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09,129贴子:72,502,188
  • 10回复贴,共1

华夏风云五千年——从黄帝讲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统天下千秋万代,中国历史上只有他做到了!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黄帝出生之前,部落联盟的盟主是神农氏。盟主嘛,就是大家长,部落之间的大事小情都要处理,大家也要定时的去看望盟主。这个大家长是世袭制的,可黄帝跟神农氏并没什么血缘关系,他又是怎么成为天下之主的哪?
原来啊,在黄帝成年的时候,那一代的神农氏已经没落了,没办法给诸侯们主持公道,一些个大的部落就开始欺负小部落。神农氏自己没有本事帮诸侯解决问题,也就没人把他当回事了,只有黄帝是个例外。
当时的天下有三个部落比较强大,一个是炎帝部落,一个是蚩尤部落,还有一个就是黄帝部落。炎帝和蚩尤仗着自己身体壮,公开的不把神农氏放在眼里,每次打完别人都是一副“我就打你了,没有为什么”的表情。
黄帝就不一样,他也经常吞并周围的小部落,可打完了总会讲讲理,我打你,是因为你不尊重领袖“神农氏”。那会几乎没有部落尊重神农氏了,所以黄帝这个理由打完谁都用的上。
虽然同样是挨打,可被黄帝打完的感觉有点不一样,这哥们有种替天行道的光环加身,以后跟着他混肯定不会亏待自己,所以很多小部落心甘情愿的归顺了黄帝。黄帝这实力一天天增强,内心也是泛起了波澜,披着虎皮都这么威风,这要是变成老虎那得是什么感觉,他就有心往盟主的位置上进步一下了。
黄帝首先从内部开始动作,他制定了很多规定,都是鼓励大家精诚团结的,然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让大家吃饱穿暖,最后整顿军队,让自己的具备一统天下的战斗力。
黄帝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是炎帝,这时候炎帝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所以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才分出胜负,黄帝部落征服了炎帝部落,两个部落合并组成一个新的更强大的部落。
此时黄帝的对手只有蚩尤了,本来蚩尤部落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部落,可现在黄帝部落已经进化升级了,所以黄帝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就打败了对手,还杀掉了蚩尤。
这时候黄帝放眼望去,已经是一望无边没有对手了。四方的小诸侯也很识趣,就推举黄帝为新一任的诸侯盟主,黄帝就此取代了神农氏,被诸侯们称为天子。黄帝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可要只是自己一个人到了巅峰,他也就不是我们今天这么熟悉的黄帝了。
神农氏的盟主是世袭的,黄帝的天子自然也是按照世袭规矩来。黄帝生了二十五个儿子,比较有名的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因为黄帝的寿命极其的长,等他去世的时候,两个儿子都不在了,就由昌意的儿子颛顼接替自己的位置。
颛顼也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本来在黄帝的治理下,天下已经是井井有条了,他又在爷爷的基础之上扩大了疆土面积,还很擅长心理学,利用大家对鬼神的敬畏来管理不服气的人。在这一点上,颛顼跟黄帝打着“神农氏”的旗号号令诸侯,有的一拼了。
颛顼去世之后,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继位,而是把天子位置传给了叔叔玄嚣的孙子帝喾,也就是黄帝的重孙子。这就是黄帝当天子以后的第三代接班人了,一般来这是个比较危险的时候,很容易出纨绔子弟,可人家帝喾不是,他把太爷爷打下来的江山治理的还是稳稳当当。
刚迈过去富不过三代的槛,到第四代就摔跟斗了。帝喾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放勋,一个叫挚。帝喾死后的接班人是挚,可这个挚着实有点不成器,依稀有神农氏没落子孙的样子。好在是有明白人,及时的把挚换了下来,把放勋放了上去,这放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名气不在黄帝之下的尧。
尧的事迹那就没的说了,什么天文历法,东西南北,一年三百六十六天,阴阳四季,几乎都跟他有关系。只可惜是盛极而衰,尧的儿子不怎么成器,尧就破天荒的打破了世袭制,要找个不是自己儿孙的人来接班。
众所周知,尧选择了一个德才兼备的无名小卒舜来接替自己的天子位置,这眼瞅着黄帝的家业传到第四代终于要没落了,不过您别着急,因为《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舜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禅,穷禅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对喽,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看看,这天下还是人黄帝家的。
舜在自己的晚年,把天子位置禅让给了同样德才兼备的禹。我们看看《史记夏本纪》是怎么介绍禹的。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对,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这段记载好像从年龄上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重点是夏朝的天子还是黄帝的子孙。
夏朝是被商朝取代的,商朝的开国之君是商汤,我们看看《史记商本纪》是怎介绍汤的。汤的祖先是一个叫契的人,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吞了一枚燕子卵,后来生了契,简狄的老公叫帝喾,就是颛顼继承人的那个帝喾。
商朝是被周朝取代的,周朝的开国之君是周文王姬昌,我们看看《史记周本纪》是怎么介绍周文王的。姬昌的祖先叫弃,为什么叫这么个倒霉名字那,因为弃的母亲姜原在野外走路,看到了巨人的脚印,这么一好奇就上去踩了一脚,结果怀孕了,生了孩子。姜原一生气,就把这个孩子给抛弃了,后来这孩子大难不死,姜原就把他抱回去好生抚养了,取了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弃”。前面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姜原跟上面的简狄有一个共同的老公,就是帝喾。之后周朝延续了八百多年,好几十代人做天子。
上面这些都是《史记》原文记载的内容,有好多值得品味之处。
黄帝打着“神农氏”的旗号号令江湖,这就是后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嘛。
后代的皇帝都是子继父业的世袭制,其实人家黄帝早就是这么干的,不过黄帝也有话说,我不过是像神农氏致敬罢了。
我们说后世有人废掉皇帝,叫行“伊霍之事”,是说商朝的重臣伊尹废掉天子太甲,西汉的霍光废掉了汉废帝刘贺。其实你看看这黄帝第四代接班人里面,挚作为天子不合格,就被人给废掉了,其实废掉他的那个人,或者那个集团,才是最早行“废立之事”的人。
还有商汤和姬昌祖先出生、出身的事迹,简直是匪夷所思,可司马迁把它们编到《史记》里,说明这些已经是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的故事了,可见商朝和周朝为了能跟黄帝扯上边费了多少的心思!能让两个王朝这么挖空心思的巴结,也可见黄帝是多么的了不起了!
