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要结论的,直接看结尾。
只有要看推理的,全文两千四百字,加推算,大致可能得看五分钟左右。
一弦为黄钟正律,九徽八分,其实严格计算,是九徽八到九徽九之间处,即九徽八分七,调出三弦仲吕正律,而后再按照仲吕正律的三弦,以宫生徵的方法,再调一弦,使得一弦再稍微升高,调出变黄钟。
这是小号最早开始所言的:仲吕宫里一弦所用的变律。
老客后来也这么说。
这没问题,很漂亮。小号之前在仲吕清角贴里也直接说了,蔡元定十八律,是此宋后琴书调弦的理论基础。
但,十八律不是琴律的本质,或者说,十八律,只是绕了一个大弯,不是最直接底层的琴律。
为什么这么说。
来看调弦。
当要从仲吕正调,以慢宫为角的方式获得慢三弦调,也就是黄钟均时,就出现了问题。
正当情况下,慢三弦的弦音律名,一弦黄钟正律,三弦姑冼正律。
正常讲,仲吕均下,三弦为宫,把三弦调松一律,把宫上移到了一弦,原本作为宫的三弦变成了角,即姑冼正律,这就叫慢宫为角。
然而在变黄钟为一弦时,进行慢宫为角后,三弦将不会是正律,而是从一弦变黄钟的十徽八分生的变姑冼。
这里是变黄钟生变姑冼。
变姑息,是十八律中的第十七变律。
第一个违反琴人直觉的来了,若仲吕正调为三弦弦音,按照正调调弦法下慢宫为角,调出来的慢三黄钟均的黄钟,不是黄钟正律。
也是为什么TK6473所言,只需要按照音阶来调,不需要看绝对音的理由。
因为看了绝对音,就会发现,绝对音对不上了。
那么如果一样按照TK6473所言的,只需要按音阶来调,不需要看绝对正音。
那么,我们是保证仲吕不变,还是要去保证黄钟不变?
古语有言:【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语出:周礼注疏)
十八律之法以黄钟之变为正,以合仲吕正律地位。而不取仲吕之变为正而以合黄钟之准。
如古语之言:【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语出:楚辞·卜居)
这讲了有点重了,毕竟黄钟正律与变黄钟之间,也就20几个音分的差距。大部分人也听不明晰。而且实质上,用变黄钟,与逆生法,其实是同质而异名而已,为何,结尾说。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若以黄钟正律为一弦弦音,是如何调弦。
因为以黄钟正律为主,五音生法为辅,十二律中,除黄钟外,暂假不知。
遂,我们要综合考量慢三弦调,与正调仲吕均之间的关系。
首先,慢三弦,一弦黄钟不变,生三弦姑息正律。
正调调弦,一弦黄钟不变,生三弦仲吕律(变正待定)。
其中,正调三弦,我们得符合“慢宫为角、紧角为宫”这个琴人方法,只需松了三弦一律,就得变成黄钟均。
正调仲吕均弦间关系明确,一徵二羽三宫四商五角六徵七羽,宫乘4/3等于徵,现在我们只知道了徵,得求宫,简单的小学数学,乘法逆运算,徵乘以3/4等于宫。
此时,徵为黄钟已定,仲吕不知,那把黄钟代进去,就是:黄钟乘以3/4=仲吕。
还记得我们最开始从慢三调正调的时候怎么调么:
从正黄钟一弦的九徽八,定三弦散音为正仲吕,又从正仲吕三弦散音再定一弦九徽音,让一弦升高一点成为了变黄钟。
麻烦,且把黄钟拉高了一点。
若要转回去,从正调变慢三,更麻烦。先调松一弦,用三弦散音去合一弦九徽八音,让一弦变黄钟降低,回到黄钟正律上,再处理三弦,让一弦十徽八,合三弦散音。
只了为保证仲吕位正?值不值?而且说好了慢三呢?怎么变成了慢一三?
