 , 见诸史书的东汉部都尉有 13个 , 即辽东西部部都尉、 安定南部部都尉、 陇西南部部都尉、 金城西部部都尉、 张掖居延部都尉、 广汉北部部都尉、 蜀郡西部部都尉、 犍为南部部都尉、 益州西部部都尉、 九真东部部都尉、交 东部部都尉、 会稽东部、 西部部都尉。需要指出的是 , 《后汉书· 郡国志》 载 , 辽东西部、 张掖居延、 广汉北部、 蜀郡西部、 犍为南部五部部都尉在汉安帝时分别改为辽东属国都尉、 张掖居延属国都尉、 广汉属国都尉、 蜀郡属国都尉和犍为属国都尉。属国都尉也领戍卒戍边 (与西汉属国都尉领属国兵戍守有别 )。又 《后汉书· 和帝纪》 载:永元二年 ( 90年 ) , “复西河、 上郡属国都尉官”。 《张奂传》、 《窦融传》 分别有 “安定属国都尉” 和 “张掖属国都尉” 的记载。 由此可知 , 见诸史书的东汉部都尉、 属国都尉共 17个 (部都尉改为属国都尉的不重计 )。 由史载看 , 东汉一部都尉或属国都尉所领的戍卒数比西汉时少 , 如 《张奂传》 载 , 安定属国都尉的戍卒 “唯有二百许人” , 不及西汉一候官之兵力。 这可能是个特例 , 其他部都尉、 属国都尉的兵力或较多 , 如平均以 1000人 (与一营兵力同 ) 计 , 17个部都尉、 属国都尉共领有戍卒 17000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06-08 17:47
                      回复
                        东汉的边防兵除上述外 , 在西域设置的护西域都护、 副校尉、 戊己校尉、 西域长史也各领有一定数额的边兵 (但护西域都护不见有领兵的记载 )。 据 《后汉书· 西域传》 记载: “护西域副校尉 , 居敦煌 , 复部营兵三百人” ; “戊己校尉 , 领兵五百人 , 居车师前部高昌壁”; “班勇为西域长史 , 将弛刑士五百人 , 西屯柳中”。 可知 , 东汉在西域的边兵多时不过千余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06-08 17:48
                        回复
                          以上是东汉比较固定的边防兵兵力 , 至少有 24000人 (不包括少数民族兵 )。因常备边防兵数量不多 , 在边境吃紧时 , 东汉王朝多临时征发内郡兵及中央军至边地 , 配合边防兵、 边郡兵作战。如 《后汉书· 西羌传》 载 , 汉安帝永初至元初年间 ( 107— 119年 ) , 为平定叛羌 , 东汉王朝动用了中央军、 司隶、 冀、 凉三州的边郡兵、 内郡兵 (内郡兵为临时征发 ) 20余万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9-06-08 17:49
                          回复
                            四、 属国兵之兵力
                            属国兵是指在属国都尉统辖下服属于汉王朝的少数民族兵 , 属边防兵系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06-08 17:53
                            回复
                              汉代属国之设始于武帝。 据 《汉书· 武帝纪》 载: 元狩二年 (前 121年 ) 秋 , “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 , 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 , 置五属国以处之”。 “五属国” 有不同的说法 , 如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 张守节 《正义》 以陇西、 北地、 上郡、 朔方、 云中为五属国; 杜佑 《通典》 以安定、 上郡、 天水、 西河、 五原为五属国。 笔者认为杜说是对的。 前面所列西汉八个属国是安定、 上郡、 天水、 西河、 五原、 张掖、 金城、 北地。 查考史籍 , 未见西汉有陇西、 朔方、 云中三属国之设置 , 而金城、 北地两属国是始置于汉宣帝时 (见下文 )。张掖属国也不可能是始置于元狩二年 , 因为张掖郡的设立时间虽有不同说法 , 或曰元鼎六年 , 或曰太初元年 , 但都认为在元狩二年以后。 元狩二年未有张掖郡的设立 , 就不可能有张掖属国的存在。 所以 , 元狩二年汉所置的五属国只能是安定、 上郡、 天水、 西河、 五原五属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9-06-08 17: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