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吧 关注:1,250贴子:34,398

回复:天,岳飞打的全是战役,完爆所有军事家。小生我算是开了眼界且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就继续怂吧,怂出一片天。
继续自己装能耐啊,还不是不敢回复我?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9-07-03 17:05
回复
    ***的脑,残,要我回你,真是奇了怪了,我的三份贴子就挂在上面,以是着实获胜,委实获胜,你服是不服?若是不服,你就发出有质量的贴子来战败我,但是这些你都还没有做到,就要我来回复你,你叫我如何回复你?你的论点论据都没有开出来,你叫我如何回复?像你一样到处放空枪,赵匡胤还真的没有这个本事。回复你可以,你把我上面的几楼回复了,是论文,不是一个字两个字,姓赵的要打的是大仗硬仗恶仗,几个字的话就算了,你自己跟自己玩,本大帝没空。


    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9-07-03 18:09
    收起回复
      郑重申明,谁要是在本楼盘发骂贴,说脏话,把全家老少都带进贴吧,特别是把女性带进来的,自己骂自己,自骂自背,自作自受。本楼主不奉陪。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9-07-03 21:00
      收起回复
        又拿秦桧传说事啊,岳粉什么时候能长进?只要把比较可靠要录等史书跟秦桧传里面的事一对照,也就能知道元人胡说八道了,秦桧传和岳飞传,典型的黑宋做法,什么五百破十万,稍微有点头脑的也只知道是胡说八道


        IP属地:浙江84楼2019-07-04 20:05
        收起回复
          秦桧研究是韩酉山写的一个破玩意,主观色彩太浓,基本上照抄宋史,根本没有啥学术价值,这个刚从疯人院里跑出来的啥货,看了类似的几本破书就视若珍宝,什么金兀术传,秦桧研究,秦桧传,岳飞传,就出来摆显,好像天下无敌似的,嘴还不干不净,殊不知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按理,会看古文的都是有修养的,好歹也有一把年纪了,确像个小孩子,永远长不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9-07-04 21:40
          收起回复
            那么“提督”是不是如朱先生所说“宋代也不曾使用‘提督’这个官称”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宋史》中带有“提督”二字的官衔出现过数十次之多,例如《宋史》卷31有“李宝为浙西副总管、提督海船”,《孟珙传》中孟氏曾为“峡州兵马监押、兼在城巡检、京湖制置司差、提督虎翼突骑军马”。“主要史料”记载如此,想来朱先生并未深考。
            四、断定《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一词是伪作根据不足
            朱先生大作第三部分断定《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一词是伪作,根据有两条。第一条说词作写作的年份绍兴三年岳飞充任“江南制置使”后“始能成军”,当时岳飞并没有被称为“元帅”,因此《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便是“伪”。第二条朱先生引用《宋史》、《金史》、《南渡录》等史料,论说绍兴三年(公元1130年)南宋朝庭并不知道宋徽宗、宋钦宗被囚在“五国城”,因此词作中“五国城中迎二帝”一句,显然是后人作伪。然而,不幸的是,这两条也都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南宋官民真的在绍兴三年不知道徽、钦二帝在五国城,那么,《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一词便难逃“伪作”之名;反之,则是朱先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所以这个问题最为重要,咱们得先来考证它。
            那么,南宋朝庭是什么时候知道徽、钦二帝在五国城的呢?是不是如朱先生所说,绍兴三年时南宋君臣对此还一无所知呢?答案是否定的。诚然,朱先生所引史料中有绍兴五年胡寅说过“知二帝所在者谁欤?”的话。然而,《宋史》中有明确记载,显示其实至迟在绍兴二年秋,南宋朝庭君臣就已知道徽、钦二帝的确切下落。
            《宋史》卷371有《王伦传》,提到绍兴二年王伦回到南宋之前,“有商人陈忠密告(王)伦二帝在黄龙府,(王)伦遂与(朱)弁及洪皓以金遗(陈)忠往黄龙府潜通意,由是两宫始知高宗已即位矣。”
            《宋史》卷373是朱弁、洪皓等使金大臣的传记。朱弁是王伦的副使,“建炎初”为“通问副使至云中”。绍兴二年,“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王伦回南宋,而朱弁“以印为信”,留在北方。《洪皓传》说到洪皓私下派人通问徽钦二帝时说:“方二帝迁居五国城,(洪)皓在云中,密遣人奏书,以桃梨粟麦献,二帝始知帝即位。”
