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是吴氏太极吴公藻的《太极拳总论》,吴公藻,吴氏太极创始人吴鉴泉之子,五十年代在其著的书《太极法说》中将家传的杨家太极拳的《太极拳谱》(俗称三十二目
公布。在此之前,此谱原来只是极少数人秘传。本文《太极拳总论》为吴公藻所著。
太极拳总论
吴公藻
拳术一道。不外强健筋骨。调和气血。修养身心。却病延年。实为后天养生之术。
太极拳。乃循太极动静之理以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而为用。其姿势也中正安舒。其动作也轻灵圆活。故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其动静之理。与道家之坐功。互相吻合。贯道家之行功。在拳理言之故称内家。因与道本为一体∶老幼妇孺。均可练习。其功用纯任自然。学之毫无痛苦。诚有益无害之运动也。
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则愈练愈精。愈精愈微。由征人妙。由妙入神。不但有益于身心。更能增进智慧。获益殊非浅鲜也。
太极拳基础
太极拳以拳架为体。以推手为用。在初学盘架时。基础最关重要。其姿势务求正确。而中正安舒。其动作必须缓和。而轻灵圆活。
此系人门之径。学者循序而进。不致妄费功夫。而得其捷径也。中者。心气中和。神清气沉。其根在脚。即是立点。重心系于腰脊。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精神含敛于内。不表于外。乃能中定沉静矣。正者。姿势端正。每一姿势。务宜端正。而忌偏斜。然各种姿势。各不相同。或仰,或俯,或伸,或屈。非尽中正。是以其发劲。及其用意之方向。而求其重心。盖重心为全体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如车轴为车轮之枢纽。若使车轴。置于偏斜。而不适于车身之重心处。则车轮转动。进退失其效用矣。故拳架之姿势。务求正确。则重心平稳。要不自牵扯其重心。而辨别虚实也。
安者。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乃无气滞之弊。而能气遍身躯矣。此由于姿势安稳。动作均匀。呼吸平和。神气镇静所致。

太极拳十三势大义
十三势者。按五行八卦原理。即推手之十三种总劲。非另有十三个姿势。
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之谓。分为内外两解。
行于外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行于内者。即粘∶连,黏,随∶不丢顶。
八卦者。亦分内外两解。
行于外者。即四正四隅。
蕴于内者。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也。
行于外者为势。蕴于内者为劲。
学者以拳为体。以推手为用。
经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实为太极拳之精义。学者不可不留意焉。
舍已从人之解释
舍己从人。是舍弃自己的主张。而依从他人动作。在太极拳中。为最难能之事。因两人在交手之时。胜负之观念重。彼我决不相容。何况互相攻击。或在相持之中。而弃其权利。所谓舍己从人。不仅作字面解释而矣。在吾道中。其寓意至深。学者当于惟务养性。四字下功夫。经云。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静为性。阴阳为理。故性理为道之本源。养性之说。是学者应时时致力修养。潜心揣摩。心领神会。久之自能豁然贯通矣。又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而市阶级神明。此乃循环之理。归宗之意。盖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练到精微。能造机造势。不愁无得机得势处。能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己从人。
太极拳八法秘诀
棚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时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声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人。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你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千斤方可平。若问理何在。斡捍之作用。

列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中定之解释
伸屈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
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
虚实之解释
兵不厌诈。以计胜人也。计者虚实之谓。拳术亦然。姿势,动作,用意,运劲。各有虚实。知虚实而善利用。虽虚为实。虽实犹虚。以实望虚。避实望虚。指上打下。声东击西。或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吾之虚实。而吾处处求敌之虚实。彼实则避之。彼虚则望之。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如医者视病而投药。必先诊其脉。观其色。察其声问其症。故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也。
问答之解释
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
既有动静。虚实分明。在推手则以意探之。以劲问之。俟其答复。再听其虚实。
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也。
虚领顶劲之解释
顶劲者。即顶头悬。
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
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没之意。
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攒。凭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授受之解释
夫人之性情。各有不同。大抵可分为两种。曰刚,与柔,是也。刚性急而烈。上者为强。
下者为暴。强者喜争。故其学拳时多务于刚。以其性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也。
柔者性和而顺。上者心气中
和而笃敬。故其学拳时。多务于柔。以其性喜和平多涵养也。暴者性燥而鲁莽。故其学拳时。专务于猛。而无精细之趣。柔之下者。性柔而弱。意志不强。少进取心。故其学拳时不求甚解。
然武人贵志刚而性柔。有智,有仁,有勇。方为刚柔相济。如此乃能进德修业矣。上述性别。关乎学者之本性。应注意之。学者以性情之不同。而所得结果亦异。间尝窃观。学太极拳者。虽同一师承。而其拳之姿势。与理论之解释各异。因而遗下多少窦疑及误会。凡此盖亦教授者因其人之性情而授受之耳。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特表而出之。以解释群疑。而资参考焉。
