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这已经不是译者第一次翻译波诺弗瓦先生的作品,译者曾在恩师的帮助下翻译过波诺弗瓦先生的处女作,也就是那篇自传色彩浓厚的《死者的自述》。译者初次读这篇在国内外声誉扬名的长篇小说感触颇深,不管是角色塑造还是环境的描写,都足以提现当时22岁出露文坛的波诺弗瓦就笔触精彩绝伦。翻译这篇小说已经是13年前的故事,当时的译者也才三十出头,而如今译者也到了不惑之年,也是再一次翻译波诺弗瓦先生的这篇情书。说是情书并不为过,全文字数不多,字里行间溢满了爱意。波诺弗瓦先生再写完《致A•K》后,选择自杀陪伴伴侣,译者才能明白是怎样的爱给予波诺弗瓦先生义无反顾地选择自杀和病重的柯克兰一同离开人世,但愿我笔下的拙言能够翻译出一点波诺弗瓦先生本人的情感,便是我最大的成功了。——
波诺弗瓦先生出生在卢瓦尔河谷,这里有达芬奇的故居,在《死者的自述》里译者能对波诺弗瓦先生的童年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父母双双出轨,童年同时缺失父爱母爱,因为面容过于清秀而备受校园暴力。波诺弗瓦先生这样写“人们生来都有仰望强者怜悯弱者的本性,但是只仰望最顶端的强者,怜悯最底端的弱者。所以人会仰望最强者,而嫉妒比那些自己强一些的人,人会怜悯最弱者,而欺凌那些比自己弱一些的人。”这样的童年赋予给波诺弗瓦先生的只有不安、不相信爱、以及冷漠和绝情。所以在之后那本让他一下子出名的《性与爱》里,波诺弗瓦先生毫不避讳地在书里批判那些情爱,在他的笔下亲情也好,爱情也罢,通通只是背叛者嘴上的谎言,他这样描绘“人生来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没有人会在不顾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去对另一方无私地奉献自身的感情。”
体验过爱的人才会感恩和宽容,得不到爱的人只会冷漠和麻木。波诺弗瓦先生数年前曾在我工作的《泰晤士报》里发表过几篇零零散散的文章,都是在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他的观点自始至终都是利益第一。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理解,从未感受过父母给予的世间最真挚的爱,又在幼年因为长相被嫉妒被排挤的波诺弗瓦是如何地鄙弃这个世界。我在翻译这篇情书之前搜索了很多波诺弗瓦先生幼年的照片,波诺弗瓦先生是天生的微卷发,照片里的波诺弗瓦长得干干净净,彼时蔚蓝的眼睛还没有半分对于世间的厌恶。他穿着简单的背带裤,嘴角是大大的笑容。这样影响整个人生的童年,而在这封情书里波诺弗瓦先生只是简单地提了几句,“小时候父母双双出轨,在学校里又被欺负”,远没有第一本书里《死者的自述》那样着重描写。译者翻译《死者的自述》时还记得那篇小说里对于人性的批判和对世界黑暗的讽刺,而现在这封情书里只是一笔带过,我想这一切都要和波诺弗瓦的另一半密不可分。
多数读者们只知道波诺弗瓦因为亚瑟的离世而自杀所以羡慕这样纯粹美好的爱情,却殊不知在此之前波诺弗瓦的眼里从来没有爱情的位置。而改变波诺弗瓦的只有和他在二十多年前认识的亚瑟•柯克兰,那些知道波诺弗瓦过去的人则更加好奇,柯克兰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够改变波诺弗瓦?我想看了波诺弗瓦的这封情书后读者的心中都有了答案。波诺弗瓦在他的院子里种得最多的便是玫瑰,全都是清一色的红玫瑰。在当年反同之风盛行的时候波诺弗瓦和柯克兰义无反顾地握紧彼此的手,在如今支持同性恋的时代里却从未以此作秀,那份法文结婚证书和英文结婚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想如果给你的一辈子套上标签,那这些标签将会是:“精彩”,“荣誉”,“高傲”,“坚定”,“幸福”,我总是会偷偷嫉妒你天生的好运气,仿佛是上帝给我们开了个莫大的玩笑。你出生在优越的家庭,从小接受更好的教育,虽然你和你的哥哥们总有争执,但我知道你们兄弟都是一个样子,关心别人却嘴硬。在你面前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自卑,我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完整的家庭,甚至没什么亲人,我整个人就是不完整的。命运兜兜转转地却让我们相遇了。」波诺弗瓦在这段感情里表面是一副掌控者的样子,在他的几本书里都能看出他对人与人的分析和理解,对情绪敏锐的感知和灵活的大脑帮他在异性圈甚至同性圈都赢得不少好处。
