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613贴子:1,283,212
  • 16回复贴,共1

诸葛亮与《孙武兵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时期,魏、蜀、吴兵戎交葛,争霸天下。作为“兵学圣典”的《孙武兵法》,三国英雄大多奉为圭臬,以求“战必胜,攻必克”。史载,曹操“依孙吴兵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①,著有《兵书接要》、《续孙子兵法》、《兵法略解》、《孙子兵法注》等,并有“最早注《孙子》的人”一说。而作为曹操的首要对手、当时的重要人物、具有“智圣”之誉的诸葛亮,在这面却记载甚少,学者们也少有把其与《孙武兵法》相联系。笔者认为,诸葛亮隆中决策、左右各国、戎马疆场,“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名显三国,除了其政治思想的开明、外交路线的高超、以及民族政策的远见卓识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在于他精深的军事谋略思想。而观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在作战实践的基础上,学用《孙武》,当是其重要的来源。本文从诸葛亮的作战实践和理论著述两个方面论之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7-14 22:06回复
    自公元207起,诸葛亮辅佐刘备,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大破曹操于赤壁,使刘备集团从“失众势寡无立锥之地”,发展到了雄据荆益、虎视中原、与魏吴相抗衡的三国鼎立之势。之后,他又辅佐愚主刘禅,以弱小之蜀,屡伐强魏,以至被老成持重、深谙兵法的司马懿称其为“天下奇才”。期间,诸葛亮亲自指挥、并具有较大影响的军事活动有三次,即赤壁之战、安抚南中和北伐曹魏。而在这三次军事活动中,无论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无不蕴涵着孙武的军事思想精华,是学用《孙武》的最佳范例。
    1、赤壁之战,诸葛亮以长击短,大败曹操。
    赤壁之战,曹操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又恃一举取荆州、得其水军之威,二十余万大军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直奔东吴。当时,孙权集团中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被曹兵汹汹气焰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势不可挡,极力主张投降;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主战派分析曹兵长于骑战,短于水战,且远道而来,水土不服,主张聚兵迎敌;而孙权本人,则“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在此危难之际,诸葛亮前往柴桑面见孙权,陈说利害,达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战略决策。在进行联吴抗曹的活动中,他审时度势,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强弱形势,首先从曹军的优势中看到短处,认为曹操兵力虽多,但长途跋涉,连续作战, 军队疲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他又从孙、刘联军的劣势中看到长处,认为吴蜀兵力虽少,如果联合起来,以逸待劳,以实击虚,“破曹必矣”。诸葛亮的正确分析,加上江东主战派的支持,促使孙权果断作出联刘抗曹的决策,进而确定了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结果,吴、蜀两国形成合力,化劣为优,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7-14 22:07
    回复
      《孙武兵法·实虚》篇:“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②是说用兵作战是有规律可循的,必须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攻击敌人的薄弱之点;而用兵之法又是变化无常的,必须敌变我变,以变制变,灵活运用作战方法。同时指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他认为,战争的主动权是形成军队“实”与“虚”的关键,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因此,战争指挥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抓住要害,捕捉战机,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根据兵力的众寡、装备的优劣、环境的利弊、军队的劳逸等情况,做到以逸待劳、以治待乱,进而达成以长击短 、以强击弱、以众击寡。
      赤壁之战,曹魏占据优势,吴蜀联军处于劣势。但在敌对双方攻守作战的场合下,“优势”与“劣势、“实”与“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先从兵力上看,曹操虽然拥有二十余万大军,但长途跋涉、连续征伐、不习水战,所以看似强大,实则为不堪一击;而吴蜀联军虽然只有五万之师,与曹兵相对似乎寡不敌众,但以逸待劳、以治待乱、以长击短,实则为以强对弱。再从双方的统领来说,曹操戎马一生,“博览群书,特好兵法”,而在此战中可谓既不知彼、也不知己,骄傲轻敌,盲目用兵。魏军南下,在占新野、克江陵、直至荆州九郡之后 ,理应休整兵马,养精蓄锐,待机再战,但此时的曹操已头脑膨胀,难以勒住战争的马头,不仅疲劳出师,继续进攻东吴,还弃长就短,把善于骑战的北方之兵置于南方水战的“死地”之中。吴蜀方面则不同,诸葛亮审时度势 ,庙算虚实,审慎用兵,把原本既相矛盾又相依存的吴蜀之军联合起来,形成了“并敌一向”之势。这样,魏蜀联军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以谨待骄,以逸待劳,以长击短,火烧大败曹操于赤壁,已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7-14 22:08