远古的记载,多少会有虚无缥缈的感觉,五帝部分更是口口相传到的司马迁笔下,故事讲的久了,也就被后人认可了、学习了,你看商朝和周朝就已经把自己跟黄帝完美的挂钩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过往、明当世、晓未来,您能从这段历史中体会到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


IP属地:浙江1楼2019-07-11 08:24回复
    大禹治水是被逼的,三过家门不入是因为害怕,这些还只是表面的!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尧帝掌权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成灾,群臣推举鲧治理水患。鲧的本事不够好,花了九年的时间都没控制住洪水。此时舜帝接管天下,一怒之下杀了鲧,叫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跪在地上磕头不想干,还推举后稷、契和皋陶去治水,舜帝不肯,禹只好挑起了治水的重担。有人可能觉得禹的推辞只是做个样子,我觉得这应该是他的真情流露,我们可以从后面发生的事情看出端倪。
    《史记夏本纪》后面记载,禹治水非常辛苦,吃不好、睡不好,还要跋山涉水测量地形。禹花在治水上的功夫足足有十三年,他每次想起父亲,都非常的伤心难过,他三次路过家门,都不敢进去看一看。
    鲧治水九年,禹治水十三年,父子做着同样的工作,禹难免会在工作中触景生情。想起父亲的死他会难过,想想万一自己工作做不好,父亲已经给他做出的榜样,这恐怕就不是难过了,所以禹才会三次经过家门都不敢进去看一看,就是怕工作干不好,落得个身首异处。结合禹磕头推脱治水,再看看他后续的表现,完全有理由相信,禹治水是被逼的。
    皇天不负苦心人,禹最终还是把洪水给治理好了,这可是天大的功劳,也是后来禹被选为接班人最大的资本。可我们想一想,禹能治水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手下人的配合,恐怕鲧的功劳也能忽视。
    舜是多么英明的人啊,他能把这么大的责任强加给禹,必定是禹治水的本事名声在外了。鲧治水九年,作为儿子的禹耳濡目染,水利知识肯定是没少学,说不定鲧治水的时候,禹就已经作为帮手参与了,没理由父亲是治水专家,儿子还要自学治水的。
    不管怎么说,禹的治水成绩是摆在那里了,在那个流行禅让制的时代,他的名字很自然的就排在了接班人的第一位。有人会想,这治水是一回事,治理天下是另一回事,就因为功劳大,让一个水利专家当天子,会不会太草率了?其实不然,你仔细想想就能发现,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已经在治理天下了。
    《史记夏本纪》后面还记载了,因为治水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国家给禹派了很多能干的帮手,这些能人都要在禹的统一调配下工作。禹后来的名义接班人益,周朝的始祖后稷,他们都是禹的助手,下面更是有无数的官员和民夫等候调遣。
    因为洪水为患多年,大部分陆地已经不适合常规作物的种植,禹叫益给老百姓分发可以在湿地种植的稻谷种子,让后稷给饿肚子的百姓发粮食,粮食就从粮食充足的地方调过来,国家统一计划使用。老百姓是最实在的,谁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念谁的好,禹的名声在民间就这么叫响了。
    水灾治理好以后,各个地方的土质和经济情况和从前就不一样了,这就需要重新进行规划,按照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纳税政策。因为洪水是禹治好的,国家的整体情况数他最熟悉,所以大禹把天下合理的分为九州,又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土质和经济情况,重新确定了各个地方的纳税规则。禹这就是在重新划分天下了,还重新给天下制定了规则,这个时候他不但有了名声,更有了威望和实权。
    看看,表面上看起来禹只是治了个水,可这个治水范围太广责任太大,就必须给他很大的权利,手下给了很多人。等水治好了以后,又有很多后续事情,只有治水的人才能明白,这就让禹的权利和责任进一步加大,一直大到整个天下非他不可的局面。
    大禹治水看起来只是一个故事,可细想来看,跟我们一些企业里的情况又是何其的相似。公司要开展一项业务,需要专人和对方对接,这个人事情做得顺利的话,企业就会有好的收益,业务方面就要继续开展,最早接触对方的这个人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就会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有了这么一个好的开头,这个人的事业也就会顺利很多了。


    IP属地:浙江2楼2019-07-11 08:25
    回复
      从商汤到纣王,两千字讲讲商朝的历史!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的祖先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是五帝第三位帝喾的妃子。简狄一次外出,捡到一枚燕子卵,吞了下去就生了契。契长大之后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大功被封为司徒,负责教化天下风气。契被封在商国,子孙世世代代守护那块土地,经过多少年之后,商国那一代国君就是商汤。
      商汤所处的时代,是夏朝末年,末代天子正是夏桀。这哥们算是开创了有记载暴君的先河,弄的民心浮动朝野不宁,商汤抓住了这个机会想干一把,把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他在内重用伊尹为首的一批贤臣治国,对外联合其他不满夏朝的诸侯,一举击败并流放了夏桀,取而代之建立了商朝。
      商汤去世的时候,长子太丁先一步走了,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继位三年后去世,外丙的弟弟仲壬接着当上了天子。仲壬的生命线也不长,四年之后也追随父兄而去,此时伊尹还是健在的,他就做主把太丁的长子太甲扶上了天子的宝座。
      太甲这孩子身上发生了好多故事,首先他是伊尹扶持上台的,然后他在台上还干了不少的糊涂事,明显不适合治理这么大的国家。好歹是自己选的人,伊尹咬着牙也要护送一程,他是苦口婆心的给太甲提意见,还写了几篇文章让太甲参悟。不知道是太甲领悟能力不行,还是少年天性一时难改,他继续的昏庸、暴虐、不遵守祖宗的法令,把伊尹搞的是心力交瘁。
      实在没招了,伊尹最后一发狠,一脚把太甲从天子宝座踹了下去,他干脆也不避嫌,自己给商朝做起了代理天子,这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伊尹并没有放弃太甲,他侧面打听,太甲这几年长大也懂事了,就重新把太甲迎接回宫,让他二度成为天子。伊尹没有再次失望,终于成为一代明君。
      太甲去世以后,儿子沃丁继位,伊尹又辅佐了沃丁几年,才满意的去找商汤汇报工作了。
      沃丁之后的商朝天子是这样一个顺序: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太戊帝继位以后,国都出了一件怪事,一颗桑树和一颗楮树生在了朝堂上,一夜的功夫就长到两只手合抱那么粗。这可把太戊吓坏了,赶紧询问当时的相国,也就是伊尹的儿子伊陟。伊陟很有老爹的遗风,他告诉天子,这都不算事,俗话说妖魔鬼怪干不过有德之人,您只要好好修炼德行,这些都不足为惧。太戊听从伊陟的建议,没多久,那颗桑树就枯死了。