            《建炎以来系年要略》卷40记载建炎四年十二月的史事,写道:“初,徽猷阁待制洪皓与右武大夫龚璹持命至太原,金令其阳曲县主簿张维馆伴,留几岁,金遇使人礼益削。是岁,始遣皓、璹至云中,时通问使朝奉郎王伦、閤门宣贊舎人朱弁已被拘。伦、皓因以金遗商人陈忠,令密告两宫以本朝遣伦等来通问。于是二帝始知建炎中兴之实。”
            “二帝迁居五国城”之事在建炎四年,所以,“方二帝迁居五国城”一句之中,“方”字正是说“私下派人通问二帝”就在当年。两史书的三处记载参照,可以知道说的是同一件事,都是在王伦回南宋的绍兴二年之前两年的建炎四年,王伦、朱弁、洪皓合谋,出钱让陈忠去见徽、钦二帝的事情。由此可知,徽、钦二帝迁于五国城,在当时正在金国,尤其是在云中的南宋使者中并不是什么秘密。
            《王伦传》说的地点是“黄龙府”,而《洪皓传》则明确说是“五国城”,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根据《辽史.营卫志》,“五国城”在辽代隶属于“黄龙府”,而岳飞抗金之际,金朝尚未设“胡里改路”。所以,此时的“五国城”依然可以被看作是“黄龙府”的属地。况且,无论如何,陈忠“通意”“二帝”成功是毫无疑问的,因而王伦、洪皓知道“五国城”其地其名,实在没有问题。
            所以说,王伦、洪皓在建炎四年冬就知道徽、钦二帝在五国城,而王伦又于绍兴二年秋天回国,所以朝中官员在绍兴三年之前知道这个消息是不奇怪的。即便因为某些政治原因,朝庭忌谈二帝的下落,对一般臣民封锁徽、钦二帝被囚于五国城的消息,但既然朝中有人知道这个消息,岳飞又是一位真心想“迎还二帝”的将领,他通过自己的渠道知道“二帝”在五国城,就是正常而毫不奇怪的了。
            [《宋史》卷27《高宗本纪》说绍兴二年九月“遣潘致尧等为金国军前通问使附茶药金币进两宫”,十月“潘致尧至楚州,通判州事刘晏劫其礼币奔刘豫”,三年五月“潘致尧还言金人欲重臣通使以取信”。这里,潘致尧出使走的线路是荆湖一线,这是值得注意的。即便因为政治原因,朝庭忌谈、封锁二帝的下落,但潘致尧是出使金国的使者,他知道二帝的行踪则是再正常不过的。而因为潘致尧走的是荆湖一路,祝允哲当时正是荆湖制参,他知道徽钦二帝身在五国城也是渠道明显,不足为怪的。更何况岳、祝二人写词唱和,信息可以共享,因此岳飞、祝允哲在作词的绍兴三年已经知道“五国城中囚二帝”,是非常可能的,丝毫不该怀疑的。]
            因此,无论朱先生引用的文字是怎么说的,都不能推翻王伦、洪皓、潘致尧等使臣知道“五国城中囚二帝”之事,也不能否定岳飞、祝允哲知道“五国城中囚二帝”的可能,因而也不能“证明”《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中“五国城中迎二帝”一句是后人伪作!相反,从以上所引《王伦传》、《洪皓传》来看,在绍兴三年,关心徽钦二帝境况的南宋官员应该是知道他们的下落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绍兴五年胡寅还说“知二帝所在者谁欤”这样的话呢?笔者想说,这不是本文有义务讨论的问题。王、洪二《传》中事实俱在,胡寅此话是不正确的。如果非要说一句解释的话,那么笔者认为是政治气氛让朝臣忌谈“五国城”之事,所以胡寅可以冠冕堂皇地在他的“政论文”中声问“知二帝所在者谁欤?”其实,他自己很可能是知道的。
            至于说岳飞是不是“元帅”,那要看是站在谁的角度。也许在祝允哲与岳飞见面的绍兴三年,岳飞还不能称为“元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祝允哲的词作被祝氏《族谱》题名为《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祝允哲当然不会自称为“允哲公”,由此可见题此名者是修撰《族谱》的祝氏后人。在后人的眼里,岳飞是“元帅”是不奇怪的,而由词的标题中有“元帅”一词而断定词作为“伪作”,实在不得不说是太轻率了。
            五、断定《乞保良将疏》为伪作的根据不足
            朱先生大作第四部分断定《族谱》中署名祝允哲的《乞保良将疏》为“伪作”的理由有两条。第一条是说《乞保良将疏》头一段中有“以复二帝”一句,而其时徽宗已死,说“以还二帝”是“笼统”而不确的。朱先生引了一些当时的议论文字,例如张戒提出“故地、梓宫及渊圣必无可归之理”(注:“梓宫”是徽宗的棺材,“渊圣”是钦宗),以此论说当时说话作文都应该把死、活分开,“笼统”就“显然是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随意编造的结果”。朱先生第二条理由是说当时的政治形势之下,如果祝允哲真的上《疏》以全家七十口保岳飞,肯定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事,因而“主要史料”中一定会留下痕迹。而因为“有关记载却皆付诸阙如”,所以“不能不使人怀疑‘祝允哲’其人其事纯属子虚乌有”了。这两条理由,依笔者的观点,仍然是根据不足的。
            首先,“死帝”、“活帝”都是“帝”,“以还二帝”虽嫌“笼统”,却不能说是错误的说法。单凭此句便说《疏》是伪作,未免太过武断。从逻辑上讲,就算有一百个像张戒那样的人把“梓宫”和“渊圣”分开说,只要朱先生没有证明所有史料中都是如此,就不能推出“事实上”都死活分开说的结论。而即便“事实上”徽宗死后南宋人都把死帝、活帝分开来说,也不能推出“理论上”必须死帝、活帝分开的结论。因此,朱先生的推断是不合逻辑、根据不足的。