量敌之解释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故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量敌。而计其胜负之情也。诚哉斯言。胜负之机。在知与不知耳。
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计。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取胜之道。在得失之间。故量敌最关重要也。
太极拳之所谓问答。即问其动静。目的在听其劲之方向与重心。即侦察敌情之意。所谓量敌也。彼我在未进行攻击以前。吾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毫无成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贵在彼我相交一动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此均由于感觉。听劲,虚实,问答,量敌,而来。学者应注意致力焉。
知机之解释
机者。阴阳未分。虚无缈茫。谓之机。先机之谓也。即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在应用时。是未有动静。未成姿势。是无机会也。工夫高者。皆能知机。能知机。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下者。不知机。故不得势。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此为吾道之三大境界。凡属吾门。一经推手。自然领会。彼我之高下。无须相角胜负。譬如围棋。高者每下一子。皆有用意。眼光远大。着不虚发。气俱联贯。而占局势。其胜负之情已定。下者。眼光浅近。心无成竹。不得先手。随人摆脱。而自顾不暇。其必败也已知。推手之理亦然。高者。心气沉静。姿态大雅。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下者。进则无门。退则无路。攻之不可。守之无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耳。
鼓荡之解释
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呼之。吸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缓之。急之。此种混合之劲。乃是鼓荡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乃生鼓荡之劲。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云行水流。如鸷飞鱼跃。兔起鹘落。载沉载浮。忽隐忽现。
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挡莫。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大气鼓荡。风云莫测者也。太极推手。最后工夫有烂采花者。“又名采浪花”。全以鼓荡之劲。.鼓动对方。使之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眩晕无主。顷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鼓荡之作用也。
双重之解释
双重者。无虚实之谓也。双重之病。有单方,与双方及两手两足之分。经云。偏沈则随。双重则滞。又云,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用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故双重之病。最难自悟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能融会贯通焉。脚踏车之所以能行动弯转自如者。均力学也。人坐于车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视之。身随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顾盼,以手辅助之。其轮盘置于车之中心。两足踏于脚磴之上。一踏一提。则轮齿绞练而带动前进矣。若使两足同时用力踏之。则车即行停止前进。此盖双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对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则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也。若我或彼。各顺其势,不以力抵抗。而顺对方来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进。然须不丢不顶。则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拟攻对方之侧面。使其倒地。若以两手直接推之。而对方气力强大。不可挫其锋。须以虚实之法。双手抚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时我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之两手作交叉之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形。则彼可侧斜而倒。因彼同时不能上下相顾。而失利也。此即吾发劲偏沉所致也。学者悟一而知十。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助也。
重心之解释
凡人有四肢躯干。头为首。其站立俯仰。亦各有姿势。姿势立。则生重心。重心稳固。所谓得机得势。重心失中。乃有颠倒之虞。即不得机。不得势也。拳术,功用之基础。则在重心之稳固与否。而重心又有固定与活动之分。固定者。是专主自己练习拳术之时。每一动作。一姿势。均须时时注意之。或转动。或进退皆然。重心与虚实本属一体。虚实能变换无常。重心则不然。虽能移动。因系全体之主宰。不能轻举妄动。使敌知吾虚实。又如作战然。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太极拳以劲为战术。虚实为战略。意气为指挥。听劲为间牒。重心为主帅。学者。应时时揣摸默识体会之。此为斯道全体大用也。重心活动之谓。系在彼我相较之间。虽在决斗之中。必须时时维持自己之重心。而攻击他人之重心。即坚守全军之司令。而不使主帅有所失利也。
感觉之解释
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
一切动静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
所以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义入微。以致用也。
推手初步。专在摩练感觉。感觉灵敏。则变化精微。所以无穷也。
听劲之解释
听之谓权。即权其轻重也。在推手为侦察敌情。
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手。