      太戊之后的商朝天子又是这样一个顺序: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在盘庚之前,商朝的政治已经不太行了,诸侯都不怎么来朝拜,国都也是几次三番的进行迁徙,这次盘庚也想通过迁都来改变一下国家的面貌。可迁都哪里是容易的事啊,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故土难离不想再动窝了。
      盘庚苦思冥想之后,决定把祖宗抬出来吓唬人,就跟大家讲。过去你们的祖宗和我的祖宗同心协力,这才有了商朝的建立和兴旺,现在国家日渐衰落,只有重新按照祖宗们的规矩过日子,日子才能好起来。这次迁都不但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遵照祖宗们的意思在办事,谁想跟祖宗较劲,我送你们过去,面对面的去理论。那时候的人很尊重祖宗,可也都是敬而远之的尊重,看天子要下杀手锏,也就乖乖的搬家了,都城就迁到了殷,后世称商朝为殷商,就是这么来的。
      迁都之后的商朝,被盘庚给盘活了,之后的商朝是这样一个阵型:盘庚—小辛—小乙—武丁。
      武丁是盘庚之后的又一个明君,盘庚之后的江山被后代给整乱了,武丁想再重新盘一盘。武丁这个人城府非常之深,在他继位的前三年的时间里,一点没插手国家大事,都交给臣子料理,他就那么看,想从里面看出点门道来。
      有一天武丁做了个梦,梦里遇到一个叫圣人叫做说。醒来以后他就按个给大臣相面,可一个对上的都没有。朝里没有那就朝外去找吧,经过好长时间的寻觅,有人在傅险这个地方找到了一个做建筑工的奴隶,此人长相跟梦里一模一样。武丁跟这个奴隶就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结果这还真是一位大贤人,武丁就任命他为相国。因为此人是在傅险被发现的,梦里又叫做说,所以后人称他为傅说。
      有了贤人相助,武丁就甩开膀子干了,商朝再次焕发除了活力。
      商朝国君再次列队: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
      武乙是个**,商朝没在他手里灭掉,纯粹是时机不到。他做了一个雕像,管它叫天神,经常跟天神打赌,让手下做裁判,可想而知,天神常常是他的手下败将。作为给自己的奖励,武乙又做了个皮袋子,里面装满了血挂起来,然后拿箭对着皮袋子射,美其名曰“射天”。呵呵,老天那是好惹的吗!一次武乙外出打猎,天上发下一个暴雷,把他给劈死了。
      后面的队形是这样的:武乙—太丁—帝乙—帝辛。
      帝辛还有个称呼叫商纣。商纣从小就非常聪明,人长的也是浓眉大眼一表人才,最招人气的是,他还力大无穷能言善辩,这简直就是百年不遇的奇才。可这个奇才毛病也多,饮酒好色、残暴无度,有臣子对他进行劝谏,都被他伶牙俐齿的一一化解了。
      那个时候西边的周国开始发达了,诸侯们对商朝也是离心离德,这外力和内里方向一致,牧野一战,商朝彻底没有了希望,纣王登上鹿台投火自尽。商朝自此被终结了!


      IP属地:浙江3楼2019-07-11 08:36
      回复
        一千五百字,串讲西周276年!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得了天下之后,把功臣和贵族们该封的封,该赏的赏,之后就跟弟弟周公旦(就是后来的周公)进行了一番长谈。谈话的内容大概是,商朝干的不好失去了天下,我们要勤奋努力才能让天下归心,这一年是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去世以后,幼子周成王继位,周公代替侄子做起了天子的工作。周公按照哥哥的教导勤奋努力工作,可其他几个弟弟不理解,管叔、蔡叔伙同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了。眼看这刚打下的江山要乱,周公果断行使雷霆手段,派兵把叛乱给平定了,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这敲山震虎很有效,其他蠢蠢欲动的人都把野心给憋了回去,周朝的江山稳当了。
        几年以后,周公把国家钥匙上交,周成王正式治理国家。成王去世之前,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怕儿子不能担当重任,让召公等人进行辅佐,结果也是顺利交接,这位天子就是周康王。周成王和周康王父子俩业务能力都很强,后人把这段历史称为成康之治。
        兴衰总是交替的,周康王的儿子就不太给力了,他是周昭王。《史记》里对他的记载不多,可是里面确是大有玄机,说周昭王去南方视察,死在了江上。在其他史书零散的记载中,周昭王是去南方跟楚国较劲,结果较劲失败,被老百姓给搞死了。
        周昭王死了,儿子周穆王终于出头了,因为此时他已经五十岁了。周穆王年老雄心在,他对当时的周边环境不是很满意,力派众意对少数民族犬戎动武了,这次有记载的收获是四只白狼和四头白鹿。打仗只是周穆王的本事之一,在他的任期之内,制定了详实的法令,让周朝有法可依成为了现实。
        周穆王之后的历史是这样的,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厉王是个有故事的人。
        周厉王有个爱好,钱。为了这个爱好,他重用了荣夷公给他搞钱。结果搞的都城老百姓们意见很大,怨声载道议论纷纷。周厉王也真厉害,他见招拆招,派人监视老百姓,谁敢非议国君就杀头。这样下来,国都的百姓走在路上都不敢说话,互相递个眼神就算打招呼了。
        不让人说话谁受得了啊,三年之后,都城的百姓憋不住了,他们抄起锅碗瓢盆冲进了王宫,想让周厉王尝尝他们的手艺,卫士们也不阻拦,周厉王哪敢消受这个,赶紧逃命去了。大家伙觉得不解气,要杀掉太子静,召公就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了出去,这场动乱才得以平息。
        此后周朝进入了一段天子真空期,召公和周公(另一个周公)共同管理国家,史称“共和执政”。
        十四年后,周厉王在外地去世,太子静上位,这就是周宣王。周宣王为了一雪前耻发动了几场对戎狄的战争,结果损失惨重。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周朝的根基已经摇动,诸侯们已经不太尊重天子了。
        接下来上场的这位,就是被称为西周最熟悉的面孔,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周幽王掌权以后,经常发生天灾人祸,不是地震就是旱灾。可周幽王顾不上操心这些,他宠爱褒姒,就废掉申王后和王后生的太子宜臼,立褒姒生的儿子为接班人。
        这褒姒是个冷面美人,笑点有十八层楼那么高,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居然使出了玩命的招数,烽火戏诸侯。那烽火台是天子有难,向诸侯们求救的时候才能点的,周幽王凭空就点燃烽火台,引得诸侯们慌忙赶来,结果空忙一场,这才戳中了褒美人的笑点。本来周天子在诸侯心中就没有多少威信了,被周幽王这么三折腾两折腾的,信用值造的精光。
        终于到了自食恶果的时候,申王后的父亲给女儿和外孙宜臼报仇,联合犬戎部落进攻都城,周幽王慌忙命人点燃烽火台,没有一支诸侯军队前来救驾,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之下,褒姒被抢走,都城被洗劫一空。
        宜臼继位,就是周平王。为了防止戎狄再次来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到了洛邑,西周结束。


        IP属地:浙江4楼2019-07-11 08:36
        回复
          春秋五霸要是这样讲,想记不住都难!
