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名称演变及由来小考
杨奎福
“酒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边塞重镇,是中西陆路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由之地。今已成为以名胜古迹为重点的文化游憩地。从考古资料看,在距今四下年前,酒泉就有人定居。相传,夏禹划中国为九州,酒臭为古雍州西界。据《禹贡》记载:“雍州西界,合黎、弱水以西,三危流沙以东”,帝、大禹经营之地。《诗经、商颂》有“至彼氏羌,奠不来王,莫不束降。”说明在夏、商、周代为氏族、羌族的居牧地。《汉书·地理志》云,周衰为西戎地,秦汉之际为月氏居之,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间,迫于匈奴势力,月氏西迁,河西遂为匈奴所据。汉武帝元狩二年(前一二一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西征,打败匈奴族,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开辟了河西走廊,先后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三国时酒泉郡属曹魏,西晋、东晋仍沿袭。隋仁寿二年(公元六○二年)改酒泉为肃州,六五年又改为酒泉郡,六一八年置酒泉县。唐代或酒泉或名肃州,宋时为西夏所有,仍为肃州,元朝置肃州路,明代设肃州卫,清朝初仍袭明制,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四年)改为肃州直肃州。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改肃州为酒泉县至今。
洒泉的名称来历,史志略有记载,民间也有传闻,说法不一。《后汉书》注引东汉应劭曰:“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故名酒泉”唐颜师古注曰:“俗传云城下有金泉,其味如洒”,(金泉:相传古时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水中出,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清刘于义《澄镜山房跋》云:“闻之《神异经》,西北有酒泉,澄清如镜,饮者皆不死”清乾隆二十四年,山阴徐浩为肃州知事,撰《重修酒泉碑记》云:“泉何以酒名也?汉时开凿河西水道,引通泉脉,里人相传,此泉如醴,故日酒泉”;相传西汉元狩二年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胜,武帝赐御酒犒偿,酒少人多,倾酒入泉,与将士共饮,遂称此泉为“酒泉”。其后以泉名为地名;又传泉水色地纯正,酿酒味甚佳,因名“酒泉”。来历说法很多,以取应劭“其水若酒”的说法较可信,实为水色如酒,并非泉有酒味。
杨奎福
“酒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边塞重镇,是中西陆路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由之地。今已成为以名胜古迹为重点的文化游憩地。从考古资料看,在距今四下年前,酒泉就有人定居。相传,夏禹划中国为九州,酒臭为古雍州西界。据《禹贡》记载:“雍州西界,合黎、弱水以西,三危流沙以东”,帝、大禹经营之地。《诗经、商颂》有“至彼氏羌,奠不来王,莫不束降。”说明在夏、商、周代为氏族、羌族的居牧地。《汉书·地理志》云,周衰为西戎地,秦汉之际为月氏居之,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间,迫于匈奴势力,月氏西迁,河西遂为匈奴所据。汉武帝元狩二年(前一二一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西征,打败匈奴族,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开辟了河西走廊,先后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三国时酒泉郡属曹魏,西晋、东晋仍沿袭。隋仁寿二年(公元六○二年)改酒泉为肃州,六五年又改为酒泉郡,六一八年置酒泉县。唐代或酒泉或名肃州,宋时为西夏所有,仍为肃州,元朝置肃州路,明代设肃州卫,清朝初仍袭明制,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四年)改为肃州直肃州。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改肃州为酒泉县至今。
洒泉的名称来历,史志略有记载,民间也有传闻,说法不一。《后汉书》注引东汉应劭曰:“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故名酒泉”唐颜师古注曰:“俗传云城下有金泉,其味如洒”,(金泉:相传古时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水中出,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清刘于义《澄镜山房跋》云:“闻之《神异经》,西北有酒泉,澄清如镜,饮者皆不死”清乾隆二十四年,山阴徐浩为肃州知事,撰《重修酒泉碑记》云:“泉何以酒名也?汉时开凿河西水道,引通泉脉,里人相传,此泉如醴,故日酒泉”;相传西汉元狩二年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胜,武帝赐御酒犒偿,酒少人多,倾酒入泉,与将士共饮,遂称此泉为“酒泉”。其后以泉名为地名;又传泉水色地纯正,酿酒味甚佳,因名“酒泉”。来历说法很多,以取应劭“其水若酒”的说法较可信,实为水色如酒,并非泉有酒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