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7,753贴子:2,526,701

专家:中国史前各地区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促成“最初的中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专家:中国史前各地区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促成“最初的中国”2019年08月29日 2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郑州8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新伟认为,史前的跨区域交流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距今5500年前后,正是因为各地区以社会上层交流网为核心的深度交流,才促成“中国相互作用圈”或“最初的中国”的形成。
  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主办,主题为“新中国考古70年”的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28日至29日在郑州举行,李新伟在论坛上发言及会间接受记者采访时阐释了上述观点。
  他说,中国史前各主要文化区在社会同步发展、进入“古国”阶段的基础上,发生了以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为核心的各层次、各方面的深入交流,逐渐形成并共享着相似的文化精粹,联结成为一个在地理和文化上与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均有密切而深刻联系的文化共同体,即形成“最初的中国”,可视为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
  李新伟指出,考古发现物质遗存的相似性背后,反映的是史前中国各地区在宇宙观、仪式礼仪、统治策略等方面形成“共识”。距今5300年之后,随着庙底沟、红山、凌家滩等文化的衰落,中国史前社会进入剧烈动荡整合期,发生了以庙底沟人群西进北上、大汶口人群西进、屈家岭人群北上等为标志的大规模互动交流。考古材料清晰显示:在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文化深入到岭南和珠江流域;黄河中游的庙底沟文化向北传播到内蒙古,之后西上抵达黄河上游,又经甘南进入川西北地区。
  而在国际视野下观察中华文明起源进程,距今4000年前后中国早期王朝形成的进程,则与以农作物、家畜和金属冶炼技术为标志的中西交流的加强同步展开。在欧亚大陆的辽阔空间内,只有中国完成早期王朝兴起进程,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早期王朝,从政治理念到权力表达的具体方式,都深受自距今5000前即开始的各地政治实践的影响。
  他强调,因此,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虽然吸收了大量外来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是“最初的中国”各地区交流互动和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个史前的相互作用圈形成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核心,且圈内所有区域文化都在秦汉帝国统一的中国历史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互动、发展和演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华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不同。
  至于中国史前各地区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因何而推动实施?李新伟认为,“也许是为了荣耀,也许是为了积累天文、地理和沟通超自然的知识”,这些史前政治精英们通过游历高山大川,获得天下视野,并竞相在互相借鉴中各自发展。(完)


IP属地:湖北1楼2019-08-30 08:25回复
    前天和昨天才举办的最新的论坛会议结论:
    李新伟指出,考古发现物质遗存的相似性背后,反映的是史前中国各地区在宇宙观、仪式礼仪、统治策略等方面形成“共识”。距今5300年之后,随着庙底沟、红山、凌家滩等文化的衰落,中国史前社会进入剧烈动荡整合期,发生了以庙底沟人群西进北上、大汶口人群西进、屈家岭人群北上等为标志的大规模互动交流。考古材料清晰显示:在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文化深入到岭南和珠江流域;黄河中游的庙底沟文化向北传播到内蒙古,之后西上抵达黄河上游,又经甘南进入川西北地区。
    -------------
    史前中国各地区在【宇宙观】、【仪式礼仪】、【统治策略】等方面形成“共识”。
    距今5300年之后,随着庙底沟、红山、凌家滩等文化的衰落,中国史前社会进入剧烈动荡整合期,发生了以【庙底沟人群西进北上、大汶口人群西进、屈家岭人群北上】等为标志的大规模互动交流。考古材料清晰显示:在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文化深入到岭南和珠江流域;黄河中游的庙底沟文化向北传播到内蒙古,之后西上抵达黄河上游,又经甘南进入川西北地区。
    -----------屈家岭文化追亡逐北迫使庙底沟北上--------
    城河城址的考古发现也为研究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提供了新的基点。 据了解,在大约5300年前,安徽的凌家滩文化,发源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河南、陕西、山西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衰落】之后,【在大约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和文化的迁徙。从考古学上看,这种变化使很多属于某种文化的器物在其他地方出现,最典型的就是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北上尤其是丧葬文化传播至河南陕西山西--------------