          通常的春秋五霸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依据《史记索隐》
          春秋五霸分别是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另一个是依据《荀子》
          这里的春秋五霸分别是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其实这八个人都不是外人
          他们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我就给您串讲一下
          首先是齐桓公
          那一年齐国内乱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亡在外
          等形式好转了
          公子小白抢先回国继位
          就是齐桓公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之下
          励精图治振兴了齐国
          后来屡次会和诸侯
          以周天子的名义行征伐之事
          成为春秋名副其实的霸主
          齐桓公纵横天下是一把好手
          可并不是个称职的父亲
          他死之后五个儿子都想继位
          本来的太子是首当其冲
          就跑到了宋国避难
          那时宋国的国君是宋襄公
          宋襄公很仁义
          联合了几家诸侯把齐太子护送回国继位
          在这个过程中
          他也萌发了一个念头
          要继承齐桓公的事业
          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他召集齐国楚国和几个国家会盟
          名义上商量新一任霸主的人选
          暗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那时候楚国的国王是楚成王
          楚成王一点都不给宋襄公面子
          仗着自己大腿粗
          就在会场把宋襄公给绑架了
          几天的人质生活没有改变宋襄公
          被释放之后他是豪气不减
          依旧做着称霸天下的美梦
          终于还是跟楚国再次发生了冲突
          本来宋国就弱于楚国
          可宋襄公在两军阵前还讲究仁义
          结果宋军损失惨重
          宋襄公也大腿中箭病倒了
          就在宋襄公养病期间
          有一个落魄公子来投奔
          这哥们不是旁人
          正是晋国的重耳公子
          宋襄公让人热情的招待了重耳
          无奈实力有限
          没办法送重耳回晋国继位了
          重耳吃了几天饱饭之后
          只好继续上路
          他辗转反侧就来到了楚国
          楚成王很重视重耳
          对他是厚待有加
          重耳也许下豪言
          日后两国交战
          晋国必退避三舍
          可当时有一个问题
          楚国离晋国太远了
          发兵送重耳继位有难度
          楚成王就让人送重耳去秦国求助
          秦国那时候的国君是秦穆公
          秦穆公非常豪气
          把几个女儿许配给了重耳
          还发兵送重耳回国继位
          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继位之后
          晋国还就真跟楚国发生了摩擦
          这三下两下就擦枪走火
          两国就干上了
          晋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
          周天子派人给晋国送去贺礼
          晋文公成为新一任霸主
          晋文公继位的时候已经六十多了
          称霸没几年就死了
          他儿子继位之后
          晋国又跟秦国发生了摩擦
          两国都没有克制
          结果晋国又打败了秦国
          秦穆公对这个事非常重视
          养精蓄锐几年之后
          派兵再次出战晋国
          秦国终于打败了晋国
          秦穆公还亲自去了上一次的战场
          祭奠当年阵亡的秦军将士
          自此之后秦国威名震天下
          秦穆公的名号响当当
          先放下秦穆公不说
          再说当年的楚成王
          楚成王横了一辈子
          先是欺负宋襄公
          后来又助晋文公回家
          就算后来楚国败给晋国
          这里面也有楚成王不想跟晋国闹僵的因素
          可楚成王老年就惨了
          被他儿子给害死了
          这个害死楚成王的人继承了大位
          就叫楚穆王
          楚穆王死后儿子继位
          就是著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是低开高走
          刚继位的时候整天吃喝玩乐
          等开悟之后那叫一个生猛啊
          先是拿周边的小国家练手
          后来又打败了强大的晋国
          从此江湖之上就多了楚庄王的传说
          楚国自楚庄王之后一直强大
          国君的位置一代一代往下传
          就传到了楚平王这一代
          楚平王给太子建娶了个漂亮媳妇
          一时心动先占为己有了
          结果太子建就跟老爹离心离德的
          父子矛盾越来越大
          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就遭殃了
          伍奢跟自己的儿子伍尚都被杀害
          小儿子伍子胥逃到了临近的吴国
          吴国的历史比较悠久
          它的创始人是周文王的两位伯父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
          两位哥哥觉得弟弟最贤明
          为了不让老爹为难
          就跑到了南方自立山头建立了吴国
          让季历继位了
          吴国往下传了这么多年
          传到了吴王僚的手中
          伍子胥就投奔了吴王僚
          想借助吴国的实力给父兄报仇
          可吴国迟迟不行动
          伍子胥协助吴国的公子光杀掉吴王僚
          公子光继位之后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重用伍子胥和孙武