            如上文所说,朱先生的论证逻辑有误,笔者本不需要举出反证。为了不让读者认为笔者是“徒逞口舌之辩”,咱们来看一个朱先生也许没有注意到的反例。《建炎以来系年要略》卷119记载了绍兴八年左宣义郎王之道的政论文字,原文关键文字如下:
              “时左宣义郎王之道亦遗矼书……乃若和议则有九不可而一可。父母之讎,不共戴天。自徽宗皇帝、宁徳皇后上仙,虽云厌世,其实杀之……今金诚欲还二帝、六宫、与祖宗之故地……”
            从这段引文可以清楚地看到,绍兴八年的时候,王之道前面说“徽宗皇帝”“上仙”,后面却还是说“今金诚欲还二帝、六宫、与祖宗之故地”!王之道把已死的徽宗和活着的钦宗合称“二帝”,“还二帝”三字连用,正与祝允哲《疏》相同!这“笼统”是“笼统”了,但王之道的这些议论不仅《建炎以来系年要略》有,《宋史全文》卷20、《三朝北盟会编》卷203也有,难道朱先生也会断定它是“伪作”吗?
            其次,咱们来说一说朱先生的第二条理由。朱先生提到赵士囗(注:此“囗”字无法输入,原字是“亻”傍,右边“衣”内一个“马”字)、范澄之、韩世忠等人营救岳飞,于是成为“新闻”,史料上留下痕迹,而祝允哲却是“有关记载却皆付诸阙如”,因此断定无“其人其事”。这样的推论,也是根据不足,很难说得通的。赵士囗之所以传下营救岳飞之事,是因为他是宋朝宗室,有人替他写下传记;范澄之是因为岳飞的孙子岳珂记下了他的文章而留名,而韩世忠则是南宋名臣……总之,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很多,记录下来的是少数。祝允哲只是区区一个“制参”,他做的事情能保存在“家族记忆”中已属万幸,因为“有关记载却皆付诸阙如”就断定其为“子虚乌有”,如此武断,何能服人?按照朱先生的逻辑,是不是除了现存史料上所记的可数几人之外,就没有人有过营救岳飞的举动?
            六、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不是伪作
            朱先生断定《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是“一篇十足的伪作”,理由也是两条。第一条是说,“不难发现它不过是根据《满江红.写怀》改写而成的。”第二条是说它的副标题直称“祝允哲”之名,“完全违反了宋代的习惯”。宋代文人为了表示尊重对方,是“不能直呼对方之名”的。咱们也来分析分析,看看朱先生的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脚。
            先说第二条。其实不仅是宋代,其他的朝代也是这样,对人尊重,要么称表字,要么称官衔,要么称排行、别号。以常理而论,朱先生说的是不错的。但是,这并不足以断定《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是“伪作”,原因有很多,咱们在下面分别论说。
            首先,词作标题中直称他人之名的例子在宋朝并不是没有,咱们可以拿宋朝最伟大的词人苏轼来做例子。东坡有一首《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词,其标题就是直呼“张先”之名的。而其另一首词《满庭芳.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虽然标题很长,其中直称“陈慥”,却是明明白白。因此,单凭苏东坡的两首词,便可知道,因为《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直呼“祝允哲”之名而断定其为“伪作”,实在是草率之举。
            其次,词作本以词牌为主,以标题为辅,所以很多词没有标题。而有标题的,也未必是本人当时所题,所以常有同一词的不同版本“标题”却不相同的情况。例如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一本题作“洞庭”,《水调歌头.泛潇湘》一本题作“过潇湘寺”,《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一本题作“闻采石战胜”,《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在宋版《于湖居士乐府》却没有标题。因此,《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也许原来没有标题;也许原来有题,却不与《族谱》中的题相同。存在这样多种可能性,单凭标题中的一个小疑问是不能下什么断语的。
            第三,前面提到祝允哲的和词,原题是“允哲公和岳元帅述怀”,咱们已经讨论过,这显然是后人追题。正因为此,《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是标题为祝氏后人追题的可能性极大。后人可能学问不高,不知道该用祝允哲的字,犯了错误。总之,“与祝允哲述怀”可能词作原题如此,也可能是祝氏后人补题如此,与原词是不是伪作扯不上关系。
            总而言之,虽然朱先生引用《宾退录》、《曲洧旧闻》等书为证,如挥起重拳,却是打在空处,是全无着落,什么也证明不了。
            朱先生的第一条理由说“不难发现”以上词作“不过是根据《满江红.写怀》改写而成的”,这,就只能用太主观来评价了。“不难发现”,试问“不难”在什么地方呢?