    “距今5000年前后,在庙底购类型、红山文化和凌家滩遗存的衰落引发的大范围文化动荡和整合中,发生了强劲的屈家岭文化北进河洛、西入关中的扩张。”
    “王家塝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也为我们观察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提供了新的基点。本次发掘墓葬中出土的直壁圈足杯在庙底沟类型末期到【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和良渚文化】中均有发现,是屈家岭文化扩张的典型例证。”
    ----------------屈家岭文化强势北进东征至大汶口良渚文化地区------------
    5000年前屈家岭文化的强势北上东征西战大爆发 为中国O3系为主奠定了基础
    ------
    以上都是昨日2019年8月29里的社科院考古所论坛结论,
    及2019年4月的王家塝墓地考古所发布考古新闻,
    及2019年7月的社科院考古所发表的论文结语,
    得出的清晰直白的结论
    ------


    IP属地:湖北2楼2019-08-30 08:41
    收起回复
      补充 2019年4月的王家塝墓地考古所发布考古新闻
      ---------
      弥补屈家岭文化研究关键缺环2019-04-10来源:中国文化报

      考古人员鉴定遗址出土的人骨
      经过近8年的发掘,湖北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的发掘,从聚落形态揭示了屈家岭社会发展水平;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其功能分布、社会形态、生产水平等均被不同程度揭示…… 3月29日,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揭晓,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的考古发现也为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点评专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说。
      揭示屈家岭聚落社会发展
      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该遗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6年,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再次调查。201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截至2017年12月,共进行5次发掘和系统钻探,对城内一般性居址、陶器生产区、中心“广场”设施、大型院落式建筑及附属设施,乃至与仪式性活动相关的特殊遗存,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探与揭露,确认该遗址为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
      2017年11月,考古人员在遗址北城垣外侧的王家塝地点进行勘探,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235座。“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的良渚文化遗址皆发掘出大型墓葬,但是一直以来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大型墓葬发现比较少。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改变了屈家岭文化遗址只见城址不见大型墓葬的现状,刷新了对屈家岭文化的认识。”该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小军说,此前发掘的少数屈家岭文化墓葬均与居址连在一起,或者距离很近,但王家塝墓地则在城外发现,体现出整体规划有序的特征,表明当时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墓葬与人有关系,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该遗址大墓分布在墓地的不同位置,周围又有很多中小型墓葬环绕,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结构。我们对墓葬进行了DNA提取,希望结果出来后可以解读墓葬之间的关系。”彭小军说。
      彭小军介绍,屈家岭文化是5000多年前的重要文化形态,对该遗址的数次发掘,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表现出屈家岭文化发展的聚落态势。“之前发掘过不少屈家岭文化城址,最大的是石家河遗址,大约120万平方米,最小的是城头山遗址,8万多平方米,但是对于中等规模的屈家岭文化城址,是屈家岭文化研究的一个缺环。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面积为70万多平方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环。”彭小军表示。
      墓葬表现出明显等级差别
      2018年3月,考古人员对王家塝墓地开始系统发掘。目前,考古人员已对其中的112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取得重要收获。这些墓葬墓圹和棺木形制清晰,超过70%的墓葬皆有葬具,发现率和保存完整状况在长江中游史前墓地中非常少见。葬具中的独木棺,有的直径达1.5米,是在长江中游史前考古中被首次发现。“长江中游的史前墓葬中,考古人员几乎没有发现过葬具。该遗址中独木棺的出土,也可能和埋葬的环境有关系,也许是比较理想的埋藏环境使得其留存5000多年没有腐朽。”彭小军说,在出土的独木棺中,有的结构比较复杂,比如把木头掏空将遗体放进去;还有的在棺中放置木板,遗体放置在木板上面,随葬品在木板下面。
      随葬品丰富是该遗址的另一大亮点。遗址中几乎所有墓葬都随葬陶器,少则数件,多则60余件。陶器以泥质磨光黑陶居多,主要器形包括细颈壶、罐、杯、盆、瓮等,部分器类组合为首次发现。除陶器外,还有玉钺、石钺、竹编器物、漆器等遗存,而且从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比如发掘区内,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大、中型墓葬有体量较大的棺木,精美的玉钺、石钺、漆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遗物;小型墓葬规模比较小,葬具的使用率也比较低。
      专家认为,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特点鲜明,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与同时期海岱地区和长江下游的史前社会发展程度相同。
      为研究区域文化交流提供新基点
      城河城址的考古发现也为研究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提供了新的基点。 据了解,在大约5300年前,安徽的凌家滩文化,发源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河南、陕西、山西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衰落之后,在大约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和文化的迁徙。从考古学上看,这种变化使很多属于某种文化的器物在其他地方出现,最典型的就是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约5000年前,河南郑州的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以及山西、陕西等地的遗址,皆发现了很多屈家岭文化的器物,意味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由此可见,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自身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域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彭小军表示,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随葬器物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情况。“如何‘透物见人’,解读人群以及文化的迁徙,还需更多的证据和进一步研究。”彭小军说。
      (本报记者 李佳霖)


