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体验过痛苦的人,才懂得真正的欢笑。
只有深谙世间悲喜的人,才能够把世俗情感升华。
没有“有情”,何来“无情”?
沙加的看似“无情”是对人类本体罪恶的超越,是情感的净化,是人性最纯粹,最极至的体现。“情”归根结底是生与死的终极指向。他看尽了六道轮回,每个人由于生前罪恶的欲望,逃不过死后受罚的永劫。所以与其说十二宫时他侮辱了青铜,不如说他想从灵魂上拯救他们!放弃今生无谓的战争、血腥与杀戮,以求得来生免受业报之苦。沙加制造血海地狱时说,“这是天谴!”---这是对人类自相残杀血流成河的绝妙讽刺!当然他也是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形而上了,把一切罪恶都归结为人的灵魂和本性,想通过对灵魂的改造来拯救身陷世情,热血沸腾的青铜们。而沙加与他们的情感层面不在一个级别内。也许这正是他最大的悲哀所在。
人存在于世界中,自身本性与外物本就是在统一与分离中运动的。人性或多或少会被外在环境异化。借用弗罗依德的学说,如果“最接近神”是“本我”的沙加,那么他的内在人性情感就是“自我”,而他为了调和这两者的矛盾,其外在表现就是“无情”的“超我”。批评沙加的人看到的只是他的外在表象而已。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雅典娜就一定代表正义吗?沙加也只说他眼中的教皇代表正义,而不是真实。沙加更说,诸行无常,盛者必衰。世间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世界的恒常之理就是无常。以“无情”对无常,以不变应万变,符合世间万物运动发展规律,何罪之有?而沙加在本质上是一个分裂的形象。他有一个思想变化的过程。佛家心性与战士身份的背离,使他的人性形成一种抽象的分裂。那些人把佛家的“无”与战士的天职结合,得出沙加“无情”的结论,那只是两个截面的拼接,是异化了的沙加!长久以来外在环境使他失去了眼泪和欢笑,命运束缚在“最接近神”的十字架上,他的“无情”不如说是对即定宿命的反抗。如果说十二宫时沙加还是个“形而上”的形象,那么沙罗双树园一战则是他人性光辉的顶点。他无情,能对生命有如此之深的感悟么?摘下冷冰冰的面具,才想起恒河上多少人生离死别,故国依旧充满灾难和贫穷。他最慈悲的情感藏得比任何人都要深。伤心往事历历在目,那是人性的复归。早已参透生死奥义,又何必留恋痛苦到麻木的自己?修罗的一句“放下一切烦恼圆寂吧”,说明他内心还有着身为人,对这个世界的无能为力。明知有去无回,又明知死不是最后,所以他去得那么决然。他消失的前一刻,微笑是多么动人!站在一天一地的花雨中,他的黄金圣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二十年的生命里他从未如此美丽过。因为那是真实的沙加,真正的人。
一个战士活着,就是为了更有意义地死去。所以他死了,死去的是“最接近神”的外壳,活着进入冥界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战士。他放手了。他自由了。终于不用再分裂再痛苦再冷漠再挣扎。
再回到前面。有情才能无情,超死才能超生。真正的生之感悟来源于对死的穿越。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着。有情无情,亦是如此。
感到他的悲,却无法哭出来;感到他的喜,也无法笑出来。
最接近神却又不是神,人的存在是一种罪过却无法赎自己的罪。“最接近神的人”,多么悲哀的赞誉!这意味着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神。生存在人与神的夹缝中,注定成为神最大的牺牲品。神以永恒的沉默注视着纭纭众生中最闪亮的他,看着他的无奈,无助,无力。在神与沙加之间,永远隔着一道叹息墙,无法逾越。
他的思考让我想起哈姆雷特,既然人类的存在是罪恶,是对人自身的否定,那么“正义”还有什么意义?于是陷入永劫回归无法超脱。站在人性彻悟的最高点,抬头发现神还是那么遥不可及。他的最可悲之处,就是站得最高的人,却没有神的超然万物的力量。所以,他注定承担人类最深层最孤洁的痛苦,他还是逃不过宿命的轮回。他的存在和思考都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和自我救赎,喜欢他,真的很苦很累很孤独,但却沉沦于此心甘情愿。
所以沙加,生亦何乐,死亦何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我以前在沙吧见到的一片美文,由于时间太久,是在想不起作者了,先说抱歉啊。
现在圣吧正在复兴时期,各位圣迷们多多支持啊
只有深谙世间悲喜的人,才能够把世俗情感升华。
没有“有情”,何来“无情”?