            IP属地:河南89楼2019-07-05 21:50
            回复
              莫先生大可不必理会这厮,他就是一个傻缺,他说岳飞厉害就厉害呗,人家不光猪仙镇大捷,还打进了开封府,捉住了金兀术那厮,就地正法,紧跟着一路向北,直捣黄龙,迎回了二帝,岳飞军所到之处,枪似竹林,扎麻刀如狂风卷龙,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直捣俄罗斯大公国,收回了被俄人强占的大清帝国的数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岳飞是古今中外第一大英雄,大民族英雄,这么给他说,他肯定笑的合不拢嘴,说不定还叫你亲爹呢?一时激动,说不定会把亲妹子都嫁给你,岳粉只听得虚的,听不进实的,不如咱也来个虚报浮夸,让岳粉们不亦乐乎。咱们还乐得做个好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9-07-05 22:26
              收起回复
                大致看明白了,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中有两首词,
                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从这两首词中也可以判断,到底有没有祝允哲的《乞保良将疏》了,这两词问题一是:五国城中迎二帝显然不合适,这首词最多是写在绍兴十年,或绍兴十一年岳飞没被抓之前,但绍兴七年,二帝已经死一个了,况且他怎么知道另一帝仍然在五国城呢。或者死的那个尸体还在五国城?二是:贺兰山,贺兰山在夏国,这里是说金国,如果祝允哲不是傻B,肯定不会这么说。第一首,岳飞写的词显然是很有问题的,跟踏破贺山那首词,水准风格,明显不同,须江郎峰祝氏显然是说,这首词是满江红岳飞原词。但很显然岳飞的那首踏破贺兰山的词,不是岳飞写的,因为跟祝允哲那首闯入贺兰山窟一样的**。所以说只有《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可能是真的,但既然跟祝允哲这么**的词放在一起了,显然证明这首词也是假的。有此可见有人在拿祝允哲来造假,很显然是现代人在造假,那么祝允哲的《乞保良将疏》不用说也是假的了,因为跟这两词一样是凭空突然出世的。我找了半天没找到《乞保良将疏》到底现是记载在哪里的。估计是哪个傻B在网上造假的。


                IP属地:浙江93楼2019-07-05 22:56
                收起回复
                  吧主也应该收拾收拾这种傻货了


                  IP属地:浙江98楼2019-07-05 23:01
                  收起回复
                    兀那小子,有屁就尽管到小小楼层去放,随你嘣的天昏地暗,反正老子也不会打开,放了的臭屁也污染不到大楼来,记住,在大楼不管你是响屁哑屁或是臭屁,你都没有放的机会,你只能强忍着跑到你家里去放的命运。或许老子抽根麻线来,用老蛮针,把你屁眼缝了,看你还如何放得出来,三天不到,你肚子胀得像天上的圆气球,升的越高,胀的越大,直到嘭的一声巨响,这一个超级响屁端的石破天惊,炸的犹若粉尘,消失在宇宙空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19-07-06 10:31
                    收起回复
                      请各位遵守百度协议,文明发言,文明探讨,有理不在言高,心虚才要骂娘。重申,本吧内不得使用低级下流语言进行人身攻击。@一览无余王之望 再有违反,将予以封禁。百度给与楼主自行删回复的权利,请本楼楼主自行清除本帖内过激辱骂贴。


                      110楼2019-07-06 22:50
                      收起回复
                        1、建炎元年(1127年),在河北抗金时背叛上司王彦,为一己之私分裂抗金力量;
                        2、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到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当过一年流寇后投降东京留守司杜充,为杜充心腹爱将,没有明确资料说明其没有参与杜充决黄河的行动;
                        3、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十六,受杜充指示,对友军张用下黑手,迫使其为盗,虽然被打败,仍被其孙子岳珂吹嘘为“八百破五十万”;
                        4、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马家渡陈淬战死后,带兵溃逃,放弃建康的防守;
                        5、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抛弃了将其作为心腹的杜充,后者还在建康城等待战况;
                        6、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在茅山纵兵抢劫百姓物资为军粮;
                        7、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被金兵追击流亡到海上之时,岳飞不去救驾,却跑到了宜兴娶了第二任妻子李氏,过起了蜜月;