      IP属地:湖北3楼2019-08-30 08:42
      回复
        这个基本上就是主流观点,上层的流动和互相影响贯穿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注意说的是上层流动而不是人口替换。只有人口淘汰率高的地区才能形成扩张型的战士群体,但是往往这种族群的人口人数太少,存在瓶颈效应,无法去整体替换有技术优势的族群,那些族群的人口规模在那摆着,龙山文化末期的北方入侵大概就是这样。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8-30 08:47
        收起回复
          下图示意图 基本就是
          昨日考古论坛新闻及4月屈家岭考古所新闻及7月考古所论文 说展示的5000年屈家岭扩张全国的状况
          屈家岭文化北上西进 导致庙底沟继续向北到内蒙
          屈家岭文化深入大汶口文化地区
          屈家岭文化东进良渚 导致良渚向福建广东迁徙
          @掌掴洋奴昨日的新闻 跟现在新出的论文印证 再次验证此图



          IP属地:湖北5楼2019-08-30 08:49
          收起回复
            最关键的是玉器祭祀礼器及丧葬文化的变更 这是族群及族群认同的重大标志 上述帖子有2篇郭教授论文和本人所叙论断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8-30 09:08
            回复


              IP属地:湖北8楼2019-08-30 11:51
              回复
                炎帝部落
                ----------
                雕龙碑遗址
                雕龙碑遗址,又称“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北3千米的武庄村南,是长江与黄河流域交汇带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炎帝氏族聚落遗址, 因遗址附近曾竖一刻有飞龙的石碑,故名“雕龙碑遗址。 雕龙碑遗址东依青山,西望平旷,河水绕流,因遗址附近曾竖一刻有飞龙的石碑,故名“雕龙碑遗址”。雕龙碑遗址于1957年湖北省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东西长150米,南北长300米,总面积4.5万平方米。 1996年,雕龙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龙碑遗址文化层厚0.6—2米,有三个时期的堆积,分属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雕龙碑遗址距今为6000多年,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人们可以通过雕龙碑遗址了解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体现了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雕龙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地方文化特色明显又兼有南北文化特征,它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从已发掘的资料看,雕龙碑遗址至少存在3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说明这一南北文化接壤地带在当时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雕龙碑遗址发现的大量的水稻颗粒和稻壳,反映了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定居;发现的大量的陶纺轮、石纺轮、骨镞、骨锥、蚌器等,反映了这一时期纺织业十分普遍。 雕龙碑遗址距随州历山“神衣洞”约30千米,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并与古文献记载的传说中的炎帝神农在时间和地城上完全一致,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炎帝神农氏族聚落遗址。雕龙碑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深入了解和研究炎帝神农时期的农耕文化和社会形态提供了实物证据。
                【社科院考古所观点:雕龙碑遗址是炎帝氏族的都邑】
                主持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杰研究员称,雕龙碑遗址应是【炎帝氏族】的都邑。王杰专门撰写了论文《探寻炎帝氏族的足迹--从雕龙碑考古发现探讨炎帝都邑问题》。文中说,雕龙碑遗址具有产生炎帝氏族都邑的特征条件。而已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等实物资料,与传说中的炎帝氏族文化大多相符。
                @掌掴洋奴
                且雕龙碑遗址文化层厚0.6—2米,有三个时期的堆积,分属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雕龙碑遗址最后就是屈家岭文化,而屈家岭文化可以认为是黄帝部落,可见炎帝部落最后被黄帝部落融合兼并,考古与历史故事再一次的契合!
                屈家岭黄帝部落北上兼并了雕龙碑炎帝部落,雕龙碑遗址最后是屈家岭文化,果真是屈家岭O3北上黄帝全国一统。
                这里再提示一下:在湖北东部地区 有武汉黄陂 黄冈 黄安 黄州 黄石 带黄的从古用到今的地名,而黄帝老婆嫘祖是西陵人,黄陂正好有个古地名西陵现在还是,屈家岭在京山,都是江汉平原汉水流域同一片区域,交通由汉水及其支流沟连。
                史载炎帝部落在随州厉山而枣阳雕龙碑又是炎帝部落都邑,正好相连,都在枣随通道上,而随州枣阳就在京山黄陂西北,屈家岭文化北上必过枣随通道,可见黄帝部落征战四方第一步就是兼并炎帝部落,考古与历史故事及地理地貌再一次的契合!