          挥师攻打楚国
          楚国那叫一个惨
          连国都都被吴国占领了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
          伍子胥把他从坟墓中拉了出来
          用鞭子狠狠的抽打
          就在吴军在楚国撒野的时候
          邻近的越国来偷袭了
          这越国的历史也很悠久
          他们的创始人
          是夏朝明君少康小老婆生的儿子
          吴越两国挨着
          经常会打打杀杀
          听说吴军出动打楚国
          就想来占点便宜
          结果吴军及时反击
          越国也没占到便宜
          此时的越国国君叫勾践
          几年之后
          勾践再次组织队伍攻打吴国
          阖闾一个不防备
          被越国的敢死队咬住了
          身负重伤不治而亡
          他的儿子继位就夫差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夫差经过几年的准备
          再次发动大军攻打越国
          这次连本带利都拿了回来
          勾践也成了吴国的阶下囚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
          勾践回国之后卧薪尝胆
          数年之后故技重施
          趁吴国不备大局进攻
          终于打败吴国杀掉了夫差
          越王勾践就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IP属地:浙江6楼2019-07-11 08:38
          回复
            《封神榜》里姜子牙是个神仙,看看《史记》是怎么写他的!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我们熟悉的那个姜子牙,祖上是个大官,曾经辅佐大禹治过水。后代之中有的被封到吕邑,有的被封到了申邑,封到申邑的这一支就姓了姜。姜子牙本来是姓姜的,可祖上在吕邑待过,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吕尚。
            虽然是贵族的后代,可到了姜子牙那一拨已经没落了,他日子过得很窘迫,一直到胡子花白了,还没有什么成就。姜子牙不甘心啊,他觉得自己一肚子的本事,就是没人赏识,听说周国的西伯侯在求贤纳才,他就到西伯侯打猎路上的河边去钓鱼,为的是求一个偶遇的机会。
            这就跟伊尹扮成厨师跟商汤谈话差不多,姜子牙终于有了一次跟西伯侯面谈的机会。要说人家姜子牙还是有真才实学的,西伯侯心中的很多疑惑都被他给梳理清楚了,于是姜子牙被西伯侯带到了周国,而后封为国师,这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那会商纣自作孽,姬昌就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可动静搞的有点大惊动了商纣,被聪明的商纣骗到朝歌给关起来了。周国没有老大,有点稳不住了,这时候姜子牙的见识就显现出来了。他充分分析了商纣的爱好,然后送去了一批美女和奇珍异宝,结果真就把姬昌给赎回来了。
            回到周国以后,姬昌这身冷汗还没干利索,他觉得当务之急,除了不再去朝歌以外,就是要抓紧时间备战了。这才是姜子牙真正显身手的时候,他教姬昌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对没法争取的国家直接开战,还努力发展周国自身的生产。就这样,天下三分,周国已经拥有了二分。
            姬昌没有活过姜子牙,他儿子继位就是周武王。对于周武王来讲,姜子牙是亦师亦父的人物了,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姜子牙自然不会让孩子失望,他帮衬着周武王灭掉商朝建了了大周朝。
            建立国家容易,建设国家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姜子牙又继续送了周武王一程。他建议把商纣的钱财赏赐给有功的人,把商朝的粮食发放给贫苦的百姓,释放被纣王关押的贤臣,把大禹做的九鼎搬到周朝王宫。除以以外,还重新修订了周朝的政治,给天下做出一个姿态,周朝要跟天下百姓共同创造一个新时代。
            虽然姜子牙站到前台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了,可你看人家这老头,干了很多人几辈子都没干出来的事情,后代的不好说,往前数,也只有辅佐商汤打天下的伊尹可以跟他相提并论了。
            天下是大家一块打下来的,周武王论功行赏,把土地一一封给功臣和贵族们,第一个受封的就是姜子牙,封给他东边齐地的营丘,让他去建立齐国。老头毕竟年纪有点大了,再加上他觉得天下大事已定,所以就一路慢悠悠的往封地赶。
            就在快要到地方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不知道旅馆的主人是什么来路,一天晚上他跟姜子牙唠嗑,我听说很多事情是得到困难失去容易啊,看你老人家睡觉这么安稳,应该不是去封国受封的吧。也许是说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啊,姜子牙一激灵,是啊,我这还没上任把地盘抓到手里,万一有了变故可怎么办?他马上觉也不睡了,穿上衣服是连夜赶路,第二天天刚亮就到了自己的封地。
            果然出事了,营丘有个邻居是莱国,是个夷族国家,莱国趁着商朝刚灭亡,周朝还没全面接管的这个空隙,想扩大土地,就相中营丘这块地方了。幸亏姜子牙及时赶到了,有了主心骨以后,营丘的将士们团结起来赶跑了来犯之敌,这才算没闹出了大乱子。
            你想一个周朝姜子牙都能梳理明白,何况一个齐国了,于是他重修政治,按照本地的风俗习惯简化了繁琐的礼仪,鼓励工商业,还利用靠海的优势搞活了水产这一块。齐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快就提高了,附近老百姓一看,也纷纷来齐国落户,这样三年五载以后,齐国就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大国。
            周武王去世以后,姜子牙依旧健在,那时候周公辅佐周成王,管叔和蔡叔作乱,淮浦的夷族人也跟着闹事。周公自己的精力实在有限,又怕边远地区乱套不好收拾,就给姜子牙下达了一道命令:
            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棱,北到无棣,所有的诸侯国,只要有罪,你都有权利去征讨他们。
            这就属于有了一把尚方宝剑,齐国不管想打谁,只要找个顺口的理由就行了(后代齐桓公称霸,很多次打的就是这个旗号)。从此以后,齐国不但人口众多,土地面积也逐年扩大,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IP属地:浙江7楼2019-07-11 08:39
            回复
              从姜子牙到齐桓公,齐国这几百年都经历了什么?