所谓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
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
公布。在此之前,此谱原来只是极少数人秘传。本文《太极拳总论》为吴公藻所著。
太极拳总论
吴公藻
拳术一道。不外强健筋骨。调和气血。修养身心。却病延年。实为后天养生之术。
太极拳。乃循太极动静之理以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而为用。其姿势也中正安舒。其动作也轻灵圆活。故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其动静之理。与道家之坐功。互相吻合。贯道家之行功。在拳理言之故称内家。因与道本为一体∶老幼妇孺。均可练习。其功用纯任自然。学之毫无痛苦。诚有益无害之运动也。
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则愈练愈精。愈精愈微。由征人妙。由妙入神。不但有益于身心。更能增进智慧。获益殊非浅鲜也。
太极拳基础
太极拳以拳架为体。以推手为用。在初学盘架时。基础最关重要。其姿势务求正确。而中正安舒。其动作必须缓和。而轻灵圆活。
此系人门之径。学者循序而进。不致妄费功夫。而得其捷径也。中者。心气中和。神清气沉。其根在脚。即是立点。重心系于腰脊。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精神含敛于内。不表于外。乃能中定沉静矣。正者。姿势端正。每一姿势。务宜端正。而忌偏斜。然各种姿势。各不相同。或仰,或俯,或伸,或屈。非尽中正。是以其发劲。及其用意之方向。而求其重心。盖重心为全体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如车轴为车轮之枢纽。若使车轴。置于偏斜。而不适于车身之重心处。则车轮转动。进退失其效用矣。故拳架之姿势。务求正确。则重心平稳。要不自牵扯其重心。而辨别虚实也。
安者。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乃无气滞之弊。而能气遍身躯矣。此由于姿势安稳。动作均匀。呼吸平和。神气镇静所致。

太极拳十三势大义
十三势者。按五行八卦原理。即推手之十三种总劲。非另有十三个姿势。
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之谓。分为内外两解。
行于外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行于内者。即粘∶连,黏,随∶不丢顶。
八卦者。亦分内外两解。
行于外者。即四正四隅。
蕴于内者。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也。
行于外者为势。蕴于内者为劲。
学者以拳为体。以推手为用。
经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实为太极拳之精义。学者不可不留意焉。
舍已从人之解释
舍己从人。是舍弃自己的主张。而依从他人动作。在太极拳中。为最难能之事。因两人在交手之时。胜负之观念重。彼我决不相容。何况互相攻击。或在相持之中。而弃其权利。所谓舍己从人。不仅作字面解释而矣。在吾道中。其寓意至深。学者当于惟务养性。四字下功夫。经云。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静为性。阴阳为理。故性理为道之本源。养性之说。是学者应时时致力修养。潜心揣摩。心领神会。久之自能豁然贯通矣。又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而市阶级神明。此乃循环之理。归宗之意。盖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练到精微。能造机造势。不愁无得机得势处。能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己从人。
太极拳八法秘诀
棚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时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声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人。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你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千斤方可平。若问理何在。斡捍之作用。

列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中定之解释
伸屈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
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
虚实之解释
兵不厌诈。以计胜人也。计者虚实之谓。拳术亦然。姿势,动作,用意,运劲。各有虚实。知虚实而善利用。虽虚为实。虽实犹虚。以实望虚。避实望虚。指上打下。声东击西。或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吾之虚实。而吾处处求敌之虚实。彼实则避之。彼虚则望之。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如医者视病而投药。必先诊其脉。观其色。察其声问其症。故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也。
问答之解释
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
既有动静。虚实分明。在推手则以意探之。以劲问之。俟其答复。再听其虚实。
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也。
虚领顶劲之解释
顶劲者。即顶头悬。
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
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没之意。
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攒。凭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授受之解释
夫人之性情。各有不同。大抵可分为两种。曰刚,与柔,是也。刚性急而烈。上者为强。
下者为暴。强者喜争。故其学拳时多务于刚。以其性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也。
柔者性和而顺。上者心气中
和而笃敬。故其学拳时。多务于柔。以其性喜和平多涵养也。暴者性燥而鲁莽。故其学拳时。专务于猛。而无精细之趣。柔之下者。性柔而弱。意志不强。少进取心。故其学拳时不求甚解。
然武人贵志刚而性柔。有智,有仁,有勇。方为刚柔相济。如此乃能进德修业矣。上述性别。关乎学者之本性。应注意之。学者以性情之不同。而所得结果亦异。间尝窃观。学太极拳者。虽同一师承。而其拳之姿势。与理论之解释各异。因而遗下多少窦疑及误会。凡此盖亦教授者因其人之性情而授受之耳。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特表而出之。以解释群疑。而资参考焉。