      回复
        2、南征平乱,诸葛亮斗智攻心,征服南夷。
        《襄阳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反蜀势力,临行前马谡进言:“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感叹曰:“幼常(马谡)是知吾肺腑也。”其实,在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问题上,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已经确定,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因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大多以“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为策,东汉时期又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屠杀和掠夺南中少数民族的严重事件,以至引起民族矛盾激化。如果单用武力征伐,必然是征而不服,后患无穷。只有坚持“攻心为上”,实行“和抚”,才能使其归顺。再从西蜀政权争夺天下的战略全局上看,蜀征西南绝非在于取得军事上的一时胜利,而是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治久安的大后方,以便将来集结兵力,逐鹿中原。所以,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过程中,以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相结合,始终贯穿了斗智斗谋、“攻心为上”的策略。具体地讲,在战前,他积极做争取工作,使人“书晓喻闿”③,试图利用政治手段而非实施武力;战中,他不滥施杀戮,“七纵七擒”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以获取民心归向;战后,他不留军队于南中,使其“以夷治夷”。最终,归服其心,使南人不复反,达到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目的④。
        《孙武兵法·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孙武关于战争问题的“全胜论”,其宗旨就是要通过“斗智”、“攻心”,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目标。
        战争是敌对双方物质力量的抗衡,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运用武力胜敌在一定条件下固然必要,而从精神上征服对方则收益更大。因为,兵战之法,皆以暴力为特征,必然会使作战双方都要付出代价。失败一方的损失自不必多言,即使获胜的一方,因出师远征、刀枪交接、强攻硬夺,国家的损失和人民的负担也往往十分巨大。而心战之法,以谋运力,冲击、慑服敌人心理,动摇、瓦解敌军意志,则代价小而效果佳,“兵不顿而利可全”。再者,战争史证明,在敌对双方的作战中,“你所使用的方法愈是野蛮残酷,则敌人的复仇心也愈强烈,其抵抗自然就会坚决,因而你所要克服的抵抗力也愈大。”⑤因而,大凡两军相争,以“心战”为上,尽量避免兵灾战祸,从精神上减小敌人的反抗心理,不以兵战服其一时,而以心战服其长久,实为一个用兵作战的全胜方略。诸葛亮南征平反,采取“攻心为上”之策,“七纵七擒”,可谓是实践孙武“全胜论”的最佳战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7-14 22:09
        回复
          3、北伐曹魏,诸葛亮知进知止,安国全军。
          出师北伐,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预定策略,为此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然而,由于诸葛亮在北伐中未建奇功,故引起后人的种种议论。或说诸葛亮以弱击强,自不量力;或说他空劳师旅,盲目用兵;再者认为诸葛亮“以攻为守”,经略中原只是一个口号、一种理想而已。总之,贬多褒少。而笔者从孙武“兵者国之大事”的角度审视,却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重战慎战、进退有“度”、安国全军的大智大勇之士。本文暂对北伐的目的、意义不论,只就其军事活动的过程剖析。
          从公元228年至234年,诸葛亮共5次伐魏:
          第一次,诸葛亮按照先攻陇右、再取汉中的方略,声东击西,乘虚而入,直进陇右地区。曹魏朝野闻之惊恐万分,一片慌乱,魏南安、天水、安定3郡叛魏降蜀,蜀军顺利进至天水地区。但是,就在蜀军攻占祁山之后,马谡不遵诸葛亮“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之命,弃城守山,失掉要地街亭,诸葛亮被迫退还汉中。
          第二次,诸葛亮认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若蜀汉不伐魏,则曹魏要灭蜀,与其坐等灭亡,不如主动北伐。于是他再次上表,挥军北上,出散关,围陈仓。然而,由于魏军早有准备,据城坚守,久攻20余日不下,以致蜀军粮草竭尽,诸葛亮引军退师。
          公元229年,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开辟军资来源,第三次出师。他以将军陈式西出阳平关,夺取曹魏武都、阴平二郡。魏军竭力挽救二郡,但鞭长莫及。这一次以蜀汉获胜而告终。