但当我们明白,仲吕随意啦,黄钟不准动就好。
琴弦变好调了。
慢三,就一弦黄钟找到一弦里姑冼正律,即十徽八,定三弦。
正调,就一弦黄钟十徽定三弦仲吕。
正调调回慢三,直接调松三弦,合一弦十徽八音就好。
此法,就仲吕变了,黄钟依旧是正律。
而且我们不用很麻烦就可以在正调与慢三中,相互调弦。
现在,无射均,也就是另一个常用调:紧五弦。
无射均的弦序在十八律里,黄钟 太簇 仲吕 林钟 无射,对应一二三四五,其中,黄、太、林,三律为变律。
紧五弦在正调下,紧角为宫,调紧正调下的五弦角音,也就是南吕律,变为无射律。
按照黄钟出南吕的方法,一弦七徽六(严格算应该是七徽五五)为无射律,合五弦散音。
但按照十八律法则,变律不能做宫音,而且最重要的是,十八律里没有变无射。
所以用仲吕正律为宫的正调,一弦作为变黄钟的情况下,无法用作调弦。
所以回到正调里的唯一一个正律,三弦仲吕。
运气好,按照三分损益,无射正好三分益一生仲吕。
那就取仲吕的四分之三处:三弦十徽以同五弦散音
这便是 无射正律*4/3=仲吕正律,仲吕正律*3/4=无射正律。
这和之前黄钟变仲吕,仲吕回黄钟,是一个套路。
现在,我们来看看以正黄钟为基础,五音生法的调弦如何:
首先,我们看紧五弦的弦间规律:一二三四五六七弦,五弦为宫,商 角 徵 羽 宫 商 角。
只有一弦可知为黄钟正律,黄钟生三弦仲吕,是从商生徵。
回顾一下三分损益,宫三分损一生徵,徵三分益一生商,商欲回徵,则需商乘3/4
即,黄钟一弦十徽=三弦散音,黄钟*3/4=仲吕,商*3/4=徵。
而后,按三分损益法里,宫生徵是低音生高音,即宫*2/3=徵,在紧五里,此徵需上调一个八度,也就是倍生,乘2。那就是,倍徵=宫*2/3*2 = 宫*4/3
那么,徵*3/4=宫。
即,仲吕三弦十徽 = 五弦散音无射。
当然,此无射也非十二正律里的无射,稍微高了一点点。
按照五度律,此无射为降b音,所以,大部分接受五度律为琴律的老师,都会称紧五弦为降b调。
ps,按五度律,无射正律为升a。
从这里其实就已经看出了,三分损益顺逆法与十八律的本质相同。
琴五均里的其它三均,差不太离,一一写出,过于烦琐。这里结尾吧。
十八律其实是以仲吕为主,然后再生六律。
而五度律,则是以黄钟为主,然后逆生五律顺生六律。
倘若,我们把仲吕正律,作为五度律里的基础音,那么,将会把十八律的后十二律全部包括其中,即蕤宾正律,至应钟变律。
而十八律里前六律,在这种方法下,大于蕤宾正律的则半生,小于的就不变,则可全部纳入一均之内,正好补全五度律十八音的数量。
而逆生法,仅仅只是把这个仲吕正律,换成了黄钟正律,但其本质,就是十八律,也就是五度律。
当老客声称自己以十八律为琴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拐弯抹角的承认了五度律作为琴律。
小号在最早的仲吕清角贴里,也最早言明,十八律与五度律,同出而异名也。
具体看此帖http://tieba.baidu.com/p/6233854738?pn=1
18楼到22楼。
但除了这个以外,老客还做了一件事。
为了仲吕之正,把黄钟正律给砸了。
只有要看推理的,全文两千四百字,加推算,大致可能得看五分钟左右。
一弦为黄钟正律,九徽八分,其实严格计算,是九徽八到九徽九之间处,即九徽八分七,调出三弦仲吕正律,而后再按照仲吕正律的三弦,以宫生徵的方法,再调一弦,使得一弦再稍微升高,调出变黄钟。
这是小号最早开始所言的:仲吕宫里一弦所用的变律。
老客后来也这么说。
这没问题,很漂亮。小号之前在仲吕清角贴里也直接说了,蔡元定十八律,是此宋后琴书调弦的理论基础。
但,十八律不是琴律的本质,或者说,十八律,只是绕了一个大弯,不是最直接底层的琴律。
为什么这么说。
来看调弦。
当要从仲吕正调,以慢宫为角的方式获得慢三弦调,也就是黄钟均时,就出现了问题。
正当情况下,慢三弦的弦音律名,一弦黄钟正律,三弦姑冼正律。
正常讲,仲吕均下,三弦为宫,把三弦调松一律,把宫上移到了一弦,原本作为宫的三弦变成了角,即姑冼正律,这就叫慢宫为角。
然而在变黄钟为一弦时,进行慢宫为角后,三弦将不会是正律,而是从一弦变黄钟的十徽八分生的变姑冼。
这里是变黄钟生变姑冼。
变姑息,是十八律中的第十七变律。
第一个违反琴人直觉的来了,若仲吕正调为三弦弦音,按照正调调弦法下慢宫为角,调出来的慢三黄钟均的黄钟,不是黄钟正律。
也是为什么TK6473所言,只需要按照音阶来调,不需要看绝对音的理由。
因为看了绝对音,就会发现,绝对音对不上了。
那么如果一样按照TK6473所言的,只需要按音阶来调,不需要看绝对正音。
那么,我们是保证仲吕不变,还是要去保证黄钟不变?