量敌之解释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故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量敌。而计其胜负之情也。诚哉斯言。胜负之机。在知与不知耳。
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计。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取胜之道。在得失之间。故量敌最关重要也。
太极拳之所谓问答。即问其动静。目的在听其劲之方向与重心。即侦察敌情之意。所谓量敌也。彼我在未进行攻击以前。吾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毫无成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贵在彼我相交一动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此均由于感觉。听劲,虚实,问答,量敌,而来。学者应注意致力焉。
知机之解释
机者。阴阳未分。虚无缈茫。谓之机。先机之谓也。即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在应用时。是未有动静。未成姿势。是无机会也。工夫高者。皆能知机。能知机。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下者。不知机。故不得势。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此为吾道之三大境界。凡属吾门。一经推手。自然领会。彼我之高下。无须相角胜负。譬如围棋。高者每下一子。皆有用意。眼光远大。着不虚发。气俱联贯。而占局势。其胜负之情已定。下者。眼光浅近。心无成竹。不得先手。随人摆脱。而自顾不暇。其必败也已知。推手之理亦然。高者。心气沉静。姿态大雅。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下者。进则无门。退则无路。攻之不可。守之无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耳。
鼓荡之解释
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呼之。吸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缓之。急之。此种混合之劲。乃是鼓荡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乃生鼓荡之劲。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云行水流。如鸷飞鱼跃。兔起鹘落。载沉载浮。忽隐忽现。
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挡莫。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大气鼓荡。风云莫测者也。太极推手。最后工夫有烂采花者。“又名采浪花”。全以鼓荡之劲。.鼓动对方。使之如海船遇风。出入波涛之中。眩晕无主。顷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鼓荡之作用也。
双重之解释
双重者。无虚实之谓也。双重之病。有单方,与双方及两手两足之分。经云。偏沈则随。双重则滞。又云,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用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故双重之病。最难自悟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能融会贯通焉。脚踏车之所以能行动弯转自如者。均力学也。人坐于车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视之。身随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顾盼,以手辅助之。其轮盘置于车之中心。两足踏于脚磴之上。一踏一提。则轮齿绞练而带动前进矣。若使两足同时用力踏之。则车即行停止前进。此盖双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对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则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也。若我或彼。各顺其势,不以力抵抗。而顺对方来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进。然须不丢不顶。则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拟攻对方之侧面。使其倒地。若以两手直接推之。而对方气力强大。不可挫其锋。须以虚实之法。双手抚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时我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之两手作交叉之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形。则彼可侧斜而倒。因彼同时不能上下相顾。而失利也。此即吾发劲偏沉所致也。学者悟一而知十。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助也。
重心之解释
凡人有四肢躯干。头为首。其站立俯仰。亦各有姿势。姿势立。则生重心。重心稳固。所谓得机得势。重心失中。乃有颠倒之虞。即不得机。不得势也。拳术,功用之基础。则在重心之稳固与否。而重心又有固定与活动之分。固定者。是专主自己练习拳术之时。每一动作。一姿势。均须时时注意之。或转动。或进退皆然。重心与虚实本属一体。虚实能变换无常。重心则不然。虽能移动。因系全体之主宰。不能轻举妄动。使敌知吾虚实。又如作战然。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太极拳以劲为战术。虚实为战略。意气为指挥。听劲为间牒。重心为主帅。学者。应时时揣摸默识体会之。此为斯道全体大用也。重心活动之谓。系在彼我相较之间。虽在决斗之中。必须时时维持自己之重心。而攻击他人之重心。即坚守全军之司令。而不使主帅有所失利也。
感觉之解释
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
一切动静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
所以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义入微。以致用也。
推手初步。专在摩练感觉。感觉灵敏。则变化精微。所以无穷也。
听劲之解释
听之谓权。即权其轻重也。在推手为侦察敌情。
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手。
所谓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
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