          第四次是公元231年,诸葛亮趁魏军攻蜀无功退还之际,再出祁山。蜀军与敌相持于上邽,大败魏军;之后诸葛亮退兵诱敌,又败魏军。但终因蜀军运粮不继,诸葛亮退还汉中。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后,率10万军队第五次大举北伐。蜀军由斜谷大入,直指眉、雍,并约定孙吴同攻,东西呼应。四月,蜀军至眉于渭水之南原。而司马懿挥20万军马先期渡渭,背水为垒,短兵相持,阻止蜀军,并坚壁不出,企图在蜀军粮尽退还时追击。诸葛亮早已识破其计,他一方面“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⑥;一方面多次挑衅,诱敌出战。两军相持百余日,期间双方各有胜负。但在八月,诸葛亮病卒五丈原军中。临终前他部署秘不发丧,整顿退兵。蜀军退回汉中,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的战争,至此结束。
          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除第三次获胜以外,其余皆退兵还师。我们客观地讲,战争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险象环生的领域,无论多么高明的军事家,都不可能把战争的每一个细节预测清楚。因此,在相互用诈的军事斗争中,知己知彼,出师攻敌,是战争的一个基本形式;而因形用权,引军退兵,也是理智将帅的权宜之策。孙武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⑦,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⑧,并在《谋攻》篇中断言:“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十一家注孙子》王皙注:“可则进,否则止,保胜之道也。”这里,孙武站在“安国全军”的高度,运用矛盾转化论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进”与“止”的辩证关系。从中要求:与敌争胜,不仅要“知进”,而且还要“知止”,知事物的“限度”,以免“过犹不及”,使自己化优为劣,转胜为败。我们深窥诸葛亮四次退兵的原因,无不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气度和“安国全军”的崇高境界。第一次退兵是马谡失街亭。街亭为当时的军事重地,它南托南山,北临河水,控扼着东西南北的交通,是通往关中、天水、安定、金城的总路口。蜀军据之,可阻断魏军入拢西;失之,则难以在渭水北立足。自古兵家以“地利”为用兵取胜的重要条件。孙武《计》篇言:“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第二次和第三次退兵的原因是粮草不给。用兵制胜,以粮为先,孙武“胜败论”曾精辟地指出:“是故军无辎重则亡 ,无粮食则亡, 无委积则亡”⑨。第四次是诸葛亮预见自己病情难愈,安排部下秘不发丧,还军汉中。将帅是军队命运的“司命”,国家安危的主宰,所谓“军不可一日无主”。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继续与敌争斗,蜀军粮草不给时还久战不决,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不秘密退兵,那么,蜀军轻者则要严重受挫,重者将会全军覆没。如是,蜀汉就不会有连续不断的北伐战争,更没有实力与自己强大数倍的魏吴抗衡、继续保持三国鼎立之势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7-14 22:09
          回复
            以上是诸葛亮在实战中运用《孙武》的具体体现,在理论著述方面同样体现出了诸葛亮与《孙武兵法》的心心相映,水乳交融。诸葛亮所著兵法,均被收入在《诸葛亮集》中。通观其内容,大多是博采军事名著之精华,尤其是对《孙武》,有征引,有袭用,也有在当时战争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下面以诸葛亮《将苑》和《便宜三十六策》⑩两书中为例,撮要列举数端。
            1、将帅论:在敌对双方的攻守作战中,欲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训练有素战斗力坚强的军队;而军队良好的素质和坚强的战斗力,又来自于精明强干、善于统兵的将领。因此孙武《计》篇对将帅提出了五个条件:“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诸葛亮则提出“仁、义、礼、智、信、步、骑、猛、大”九条标准。《将苑·将材》:“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遇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2、慎战论:重战慎战,审慎运用战争手段,是从无数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真理。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只是暂时、相对的。如果骄横无忌,恃强好战,一方面会大量消耗国力,另一方面易在国内外树敌。而当国力消耗殆尽时,国内外敌人就会群起而攻之,从而由强变弱,受制于人。所以孙武《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火攻》篇又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师,将不可以愠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诸葛亮《便宜三十六策·治军第九》:“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 《将苑·不阵》:“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阵,善战者不败,善败这不亡。”