              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论功行赏被封到齐国。姜子牙之后名气最大的齐国国君,是齐桓公小白。从姜子牙到小白之间大概有三百多年的时间,今天给大家讲一讲,这段时间里齐国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情!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在营丘建都以后,把齐国治理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附近百姓纷纷来投奔,齐国成为人口大国。后来管叔、蔡叔作乱,周公又赋予齐国征讨有罪诸侯的权利,让齐国一跃成为最有权势的诸侯国。
              姜子牙去世以后,丁公—乙公—癸公—哀公先后继位。那时候国君的称号,都是在去世以后追封的,你看齐哀公这个称呼,就知道这肯定是个悲伤的故事。
              齐国附近有一个纪国,跟齐国关系不太好,纪侯在周天子面前说了齐哀公的坏话,于是就悲剧了,周天子下令把齐哀公扔到锅里给煮了。人家是天子,齐国***子还要继续过,就让哀公的弟弟继位,这就是齐胡公,齐胡公为了防备纪侯对自己不利,把国都从营丘迁到了薄姑。
              齐胡公为了防备邻居迁都了,可很多贵族是不想迁都的,齐哀公另一个弟弟就很不满意,他从营丘起兵杀了齐胡公,自己当上了国君,又把国都迁到了临淄。为了避免别人学自己,他还把齐胡公的子孙都赶出了齐国,这个新国君是齐献公。
              齐献公去世以后,儿子齐武公继位,齐武公之后儿子齐厉公继位。大家看看啊,厉公这也不是个吉利的称呼。齐厉公为人非常残暴,渐渐失去了民心,这时候原来齐胡公的儿子就潜伏回到了齐国,很多人打算拥立他做国君。
              这双方就展开了一战内战,齐厉公被打死了,可齐胡公的儿子也战死了,齐国人一看,干脆谁也别折腾了,就拥立齐厉公的儿子继位,就是齐文公。齐文公肯定要给父亲报仇,他一口气杀了七十多个参与攻击父亲的人,这个事才算告一段落。
              齐文公—齐成公—齐庄公—齐僖公,齐僖公有个弟弟英年早逝,留下个儿子叫公子无知。咱先不管这个名字取的怎么样,反正他很讨伯父的欢心,齐僖公给公子无知的待遇相当高,基本是太子享受什么待遇,他就享受什么待遇。那太子也是人,他对这个无知弟弟相当的不满意。
              齐僖公去世以后,太子继位就是齐襄公,齐襄公是个很有故事的人。齐襄公继位以后,首先就把公子无知的待遇给降了下来,然后看无知的表现。无知这个时候还是挺乖的,不满意归不满意,只是把不满意先放到了肚子里。
              齐襄公有个妹妹,兄妹俩很早就有奸情,后来妹妹嫁到鲁国,做了鲁桓公的夫人。有一次鲁桓公去齐国访问,夫人也跟着回了一趟娘家,结果跟齐襄公旧情复发了。很不巧的是,这个事情被鲁桓公发现了,这绿帽子带的实在窝火,他就把夫人狠狠的教训了一顿,然后闹着要回家。夫人害怕了,这还是在齐国,要是回到了鲁国,还不知道会有什么等着自己,她一害怕就把这事告诉了齐襄公。
              也不知道齐襄公是怎么想的,他就当什么也不知道,而后请鲁桓公喝酒,等鲁桓公喝的酩酊大醉,齐襄公一个眼神,让一个叫彭生的大力士抱鲁桓公上车。等鲁桓公的车到了地方,手下人招呼下车才发现,主人早就一命呜呼了。
              这么大的事情,鲁国人肯定不干了,再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多少也知道了国君被害的原因,就采用外交手段,让齐国给一个说法。齐襄公那个事情都能做出来的人,还用犹豫这个吗,他就一推六二五,把彭生杀了去顶罪。鲁国也是实在惹不起齐国,只好接受了这么窝囊的结果。
              齐襄公对邻国国君都这么随便,对本国人就更不用说了。有一年他派连称和管至父带兵驻守葵丘,说好了一年之后就让人换他们回来,可一年之后是音信皆无,有人提了这个事情,齐襄公一摇脑袋,就让他们俩待在那里好了。这哥俩知道以后可就翻脸了,他们知道公子无知一直对齐襄公不满意,就联合他要一起做掉齐襄公,然后让无知当国君。连称有个堂妹,是齐襄公的妃子,可一直被冷落,连称就跟她打包票,事成之后让他做公子无知的正房夫人,前提是她要及时汇报齐襄公的行踪。
              有一次齐襄公外出打猎,结果受了伤,把鞋子还给丢了,回宫之后他就把管鞋子的给打了一顿。消息很快传到了宫外,连称、管至父和无知就带人杀进了王宫,齐襄公三藏两躲的还是被找到了,就这么一命呜呼了。因为齐襄公平时太没有人性了,也没有人出来管,无知就这样当上了国君。
              齐襄公不是好东西,那无知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在当国君之前,结下了不少的仇家。有一次他去雍林游玩,雍林那地方就有他的仇人,结果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无知在雍林被人家给解决了。
              现在齐国国君宝座空了出来,也没有人敢主动往上凑,臣子们就开始商量,应该要选一个有继承权的人出来。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当初齐襄公害死鲁桓公,又在国内为非作歹的,他这两个弟弟手下都有明白人,为了将来不受牵连,就分别保着二位公子逃往其他国家了。
              后面的故事就广为人知了,管仲陪着公子纠,鲍叔牙陪着公子小白,两路人马分别回国继位,最后公子小白先一步登上国君宝座,他就是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IP属地:浙江8楼2019-07-11 08:39
              回复
                齐桓公为什么能当上霸主,看看他做了哪些事情!
                齐桓公是公认的春秋霸主。在很多人心中,霸主就是国家强大,想欺负谁欺负谁,齐桓公应该就是这样的。要是这样想的话,那您对齐桓公的误会可就深了。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齐桓公都做了什么事情,才有资格做霸主的。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襄公死后,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从莒国和鲁国回国争当接班人。在赛跑的过程中,鲁国人用箭射中了小白,可还是没耽误他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公子纠只好返回鲁国,小白就是齐桓公。
                君子报仇,不分早晚。潜在的竞争对手在鲁国,鲁国还伤过自己,齐桓公光明正大的兵发鲁国。鲁国明显不是对手,齐军先是大败鲁军,而后截断了鲁军的退路,这个打击可是精神、肉体双重的,鲁国人非常害怕。
                这时候齐桓公先送来了书信,公子纠是我兄弟,对他我下不去手,你们帮我解决了他吧。他那个老师,就是管仲,这个人挑拨我们兄弟关系,我要好好伺候伺候他,把他押送到齐国来。
                鲁国人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勇气,乖乖的照办了。结果管仲到了齐国以后,被齐桓公委以重任。管仲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不管治理国家,带兵打仗,发展经济,都很有一套,齐国的气象就焕然一新了。
                齐桓公这一手很高明,国家有难的时候,鲁国来占便宜,我反手就是一记重拳,还让你说什么就得干什么,齐国的地位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大家都看好了,齐国还是那个强大的齐国,不要打我的主意了。
                再一个就是重用管仲,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跟齐桓公曾经是死对头。虽说是鲍叔牙极力举荐了,可齐桓公能放下成见,敞开心胸的接纳管仲,重用管仲,这份胸怀气度,就让诸侯们不得不都挑大拇指。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作为一个大国国君,齐桓公已经称职了,可还够不上当霸主的资格,后续他还做了很多事情。
                鲁国和齐国是邻居,它具备了一切受气包的特质,早在齐桓公继位前,鲁国就经常挨欺负,齐桓公更是隔三差五的来找茬。接下来的这一战最经典,他来自我们中学要求通篇背诵的课文《曹刿论战》。具体经过就没必要复述了,弱小的鲁国一鼓作气,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可后面很多人不知道,在打了胜仗以后,鲁国请求割地求和。