                        8、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听信谣言,杀害战友刘经,吞并其军队;
                        9、建炎年间(1128年-1130年)夫人李氏干政,不责怪夫人,却去惩罚下属;
                        10、建炎四年(1130年),请求将年迈的老母,新婚的妻子抵押给朝廷,以换取朝廷给其募兵的权力,成为忠孝的岳飞一时之笑柄;
                        11、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二十三,朝廷诏岳飞援救楚州,岳飞迁延五十余日,驻三墪而不救,导致楚州失陷,赵立战死;
                        12、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十三日,因为得知傅庆想要投奔刘光世,找借口将其杀害;
                        13、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四日(日历,系年要录作七日),作为通、泰镇抚使,知泰州,在金兵逼近泰州时,一仗不打,放弃泰州,后以泰州失守待罪;
                        14、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中旬,梁山义军张荣守泰州,作为通、泰镇抚使,知泰州的岳飞龟缩在江阴军,围观不援;
                        15、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二十日(1130年),通州失守,岳飞观望不救;
                        16、绍兴元年(1131年)因私怨杀舅,取其心剁碎,手段极其残忍;
                        17、绍兴二年(1132年)闰四月初四,下属韩顺夫战场上虏掠民女佐酒,为敌所乘,不自责反迁怒旁人,杀其亲兵;
                        18、绍兴二年(1132年)闰四月,私自兼并朝廷给韩世忠的韩京、吴锡的部队;
                        19、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喝醉酒痛打赵秉渊,差点将其打死,九月十五日被朝廷降官处分;
                        20、绍兴元年十一月到十二月,唆使其外甥女婿高某(两个字打不出来,被抽楼了,敏感名字)要求朝廷加升加升其为都统制或总管,再上书辩称是高(两个字打不出来,被抽楼了,敏感名字)干的,不是自己的意思;
                        21、从绍兴一年吃空饷到绍兴十一年,据资料记载,仅绍兴六年达一年就有十四万余缗;
                        22、不顾百姓生活艰辛,逼迫地方官员为其榨取民脂民膏,供其挥霍,赡养私家军队,贪污月桩钱,却博取“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把暴政的责任推给朝廷;
                        23、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掠夺牛皋的战功给其心腹爱将徐庆,赏罚不公;
                        24、绍兴四年(1134年)十二月,唆使幕僚帮其母亲要封号,诏命下,谎做不知;
                        25、绍兴六年(1136年)四月,母亲去世,不等朝廷旨意,就弃军回庐山,多次下诏要求岳飞主管军马措置兵事,岳飞皆抗旨,目无王法;
                        26、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妄议立储,为高宗所斥;
                        27、绍兴七年(1137年)四月,因为高宗皇帝承诺给他淮西兵团的指挥,后因故不给,岳飞遂以持余服为借口辞职弃其军上庐山。皇帝多次下诏书,均抗旨不尊,一直拖到六月份;
                        28、绍兴七年(1137年)四月,没有朝廷圣旨,私自将兵权交给其心腹张宪。朝廷派张宗元监军,张宗元将张宪免职,军中喧哗纷乱,都在传言岳飞回不了军队了;最后请张宪出面,说明朝廷已经让岳飞回来指挥,才弹压下去。岳家军但知岳飞,不知朝廷,可见一斑。
                        29、绍兴八年(1138年),不许朝廷派遣的官员到鄂州上任;
                        30、绍兴十年(1140年)盲目轻敌,轻率分兵,导致被敌所乘,虽苦战惨胜之,但己方伤亡很大,不与友军互相声援,私自从河南撤军,根本就没有其孙子杜撰的所谓“朱仙镇500胜10万的战绩”;
                        31、绍兴十一(1141年)年淮西之战,被手札十五道,救援迟缓,导致淮西战场先大胜后大败未竟全功,被朝廷记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19-07-08 12:37
                        收起回复
                          @一览无余王之望 有好的贴子,本吧也可以开楼,别的吧没有关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19-07-08 20: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