这已经不是译者第一次翻译波诺弗瓦先生的作品,译者曾在恩师的帮助下翻译过波诺弗瓦先生的处女作,也就是那篇自传色彩浓厚的《死者的自述》。译者初次读这篇在国内外声誉扬名的长篇小说感触颇深,不管是角色塑造还是环境的描写,都足以提现当时22岁出露文坛的波诺弗瓦就笔触精彩绝伦。翻译这篇小说已经是13年前的故事,当时的译者也才三十出头,而如今译者也到了不惑之年,也是再一次翻译波诺弗瓦先生的这篇情书。说是情书并不为过,全文字数不多,字里行间溢满了爱意。波诺弗瓦先生再写完《致A•K》后,选择自杀陪伴伴侣,译者才能明白是怎样的爱给予波诺弗瓦先生义无反顾地选择自杀和病重的柯克兰一同离开人世,但愿我笔下的拙言能够翻译出一点波诺弗瓦先生本人的情感,便是我最大的成功了。——
波诺弗瓦先生出生在卢瓦尔河谷,这里有达芬奇的故居,在《死者的自述》里译者能对波诺弗瓦先生的童年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父母双双出轨,童年同时缺失父爱母爱,因为面容过于清秀而备受校园暴力。波诺弗瓦先生这样写“人们生来都有仰望强者怜悯弱者的本性,但是只仰望最顶端的强者,怜悯最底端的弱者。所以人会仰望最强者,而嫉妒比那些自己强一些的人,人会怜悯最弱者,而欺凌那些比自己弱一些的人。”这样的童年赋予给波诺弗瓦先生的只有不安、不相信爱、以及冷漠和绝情。所以在之后那本让他一下子出名的《性与爱》里,波诺弗瓦先生毫不避讳地在书里批判那些情爱,在他的笔下亲情也好,爱情也罢,通通只是背叛者嘴上的谎言,他这样描绘“人生来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没有人会在不顾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去对另一方无私地奉献自身的感情。”
体验过爱的人才会感恩和宽容,得不到爱的人只会冷漠和麻木。波诺弗瓦先生数年前曾在我工作的《泰晤士报》里发表过几篇零零散散的文章,都是在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他的观点自始至终都是利益第一。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理解,从未感受过父母给予的世间最真挚的爱,又在幼年因为长相被嫉妒被排挤的波诺弗瓦是如何地鄙弃这个世界。我在翻译这篇情书之前搜索了很多波诺弗瓦先生幼年的照片,波诺弗瓦先生是天生的微卷发,照片里的波诺弗瓦长得干干净净,彼时蔚蓝的眼睛还没有半分对于世间的厌恶。他穿着简单的背带裤,嘴角是大大的笑容。这样影响整个人生的童年,而在这封情书里波诺弗瓦先生只是简单地提了几句,“小时候父母双双出轨,在学校里又被欺负”,远没有第一本书里《死者的自述》那样着重描写。译者翻译《死者的自述》时还记得那篇小说里对于人性的批判和对世界黑暗的讽刺,而现在这封情书里只是一笔带过,我想这一切都要和波诺弗瓦的另一半密不可分。
多数读者们只知道波诺弗瓦因为亚瑟的离世而自杀所以羡慕这样纯粹美好的爱情,却殊不知在此之前波诺弗瓦的眼里从来没有爱情的位置。而改变波诺弗瓦的只有和他在二十多年前认识的亚瑟•柯克兰,那些知道波诺弗瓦过去的人则更加好奇,柯克兰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够改变波诺弗瓦?我想看了波诺弗瓦的这封情书后读者的心中都有了答案。波诺弗瓦在他的院子里种得最多的便是玫瑰,全都是清一色的红玫瑰。在当年反同之风盛行的时候波诺弗瓦和柯克兰义无反顾地握紧彼此的手,在如今支持同性恋的时代里却从未以此作秀,那份法文结婚证书和英文结婚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想如果给你的一辈子套上标签,那这些标签将会是:“精彩”,“荣誉”,“高傲”,“坚定”,“幸福”,我总是会偷偷嫉妒你天生的好运气,仿佛是上帝给我们开了个莫大的玩笑。你出生在优越的家庭,从小接受更好的教育,虽然你和你的哥哥们总有争执,但我知道你们兄弟都是一个样子,关心别人却嘴硬。在你面前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自卑,我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完整的家庭,甚至没什么亲人,我整个人就是不完整的。命运兜兜转转地却让我们相遇了。」波诺弗瓦在这段感情里表面是一副掌控者的样子,在他的几本书里都能看出他对人与人的分析和理解,对情绪敏锐的感知和灵活的大脑帮他在异性圈甚至同性圈都赢得不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