                IP属地:湖北9楼2019-08-30 11:57
                回复
                  “这里就是炎帝氏族都邑”(组图)
                  时间:2006年05月15日09:19

                  有奖评新闻【来源:新京报】
                  湖北雕龙碑遗址发掘人称该遗址发掘成果验证了炎帝传说
                  雕龙碑地区:王杰认为,自然条件优越的这一带为炎帝氏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雕龙碑墓葬中出土的用两个瓮拼成的棺材,用来装殓儿童尸体。
                  时空条件 符合传说与文献记载
                  《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后人考证姬水、姜水是不同的两处,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西部偏北,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西部偏南,而传说时代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则在湖北随州厉山。
                  从1990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杰带领考古队员,在雕龙碑遗址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王杰称,在地理上,雕龙碑遗址与历史传说时代的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厉山只有几十公里,同属炎帝神农故里的范畴。附近的生态环境,山川、平原、河湖的地形及交通条件都比厉山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发展。这些都构成了孕育炎帝都邑的先决条件。
                   通过对雕龙碑遗址的出土文物进行分析之后,王杰提出:“雕龙碑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符合历史传说时代炎帝文化的特征,而且雕龙碑遗址具有原始都邑的特征和条件,这里就是炎帝氏族的都邑。”
                  王杰认为,雕龙碑文化从诞生起就绝不是一种自我禁锢的系统,它与本区域文化与周边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在多重碰撞和融合中蓬勃发展。
                   王杰进一步解释,从地理自然情况来看,鄂西北地区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文明发源区域的接触地带,这也是炎帝氏族以此为中心向鄂西北及其南北地区拓展的最重要生存空间,也是最理想的。
                   此外,雕龙碑遗址共有三期,最早的一期年代距今不超过6300年,三期年代不低于4800年。而距今4000年—6000年,这正是传说中的黄、炎帝时期,从时间上看,雕龙碑也具有成为炎帝都邑的条件。
                   工具食物 成为都邑的物质保障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雕龙碑遗址约有1500年的发展过程,期间的工具非常丰富。二期出现了石耜、石铲等,粮食的遗迹随处可见,还把稻壳拌在泥浆里面涂抹墙面。  到了三期,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在种类、数量上均有很大增加,新出土的有石犁、石锄等。粮食品种增多,除了随处可见的稻壳遗痕,还有用瓮储存的粟。由此可见,雕龙碑人的食物主要通过渔猎和种植来获得。由于农业采用水(稻)旱(粟)兼作,粮食来源更有保障。
                    各种器物反映出雕龙碑遗址已颇为发达。期间,考古研究人员更是发现在雕龙碑遗址中,葬俗中单一而又统一地使用猪下腭骨随葬。这说明当时家猪饲养空前增多,家畜饲养业有了极大发展。  王杰认为,由雕龙碑遗址发掘情况可见,其农业、渔业器物及家畜饲养业相当发达,从而使其具备了成为炎帝都邑的条件。当然这样的发展水平也与遗址的地理优势有关。环立于雕龙碑遗址东部约2000米处是桐柏山的余脉,各种可食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石、林木是加工生产工具和建筑用材的优质原料。湖河中的鱼虾、螺蚌等水产资源,对渔猎经济生产发展极为有利。  同时,遗址西边的广阔平原还能为长江和黄河流域氏族部落文化、商贸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进而,村落从小到大,再发展为中心部落乃至都邑。
