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58贴子:329,680

大家还是探讨论语吧: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啥要探讨【义】,因为这个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这个字到底在说什么,也无人全尽知全尽晓,如同当今科技的发展,都必需建立在基础物理理论的发展之上,如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能量?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似是而非的。


IP属地:重庆1楼2019-08-27 12:21回复
    我们再学一个字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查字典,于是我们会得到这个字的很多字义的解释和用法,而这些其实大多都是根据这个字的本意不断向外衍生而出的。有些衍生我们能理解,而有些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因为这些衍生的过程和背景环境以及典故已经淹没在茫茫的历史当中。如古代成语,这些之所以称之为【成语】,基本上都会是源自某个典故,有其故事背景,环境,乃至价值观。不管这个字如何被引申,被引喻,有一个基本的特征,依然会以这个的原本内涵为基础。否则就应该会另外创造一个新字。
    当然,假借字则是根据音,而不根据义,这是因为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不够使用的原因。所以这些字,我们也只能是知道多少是多少,无法深究。


    IP属地:重庆2楼2019-08-27 12:22
    回复
      为什么说道假借字,因为论语中对【义】概念的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其中就使用了假借字。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个【莫】,就是假借字。假借字有个特点,只借不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字,用一个发音相同的字借用来表达了一个新的概念,使其具有了新的含义,故被借用的这个字,它在造字时所表达的本来含义意就失去了。并且这个字的后来的使用者,均会按照赋予这个字新的含义来使用,而这个新的含义与造字时的含义可以毫无关系。而这个字所代表的本来含义,可能就会新造另一个字。
      莫,便是如此。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其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IP属地:重庆3楼2019-08-27 12:56
      收起回复
        义字,则不属于这一类的假借字,所以不管这个义被使用者如何引申引喻,其再度衍生的含义中均应具有造字之初所想要表达的内涵在其中。义,古文中书写为【義】。


        IP属地:重庆4楼2019-08-27 13:12
        收起回复
          说文: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
          义【義】的源字是羊在上我在下。我,二戈相背,本义是武器,长柄和三齿的锋刀相背。羊,是祭祀的牺牲,表达的是信念。而下边是持戈的武士,源字的意思就是::为了信念或信仰去战斗或坚守。威儀岀与己、故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意。


          IP属地:重庆6楼2019-08-27 15:32
          回复
            义与仁,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仁呈现为柔性,义呈现为刚性。所以同【义】字组成的词汇,均会体现出刚烈勇猛的一面。如:正义、道义、见义勇为,义气、信义、情义、无情无义。


            IP属地:重庆7楼2019-08-27 15:47
            收起回复
              那么这个【義】到底指的是什么价值标准?无適无莫,义之与比。如果不能确切的知道这个标准到底是啥?或是在不同状况下如何制定而得出?哪又如何去比?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说文:宜:所安也。周南。宜其室家。傳曰。宜以有室家無踰時者。从宀之下、一之上。一猶地也。
              说文的这句解释大意就是:只要落在地面上才能有所安,且还無踰時。也就是说不能过时。要及时。
              故有因地制宜,及时的有根据的制定相应的措施或者方法,这样制定出来的措施或方法,称之为宜。也就是说:根据目前的状况你就应该这样做事。这便是【宜】。


              IP属地:重庆8楼2019-08-27 16:13
              回复
                有一点值得注意,是否能达成这个【宜】的过程中,应问该不该,而不问能不能,可不可。如果此时此刻此地就应该这样做,便不能因能否或者可否而迟疑。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能做可做便做,不能做不可做便不做。允许你做才做,不允许就不做。这是【适】和【莫】,这不是义,也不是【宜】的含义。对于【宜】来说,可不可?能不能?都不是你不去做你该做之事的理由和借口。


                IP属地:重庆9楼2019-08-27 16:44
                收起回复
                  做你该做的事,不为外界的影响而动摇。这便是威儀岀与己,己之威儀也。
                  为什么是尊贤为大?


                  IP属地:重庆10楼2019-08-27 17:22
                  回复
                    什么是尊贤?贤:多也。贤者:能干多劳之人。尊贤,即敬重贤能贤明者以及他表现出的作为。贤,不单单是指人,还泛指曾经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待人接物的处事方法和原则。
                    尊贤,不光是内心爆发崇敬之心(见贤思齐),并且还会依据其贤能贤明而改变自己。这就是: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故以尊贤为大时,自我则为小。義字的结构就是上羊下我,这是一种以公认的信念或信仰为己任可以放低自我的觉悟,及其至也,可舍生忘我。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义】。这种人称之为:【义士】。


                    IP属地:重庆12楼2019-08-27 21:30
                    回复
                      所以个人理解:义,就是宜,即是我应该去做的,而应不应该的标准和依据在【仁】。


                      IP属地:重庆13楼2019-08-27 21:45
                      回复
                        有人说尊贤,就是通过尊重别人便能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个人觉得,这样获得的尊重并不是义。这种互相交易面子的做法是世故的圆滑。尊贤为大的另一层意思一定是对不贤的蔑视,继而对不义而产生厌恶。当这些不贤不义的行为是出于自己,则会产生羞耻,心理会背负沉重的自责压力。若要释放这种压力,要么破罐破摔,要么洗心革面,即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IP属地:重庆15楼2019-08-27 22:35
                        回复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共同进取的道理,小人只知道趋利避害。
                          利,并非单指的是金钱财物,还涵盖精神上的,人际关系,地位,社会关系等,利与害相对。
                          文言传-乾文言:
                          .......元者善之长也......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这就是义之和。表现为性情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其社会效应是:云行雨施,非小恩小惠,是普泽天下,故天下平也。(这就是君子喻于义,所明白的道理)。


                          IP属地:重庆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9-08-28 07:25
                          回复
                            故而义【義】,所表现出的性情和品质:刚健中正。
                            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薄云天,舍生取义,大义凌然,义愤填膺,微言大义,天经地义,见义勇为,义正辞严,慷慨仗义,成仁取义,见利思义,利不亏义,情深义重,仗义疎财,忠肝义胆...........


                            IP属地:重庆18楼2019-08-28 07:39
                            收起回复
                              西方伦理学:利他主义:
                              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泛指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人,这种人通常具有无限的奉献精神,为人处事上较少考虑个人得失。与之相对的是利己主义者。
                              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利他主义曾有过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
                              西方的理论,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评判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标尺,其是非对错乃至各种价值概念都是根植在西方理论之上。在儒家的仁义中,人到底是利他的动物还是利己的动物也曾为此争论不休。要知道,西方研究人学起步很晚,且是大量吸收了中国文化加以他们的神学文化变异而成。


                              IP属地:重庆19楼2019-08-28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