古语有言:【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语出:周礼注疏)
十八律之法以黄钟之变为正,以合仲吕正律地位。而不取仲吕之变为正而以合黄钟之准。
如古语之言:【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语出:楚辞·卜居)
这讲了有点重了,毕竟黄钟正律与变黄钟之间,也就20几个音分的差距。大部分人也听不明晰。而且实质上,用变黄钟,与逆生法,其实是同质而异名而已,为何,结尾说。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若以黄钟正律为一弦弦音,是如何调弦。
因为以黄钟正律为主,五音生法为辅,十二律中,除黄钟外,暂假不知。
遂,我们要综合考量慢三弦调,与正调仲吕均之间的关系。
首先,慢三弦,一弦黄钟不变,生三弦姑息正律。
正调调弦,一弦黄钟不变,生三弦仲吕律(变正待定)。
其中,正调三弦,我们得符合“慢宫为角、紧角为宫”这个琴人方法,只需松了三弦一律,就得变成黄钟均。
正调仲吕均弦间关系明确,一徵二羽三宫四商五角六徵七羽,宫乘4/3等于徵,现在我们只知道了徵,得求宫,简单的小学数学,乘法逆运算,徵乘以3/4等于宫。
此时,徵为黄钟已定,仲吕不知,那把黄钟代进去,就是:黄钟乘以3/4=仲吕。
还记得我们最开始从慢三调正调的时候怎么调么:
从正黄钟一弦的九徽八,定三弦散音为正仲吕,又从正仲吕三弦散音再定一弦九徽音,让一弦升高一点成为了变黄钟。
麻烦,且把黄钟拉高了一点。
若要转回去,从正调变慢三,更麻烦。先调松一弦,用三弦散音去合一弦九徽八音,让一弦变黄钟降低,回到黄钟正律上,再处理三弦,让一弦十徽八,合三弦散音。
只了为保证仲吕位正?值不值?而且说好了慢三呢?怎么变成了慢一三?
但当我们明白,仲吕随意啦,黄钟不准动就好。
琴弦变好调了。
慢三,就一弦黄钟找到一弦里姑冼正律,即十徽八,定三弦。
正调,就一弦黄钟十徽定三弦仲吕。
正调调回慢三,直接调松三弦,合一弦十徽八音就好。
此法,就仲吕变了,黄钟依旧是正律。
而且我们不用很麻烦就可以在正调与慢三中,相互调弦。
现在,无射均,也就是另一个常用调:紧五弦。
无射均的弦序在十八律里,黄钟 太簇 仲吕 林钟 无射,对应一二三四五,其中,黄、太、林,三律为变律。
紧五弦在正调下,紧角为宫,调紧正调下的五弦角音,也就是南吕律,变为无射律。
按照黄钟出南吕的方法,一弦七徽六(严格算应该是七徽五五)为无射律,合五弦散音。
但按照十八律法则,变律不能做宫音,而且最重要的是,十八律里没有变无射。
所以用仲吕正律为宫的正调,一弦作为变黄钟的情况下,无法用作调弦。
所以回到正调里的唯一一个正律,三弦仲吕。
运气好,按照三分损益,无射正好三分益一生仲吕。
那就取仲吕的四分之三处:三弦十徽以同五弦散音
这便是 无射正律*4/3=仲吕正律,仲吕正律*3/4=无射正律。
这和之前黄钟变仲吕,仲吕回黄钟,是一个套路。
现在,我们来看看以正黄钟为基础,五音生法的调弦如何:
首先,我们看紧五弦的弦间规律:一二三四五六七弦,五弦为宫,商 角 徵 羽 宫 商 角。
只有一弦可知为黄钟正律,黄钟生三弦仲吕,是从商生徵。
回顾一下三分损益,宫三分损一生徵,徵三分益一生商,商欲回徵,则需商乘3/4
即,黄钟一弦十徽=三弦散音,黄钟*3/4=仲吕,商*3/4=徵。
而后,按三分损益法里,宫生徵是低音生高音,即宫*2/3=徵,在紧五里,此徵需上调一个八度,也就是倍生,乘2。那就是,倍徵=宫*2/3*2 = 宫*4/3
那么,徵*3/4=宫。
即,仲吕三弦十徽 = 五弦散音无射。
当然,此无射也非十二正律里的无射,稍微高了一点点。
按照五度律,此无射为降b音,所以,大部分接受五度律为琴律的老师,都会称紧五弦为降b调。
ps,按五度律,无射正律为升a。
从这里其实就已经看出了,三分损益顺逆法与十八律的本质相同。
琴五均里的其它三均,差不太离,一一写出,过于烦琐。这里结尾吧。
十八律其实是以仲吕为主,然后再生六律。
而五度律,则是以黄钟为主,然后逆生五律顺生六律。
倘若,我们把仲吕正律,作为五度律里的基础音,那么,将会把十八律的后十二律全部包括其中,即蕤宾正律,至应钟变律。
而十八律里前六律,在这种方法下,大于蕤宾正律的则半生,小于的就不变,则可全部纳入一均之内,正好补全五度律十八音的数量。
而逆生法,仅仅只是把这个仲吕正律,换成了黄钟正律,但其本质,就是十八律,也就是五度律。
当老客声称自己以十八律为琴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拐弯抹角的承认了五度律作为琴律。
小号在最早的仲吕清角贴里,也最早言明,十八律与五度律,同出而异名也。
具体看此帖http://tieba.baidu.com/p/6233854738?pn=1
18楼到22楼。
但除了这个以外,老客还做了一件事。
为了仲吕之正,把黄钟正律给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