                    建筑成就 验证了炎帝相关传说
                  传说中,炎帝即神农氏。“神农耕而作陶”、“(神农)身自耕,妻自织”、“神农之世,卧则居居”,“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各种典籍记载了神农氏对于中华民族有开拓之功,制作了陶器、斧、犁、锄等农具。  王杰认为,雕龙碑遗址发掘的器物恰恰验证了炎帝文明。传说中炎帝关于住房建筑、医药、集市和乐器的事迹,也在雕龙碑遗址考古发掘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印证。  雕龙碑遗址一期为半地穴式建筑,到二期的时候,已经改为地上土木建筑,用石灰泥和红烧土块混合砌筑墙体,并用石灰涂抹房屋内壁。至第三期时,房屋的设计和建筑结构更加合理、规范,布局和谐,加工精细,地面发明、使用了混凝土材料,并用上了推拉门。  其中,第二期文化中,在建筑上发现的人工烧制的石灰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与现代房屋建筑材料中的石灰性质相同。这比文献记载汉代使用人工烧制的石灰早约3600年,比考古发现西周时期有的房屋墙面和室内地面涂沫的用黄土、沙子和白石灰搅拌成的“三合土”早约近3000年,比在山西、河南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白灰面早约近1000年—1500年。
                    第三期文化中,又进一步发展了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无论是颜色还是质地,都和水泥一样。这表明在几千年以前,这里居民居住的地面,是用混凝土浇注的。据载,罗马水泥亦是发明于18世纪,19世纪中期才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中。雕龙碑遗址发现的混凝土材料成分与现代水泥材料成分不会完全相同,但其性质可以说是相同的。
                  王杰认为,这些独特发现不仅佐证了炎帝传说,而且居住区与建筑布局也表明了雕龙碑遗址已颇具都邑规模,因而“雕龙碑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符合历史传说时代炎帝文化的特征,而且雕龙碑遗址具有原始都邑的特征和条件,这里可能是炎帝氏族的都邑。”
                  最早的推拉门
                  除了水泥的发现,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还在雕龙碑遗址发现了年代最早的推拉门,数量有十几个。其中,19号房(左图下部)推拉门痕迹保存最完好,有的还有栓的痕迹。其原理与当代人使用的推拉门相当接近。
                    考古建筑学者杨洪勋证实,推拉门在日本、朝鲜等国家颇为盛行,我国的一些房屋建筑中也常能见到。但是,其渊源在建筑史中未见有关记载。雕龙碑发现证明,推拉门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发明使用。  制图/赵斌
                  发掘成果
                  雕龙碑遗址发掘共发现红烧土房址20座、灰坑75座、成人土坑墓133座、婴幼儿瓮棺葬63座、祭祀坑37座,分布极有规律;出土陶质日用器皿包括复原的在内有353件、各类石器394件、骨器77件、蚌器3件、角器14件,以及陶纺轮、磨棒、多孔器、环、球、陀螺等各种陶器912件,其中仅陶纺轮就有600余件,此外还有多达无以计数的陶片。


                  IP属地:湖北12楼2019-08-30 20:14
                  回复
                    同时向各位推荐一本书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pan.baidu.com/s/1dD78wLV?fid=1105199914598962
                    郭静云教授所著
                    现在各种证据越来愈切合郭教授的观点了


                    IP属地:湖北16楼2019-08-30 21:06
                    回复


                      IP属地:湖北21楼2019-09-22 18:54
                      回复







                        IP属地:湖北22楼2019-09-22 1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