                这好像有点不好理解,其实两国的实力悬殊还是很大的,鲁国能取胜跟齐国轻敌有很大关系。虽然已经让你们知道,鲁国不是可以随意践踏的,可为了防止齐国报复,我们还是献上了满满的诚意。
                鲁国还真是有人才,在双方君主会盟的时候,另一个曹沬蹿了上来,他拿匕首挟制了齐桓公,逼着齐桓公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当时都吓坏了,赶紧就同意了。等人身安全后,齐桓公恼了,他要反悔,还要杀死曹沬。管仲及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曹沬,不值得坏了您的好名声。结果,齐国归还了鲁国的所有土地,齐桓公言而有信的名声就在诸侯中传开了。
                还有一次,燕国被少数民族山戎欺负了,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自帅军远赴燕国援助。这次作战也是一波三折,老马识途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总之最后是赶跑了山戎人,齐桓公班师回齐国了。
                恩人要走了,燕庄公肯定是要送一送的,可能是哥俩比较投缘,这边送边唠的,就走远了。等两人醒过神来,已经在齐国境内了,当时有个规矩,诸侯国的国君,只有在送天子的时候,才能送出国。燕庄公有点纠结,齐桓公很果断,不能让兄弟你为难,从脚下到边境,这块土地就送给燕国了。燕庄公这回是彻底的拜服了,看看人家这气度,这魄力,本来燕国已经给停止给周天子进贡了(那时候好多国家都不把天子当回事),得了,从此我继续给天子进贡,我要做个守规矩的诸侯国。
                经过了这两件事,齐桓公的信用值爆棚,诸侯们明白了,这是个言而有信的人,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是个道德楷模。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国君,我们必须服气。
                到这个时候,齐桓公已经具备了霸主气质,只需要再进一步完善了。
                公子小白当年逃亡的时候,路过谭国,谭国人没接纳他,齐桓公继位以后,首先就把谭国给灭了。
                卫国受到了狄人的侵略,灭国了,齐国就联合几个诸侯国帮助卫国复国,还提供人力物力帮卫国修建新都城。
                齐桓公的蔡国夫人跑回娘家,齐国发兵灭了蔡国,因为楚国支持蔡国,齐国就兵临城下,顺便指责楚国不给周天子进贡。最后楚国承认错误,表示要恢复进贡。
                周惠王宠爱小儿子,有心要废掉太子郑,太子的位置岌岌可危。周惠王去世以后,齐桓公带头,约鲁、宋、卫、许、曹、陈等国,一起拥护太子郑,把他送上了天子宝座,就是周襄王,周襄王感激不尽。
                几年后齐桓公会和诸侯,约定大家以后怎么尊重天子,怎么互相帮助。周襄王派人赐给齐桓公祭祀用的肉,象征着天子武力的弓箭,外加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车马。这是周天子给予诸侯国最高规格的赏赐,齐桓公成为天子认可的霸主!
                齐桓公是这样一个人,他有强大的实力,有天下认可的诚信,有谁不服就打谁的履历,还有救危扶难的优秀品质。所以他才是霸主!


                IP属地:浙江9楼2019-07-11 08:40
                回复
                  落魄时宽容自己,得势时善待他人,这是管仲最伟大的地方!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平生有两个偶像。一个是统帅燕军,险些荡平强大齐国的乐毅;另一个是辅佐齐桓公,让齐国第一次崛起的管仲。我们这里不讨论诸葛亮为什么对齐国这么情有独钟,单单通过管仲的所作所为,揣摩一下他的心路历程。
                  据《史记管仲列传》记载,管仲功成名就后,曾有过一次内心独白,把一个*丝的落魄和无奈,书写的淋漓尽致。
                  管仲说,我以前家里穷,为了讨口饭吃,跟鲍叔牙合伙跑买卖。每次赚钱以后,我都多分一点,别人都说我贪心,鲍叔牙却不这么看,他觉得我实在是太需要钱了。
                  虽然做生意不行,我自以为头脑还不错,有时候会给鲍叔牙帮忙出主意。可就那么矬,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让他处境更艰难。鲍叔牙不觉得我笨,他认为人是有时运的,我只是处在干什么都不顺的阶段。
                  后来我当官了,以为从此可以大展拳脚飞黄腾达,可事情偏偏不如我所愿,干活常常让老板不满意,一次又一次的被免职。鲍叔牙不觉得我没才能,他知道我是没有遇到好老板,没遇到好时机。
                  当官不行了,我又去参军,想通过立军功往上走一走。可上了战场,我是几次三番的当逃兵。鲍叔牙依旧理解我,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是有老母亲在家,害怕自己死后没人照顾她。
                  终于我遇到了公子纠,给他当了老师,他对我也是言听计从的,前方似乎一片坦途。可一山还有一山高,公子纠失败了。跟我一起辅佐他的,有个叫召忽的哥们,人家是真烈性子,自杀了。我舍不得死,乖乖的当了阶下囚,从鲁国被解押回了齐国。鲍叔牙不认为我是不知羞耻,他知道我不会把这些小挫折当耻辱,对我管仲来说,不能名扬天下,才是最大的耻辱。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看一看,管仲在名扬天下之前,是何等的落魄,几乎是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后人都说鲍叔牙理解管仲,是因为他了解管仲,这是在管仲成功以后的说法,管仲受到这些挫败的时候,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恐怕鲍叔牙并不知道,他只是作为一个朋友善意的宽慰而已。今天我就从管仲后来的言行举动分析一下,他那些年,究竟经历了怎样一个心路历程。
                  我觉得管仲在屡挫屡败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英雄豪气,他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因为他非常了解人性,这一点,可以从他后来的治国看得出来。
                  据《史记管仲列传》记载,管仲在治国的时候,讲过一句名言,仓库里有粮食了,人民就会懂礼节;肚子吃饱了,人民才会有羞耻观。这句话是管仲讲给别人听的,可何尝又不是他今昔对比的写照。
                  以前穷的时候,他会占鲍叔牙的便宜,合伙做买卖多分钱;以前落魄的时候,只想活下去,他会当逃兵;以前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会忍辱负重,被押在囚车里,从公子纠手下转投到小白门前。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他是天下第一大国齐国的相国,他自己不会受困于贫穷,不会受困于才华无用武之地,可管仲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窘迫,他开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了。
                  司马迁评价管仲治国用了这么一段话“管仲治理齐国,流通货物,累计财物,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最后一句特别的吸引人,管仲处于高级管理者的位置,他发布政令不是为了炫耀权利,是以百姓容易执行为原则。百姓想要的,就顺从他们的心愿给予,百姓不想要的,就顺应民意废除掉。
                  有人会提出质疑,统治阶级和百姓的立场不同,管仲这样顺着百姓,会不会危害到齐国?这个怀疑多余了,管仲治理齐国期间,就是齐桓公称霸春秋的时候,就是因为管仲治国有方,齐国国力充足,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我这里大胆的揣测管仲,他肯定是个有才华有志向的人,可是在落魄的时候,他并没有和自己较劲,而是选择了善待自己、放过自己,让自己柔软的渡过一段又一段的低谷。而在权倾天下之后,他又审时度势,了解人民的疾苦和需要,善待百姓,让国家和人民共同发展。
                  也许更多人看到的是,管仲辅佐下齐桓公的霸业,可我觉得,管仲最吸引我的,还是他身上这种以己推人的,人性的光辉!