沙加的看似“无情”是对人类本体罪恶的超越,是情感的净化,是人性最纯粹,最极至的体现。“情”归根结底是生与死的终极指向。他看尽了六道轮回,每个人由于生前罪恶的欲望,逃不过死后受罚的永劫。所以与其说十二宫时他侮辱了青铜,不如说他想从灵魂上拯救他们!放弃今生无谓的战争、血腥与杀戮,以求得来生免受业报之苦。沙加制造血海地狱时说,“这是天谴!”---这是对人类自相残杀血流成河的绝妙讽刺!当然他也是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形而上了,把一切罪恶都归结为人的灵魂和本性,想通过对灵魂的改造来拯救身陷世情,热血沸腾的青铜们。而沙加与他们的情感层面不在一个级别内。也许这正是他最大的悲哀所在。
人存在于世界中,自身本性与外物本就是在统一与分离中运动的。人性或多或少会被外在环境异化。借用弗罗依德的学说,如果“最接近神”是“本我”的沙加,那么他的内在人性情感就是“自我”,而他为了调和这两者的矛盾,其外在表现就是“无情”的“超我”。批评沙加的人看到的只是他的外在表象而已。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雅典娜就一定代表正义吗?沙加也只说他眼中的教皇代表正义,而不是真实。沙加更说,诸行无常,盛者必衰。世间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世界的恒常之理就是无常。以“无情”对无常,以不变应万变,符合世间万物运动发展规律,何罪之有?而沙加在本质上是一个分裂的形象。他有一个思想变化的过程。佛家心性与战士身份的背离,使他的人性形成一种抽象的分裂。那些人把佛家的“无”与战士的天职结合,得出沙加“无情”的结论,那只是两个截面的拼接,是异化了的沙加!长久以来外在环境使他失去了眼泪和欢笑,命运束缚在“最接近神”的十字架上,他的“无情”不如说是对即定宿命的反抗。如果说十二宫时沙加还是个“形而上”的形象,那么沙罗双树园一战则是他人性光辉的顶点。他无情,能对生命有如此之深的感悟么?摘下冷冰冰的面具,才想起恒河上多少人生离死别,故国依旧充满灾难和贫穷。他最慈悲的情感藏得比任何人都要深。伤心往事历历在目,那是人性的复归。早已参透生死奥义,又何必留恋痛苦到麻木的自己?修罗的一句“放下一切烦恼圆寂吧”,说明他内心还有着身为人,对这个世界的无能为力。明知有去无回,又明知死不是最后,所以他去得那么决然。他消失的前一刻,微笑是多么动人!站在一天一地的花雨中,他的黄金圣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二十年的生命里他从未如此美丽过。因为那是真实的沙加,真正的人。
一个战士活着,就是为了更有意义地死去。所以他死了,死去的是“最接近神”的外壳,活着进入冥界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战士。他放手了。他自由了。终于不用再分裂再痛苦再冷漠再挣扎。
再回到前面。有情才能无情,超死才能超生。真正的生之感悟来源于对死的穿越。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着。有情无情,亦是如此。
感到他的悲,却无法哭出来;感到他的喜,也无法笑出来。
最接近神却又不是神,人的存在是一种罪过却无法赎自己的罪。“最接近神的人”,多么悲哀的赞誉!这意味着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神。生存在人与神的夹缝中,注定成为神最大的牺牲品。神以永恒的沉默注视着纭纭众生中最闪亮的他,看着他的无奈,无助,无力。在神与沙加之间,永远隔着一道叹息墙,无法逾越。
他的思考让我想起哈姆雷特,既然人类的存在是罪恶,是对人自身的否定,那么“正义”还有什么意义?于是陷入永劫回归无法超脱。站在人性彻悟的最高点,抬头发现神还是那么遥不可及。他的最可悲之处,就是站得最高的人,却没有神的超然万物的力量。所以,他注定承担人类最深层最孤洁的痛苦,他还是逃不过宿命的轮回。他的存在和思考都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和自我救赎,喜欢他,真的很苦很累很孤独,但却沉沦于此心甘情愿。
所以沙加,生亦何乐,死亦何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我以前在沙吧见到的一片美文,由于时间太久,是在想不起作者了,先说抱歉啊。
现在圣吧正在复兴时期,各位圣迷们多多支持啊