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的影子”,这一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论
2.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调查“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3.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B.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4.“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的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A.价值判断有主观性的成分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种评价都受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有阶级性,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地看待广东的荔枝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下列体现了其彻底的科学性的是:
A.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
B.坚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C.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坚持暴力推翻资本主义
7.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说“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这些观点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
A.必须注重必然性,也必须注重偶然性B.必须注重对事物必然性的研究
C.夸大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D.抹杀偶然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看成洗(喜)具。”这句幽默的流行语体现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客观世界的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
C.真理作为意识范畴具有不确定性D.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9.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0.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通过区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这样的做法来追求客观独立于人的精神而存在的世界,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A。
2.【答案】D。解析:毛泽东说“下马看花”去调查,是说要全面深入去调查去了解实际,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掌握规律,这是给我们的实际现实意义。这是在强调仔细调查研究的方法去认识事物,A强调的先进理论,B强调的综合方法,C强调的理论要与实际相适应,都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3.【答案】D。解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三个独立事项,但却不是孤立的,任何一项的发展好坏都关系到其他两项的发展的好坏(联系的观点);另外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都是向前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所以,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C。解析: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AB两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选项D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题干中的“不修”、“不教”、“良医”、“庸医”指的是外因,强调的是外因的作用。故本题答案选C。
5.【答案】A。解析: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和蔡襄对荔枝的评价却不同,说明了认识受到了主体状况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A。
6.【答案】A。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其彻底的科学性。故本题答案选A。
7.【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必然性又常常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既要注重必然性,也要注重偶然性,通过偶然性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必然性。题干中所说“要善于抓住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都是体现了这一观点。故本题答案选A。
8.【答案】A。解析:题目中的这句话揭示的是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由于主观条件的影响会有不同看法。A项正确。B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项不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到真理。D项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并不是强调不同事物矛盾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A。
9.【答案】B。解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不符合题意;题中“针对……,我国开始逐步调整……”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案B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
10.【答案】D。解析: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故本题答案为D。
1.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的影子”,这一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论
2.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调查“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3.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B.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4.“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的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A.价值判断有主观性的成分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种评价都受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有阶级性,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地看待广东的荔枝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下列体现了其彻底的科学性的是:
A.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
B.坚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C.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坚持暴力推翻资本主义
7.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说“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这些观点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
A.必须注重必然性,也必须注重偶然性B.必须注重对事物必然性的研究
C.夸大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D.抹杀偶然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看成洗(喜)具。”这句幽默的流行语体现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客观世界的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
C.真理作为意识范畴具有不确定性D.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9.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0.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通过区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这样的做法来追求客观独立于人的精神而存在的世界,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A。
2.【答案】D。解析:毛泽东说“下马看花”去调查,是说要全面深入去调查去了解实际,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掌握规律,这是给我们的实际现实意义。这是在强调仔细调查研究的方法去认识事物,A强调的先进理论,B强调的综合方法,C强调的理论要与实际相适应,都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3.【答案】D。解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三个独立事项,但却不是孤立的,任何一项的发展好坏都关系到其他两项的发展的好坏(联系的观点);另外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都是向前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所以,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C。解析: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AB两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选项D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题干中的“不修”、“不教”、“良医”、“庸医”指的是外因,强调的是外因的作用。故本题答案选C。
5.【答案】A。解析: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和蔡襄对荔枝的评价却不同,说明了认识受到了主体状况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A。
6.【答案】A。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其彻底的科学性。故本题答案选A。
7.【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必然性又常常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既要注重必然性,也要注重偶然性,通过偶然性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必然性。题干中所说“要善于抓住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都是体现了这一观点。故本题答案选A。
8.【答案】A。解析:题目中的这句话揭示的是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由于主观条件的影响会有不同看法。A项正确。B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项不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到真理。D项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并不是强调不同事物矛盾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A。
9.【答案】B。解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不符合题意;题中“针对……,我国开始逐步调整……”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案B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
10.【答案】D。解析: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故本题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