            3、攻守论:进攻与防守是战争运动的基本形式,至于采取何种形式,要以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战场实情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当攻则攻,当守则守,否则均为“败兵”之道。《孙武兵法·实虚》:“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诸葛亮《便宜三十六策·治军第九》:“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着不知其所攻。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师,出其不意。”但是,无论采取进攻还是采取防守,都有一定的要求。《孙武兵法·形》:“昔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将苑·将诫》:“静如潜鱼,动如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其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
            4、诡道论:用兵作战,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智力诡诈的交锋;有利态势,不仅要靠兵力武器等物质的因素形成,更要靠指挥员的智慧谋略去创造。所以《孙武兵法·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诸葛亮《将苑·将诫》:“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
            5、胜败论:战争同其他事物一样,是可知的,其结果也是能够预测的,这就是战前对战争制胜因素进行全面的筹算,分析敌我双方胜利的可能性,根据各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制定出正确的用兵策略,以指导战争。《孙武兵法·计》:“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诸葛亮《将苑·揣能》:“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胜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6、相敌论:“相敌”,即根据不同情况充分了解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敌情。孙武从战争实践中概括总结出三十余种侦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孙武兵法·行军》:“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者,其所居者易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诸葛亮《将苑·察情》:“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7-14 22:11
            回复
              总之,《孙武兵法》是诸葛亮军事谋略思想的重要来源。在作战实践上,他用孙武之谋,大战赤壁,征服南夷,又以弱小之军屡屡伐魏,从而创造了一个个载入军事史册的辉煌战例。在理论著述上,同样体现了诸葛亮与《孙武兵法》的心心相映、一脉相承。他曾在《将苑·威令》中说道:“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孙武兵法》的推崇与喜爱。如果欲求诸葛亮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名显诸侯、至今仍被人们崇敬为“智圣”的根由,学用《孙武》,当是其最佳的注脚。
              注释
              ①《三国志》注引《魏略》
              ②本文所引《孙武兵法》皆出自邵斌、宋开霞著《孙武孙膑兵法试说》,齐鲁书社1996年3月出版。下同不注。
              ③《华阳国志·南中志》
              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⑤ 利得尔·哈特《战略论》
              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⑦《孙武兵法·计》
              ⑧《孙武兵法·火攻》
              ⑨《孙武兵法·军争》
              ⑩本文所引《将苑》、《便宜三十六计》皆出自房立中主编《兵书观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7-14 22:13
              回复
                这个完全可以佐证诸葛亮是否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军事理论家。打肿易中天及其粉丝和曹魏粉,郭嘉粉的丑恶嘴脸,扭曲心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7-15 18:24
                收起回复
                  丞相手下的四川人是整个四川历史上最能打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7-27 09:49
                  回复
                    好长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6-30 2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