                  IP属地:浙江10楼2019-07-11 08:40
                  回复
                    《史记》不止一次的讲,齐桓公几度想取代周朝!
                    商汤是夏朝的臣子,商朝取代了夏朝。姬发是商朝的臣子,周朝接管了商朝。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齐桓公成为第一代霸主,代替周天子号令诸侯。那么齐国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建立个齐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其实齐桓公不是没想过,有几次甚至要付诸行动了。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前后九次会和诸侯,其中最威风的一次是在葵丘。那次之前,在齐桓公为首的几个诸侯国力挺之下,周襄王当上了天子,所以这一次诸侯会和,周襄王表示了自己的心意。
                    周天子派人送来了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用的祭肉,这肉本身没多少价值,主要是附加在肉上面的价值有价值。本来是给祖宗们吃的,现在拿过来送给你,这份尊重可是沉甸甸的。
                    除了祭肉,周天子还送来了朱红色的大车和弓箭,这些都是天子才有资格用的。当初周朝刚刚建立,管叔和蔡叔几个人叛乱,为了整个国家不被颠覆,周公就曾经给姜子牙下放过权利,天下诸侯如有叛乱的,你都可以放手去征讨。现在周襄王再次把象征天子权利的车马和弓箭赐给齐桓公,说明已经充分认可了齐国的地位。
                    上面这两样都是厚礼重赏,可没想到后面还有更狠的,周天子特许,齐桓公不用跪拜谢恩。齐桓公这会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这是什么意思,这意思我可以跟天子平起平坐了,他就真没想再跪拜了。
                    这个时候管仲戳了他一下,前面两样可以接受,最后这个不能答应,这有点过分了。齐桓公对管仲一向尊重,虽说心里有点不情愿,还是推掉了这个大礼,跪下谢恩天子的赏赐。
                    这件事情以后,《史记》里没有记载齐桓公的心理活动,估计他也没跟别人念叨过。不过从后面记载的事情看来,齐桓公已经有了取周朝而代之的念头。
                    那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和诸侯,齐国的盟主地位正处于巅峰,参加会和的诸侯国比较全,齐桓公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
                    我向南征讨到达召陵,看到了熊山;向北征讨山戎、孤竹;向西征讨大夏,登上了太行山才回军。我九次会和诸侯,一次辅佐天子登上宝座,诸侯们没有人敢违抗我的命令。从前夏、商、周三代承受老天的命令管理天下,他们做的事情,跟我今天做的没什么区别。我想去泰山祭天,去梁父山去祭地。
                    听听齐桓公说的这些话,这可是一点都没藏着掖着,已经赤裸裸的表明,我干了跟天子一样的事情,那我就该做天子了。其中这祭天祭地,是只有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从前黄帝曾经祭祀过天地,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也登上泰山和梁父山祭祀过天地。
                    听齐桓公这么赤裸的坦露心迹,管仲坐不住了,他是极力的劝谏,不能这么干啊!可是齐桓公这次态度非常坚决,上次不让我跪拜谢恩,我就听你的犹豫了,这次的天地我是非祭祀不可了。
                    管仲实在没招了,就用了个迂回,古人祭天祭地,都是要有个名目的,比如远方有珍奇动物出现,献到您这来了,这也算是老天给您发信号了。接收到信号以后,您再去祭天祭地,给老天回复一个“收到”,这才是合情合理的。
                    齐桓公本来想做这个事情,也是多少有点心虚的,也想找个正当理由。现在管仲给他指出道来了,也就欣然答应了,就等老天给他发信号了。可一直等到他死,这信号也没发出来。
                    上面这两件事情,是齐桓公想取代周朝,做的比较明显的案例,其实就在接受周天子祭肉之前,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只不过《史记》里记载的比较隐晦,这里翻出来跟大家分析一下。
                    这是一个很熟悉的故事,那时候齐桓公已经是霸主了,北方的燕国受到更北方山戎的侵扰,没能力保护自己,请求齐国援助。齐桓公很重视这次援助活动,带着管仲和大军出发了,过程省略,山戎被打跑了,齐军班师回国,燕庄公亲自送行。
                    《史记》里的记载是,双方依依不舍,一直送出了燕国,送进了齐国,大家才清醒过来。当时有规定,诸侯只有送天子,才能送出自己国家,否则就是大不敬。齐桓公当机立断,把脚下到燕国边境的土地都送给了燕国,保住了燕庄公的脸面。燕国也投桃报李,重新向周天子进贡,皆大欢喜。
                    一个朋友向我指出,这段史料很不合理,那是两个国君和两国军队,那么多人,怎么就连国境线都没有发现?这不符合常理,很大可能是,这是其中一方蓄意所为。如果是有预谋的,那么谁的嫌疑更大哪?
                    这个问题提的好,齐桓公是霸主了,比周天子都有权势,燕庄公敢害他的可能性很小,一则是求人家来帮助自己的;二则是就算陷害,也没人能管的了齐桓公,何苦枉做小人。那么所有嫌疑,都落到了齐桓公的头上。
                    齐桓公为什么要这么干?诸侯送天子才能送出国,他让燕庄公送自己出国,这就是在心里嘚瑟,或者是向诸侯们暗示,我干了天子的事情,该享受天子的待遇了。从后面他的两次举动,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我们可以臆想一下当时的场面,齐桓公和燕庄公实力差距明显,出了国界的时候,燕庄公想让马车停下来,可齐桓公就是假装没看见,一直拉着燕庄公唠,燕庄公没招啊,只好跟着装糊涂,直到齐桓公恍然大悟。


                    IP属地:浙江11楼2019-07-11 13:38
                    回复
                      A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9-09-20 14: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